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期,随着生产技术复杂化、规模和资本不断扩张,组织的管理职能逐渐与资本所有权相分离,于是出现了专门的管理阶层。学者们开始研究管理活动,“科学管理”就此诞生。1911年,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所著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被看成现代管理学的开端。第一代管理学是在泰勒提出科学管理的思想基础上,以法国的亨利·法约尔(Henry Fayol)、德国的马克斯·韦伯(Max Weber)和美国的哈罗德·孔茨(Harold Koontz)为代表所建立起来的管理学体系。
泰勒首次将管理视为一门科学。他指出,建立各种明确的规定、条例、标准,使一切科学化、制度化是提高管理效能的关键,并且主张把计划职能从工人的工作内容中分离出来,由专业的计划部门去做,从事计划工作的人员被称为管理者,负责执行计划的人员被称为劳动者。泰勒认为,单凭经验进行管理的做法是不科学的,必须加以改变。根据对钢铁厂管理活动的观察、总结和实验,泰勒创立了科学管理理论。其主要观点如下:第一,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工作效率——这是泰勒科学管理原理、方法的基础;第二,达到最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经验管理。1903年,泰勒开始把自己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上升到理论高度。泰勒的改革在当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实现了高效率、低成本、高工资和高利润。尽管如此,泰勒及其科学管理理论一直遭到许多非议,而最主要的批评则集中在泰勒对“人”这一因素的认识之上,他把人当成了机器或者说是机器的附属物。但是,人本管理思想在泰勒的理论中也有一定的地位:
首先,泰勒的人本管理思想体现在对“人性”的认识上。在泰勒之前的管理学家的理论大都主张经济人或工具人假设,即将工人与机器等工具不加区别地看待。而泰勒也认识到了人追求经济利益这一共性,在这一点上,工人与管理者并没有什么两样,因此,他说:“有很多人把工人看成是贪心、自私、贪婪甚至更坏的人,我完全不同意这些在社会上散布的侮辱工人的谰言。我完全不同意这种说法。”
其次,泰勒的人本管理思想体现在对生产要素的认识上。尽管亚当·斯密(Adam Smith)早已提出劳动价值论,将劳动作为与土地、资本并列的一种生产要素,管理学家亨利·普尔(Henri Poole)和罗伯特·欧文(Robert Owen)也注意到了企业中人的因素。但是,第一次将人作为考察出发点的著述者却是这位被人称为“物本管理者”的泰勒。
再次,泰勒的人本管理思想还体现在管理方式上。以前管理者对工人的管理主要是严密的监视和管制,实行外在压迫式的管理。而泰勒认识到人追求经济利益这一共同动机之后,则主张一种疏导式的管理,通过增减工资从而控制工人的内在心理动机。科学管理重视内在激励,认为推动工人努力工作的不是外部力,而是工人自身的内驱力。
泰勒制是适应历史发展需要而产生的,但同时受到历史条件和倡导者个人经历的限制。首先,泰勒的理论主要是解决工人的操作、现场的监督和控制问题,管理的范围比较小,内容也比较窄,基本没有涉及组织的供应、财务、销售、人事等方面。此外,虽然泰勒的理论使生产过程的管理控制合理化,但把雇员和业务都排除在决策过程之外。
泰勒管理思想的局限性主要由法国的亨利·法约尔和德国的马克斯·韦伯等进行补充和完善。他们聚焦于组织结构和管理原则的合理化,以及管理者职责分工的合理化,其管理思想奠定了古典管理理论的基础。
古典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管理过程学派的创始人、法国管理学家亨利·法约尔更关注于高层管理理论,从而与泰勒关注生产效率的思想互为补充。1925年出版的《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系统阐述了法约尔的管理思想。法约尔认为,好的经营管理不仅要改善生产现场,更要关注经营的六个职能:① 技术职能,即设计制造;②经营职能,即采购、销售和交换;③财务职能,即确定资金来源及使用计划;④安全职能,即保证员工劳动和设备使用安全;⑤会计职能,即编制财产目录,进行成本统计;⑥ 管理职能。更重要的是,法约尔首次从职能的角度提出了五项基本管理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这成为之后管理体系发展的基础。此外,法约尔还提出了管理者解决问题时应遵循的14条原则,即分工、权力与责任、纪律、统一命令、统一领导、员工服从整体、公平的报酬、集权、等级链、秩序、平等、人员保持稳定、主动性和集体意识。
法约尔在管理范畴、组织理论和管理原则等方面提出了很多新的观点,为管理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还聚焦于组织结构和管理原则的合理化,以及管理者职责分工的科学化,在科学管理的基础上,形成了质量管理和项目管理的成熟管理模式,并强调基于文档与数据的管理体系。毫无疑问的是,控制可以带来效率。然而,控制就意味着自上而下的、强制性的管理,缺乏自下而上的反馈回路。
