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八节
呕吐

呕吐(vomiting)是一种由于延髓的呕吐中枢或化学感受器触发区受到刺激而发生的保护性反射,是指通过胃的强烈收缩迫使上消化道甚至肠内容物经食管和口腔排出体外的过程。呕吐可以为单一症状,也可以是多种疾病的复杂症状之一。

呕吐见于中医学“呕”“哕”“吐”等描述中,中医学认为有声无物为哕,有物有声为呕,无声有物为吐,既是一个病名,也是一个症状。如果呕吐长期不愈,可变生疳证等。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西医病因与发病机制

1.西医病因

(1)消化系统疾病 ①消化道器质性梗阻:先天性食管闭锁或狭窄、食管裂孔疝、幽门梗阻、肠重复畸形、肠套叠、消化道异物、先天性巨结肠、肛门闭锁等;②消化系统感染:胃肠炎、肝炎、肠寄生虫病、胰腺炎、腹膜炎和阑尾炎等;③消化道功能紊乱:胃食管返流病、消化性食管炎、食管壁静脉曲张、食物过敏等。

(2)感染性疾病 脓毒症、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体炎、泌尿系感染等。

(3)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脑膜脑炎、缺氧性脑病、癫痫、颅内肿瘤、脑出血、高血压脑病及偏头痛等。

(4)心肾疾病 暴发性心肌炎、心肌病、心功能衰竭、肾功能不全等。

(5)内分泌疾病及遗传代谢性疾病 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代谢性酸中毒、低钠及高钠血症、低钾血症、酮症酸中毒、高氨血症、氨基酸代谢异常等。

(6)前庭功能异常 晕动症、迷路炎和梅尼埃病等。

(7)其他 各种药物、毒物及一氧化碳中毒等;喂养不当、周期性呕吐、精神性呕吐和神经性呕吐等。

2.发病机制 呕吐是一种复杂的病理生理反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恶心、干呕与呕吐。首先胃蠕动减弱,十二指肠张力增强,胃窦部持续收缩,腹肌急剧收缩,贲门括约肌舒张、胃体肌舒张,腹内压升高,胃内容物可通过贲门进入食道,膈肌收缩,食道肌肉舒张,声门关闭,上食道括约肌松弛,胸膜腔内压升高,导致食道内容物通过咽喉经口腔吐出体外。

(1)呕吐反射通路 主要包括以下部分:①呕吐感受器和传入神经:呕吐感受器主要来自消化系统,舌根、咽部、胃、肠、胆总管等都存在呕吐感受器。除了消化系统之外,生殖系统器官、视觉、味觉、嗅觉、内耳前庭位置感受器等受到刺激也可造成呕吐。传入神经主要为迷走神经及内脏神经传入纤维。②呕吐反射中枢:目前认为中枢神经系统的两个区域与呕吐反射相关。一是位于延髓背外侧的呕吐中枢,另一是化学感受器触发区(chemical trigger zone,CTZ)。③传出神经:包括迷走神经、交感神经、体神经和脑神经。呕吐中枢兴奋的同时可能会诱发其他自主性神经中枢的兴奋,所以呕吐时可能会发生面色苍白、流涎、多汗、呼吸急促、血压降低及心率缓慢等反应。

(2)呕吐分类 呕吐可分为两类:①反射性呕吐:呕吐感受器所受到的刺激经由迷走神经、交感神经、舌咽神经等的传入通路将神经冲动传导至位于延髓部位的呕吐中枢造成的呕吐。②中枢性呕吐:呕吐反射中枢直接受到刺激导致的呕吐,例如颅高压、颅内肿瘤、炎症直接刺激呕吐中枢,糖尿病酸中毒、尿毒症、肝衰竭等疾病的代谢产物及药物等刺激CTZ。中枢性呕吐表现为喷射性呕吐,但年龄较小的患儿较难分辨喷射性呕吐和非喷射性呕吐的区别。

(二)中医病因病机

呕吐的病因是多方面的,且常相互影响,兼杂致病。呕吐的病机无外乎虚实两大类,实者由外邪、饮食、痰饮、气郁等邪气犯胃,致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而发;虚者由气虚、阳虚、阴虚等正气不足,使胃失温养、濡润,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所致。一般来说,初病多实,日久损伤脾胃,中气不足,可由实转虚;脾胃素虚,复为饮食所伤,或成痰生饮,则因虚致实,出现虚实并见的复杂病机。但无论邪气犯胃,或脾胃虚弱,发生呕吐的基本病机都在于胃失和降,胃气上逆,病位在脾胃。

