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85年6月22日,理查三世召集军民力量以保卫自己的王国。翌日,他发布一篇宣言,在其中向全境发出警告,称英格兰面临一个入侵者,顶着一个怪姓,“一个名叫亨利·都铎的,埃德蒙·都铎之子,欧文·都铎之后,他野心勃勃,贪得无厌,靠侵占和篡夺上位,他与英格兰的王室产业本来毫无瓜葛,他无权,无势,无衔,无徽,不配得位,这本是尽人皆知的;因为无论在父在母,他都是私生子之后”。 1 无疑,玛格丽特·博福特的家族是私生子之后,而正是靠她一人,亨利·都铎才有了英格兰王室血统。而称其在父亲一边也是私生子之后——认为欧文·都铎是康韦(Conway)一个旅店老板的儿子——可能并无根据。但“都铎”这个姓氏提醒着人们,亨利的父亲是仆人和王后不成体统的结合所得。正如一首15世纪民谣所言:
人们叫他亨利·都铎,真正是笑话他,
又说在英格兰,他没有冠冕戴。 2
亨利·都铎一直以其头衔里士满为人所知,而他也惯于以花体字母“R”作为签名。这个字母指代的可能是里士满,但也可以理解为拉丁语里的“王”(Rex)。这一双关无疑是有意为之,因为如果亨利·都铎是英格兰“正当”的国王,那么他便已经是国王了。亨利·都铎仍然需要一种能服众的说法支持自己称王,为此,他效仿爱德华四世,到12世纪蒙茅斯的杰弗里(Geof frey of Monmouth)的《不列颠诸王史》(History of the kings of Britain)的诸多传说中搜寻素材。这些传说故事广为人知,其中最重要的是关于巫师默林(Merlin)、亚瑟王和最后的不列颠王的几则故事,而正是这位最后的不列颠王卡德瓦拉德(Cadwaladr)成了约克家族的先祖——后者自称经由莫蒂默继承其血统。 3 这当中有一则故事讲道,5世纪的不列颠王沃蒂甘(Vortigan)在建筑堡垒时发现了一处水潭,潭里睡着两条龙,一条红,一条白。默林告诉王,红龙代表不列颠的人民,白龙代表萨克森的入侵者——某天不列颠人会攻打他们并得胜。 4 在另一则故事中,一个天使在卡德瓦拉德面前预言说,他的后人中会出一位打败萨克森人的王子。约克一派的宣传将两则古老的神话糅合在一起,把兰开斯特家族和入侵者联系起来。天使对卡德瓦拉德所说的预言从而应验在“红龙”(Draco Rubius)身上,而人们认为爱德华四世就是红龙。 5 亨利·都铎将这一解读反转,于是他成了红龙,理查三世则成了局外人——当时,在仍然说“不列颠”语的威尔士,这种解释已经相当流行。
正是在威尔士的民众间,都铎这个姓氏相当有影响力,而威尔士的兰开斯特势力中心从来没有完全接受约克家族自称是卡德瓦拉德后裔的说法。都铎家族一直与威尔士的游吟诗人相交,此时这些诗人开始大量传播预言,称亨利·都铎终将得胜,其中每每提及卡德瓦拉德和红龙的神话。贾斯珀·都铎的徽章上就有一条龙,而亨利·都铎此刻也以“骇人红龙”(Red Dragon Dreadful)作为自己的标志。由此,他继承了流行的骑士文学中“无名才俊”(fair unknown)式主人公的衣钵:一个真正的君王之后,默默无闻地长大,有一天却以真命天子的形象出现并坐上王位,就像亚瑟王一样。如果神果真为亨利·都铎选择了这一命运,那么他进攻英格兰便是发动一次圣战。