同期,德国的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美国企业家詹姆斯·穆尼(James D.Mooney)以及英国的管理学家林德尔·厄威克(Lyndall Urwick)在组织体系和组织原则的发展方面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马克斯·韦伯是德国古典管理的杰出代表,他在管理思想上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理想的行政组织理论体系”。虽然韦伯的管理理论切入问题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方式迥异于泰勒和法约尔,但其同样把提高组织效率作为使命。韦伯从组织的基础权力入手思考组织问题。他指出,任何组织都必须有某种形式的权力作为基础才能实现其目标。只有权力才能变混乱为有秩序。韦伯认为存在三种纯粹形态的合法权利:理性法律的权力、传统的权力、超凡的权力。传统的权力支撑的组织效率最差,因为其领导人不是按能力来挑选的,其管理单纯是为了保存过去的传统而行事。超凡的权力则过于非理性和反理性,依据的不是规章制度,而是神启。
他认为在这三种类型的权力中,只有理性法律的权力才能作为行政组织体系的基础。韦伯说:“如果我们单纯从技术角度来看,所有经验无一例外地显示出,只有行政组织中纯粹的官僚主义样式——即官僚机制的独裁变种——才有可能达到最高效率,而且也是据我们所知能够严格控制人们的、最为合理的形式。在精确性、稳定性、严格的纪律性和可靠性等方面,它比任何其他形式都要优越。因此,使得组织的负责人以及与组织相关的人能够对其结果做出十分准确的估计。归根到底,这种组织在效率活动范围上比较优越,而且能够正式地应用于各种行政管理任务。”
哈罗德·孔茨是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西方管理思想发展史上管理过程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其理论是在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法约尔将管理活动分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五项基本管理职能。孔茨和西里尔·奥唐奈(Cyril O'Donnell)在仔细研究这些管理职能的基础上,将管理职能分为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和控制五项,而把协调作为管理的本质,作为五项职能有效综合运用的结果。孔茨利用这些管理职能对管理理论进行分析、研究和阐述,最终得以建立起管理过程学派。孔茨认为,无论组织具有什么样的性质、生存于什么样的环境,管理者从事的职能都是相同的,管理活动的过程就是管理职能逐步展开和实现的过程。
在孔茨的管理学体系中,管理被认为是设计和保持良好环境,并使人们在群体状态下高效率地达到目标的过程。孔茨认为,计划就是决策,就是在各种备选方案中决定行动方案的过程。在组织没有做出资源承诺的决策前,不可能有真的计划。组织职能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组织设计能够把所有工作任务落实到具体员工,并且将任务分配给那些最能胜任的员工。构建组织结构就是为了创造一个支持员工更好地完成任务的环境。人事工作涉及在组织结构框架中配备人员以及保持人员的稳定。指挥职能是指对员工施加影响,使之对组织和团队目标的实现做出贡献。孔茨认为,虽然管理者与领导者不同,但有效的管理者应是有效的领导者。管理者面对的最重要问题来自于员工。员工的要求和态度及其个人行为和群体行为,都会使管理活动变得复杂且不易。孔茨认为,领导意味着服从,所以人们往往跟随那些能满足自己的需求、愿望和想法的领导者。
控制是评定和纠正员工和组织绩效的手段,以确保事情的发展符合计划要求。控制职能就是按照目标和计划评定绩效、找出偏差,并采取措施加以改正。简而言之,控制有利于计划的完成。计划在前,控制在后。计划指导管理者使用各种资源来完成具体目标,而控制是通过检查以确定结果是否与计划吻合。控制活动一般与工作绩效衡量有关。人们熟悉的控制手段有费用预算、检查记录和误工记录等,这些手段能够衡量和显示计划是否在顺利实施。如果偏差持续存在,那么管理者应该对此加以纠正。
在孔茨的管理学体系中,协调处于核心位置,因为只有协调员工的力量才能实现组织整体的目标。每项管理职能都是为了促进协调,而协调员工在方法、时机、努力程度或利益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促使员工的个人目标与组织整体目标保持一致,就是管理者的中心任务。随着管理思想的演化,后来孔茨及其同事对此体系进行不断的补充和更正(增加了对全球化、组织与外部联系的关注),但其主体仍是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和控制五大部分,如图1-1所示。
图1-1 哈罗德·孔茨的管理学体系
资料来源:哈罗德·孔茨,海因茨·韦里克.管理学——国际化与领导力的视角(精要版 第9版),马春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