二、临床诊断

(一)诊断

呕吐病因复杂,需结合患儿年龄、病史特点、体格检查来鉴别,再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来明确诊断。

1.病史

(1)年龄 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呕吐原因,例如新生儿时期需考虑先天性畸形、喂养不当。

(2)既往史 有无寄生虫病史,慢性肝炎、结核病、周期性呕吐及出生时窒息等。

2.临床表现

(1)呕吐方式 ①溢乳:婴儿喂奶后奶汁从口角少量溢出或吐出,也有少数婴儿有时从口和鼻喷出。在新生儿及婴儿时期,胃部肌肉尚未发育完善,胃呈水平位,贲门松弛,在喂养过多、进食时同时吞入大量空气或体位不当时胃内乳汁可从口角少量溢出。②一般呕吐:常伴有恶心,呕吐物量多少不定,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大多数由于胃肠炎或全身感染等造成。③喷射状呕吐:一般不伴恶心,大量胃内容物快速从口鼻喷涌而出,常见于幽门肥大性梗阻、胃扭转及颅内压增高或直接压迫呕吐中枢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颅内感染、肿瘤等)。④反复呕吐:呕吐可反复发作,常见于胃食管返流或周期性呕吐综合征。

(2)呕吐时间 详细询问呕吐前有无进食药物或特殊物质等病史非常有意义。呕吐与进食之间的关系对临床判断非常重要。进食后立即发生呕吐,绝大部分因为食道病变,如食道异物、食管闭锁或狭窄。进食30分钟后出现呕吐,病变多见于胃及幽门,如幽门肥厚性梗阻、胃炎、肠炎或食物中毒。下消化道梗阻者会在进食后的更晚期出现呕吐。呕吐与进食无关者,多见于消化道外疾病。此外,新生儿生后数小时出现呕吐,可能是分娩时咽下羊水,即咽下综合征;生后24~36小时后出现频繁呕吐,生后又没排便要考虑肛门或直肠闭锁;生后1~2周出现持续呕吐,伴体重增长不良,需警惕幽门肥厚性梗阻可能。

(3)呕吐物和性质 ①呕吐物呈清亮或泡沫状黏液、未消化的奶或食物,多为贲门以上病变造成,可见于先天性食管闭锁或狭窄、食道炎、食道异物和贲门失弛缓症等。②呕吐物为奶凝块、胃内容物,多为幽门及胃部病变造成,可见于感染性疾病、胃肠道感染及幽门部位梗阻引起。③呕吐物为黄或绿色清亮黏液样,可混有少量奶块或食物,可见于功能性呕吐、先天性十二指肠闭锁或狭窄、环状胰腺和肠旋转不良。④呕吐物为黄绿色液混有少量食糜,见于高位空肠闭锁或粘连性肠梗阻及肠麻痹。⑤吐出物呈浅褐绿色带有粪汁,见于空回肠或结肠闭锁、巨结肠或肛门闭锁及低位消化道梗阻。⑥吐出物带血或呕血,可依据呕吐物中的含血量和颜色来判断。少量血液在胃酸作用下呈咖啡色,可见于新生儿咽下含母血的羊水或吸吮皲裂的乳头、新生儿维生素K 1 缺乏症等;婴幼儿和儿童可见于食管裂孔疝、各种原因致反复呕吐;大量呕鲜红色血多见于门脉高压合并食管静脉曲张破裂或胃溃疡出血。

(4)伴随症状 原发病不同,伴随症状有所不同。消化道感染患儿可有腹痛、发热、腹泻等表现。颅内感染、颅内肿瘤者可出现头痛、抽搐、昏迷或神经系统阳性体征。消化道溃疡、肠套叠、坏死性肠炎、梅克尔憩室炎、过敏性紫癜等可有血便或呕血。

3.体格检查 在全面体检的基础上,应特别注意有无腹胀,腹部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肠鸣音是否正常等腹部体征及神经系统查体,注意有无脱水体征。

