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六章
塔中王子

亨利·都铎法语流利,身材修长,长长的棕发微微卷曲,面容生动,在布列塔尼公爵宫廷里的人眼中是个极为“讨喜、优雅的人”。 1 但这个26岁的年轻人已经学会用魅力的面具掩饰自己的真情实感。自14岁起便一直被爱德华四世追捕的他十二年来一直生活在恐惧当中——担心生性软弱的公爵终有一天会把他交出去受死。亨利·都铎渴望能有机会结束自己身无分文、无权无势的流亡生涯。1483年6月,一阵顺风带来了他翘首以待的良机:两艘英格兰船停靠在布列塔尼岸边。船被粉刷成金、红、蓝三色,船长是伊丽莎白·伍德维尔的兄弟爱德华·伍德维尔爵士。 2 即使当时不知道英格兰发生了怎样的戏剧性事件,亨利·都铎很快就会知晓。

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又有更多英格兰船抵达布列塔尼,旌旗飘飘的船只带来爱德华·伍德维尔爵士的追捕者,即新近加冕的理查三世的众使者。尽管这些人主要是领命前来劝说公爵交出爱德华爵士及其手下的,但讨要贾斯珀叔侄二人也是目的之一。 3 至少在这一点上,理查三世沿袭兄弟的政策。与伍德维尔家联手,帮助爱德华五世复位似乎是亨利·都铎改变自己的危急处境的最好机会,因为一旦成功,随之而来的必然是获赦和得宠。亨利·都铎已经在与母亲通信,根据伊丽莎白一世在位期间的古董商斯托(Stow)的说法,很快他便会与那些计划营救塔中王子的人们取得联系。所有的信息显示,在7月末的某天,有人试图救出王子,但出了点问题。这些人在被捕之后被处决。

与此同时,理查三世正在各地巡幸,他一路到访温莎、牛津和格洛斯特,又继续去往沃里克,接着到约克。巡幸之旅点缀着各种各样的仪式庆典,目的是笼络民心。6月那份怂恿理查接受王位的请愿书控诉爱德华四世统治下的英格兰一度“听命于任性和享乐,受制于担忧同惧怕……一切公正与法理尽遭鄙弃”。 4 巡幸是理查三世展示自己令善治回归的良机,而他也充分利用这一机会。人们“举办各种仪式恭迎”国王,国王令“其一众贵族和推事在各处坐堂,穷人们有冤申冤,违法犯罪者都得到应有的惩罚”。 5 他行经一个个城镇,一路分发1.3万枚制服徽章,上面都印着他的白色野猪纹。 6 与此同时,他还以铁腕手段秘密处理许多反抗其统治的人。

7月29日,理查三世给自己的大臣写信,交代处置某项“活动”的罪犯,这一“活动”可能便是指有人试图营救两位王子。 7 很明显,宣称两位王子没有正统地位并未化解他们构成的威胁,正如爱德华四世虽宣称亨利六世为“伪王”,却未能真正将其打成伪王一样。 8 根据一份16世纪初的记录,仅仅四天之后的8月2日,理查在格洛斯特做出决定:塔中的两位王子必须得死。 9 然而,关于两位王子的命运,我们所知道的仅仅是在那个夏天,二人消失了。 1 0

两名王室子弟死于谁手至今仍然是历史上一大未解之谜(如果两人真的遇害)。 1 1 理查三世本人相当虔敬,是个出色的国王,因此许多人认为他绝不会下令让人杀掉自己的侄子。但事实很可能恰恰相反。确保法制、维护和平与睦邻友好是理查三世的神圣职责,他要实现神圣秩序——对任何君主而言,这都是最重要的义务。有人曾奉爱德华四世之命杀死亨利六世,据说亨利六世死时,如今的国王理查三世也在伦敦塔中。而此时,很可能也是受某个亲近之人的鼓动,理查三世开始相信杀死两位王子能维护更大的利益。

