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北京的初春,乍暖还寒。结束晚上的课程漫步清华园,皎月明朗、春风清冷,心中却有一种幸福的暖意油然而生。萧伯纳说:“生命中真正的喜悦,源自于你为一个自己认为至高无上的目标,献上心力的时候。”此刻的幸福应该来源于为师者的成就与喜悦。亚里士多德认为,“所有的人类活动都是为了获得幸福。”而幸福不像科学那样是可以被量化的,需要人们去感受、去体验、去发现。幸福是一种有意义的快乐,可见意义感的探寻或成为解锁幸福的钥匙。

管理,究其思想、理论与方法,是人类文明的重要产物。泰勒所代表的以效率、运营为核心的现代管理,为工业经济时代的组织发展带来生机和活力,至今仍发挥着巨大的效能。但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数字经济的叠加,尤其是疫情后很多中国优秀企业的创新性实践,倒逼管理学理论的创新性发展。如:海尔的“链群合约”通过组织形态变革调动介于计划和市场之间的力量,实现人的价值最大化;中铁装备的“三个转变”+“同心圆”的质量管理模式实现了大国重器的温情管理;方太的“中西合璧,以道驭术”的成人成事、长期主义管理哲学指导下的“幸福实践”;中国中车以人民为中心的使命驱动、以硬科技为基础的自主创新和以人为本的人与工程和谐共处之道等。这些管理实践与以效率为导向的强调理性与规范的科学管理、关注人的动机和需求的行为管理、关注知识与创新的知识管理有很大的不同,这些优秀的中国企业在管理创新方面的新探索,尤其更关注人的回归、意义的感知和幸福的追寻,我们将具有这些特征的管理定义为“有意义的管理”。

何为意义,为何意义

古往今来,对“意义”的定义很复杂。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生命本身的意图和意义,是人类存在的目标和终点。”柏拉图关于“美好”的理论和艾默生“完整内心”的理论都是一种意义。同样,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是一种意义。而“修身”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核心,也是现代幸福科学的基本假设——要帮助别人,先得学会完善自己。

当代英国哲学家、意义理论的集大成者迈克尔·达米特(Michael Dummett)认为,我们应当摒弃实在论的“真”概念,进而从实践中抽象出新的意义理论的核心概念。“人”的认知能力与语言实践是意义理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相比绝对客观的“真”概念,“确定为真”(实证主义意义论)与“接受为真”(实用主义意义论)才是意义理论的应有核心。“人”的回归,是当代人文思潮在科学哲学领域回归的标志之一,它标志着意义理论从“超人”哲学回归到“人”的哲学,引领了人文范式在科学哲学中的“复兴”。

弗兰克尔对人的本质如此描述:“人性异于禽兽者的主要动机是追求生活的意义,即探求意义意志。动物寻求的是快乐和征服,而人的本质则是追求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作为一个人,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对自己在生活中的责任要有明确的认识和坚定的信心。”因此,帮助员工找到人生的意义感,找到生活中的责任认知和坚定的信心,也是企业管理者的使命和意义所在。

何为“有意义的管理”

出于对中外企业闪耀人性光辉的管理实践的长期观察,我们提出“有意义的管理”理论框架,它主要由信念愿景、人性尊严、创新创造、个人福祉和社会福祉五个方面构成。

第一,信念愿景。信念是产生意义感的前提。信念管理是在公司目标和组织背景下的管理层的信念与员工对自身工作和事业的信念的相互交流碰撞,通过这种“创造性对话”,找到对公司和员工来说都有意义的业务目标。愿景是企业的航向,是组织战略与文化的结晶,是崇高的组织之魂。组织愿景的作用是促使组织所有部门拥有同一目标并受到激励。企业管理实践中,有意义的管理就是在愿景和使命的引领下,赋能个体的同时也有效赋能整个组织。

第二,人性尊严。在企业管理过程中融入同理心,移去组织内部的隔阂,给予员工足够的尊重和支持,塑造组织中的心理安全感。通过谦卑式领导和共情领导力帮助员工找到人生的意义感,找到生活中的责任认知和坚定的信心,进而产生追寻幸福的动力。通过合作、共享、开放的组织环境,让员工感受到组织为个人的赋能,工作为生命的赋能。管理者应该更多地考虑关心、激励员工,创造适合的环境和条件,开发和利用员工的潜质和创造力,使其实现自身的尊严和价值,进而帮助和引导员工实现自我管理。这种管理模式还蕴藏着另一个重要理念——无论成功或失败,皆有再挑战和激发勇气的精神。