在英格兰,7月的最后一天,书商威廉·卡克斯顿(William Caxton)出版了托马斯·马洛里爵士(Sir Thomas Malory)的《亚瑟王之死》(Le Morte d’Arthur)。这是一本上古神话新编,书中讲述亚瑟王做了一个梦,梦里有一条龙和一头野猪在天上交战。一位贤哲告诉他,得胜的龙便是他,而野猪则代表“某个欺压民众的暴君”。 6 翌日清晨,晴空万里,亨利·都铎的舰队从塞纳河口的翁弗勒尔(Honfleur)起航,在柔和的南风中出海。他的军中有将近400名英格兰人,还有800多名苏格兰人——是从一位常居法兰西的苏格兰贵族那里征来的。此外还有1500人是法兰西人和布列塔尼人。军中既有经验丰富的士兵,也有为非作歹的不法之徒,“都是些渣滓中的渣滓”——一个法兰西人记录道。 7 在亨利·都铎军队的指挥官当中有一位真正的要人——牛津伯爵约翰·德维尔(John de Vere)。在加来附近的阿姆城堡(Hammes Castle)被关押十年后,这位兰开斯特家族曾经的重要捍卫者越狱了,加入兰开斯特家族这项最新事业。
在海上过了六天后,沿着彭布罗克郡崎岖的海岸线,舰队在代尔半岛的弥尔湾(Mill Bay on the Dale peninsula)安全靠岸。等在岸上的人当中有欧文·都铎的私生子——26岁的大卫·欧文。亨利·都铎的祖父把自己的许多财产留给大卫,而大卫还珍藏着自己父亲的行军床:黑天鹅绒和黄褐色绸缎的褥子上以金线绣着燕子和狼,还有和他名字谐音的两个字母“O”“N”。他还保留着一张华丽的挂毯——必然是曾经属于瓦卢瓦的凯瑟琳的,上面绘有亨利五世及其兄弟并儿子的画像。“在海外,在海上”,大卫·欧文一直忠心耿耿地为亨利·都铎效力,而此刻,日头将斜,亨利·都铎册封自己的叔父为骑士,一起受封的还有其他响应号召加入他的人们。
8
红龙旗在和风中招展,而亨利·都铎则跪下诵唱:“神啊,求你申我的冤,向不虔诚的国为我辩屈。”
亨利·都铎计划取道彭布罗克郡北部,争取威尔士西部和北部拥护兰开斯特的诸伯爵的支持。为了给此行铺路,他给“我们忠诚的朋友们和信实的臣民们”致信,在信中将理查三世描述为“我们的权力”的篡位者。他表示,信仰和依靠“全能之神”的帮助,显明其进攻的圣战属性。 9 亨利·都铎还希望能从柴郡(Cheshire)获得援助——其继父斯坦利勋爵是该地颇有权势的地主。但理查三世也为得到斯坦利勋爵的效忠而花费不少精力。1483年10月起义爆发时,斯坦利勋爵正随理查三世一道巡幸,他不得不帮助镇压。这赢得理查三世的感激,也救了玛格丽特·博福特的性命。1484年1月,“国王的大敌,反贼里士满伯爵亨利·都铎之母”被判“共商、共谋、共犯叛国罪”,成了斯坦利勋爵的囚徒——也成了他的责任。 1 0 此后,理查三世命令斯坦利勋爵防备妻子与儿子联系,斯坦利勋爵却无视王命。但亨利·都铎与理查三世都无法完全信任这个老谋深算的贵族,毕竟这20年来,他一直避免派自己的侍从们上阵,侍从们从没实实在在地参战。
亨利·都铎登陆的消息4天后传到理查三世的主军营诺丁汉城堡(Nottingham Castle)。同一天,理查三世向各郡长官和警官发出命令,命其各自点兵点将,数百名独立贵族和富绅也接到命令,要召集各自的亲族。斯坦利勋爵和兄弟威廉·斯坦利爵士也在其中,理查三世命二人组织北威尔士的军力准备迎敌。 1 1 几天后,理查三世得知,虽然自己有令在先,亨利·都铎却如入无人之境——他长驱直入,甚至还征到一些兵员。理查三世要斯坦利勋爵向他做出解释。不祥的是,与1483年的白金汉公爵一样,斯坦利勋爵也称病没有应召。理查三世继而打出一张王牌。他派人送信给斯坦利勋爵,称已经囚禁其子斯特兰奇勋爵(Lord Strange)。这个男孩现在成了人质,其性命取决于斯坦利勋爵在接下来这场斗争中是否忠心。要是他背叛,其子就要被处死。斯坦利勋爵必须做出选择:是要帮继子呢,还是要保全亲骨肉的性命?