纹章学院保存着一份1512年前后的简短手稿,手稿称两位王子“在伦敦塔中被害,是白金汉公爵(建议或安排的)”。 1 2 支持这一说法的还有另一份文献:菲利普·德科米纳(Philippe de Commynes)的回忆录。此人是理查三世统治期间路易十一宫中的一名重要顾问,其回忆录记录了理查三世如何“派人杀死自己的两个侄子并登上王位”,但是之后又说“理查国王在位并不长久,杀害两个孩子的白金汉公爵也一样”。 1 3 但白金汉公爵不大可能亲自动手。看守两名王室囚徒的伦敦塔中尉理查·布拉肯伯里(Richard Brackenbury)只听命于国王,而且至死都忠于理查三世。但白金汉公爵——波利多尔·弗吉尔称其“满腹怨气,手段强硬”——当时也同理查三世一道在格洛斯特。

理查三世的巡幸队伍继续去往沃里克和约克,白金汉公爵则启程回到位于威尔士中部布雷肯(Brecon)的自家城堡。值得注意的是,很快白金汉公爵的效忠方向便会出现戏剧性的转变。弗吉尔指出,虽然白金汉公爵和理查三世表面上相处融洽,但在某件事的触动下,公爵改变心意,很快便开始谋划造国王的反。如果白金汉公爵相信两位王子还活着,那么他可能希望装出营救过他们的样子。然而他没有理由认为自己的忠心在爱德华五世那里得到的回报会大过理查三世,毕竟爱德华五世一母同胞的兄弟理查·格雷的被捕和受死都与白金汉公爵有牵连。另一方面,如果他相信两位王子已死——或命不久矣——那么其倒戈必然有其他原因。这个原因必然就是在玫瑰战争之前和之中无数次上演的两大母题:野心和复仇。

正如玛格丽特·博福特提醒白金汉公爵的那样,公爵家族始终拥护兰开斯特王室,直至王室被爱德华四世灭门。如果塔中的王子遇害,约克家族也会面临绝后的命运:理查三世将是家族最后一名成年男性。杀死国王能为公爵家族报仇雪恨:他的祖父和外祖父都是为兰开斯特家族战死的,他的父亲则在战争中负伤,最终久治不愈而亡。这也能为亨利·都铎统领下的“兰开斯特王朝”复辟清除障碍——也可能是为白金汉公爵称王清障,毕竟他是爱德华三世的幼子伍德斯托克的托马斯的后人中年长的那个,母亲又是博福特家族之人(虽然与亨利·都铎相比位次稍后)。

到了布雷肯,白金汉公爵把自己照管的一名俘虏纳入造反计划。此人即伊利主教约翰·莫顿(John Morton, Bishop of Ely),是先王爱德华四世的宫里人,先前曾拥护过兰开斯特家族。 1 4 “足智多谋,大胆无畏”的莫顿立即明白不论是兰开斯特人还是约克人都不大可能支持白金汉公爵:前者倾向于立亨利·都铎为王,后者则不会轻易忘记白金汉公爵在拥立理查三世时扮演的角色。 1 5 不过白金汉公爵自己虽不具备称王的条件,却无疑可以成为一位“造王家”,为亨利·都铎称王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白金汉公爵遵循莫顿的建议联络玛格丽特·博福特,并立即得到后者的回应。她同母异父的兄弟约翰·韦尔斯(John Welles)于8月初时被打为反贼,此时已经逃往布列塔尼,而通过一名威尔士医生,她一直在秘密联络威斯敏斯特修道院圣所中的伊丽莎白·伍德维尔。 1 6