第三,创新创造。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是知识创造和知识转化的重要场所。“场”作为知识转移的重要空间,是发生辩证对话和实践的有机结构场。在有意义的创新范式下,构建基于意义的企业决策框架,并系统论述框架中各空间场域的特征与意义,探索以价值理性为核心的意义管理认知基础,是企业管理创新意义的关键。

第四,个人福祉。个人福祉究其根本是一种幸福感,来源于对有意义的快乐的不断探寻和追求。幸福是人们一生的目标,是人们一直想要得到、却越难得到的感受,它与情感福祉和生活评价息息相关。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以员工福祉为导向的管理实践和组织原则就是意义管理的精髓所在。

第五,社会福祉。社会福祉要求人们从社会层面来考虑和解决如何才能过上一种更好的生活。社会福祉涉及社会根据什么来帮助人们生活得幸福,需要通过什么样的制度和政策安排来保证他们的生活幸福。具体到企业,企业要以利他为原则,打造正能企业、利他经济,塑造正能社会,提升整个社会的幸福感和社会福祉,建设和谐的福祉社会。

本书为谁而写

本书写给组织中所有重视人性、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管理者和领导者。有意义的管理,最需要的是企业,同时也与其他社会组织密切相关,如非营利组织、社区组织等。有人的地方就有意义感和幸福感提升的内在动力涌现。有意义的管理不仅是一种管理模式,更是一种管理理念,推动更新、更好的关系产生,建立更开放、信任、共享的组织氛围,让每个人实现个人福祉并带来整个社会福祉的提升。

何兆武先生归纳“会通古今、会通中西和会通文理”为“清华学派”的情趣和风貌。管理学起源于西方,无论是科学管理、行为管理都以西方理论为主。近年来,知识管理的理论体系逐步融入日本哲学的思想,具有东方色彩,但鲜为中国企业家所关注。随着中华民族的和平崛起和文化自信的逐渐增强,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的东方哲学因其有机整合和动态发展的整体思想观显示出卓越的优势:儒家思想中的“仁爱之德”和孔子“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理念,道家哲学所提倡的天人合一、动态演变的思想,老子关于宇宙本质的阐述和人类及其领导者与“天”“人”彼此和谐相处的自然之道,庄子《逍遥游》中对自由和幸福的领悟。

“有意义的管理”正是在吸收西方管理学体系和范式的基础上,有效地借鉴日本学者关于知识管理研究的精髓,吸收中国哲学的整体观、系统观和中华文化中的仁爱观,对管理理论的一次创新性的转化。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中国的管理学者肩负着解读“中国模式”、升华“中国经验”、形成“中国理论”的使命。我们未来的企业家,要向创新领袖和世界一流企业的目标迈进,除了破解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形成未来技术和未来产业外,探索管理范式的变革也势在必行。有意义的管理,从东方视角融入整体观和系统观,聚焦个人福祉和社会福祉,成为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以“幸福”和“意义”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全新管理范式,为全球管理范式的转型提供了更有意义的探索和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以人民为中心是有意义的管理所遵循的重要理论基础。这种意义不仅仅关注员工的幸福感、成就感、获得感,使其感受有意义的工作和生活;同时也要重塑企业的意义感,关注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商业伦理;更要形成社会福祉——也就是为每位公民提供各种保障,使得每位公民皆能享受公平和无忧的生活,使生活充满幸福感。让每位公民充分享有作为人的尊严和幸福感,也是文明社会发展历程的坐标和里程碑,更是小康社会实现后的实现现代化的新要求。

全球著名管理学家、日本一桥大学的野中郁次郎教授,中国企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朱宏任先生,海尔集团董事局名誉主席张瑞敏先生一直非常关心我的研究工作,积极鼓励我从事原创性的管理思想探索,此次又分别为本书撰写了推荐语,对此我深怀谢意。感谢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的师生,他们在本书的创作过程中给予了我真诚的帮助,其中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博士研究生阳镇、张月遥、国容毓、李佳雪,北京物资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凌亚如、韩思忆、刘子琦参加了本书若干案例的研究与写作。

陈劲
2022年3月7日夜
于清华园 gH0nxNKCkc88hGxdhff5cU94RDkRN4zZIEZLvkqGJA8N25K68LQtVosiFRyifni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