4.辅助检查 血尿粪便常规、血气分析、肝肾功能等;怀疑颅内感染时可行脑脊液检查;怀疑遗传性疾病时可行遗传病筛查;腹部立位X线片可帮助鉴别有无消化道梗阻,消化道造影可鉴别有无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疑为颅内出血、颅内占位病变时可做头颅CT、MRI等检查。

(二)鉴别诊断

呕吐为儿科常见症状之一,诊断过程中常因病史描述不清、症状不典型、查体不配合,容易出现漏诊、误诊,特别是针对一些以呕吐为首发症状的罕见危重病例。例如当患儿出现呕吐同时伴有血糖升高时,询问病史时需注意有无多饮多尿病史,需警惕酮症酸中毒;暴发性心肌炎患儿经常以呕吐为首发症状,查体时需仔细听诊心音,注意呼吸、精神状况,怀疑该疾病时应尽快行心肌标志物、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在临床诊治过程中,对于呕吐的诊治需慎之又慎。

三、治疗

(一)西医治疗

1.病因治疗 积极治疗原发病。若喂养不当,应纠正不合适的喂养方法。停用引起呕吐的药物、食物。

2.饮食治疗 有严重呕吐的患儿可先暂时禁食4~6小时(不禁水)。如果患者不再呕吐,可以继续或尽快恢复原来的饮食,由少到多,由稀到稠,喂食与患儿年龄相适应的易消化饮食,避免进食高糖食物、碳酸饮料等。

3.药物治疗 对于因儿童急性胃肠炎而呕吐的患儿,可予以多潘立酮治疗,该药是一种周围性多巴胺拮抗剂,能促进胃排空,因而有较好的止吐作用。剂量:每次0.3mg/kg,每日3次,餐前15~30分钟口服。多潘立酮单纯作用于胃,不作用于肠,因而无腹痛腹泻等副作用,但对婴儿由于其血脑屏障通透性高,仍要慎用。其他尚有氯丙嗪(冬眠灵),有镇静及止吐作用,剂量:每次0.5~1mg/kg,口服或肌内注射。甲氧氯普胺(胃复安),口服0.2~0.3mg/(kg·d),分3次餐前30分钟口服;肌内注射(必要时):0.1~0.2mg/(kg·次)。维生素B 6 ,剂量:新生儿每次50~100mg,婴儿或儿童每次50~250mg,每日1~2次,肌内注射、静脉注射或口服。患者如果存在反复、剧烈呕吐,可静脉予H 2 受体拮抗剂(西咪替丁)或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保护胃黏膜。肿瘤患者在接受化疗时可因化疗药物造成呕吐,可予5-HT 3 受体拮抗剂(帕洛诺司琼、昂丹司琼)联合地塞米松止吐,如果患儿年龄大于6个月,还可加用阿普斯坦口服。

4.液体疗法 呕吐可造成脱水、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严重呕吐患儿者甚至可能造成休克,应及时给予补液纠正水电解质失衡。口服补液盐在急性胃肠炎患儿中推荐作为一线疗法,但如果患儿在口服或鼻饲补液时仍持续呕吐,或者口服补液盐不能有效改善脱水,须立即予静脉补液,静脉补液可用含钠的葡萄糖溶液维持输注,改善低血糖,可适当给予碱性液体,见尿后适量补钾。在纠正脱水时,应依据患儿的脱水程度、酸碱失衡及电解质水平调整液体疗法。

5.对症治疗 溢乳婴儿应改善哺乳方法,哺乳时注意采取正确的婴儿体位,哺乳后将其抱起,伏在成人肩上同时拍背,使胃中气体充分排出。

呕吐诊断处理流程见图2-1。

img

图2-1 呕吐诊断处理流程

(二)中医治疗

治疗原则为和胃降逆止呕。但应分虚实辨证论治,实者重在祛邪,分别施以解表、消食、化痰、理气之法,辅以和胃降逆之品以求邪去胃安呕止之效;虚者重在扶正,分别施以益气、温阳、养阴之法,辅以降逆止呕之药,以求正复胃和呕止之功;虚实并见者,则予攻补兼施。详见《中医儿科学》等相关章节。 wwbeoqsKtGfrmtpeSW2YPdjeC9uDNxXNd/r9gIzf+v1vIbOz/1TQd4ZLt7OBOOS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