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OKR的起源

一、OKR在谷歌公司的兴起

在实际应用OKR的过程中,企业管理者通常会反复论证OKR对企业等市场主体是否具有普适性。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先从OKR的发展脉络说起。

1998年夏天,谷歌公司(Google)成立,公司名称来源于“Googol”(即10的100次方)一词。谷歌的创始人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认为这个名字可以体现他们开发的搜索引擎功能非常强大。

面对微软操作系统绑定浏览器和搜索引擎的竞争优势,谷歌在成立之初就实施了免费策略。2002年,随着美国在线(AOL)采用谷歌的搜索引擎和广告系统,谷歌搜索流量占到全球搜索流量的比例剧增至70%。

之后,谷歌的发展速度加快,业务规模迅速扩张。2004年,Google Earth(谷歌地球)上线,弥补了搜索引擎流量不稳定的缺点,获得了大量的忠实用户;2006年,谷歌收购YouTube,开始在线上视频领域发力;2007年,推出安卓系统;2008年,推出Chrome浏览器。经过不断发展,谷歌成了一家集风险投资、资本运作、无人驾驶、搜索、广告和视频等多种业务于一身的集成型公司。到了2018年,全球互联网广告市场规模大约是2 700亿美元,谷歌占据了一半的市场份额。

谷歌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OKR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觑。OKR帮助谷歌实现了以下目标。

(1)较为有效地解决了互联网查准率问题。谷歌能够实现该目标有赖于创始人在算法方面的创造性发现。当时,用户在搜索框中输入希望搜索的内容后,会得到数百页无关的信息,这会导致用户满意度直线下降。针对这个问题,佩奇开始研究创新算法,在母校斯坦福大学自建搜索引擎和服务器验证,并经过病毒式传播赢得了用户的认可。他在解决搜索查准率问题的同时也得到了风投机构和华尔街的认可,为谷歌的发展壮大争取到了第一笔资金。

(2)找到了较为成熟的盈利模式。美国的很多互联网企业在2000年前后面临着严重的经营困难,估值普遍降到了高点的10%左右,相当于市值蒸发了90%左右。微软采用操作系统绑定浏览器和搜索引擎的方式赢得流量优势,这意味着谷歌如果向用户收费,将会面临流量下滑的风险;反之,如果不收费,谷歌就很难盈利。在此情况下,谷歌转向B端进行广告收费,而对C端用户实行免费的政策。这样一来,谷歌既无惧微软的冲击,也在保持市场占有率的同时实现了盈利。

(3)保持了较好的创新基因,不断向新领域发起进攻。通过前两个目标的实现过程,我们可以看出,谷歌实现第一个目标靠的是技术创新,实现第二个目标则是靠商业模式的创新。谷歌从成立的第一天起就与创新为伴,从搜索引擎到安卓系统,从个人邮箱到视频领域,从机器学习到人工智能,可以说谷歌迈出的每一步都是跨界。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谷歌一直在向前跑,在诸多领域抢得了先机。谷歌始终在努力实现一系列的外部技术并购,缩短学习曲线。在硅谷,无数企业经历了“前瞻性理论——前瞻性研发——技术突破——被并购——大企业病——错过第二曲线创新——衰落”的生命周期,信息产业的特点就是更新迭代速度极快。小企业往往通过前瞻性理论和研发占据新技术的制高点,大企业常常为了避免“大企业病”和错过创新浪潮而实行并购。谷歌从2005年开始走技术并购的路线。佩奇担任CEO后,将谷歌风投剥离为独立的子公司,与搜索引擎、YouTube的地位一样,在全球范围内物色并购对象。

谷歌之所以能成功应用OKR,得益于其拥有的活跃的创新人才和深厚的文化土壤。谷歌以网罗常青藤名校计算机专业博士闻名,为自己奠定了自下而上达成目标的人才基础。谷歌的管理方式是较为典型的硅谷企业的管理方式:在谷歌攻关搜索引擎的工程师,与在无限循环二号研发iPhone的工程师并无二致,他们没有严格的绩效考核指标,只有项目的远景目标;没有条条框框的束缚,只有扁平的组织和宽松的研发氛围;没有无休止的工作进度追踪,只有使命感和兴趣激发的创造潜能。有人甚至提醒当时刚上任的谷歌CEO施密特:“谷歌现在的情况不错,千万不要过分管束它,把它搞糟了。”当然,这种管理方式也会带来一些问题,例如,2009年以来谷歌在技术方面鲜有突破,也不可避免地患上了“大企业病”,但这并不意味着OKR不再被大企业推崇和应用了,具体原因我们将在后文中详细探讨。

