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肝心同病的相关研究

一、脂质代谢相关疾病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

冠心病对应中医“胸痹”等病名,病位在心,也与肝、脾相关。后世医家从肝心同调角度治疗冠心病,取得良好效果。根据辨证分型,总结如下:

(1)疏肝解郁,活血化瘀

周爱生采用心肝同治法,以柴胡疏肝散为基本方随症加减,对照组用血府逐瘀汤,结果说明疏肝理气活血比单纯活血化瘀疗效好。宁珺等用疏肝解郁止痛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总有效率92%。胡贤琼从肝论治冠心病心绞痛,发现疏肝通络散与常规西药疗效相近,无显著性差异,且临床使用安全、副作用少,更有优势。郭磊磊对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证属肝郁气滞血瘀型的患者采用柴胡疏肝散、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临床症状总有效率89.5%,疗效良好。

(2)平肝潜阳,滋阴息风

郑耀庭认为肝阳上亢证型的患者多有高血压病病史,常选用平肝潜阳、缓急通脉等安神药物治疗。于志强认为肝气郁结日久,化火伤阴,导致肝阳上亢,肝风内动,兼瘀血闭阻心脉而致胸痹心痛,常用玄参、制龟板、天麻、石决明、钩藤、水蛭、蜈蚣、白芍、川楝子等药治疗。

(3)调肝养血,宁心安神

黄修玲等以疏肝养血化瘀安神方治疗冠心病室性早搏,与稳心颗粒治疗效果相近。廖展梅以疏肝安神为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对照组常规服用硝酸酯类药物,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8.9%。

2.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属于中医心悸、怔忡的范畴,治疗上在心以补心滋阴为主,在肝以养阴疏肝复脉为主,以疏肝、养肝、柔肝为主,注重心肝同治。梁文艳运用心肝同治的方法治疗早搏患者,疗效颇佳。张建英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后心律失常患者采用益气养血为基本法则,配合心肝同治,加以息风平肝之药,收效颇佳。

二、情志相关性疾病

情志疾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强烈的或持久的刺激,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功能失调而发生的一类疾病。情志即《黄帝内经》中的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和五志(喜、怒、忧、思、恐),由五脏之气所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喜怒不节……生乃不固”。费伯雄指出:“盖七伤者,七情偏胜伤也。夫喜、怒、忧、思、悲、恐、惊,人人共有之境,若当喜而喜,当怒而怒,当忧而忧,是即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也。此天下之至和,尚何伤之与有?”可见情志成为致病因素,是有条件的。即情志只有在过于强烈、急骤或持续时间过长时,才会成为致病因素,损伤心身,导致病变。《黄帝内经》虽将七情对内脏的影响概括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即不同的情志刺激可对各脏有不同的影响。然而由于心为君主之官,主藏神;肝为将军之官,藏血,主疏泄,调畅情志,故心肝二脏与情志病关系最为密切。

综上,肝心同病在气在血,在形在神。“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肝心同治的总体大法当“以和为要,以平为期”。

肝心同治体现了中医学与身心医学、叙事医学的汇通,将医学人文精神与医道医术交融,焕发了医学的温度。期待中医肝心同治理论结合叙事医学、循证医学等研究工具,在科学、人文、社会化的道路上交汇,一起守护医学的初心,维护人民的健康。 NvCyiaKqsiDhD/ZyaxJIT5/X4b4c4pPo1yBE1YIhGV48aVP+Gpr3qIfWkl0Jt6x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