如果玛格丽特认为两位王子还活着,她大概不过就是希望看到儿子恢复里士满伯爵的地位。但如果王子已死,那么“兰开斯特王朝”复辟便会成为可能——这一点任谁都能看得出来,玛格丽特也不例外。她决心为儿子抓住这一良机,这是他最好的求生机会。此刻她打算改变联络的重点,与伊丽莎白·伍德维尔商议儿女的婚事:她有意让儿子迎娶伍德维尔的长女约克的伊丽莎白。这桩婚事不仅能让儿子获得兰开斯特家族的拥护,而且还能赢得约克人的效忠,从而大大稳固其地位,而伊丽莎白·伍德维尔也可以借此为两个儿子复仇。只有在儿子已死的情况下,伊丽莎白·伍德维尔才会考虑这桩婚事;可能正是因为认识到这一点,后来都铎阵营中才流传出一些关于这桩婚事的说法,称爱德华四世一度如此考虑过或玛格丽特曾试图与理查三世如此商议云云。 1 7 但这又引发一个问题:伊丽莎白·伍德维尔何以坚信儿子已死?她又是如何得知死讯的?爱德华四世为宣告亨利六世已死,曾将其尸首示众。而理查三世并未就两位王子发表过任何类似的通告,也没有举办葬礼或公开埋葬二人。事实上,王子消失事件中最引人注目的谜团在于他们为什么消失。何以要偏离先前篡位者屡试不爽的一贯做法——杀害废王,并称其为自然死亡或死于情绪崩溃?

尽管历史学家尚未就王子的消失给出令人满意的解释,但答案可能相当简单:理查三世担心公开葬礼会把两位王子神化,让民众像崇拜亨利六世一样崇拜他们。理查三世深知这一迷信的强大力量——在他的家乡约克城就有众多亨利六世的信徒,约克大教堂的圣坛屏下还立起一尊“圣徒亨利”的塑像。 1 8 他不会希望两位死去的王子引发这种宗教狂热,而这种狂热出现的概率很高。王室本来便与宗教特质紧密联系在一起,而王子的年幼又为之添加了纯洁与无辜的色彩。如果还有什么迹象显示王子是被残杀的,那么理查三世的处境就会更危险。

12世纪发生过一个著名的迷信事件,起因是在诺里奇(Norwich)附近有一个普普通通的当地男孩遭人杀害。位于萨福克郡艾伊(Eye in Suf folk)的村教堂里今天还保留着这位“小圣威廉”的一幅雕像,就在亨利六世的雕像旁边。人们认为这个孩子是被当地的犹太人所杀,这成了中世纪最初的“血祭诽谤”之一:他们把孩童的被害说成是犹太人的某种宗教仪式的一部分。犹太人从此被逐出英格兰,但残杀孩童还与《圣经》中的一幕有着特别的联系。一年一度的神秘剧(在基督圣体节前后上演的一系列改编自《圣经》故事的剧目,约克的神秘剧演出极尽铺张)会演出希律王屠杀无辜孩童的故事 ——理查三世明显相当符合这一角色。 1 9 对理查而言,让王子消失相当于“少说为妙”,因为没有坟墓,迷信就无从生根,而不留尸骨和遗物,也就不会有圣骨同圣物。

尽管如此,理查三世仍然需要让伊丽莎白·伍德维尔——还有其他人——知道两位王子已死,因为二人之死的全部意义便在于预防有人打着他们的名号密谋造反。由于认为白金汉公爵完全可以信赖,理查三世很可能选他作为信使。8月28日,白金汉公爵领命到伦敦地区调查通敌者,因此他不久后便在首府现身。白金汉公爵的夫人凯瑟琳·伍德维尔无疑认定两个孩子是理查三世下令杀死的。丈夫造反的消息泄露后,她一度为藏匿自己的几个幼子而大费周章。 2 0 如果王子遇害的细节是白金汉公爵告知伊丽莎白·伍德维尔的,那么人们认为他参与其中便不足为奇,否则他又如何能知道得如此详细呢?

围绕两位王子之死后来出现了许多骇人的故事,或者叫传说。故事中两个孩子的死法五花八门:或是被扔进护城河中,或是被毒死,或是被人放血至死。有几份记录提到二人是被人用垫子捂死的。其中一份写道,当兄长被人捂死时,约克公爵藏在床下,但随后便被拖出去割喉。但最意味深长的一个版本则称,二人是被溺死在马齐姆甜酒里的,算是报了他们父亲杀害兄弟克拉伦斯公爵的仇。 2 1 15世纪,人们认为宇宙有理有序,事情总有前因后果。两位王子的结局如此悲惨必然有其原因,正如《圣经》也为该隐的结局提供了可能的解释:由于杀害自己的兄弟亚伯,该隐为神所诅咒,其后代因此灭绝于大洪水之中。