二、OKR受推崇的原因

OKR在互联网行业率先得到推广应用,已成为企业管理的一种有效工具。之所以出现这种趋势,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1)简单易用。首先,OKR的呈现形式较为直观。无论是经典的四象限的方式,还是变通后的表单,都可以做到一目了然。其次,OKR的内容呈现较为简单易懂。平时无论做KPI还是积分制,都有一个提炼指标的过程。对非专业人士而言,这类似于增加了一个从认知、行为到翻译为结果衡量指标的过程,而OKR的内容呈现基本上省略了翻译环节。

(2)效果直观。一方面是目标结果的呈现方式比较直观,一般不需要计算或折算,完成与否的表现非常直观;另一方面是关键行为的完成情况易于验证。无论是群体互动式的验证形式,还是定期跟踪的结果记录,结果和效果的表现都是很直观的。

(3)理论依据和逻辑体系较为严谨。OKR的理论源于目标管理,创始人是久负盛名的管理学大师德鲁克。OKR的底层逻辑是,好的结果是由好的过程带来的,也就是说,好的过程带来了好的结果。OKR不是空中楼阁,不是个例的简单叠加。底层逻辑对实操的强大支撑作用是OKR不断被越来越多企业接受的根本原因。

(4)顺应了信息产业革命的浪潮。互联网企业的特点就是生命周期相对较短,特别是新生企业的市场淘汰率非常高。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企业很难建立完整的管理体系,特别是绩效管理体系和战略管理体系。在这种情况下,越是灵活的管理方式越能得到市场主体的认可,OKR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某种程度上讲,中国的企业面临的生存压力与创新压力和硅谷的各类高科技企业并无二致,在硅谷得到验证的直接有效的工作方式就这样在我国的高科技企业中迅速推广开来。

三、OKR的本质及特征

那么,OKR到底是什么呢?在相关应用实践中,OKR至少展现出了以下几个本质特征。

首先,OKR是目标管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管理就是依靠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达成目标的过程。管理有效性的主要衡量指标就是是否有效地实现目标。为了实现预期目标,衍生出了一系列目标管理的工具和方法,宏观上有多种战略管理方法(如PEST分析模型、波士顿矩阵等),微观上有很多目标管理战术。由于OKR能够有效推动目标的达成,所以它才被众多企业所接受。

其次,OKR在绩效管理和战略管理领域展现出了工具效能。OKR之于管理者,如同锄头之于农夫,都是一种工具。锄头的作用在于松土,OKR的工具效能则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绩效管理方面,目标(O)就是绩效管理的目标,KR更像是二级指标,主要作用是支撑一级绩效目标的达成,KR既可以是量化结果,也可以是过程行为,类似于结果指标和过程指标,只是形式更加灵活直观;第二,战略管理方面,如果目标事关全局,那么这个举足轻重的目标就是战略目标,过程行为就是战略举措,不同层次的KR就是战略目标的层层分解;第三,项目管理方面,早期的OKR一般直接应用于项目管理。在项目计划中,列出近期、中期、远期计划,匹配必要的过程步骤,实时查验过程的完成情况和效果,这本身就是OKR的直接应用。

最后,OKR体现了自下而上的进化论思想。蒸汽机的发明催生了工业革命,实现了生产力的飞跃,机器化大生产由此而生,企业这种组织形式开始兴起,自上而下的生产指令和绝对服从的科层制组织形式极大地促进了企业的高效运作。然而,随着生产的发展特别是信息化的出现,人的因素在信息革命中越来越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伴随硅谷兴起的还有对人的价值的尊重,个人的创新创造往往对推动技术革新和企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包含OKR在内的自下而上、鼓励创新创造的管理方式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选择。 tttwOhSCqpO4M36hHhizWAjNb3NBstKjwsZ8tBxsBqJHej0XYETgZvi0d/4Ba1l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