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唐宋落实脏腑论肝心相关

一、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治疗上补心益肝

《备急千金要方》,唐朝孙思邈所著,是中国古代中医学经典著作之一,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是综合性临床医著。该书集唐代以前诊治经验之大成,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大。《备急千金要方·肝劳》论曰:“肝劳病者,补心气以益之,心旺则感于肝矣。人逆春气则足少阳不生,而肝气纳变,顺之则生,逆之则死,顺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关格,病则生矣。”肝劳病得于春季,人不顺应自然,机体少阳之气不生,所以肝劳病的治疗可以补益心,心为肝之子,心脏健旺,则肝感于心,肝劳得愈,肝劳病是肝虚进一步加重而成。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可以通过补益子脏来治疗,即肝劳者可补心以治之。代表方为猪膏酒方。方中猪膏甘润滋阴,姜和酒助心气,温通心脉,诸药合用,阴阳并补,温通血脉,血脉畅通,津液复流,肝劳得愈。

二、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从五脏病机论述肝心相关

《小儿药证直诀》,为宋代钱乙撰写,是中医儿科的奠基之作,又名《小儿药证真诀》《钱氏小儿药证直诀》。此书全面论述了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及临床证治,其脏腑辨证及所创新方对后世影响很大。钱乙儿科五脏证治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又有所独创和发展,强调了五脏之间、五脏与自然之间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该书从五脏病论治肝心。

1.肝心相关疾病

《五脏病》曰:“肝病,哭叫,目直,呵欠,顿闷,项急。心病,多叫哭,惊悸,手足动摇,发热饮水。”《小儿药证直诀·五脏所主》曰:“心主惊。实则叫哭发热,饮水面摇;虚则卧而悸动不安。肝主风。实则目直,大叫,呵欠,项急,顿闷;虚则咬牙,多欠气。热则外生气;湿则内生气。”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脏腑的关系既相互协同又相互制约。钱乙认为抽搐若单由肝风尚不致为搐,得心热后,热盛而发搐。

2.肝心病的治疗

小儿肝风又加上心火亢盛可出现四肢抽搐,治疗上平肝风用泻青圆,清心火用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肝有风》曰:“目连扎不搐,得心热则搐。治肝,泻青丸;治心,导赤散主之。”《小儿药证直诀·肝有热》曰:“目直视不搐,得心热则搐。治肝,泻青丸;治心,导赤散主之。”《小儿药证直诀·肝有风甚》曰:“凡病或新或久,皆引肝风,风动而上于头目,目属肝,肝风入于目,上下左右如风吹,不轻不重,儿不能任,故目连扎也。若热入于目,牵其筋脉,两眦俱紧,不能转视,故目直也。若得心热则搐,以其子母俱有实热,风火相搏故也。治肝,泻青丸;治心,导赤散主之。”抽搐也应肝心同治。如《小儿药证直诀·日午发搐》曰:“因潮热,巳、午、未时发搐,心神惊悸,目上视,白睛赤色,牙关紧,口内涎,手足动摇。此心旺也,当补肝治心。治心,导赤散、凉惊丸;补肝,地黄丸主之。”书中也介绍了补母泻子的治疗方法。如《小儿药证直诀·诸疳》曰:“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因大病或吐泻后,以药吐下,致脾胃虚弱亡津液。且小儿病疳,皆愚医之所坏病。假如潮热,是一脏虚一脏实,而内发虚热也。法当补母而泻本脏则愈。假令日中发潮热,是心虚热也,肝为心母,则宜先补肝,肝实而后泻心,心得母气则内平,而潮热愈也。”

三、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论肝心母子相感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古代汉族医学名著。原题《三因极一病源论粹》,简称《三因方》。宋·陈言撰,对中医病因学进行了系统化整理。该书从多方面对肝心相关进行了论述,认为肝主疏泄,情志不畅,阻塞气机,气血运行紊乱,痹阻心脉而发心痛。如《三因方·内所因心痛证治》所述,见肝心痛“色苍苍如死灰状,终日不得太息”。再者,肝心二脏为母子关系,疾病间可相互传变。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内所用论》曰:“若其子母相感,则母虚能令子虚,子实能令母实。《经》曰:实则泻其母,虚则补其子。如肝实则泻肾,肝虚则补心,如百姓足,君孰与不足,此经之本意也,《难经》则反是,及观《金匮》之论,其得为多。肝虚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制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盛,心火盛则肺金受制,肝气乃舒,肝气舒则肝病自愈,此补子之意也。肝虚则用此,实则反之。《千金》亦云:肝虚当补心,心旺则感于肝,皆此类也。” iQEqpC50YvFZ6B1e75sVzpa7rsm4ioQXmacUrOAQR7xaq1Ns63XOwBu68y66mGQ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