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十节
消化道出血

消化道出血(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GIB)指食管到肛门之间消化道的出血。而消化道以十二指肠悬韧带(也称为“屈氏韧带”)为界,其上的部位出血称上消化道出血,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胆管和胰腺等病变引起的出血;其下的部位出血称为下消化道出血,包括小肠、结直肠出血。临床以上消化道出血更为常见,下消化道出血以大肠出血常见。轻者可无临床症状,仅表现为大便潜血阳性;重者可表现为呕血、便血或黑粪,也可以表现为头晕、乏力、晕厥等不典型症状。危险性消化道出血,指血容量减少20%以上,常表现为大量呕血、黑便、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贫血、氮质血症、发热等,病情严重者可危及生命。消化道溃疡出血患儿数量占所有儿科上消化道出血患儿的首位,其中又以十二指肠溃疡或穿孔导致的出血为主,急性危险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病死率或潜在的死亡风险极高,占全部上消化道出血的20%~30%。

本病属于中医学的“血证”范畴。早在《黄帝内经》即对呕血、便血等病证作了记载。《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最早记载了泻心汤、柏叶汤、黄土汤等治疗吐血、便血的方剂。《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吐血》提出了著名的治吐血三要法,强调了行血、补肝、降气在治疗吐血中的重要作用。《血证论》是论述血证的专著,提出了通治血证的四法即止血、消瘀、宁血和补血。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西医病因与发病机制

1.出血和凝血障碍的血液病 如新生儿自然出血、缺乏维生素K、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过敏性紫癜、血友病、白血病等。

2.感染性疾病 如新生儿败血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钩虫病或血吸虫病、流行性出血热、阿米巴痢疾、细菌性痢疾、肠结核、肠伤寒出血、胆道感染出血等。

3.胃肠道局部病变出血 常见病因有食管静脉曲张(门静脉高压)、食管炎、食管黏膜撕裂症、胃炎、消化性溃疡、异位、胰腺组织、肠息肉脱落、胃肠道血管瘤、肠重复畸形、肛裂、痔疮等。

4.急腹症出血 如新生儿肠扭转(肠旋转不良症)、休克性肠绞窄及少见的无痛性肠套叠(症状以休克及出血为主)等。

5.血管畸形 如肝外门静脉畸形的Abernethy畸形、动静脉瘘畸形、憩室等。

(二)中医病因病机

由于饮食不节,胃中积热,熏灼血络,迫血妄行而致;或情志过极,郁怒伤肝,肝郁化火,致火盛气逆犯胃,损伤胃络,迫血妄行而成吐血、便血;或因劳倦过度或病久,导致脾虚气弱,血失统摄而成吐血、便血;或肝病日久、气滞血瘀,或胃痛缠绵,久痛伤络,致胃络瘀阻,血不循经而致出血。总之,火热熏灼、迫血妄行及气虚不摄、血溢脉外是导致吐血、便血的关键病机。此外,出血之后,已离经脉而未排出体外的血液,留积体内,蓄结而为瘀血,妨碍新血的生成及气血的正常运行。

二、临床诊断

(一)诊断

1.临床症状

(1)呕血和便血 上消化道急性大量出血多数表现为呕血,多呈咖啡样胃内容物,如出血速度快、出血量大,则为暗红色,甚至鲜红色,可有血凝块。上消化道出血后均有黑便,即柏油样便。当出血量大、在肠道停留时间短,可呈暗红色血便。下消化道出血以血便为主,血便的色泽、性状取决于出血部位、出血量、出血速度及在肠道内停留的时间。高位下消化道出血在肠内停留过久,也可呈柏油样便。左半结肠及结肠出血,为鲜红色便。

(2)周围循环障碍 消化道急性大出血可使循环血容量迅速减少而导致周围循环衰竭,表现为头晕、乏力、心悸、恶心、晕厥、肢体冷、面色苍白、脉速、血压降低;出现休克时,伴有烦躁不安、精神萎靡、四肢湿冷、呼吸急促、意识障碍、少尿或无尿。

(3)贫血 大量出血后均有失血性贫血,贫血出现的速度和程度主要取决于失血的程度。出血早期由于出现周围血管收缩、红细胞再分布等生理调节外,外周血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与血细胞比容可无明显变化。慢性消化道出血可能仅表现为贫血等。