根据波利多尔·弗吉尔的记录,伊丽莎白·伍德维尔在得知两个儿子的死讯后昏厥过去。苏醒过来后,“她哀哭号叫,撕心裂肺的喊声响彻整栋房子;她捶胸扯发,又剪短头发”。她还呼吁要复仇。当玛格丽特得知伍德维尔愿意将女儿约克的伊丽莎白许配给自己的儿子,还同意向爱德华四世的朋友和先时的仆役发出号召,要他们拥护自己的儿子时,她知道此刻可以派人南下寻求援助——向支持爱德华国王的约克人,也向任何对北方人主导的理查三世权力集团不满的人。她还派另一名信使赶往布列塔尼:带着好几封信,还有一大笔她在伦敦举债筹得的钱。玛格丽特劝儿子尽快组建起一支军队。接下来,亨利·都铎要去威尔士贾斯珀·都铎先前的土地上征兵,并同白金汉的军队联合。 2 2

困在布列塔尼的亨利·都铎意识到自己终于不再是棋子而成为棋手了,他“欣喜万分”,迫不及待地抓住这一机会。布列塔尼的船只屡屡遭到英格兰海盗的袭击,公爵因此对理查相当恼火,在被亨利·都铎说服,相信其“取得英格兰的土地十拿九稳”后,他便许诺出人出钱支持亨利·都铎。英格兰这边则已经做好计划,10月18日东南各地会全面爆发起义。与此同时,肯特郡(Kent)方面会虚张声势佯攻伦敦。他们希望如此一来可以分散国王的注意力,白金汉公爵便能率军从威尔士到英格兰西部同亨利·都铎和公爵的布列塔尼军会合。然而,巡访过林肯郡正在南下途中的理查在10月8日时就已经知道出事了——白金汉公爵接到诏书。但公爵回禀称自己胃部不适。理查三世坚持要他应召,对此公爵不予理会。

此时,两位王子在伦敦塔中惨死的传言正如野火一般在伦敦和英格兰南部爱德华派势力的中心地区蔓延。 2 3 一个同时代的伦敦人后来回忆道,人们“因为国王杀害无辜而怒不可遏,甚至情愿当法兰西人也不要当他的臣民”——对当时的英格兰人而言,没什么比当法兰西人更糟的。 2 4 10月10日,肯特郡爆发起义。翌日,理查三世得知白金汉公爵正在将其大军集结在威尔士的布雷肯城堡附近。但征兵比白金汉公爵预料的更难。他不是个受人爱戴的领主,接下来的十天内,当倾盆大雨浇湿他的队伍,他招募的人也灰了心。到10月末亨利·都铎赶往英格兰时,白金汉公爵的军队已经分崩离析。而亨利·都铎对此还一无所知,他正在力保自己的性命:他的15艘船在驶向英格兰途中遭遇风浪,船不敌浪,布列塔尼人开始向圣阿梅尔(St Armel)——一个屠过龙的布列塔尼王子祷告。英格兰人也纷纷效仿。与此同时,有些船漂去诺曼底,另一些则返回布列塔尼。最后,亨利·都铎的船和其他零星几艘船终于在普利茅斯(Plymouth)下锚,他的手下如蒙大赦,后来甚至还在英格兰为圣阿梅尔筑了多个圣坛。

岸上,一群士兵正挥着手向狼狈不堪的舰队致意,亨利·都铎派出一只小船前去打探情况。士兵们劝他的手下赶紧登陆,并自称是白金汉公爵派来的。亨利·都铎却选择等待舰队的其他船只抵达。亨利·都铎当了二十多年的观察者,生命时时受到威胁,观望是其一贯的做法。就在他等待时传来消息:白金汉公爵遭到一名手下的背叛,已被俘虏并处死。南部的起义俱已失败,岸上的士兵实则是理查三世的人。国王已经在德文(Devon)的丘陵地设下埋伏,但亨利·都铎——他的最后这名敌手已经掉头驶回布列塔尼,准备来日再战。 IAHExmq/Q8cbDUS9iMo89ie/+HY2dRCMMYy+kLduEVp7wpps7bk7j8xaLE6LVAx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