(4)发热 多数患者在24小时内出现低热,可持续数日。发热的原因可能因血容量减少、贫血、周围循环衰竭、血液或分解蛋白吸收等影响体温调节中枢所致。

(5)氮质血症 消化道出血后,大量血液蛋白质的消化产物在肠道内被分解、吸收,使血尿素氮升高(肠源性氮质血症);失血可使肾血流量暂时性减少导致肾前性氮质潴留;休克持久可导致肾小管坏死,出现肾性氮质血症。

2.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①隐血试验:大便或呕吐物隐血试验;②血常规:依据不同的出血表现和时间而表现不一样。如出血早期可无明显改变或出现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大细胞性贫血、缺铁性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等;③其他:如凝血功能、肝功能、肾功能的变化等。

(2)特殊检查 ①内镜:包括胃镜、纤维结肠镜检查、胶囊内镜检查、腹腔镜等,分别对不同部位、不同病因的出血有不同的诊断价值。同时部分内镜还可进行治疗;②血管造影:多选用经股动脉插管,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造影,活动性出血时该检查的阳性率较高;③腹部B超:对于2岁以下小儿常见的肠套叠及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梅克尔憩室、肠重复畸形及肠旋转不良也可通过腹部B超诊断,但其准确性与检查者的水平直接相关;④核素扫描:对消化道出血用放射性 99 Tc扫描,可协助诊断梅克尔憩室和肠重复畸形。

(二)鉴别诊断

1.咯血 为呼吸道出血,咯血前常有咽喉炎症,血液呈鲜红色,常混有痰液、泡沫。咯血被吞入消化道后可出现黑便。

2.假性呕血 吞入来自口、鼻、咽部的血液或摄入大量动物血后呕出。

3.假性黑便 服用药物(铁剂、铋剂、生物炭及某些中草药)或食物(动物肝脏、动物血制品等),可引起大便发黑或黑便。通过病史、临床观察及停用药物或食物后症状是否缓解进行鉴别。

三、治疗

(一)西医治疗

对于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救治强调“降阶梯”的思维,提出“3次评估,2次治疗”的理念,即紧急评估-紧急处理;二次评估-临床治疗;三次评估。下消化道出血治疗原则为快速评估、稳定血流动力学、定位及定性诊断、按需治疗。在做病因鉴别诊断时应遵循“先救命,后治疗;先治标,后治本”的原则,充分考虑急诊患者的特殊性。

一般尽可能以非手术方法控制出血,纠正休克,争取条件明确病因及出血部位,进行必要的术前检查,必要时可进行内镜下治疗及外科手术的治疗。

1.一般治疗 包括镇静、休息和吸氧。严密监测意识、血压、呼吸、脉搏、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如果有意识障碍或呼吸循环障碍时,迅速给予吸氧、监护和建立多静脉通路处理,维持生命体征稳定,防止并发症出现。

2.输液、输血疗法 快速扩容,纠正血容量不足,稳定血流动力学状态是抢救大出血的重要措施。一般首剂给予等张晶体液(如生理盐水、平衡盐液)20mL/kg,10~15分钟内快速注入,同时积极申请血液,把握输血的时机与指征,在大量失血或容量补充不能纠正循环血量不足时,建议30~60分钟内进行快速输血,但应避免过度输血带来的风险,一般在血红蛋白<70g/L时(或虽高于70g/L但存在继续出血)需输注红细胞;血小板计数<10×10 9 /L时预防性输注血小板。有报道证实限制性输血可以降低病死率和再出血率。

监测血压和血红蛋白变化,每次输液、输血后评估生命体征,以决定下一步输液输血量及输注速度,直至血压平稳。如血压仍低则应考虑出血不止而进行必要的止血手术。大量出血有时较难衡量继续出血的速度、肠腔内存血情况及休克引起心功能变化等,中心静脉压(center venous pressure,CVP)监测有助指导液体复苏。在液体复苏的基础上若血压仍低,酌情使用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血管活性药,将收缩压稳定到该年龄患儿的正常水平,以避免重要脏器血流灌注不足时间过长,为进一步抢救争取时间,应注意的是,在失血性休克时,应尽快补充血容量,而不是过早应用血管收缩剂,必要时使用多巴酚丁胺等强心药物。

3.药物治疗 仍是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首选治疗手段,合理药物治疗可得到满意的效果。

(1)抑酸药物 临床常用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PPI)及H 2 受体拮抗剂(H 2 receptor antagonist,H 2 RA)进行经验性治疗,如奥美拉唑、西咪替丁等,可抑制胃酸分泌、保护消化道黏膜,同时改善消化道内环境,使胃液pH>6,恢复部分血小板的凝血功能,有利于凝血因子发挥作用。同时抑制胃酸继续分泌可巩固内镜的治疗效果。

(2)生长抑素 可使内脏血管收缩,减少门静脉主干的血流,并可抑制胃肠道及胰腺分泌,保护胃黏膜。一般开始以5μg/kg加生理盐水5mL,静脉注射3~5分钟后,立即以5μg/(kg·h)的速度连续静脉维持,止血后继续静脉维持24~48小时,防止再出血。

(3)抗利尿激素(垂体后叶素) 具有收缩内脏血管,减少门脉血流量,降低门脉压力作用,可使门脉压降低8.5%左右。多用于门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但少数人减少门脉血流的同时其门脉阻力增加,致门脉压未下降,若加用血管扩张剂酚妥拉明可使门脉压进一步下降,呈协同作用。垂体后叶素常用量为0.1~0.2U/min,无效时加至0.2~0.4U/min,止血后以0.05~0.1U/min维持12小时,剂量超过0.6U/min疗效不增加,副作用将增加。

(4)蛇毒血凝酶 是从巴西矛头蝮蛇蛇毒中提取的凝血素,在血管破损处局部发挥作用而不发生血管内凝血。用量:每次0.2~0.5kU,连用2天。

4.内镜下介入治疗 对危险性上消化道出血及血管畸形病变的消化道出血患儿,内镜治疗效果显著,包括药物局部喷洒和/或局部注射、热凝血疗法、机械疗法等。内镜下止血应在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情况下进行,对一般上消化道出血者,推荐24小时内进行内镜介入治疗;对于高危患者应在12小时内进行。当不能进行内镜治疗或内镜治疗失败时,也可以考虑内镜介入治疗。常用的内镜止血方法包括局部喷洒和(或)注射药物、热凝止血。

5.外科止血术 对于明确病变部位和性质的患者,如有手术适应证,应进行手术治疗。如急性大出血合并肠梗阻、肠套叠、肠穿孔、腹膜炎者;出血性休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经正规内科保守治疗仍不能纠正;反复多次不明原因出血导致的贫血,再次复发出血者;术前应明确出血部位,避免盲目切除。

(二)中医证治分类

1.实证

(1)胃热壅盛证

临床症状:吐血鲜红或紫暗,常混有食物残渣,口干臭秽,口渴喜冷饮,或胃脘胀闷灼痛,烦躁,便秘或大便色黑如漆。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紫。

治法:清胃泻火,凉血止血。

方药:泻心汤合十灰散加减。

常用药物:大黄、黄连、黄芩、大蓟、小蓟、荷叶、侧柏叶、白茅根、茜草根、栀子、牡丹皮、棕榈皮等。

(2)肝火犯胃证

临床症状:吐血鲜红或紫暗,口苦,胸胁胀痛,心烦易怒,失眠多梦,目眩,耳鸣。或有黄疸、胁痛宿疾;或见赤丝蛛缕、痞块,大便色黑如漆。舌红,苔黄,脉弦数,指纹紫。

治法:清肝泻火,降逆止血。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常用药物:龙胆草、黄芩、栀子、柴胡、泽泻、生地黄、车前子、当归、生甘草、白茅根、蒲黄、藕节等。

2.虚证

(1)气血亏虚证

临床症状:病程较长,时发时愈,吐血暗淡,神疲乏力,心悸,腹胀,纳呆,面色萎黄,唇甲淡白,便溏或大便色黑如漆,夜寐不宁,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指纹淡。

治法:健脾益气摄血。

方药:归脾汤加减。

常用药物:人参、黄芪、白术、当归、茯苓、龙眼肉、远志、酸枣仁、木香、炙甘草、仙鹤草、白及、炮姜炭等。

(2)气衰血脱证

临床症状:吐血倾盆倾碗,大便溏黑,甚则紫红,眩晕,心悸,烦躁,口干,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尿少,面色及唇甲㿠白,神志恍惚或昏迷。舌淡,脉细数无力或微细欲绝,指纹淡。

治法:益气摄血,回阳固脱。

方药:参附汤加减。

常用药物:人参、制附子、生姜、大枣等。 BwtpGOJRpITKAlPOiTW6+GhFwFSPjH480a7hti+zUkmW7cUvxTRUEG/pNH9C8b7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