8月17日,亨利·都铎抵达西米德兰兹(West Midlands)的什鲁斯伯里(Shrewsbury)。这座威尔士城市把他关在城门外,还向其他城市发出信号,称他率领的是敌军。好在威廉·斯坦利爵士的一名使者到来,说服市长开门,亨利·都铎大大地松了一口气,领着自己一班形形色色的外国兵进了城。玛格丽特·博福特和丈夫斯坦利勋爵托使者送来信和钱,但亨利·都铎真正需要的是人:他在威尔士额外征召的兵员仅有约500名。此时在红龙旗之外,他又添两面战旗:一面是圣乔治十字旗——乔治是英格兰的主保圣徒;另一面是棕母牛旗,这一图案在当地和内维尔家族有联系。 1 2 亨利在这一区域的众盟友一直在继续利用理查三世杀害妻子安妮·内维尔的谣言,挂棕母牛旗能使他们更加顺利地在内维尔家亲族中征兵。
8月19日,在斯塔福德以北7英里的斯通(Stone),威廉·斯坦利爵士与亨利·都铎相遇。亨利·都铎正是在此处得知理查三世将斯坦利勋爵之子扣作人质的坏消息。亨利·都铎担忧起来:恐怕就连威廉·斯坦利爵士的支持都将无法保证。理查三世正在向莱斯特进发,他本来便有人数上的优势,而且又长年征战,经验丰富。亨利·都铎的军队向着英格兰心脏地带的塔姆沃思(Tamworth)行进,主力部队出发时他落在后面,身边只有20多个值得信任的人。翌日赶上大部队后,他称自己迷了路。亨利·都铎真的在计划临阵脱逃吗?贾斯珀·都铎的名字从没在博斯沃思战役的相关记录中出现过。他很可能正忙于寻找一条合适的路线。亨利·都铎之前曾多次同贾斯珀一道死里逃生,要完成这一任务,没有比他更可信赖的人选了。
当日稍晚,亨利·都铎终于在阿瑟斯通(Atherstone)见到自己的继父斯坦利勋爵。二人握了手,又讨论了作战计划,尽管计划是否能实施还不确定。与此同时,理查三世当天一早已经离开莱斯特古城,他策马领军行经城中狭窄的街道,走过一栋栋木结构的房屋,“耀武扬威,排场十足”。 1 3 一面面王旗上华丽的红色和蓝色、国王炫目的冠冕、激昂的号声,这般大场面是这个镇子前所未见的。虽然理查三世的军队先前出现了一些逃兵,但凭着这一壮观的表演,他又获得不少拥护者。从莱斯特出发,理查三世一路行进到“一个叫博斯沃思的村子”,他的先头部队沿着崖顶排成一列,大军在几英里外都能望见,“人多势众,甚是可怖”。 1 4 接着,国王扎营过夜。
《伦敦大编年史》(Great Chronicle of London)中记录道,翌日“两军在附近的战场相会”。 1 5 战场具体在什么位置,长久以来众说纷纭。最早的一些文献指出,战场是在雷德莫尔(Redemore)而非博斯沃思。按照这一说法,两军是在萨顿切尼(Sutton Cheney)附近的安比恩山(Ambion Hill)交战的,但现在人们普遍认为雷德莫尔指的是靠近达灵顿(Dadlington)和斯托克戈尔丁(Stoke Golding)这两座小村庄的一片沼泽地,位置就在博斯沃思以南。最近的考古学研究在此地发现大量炮弹,其数量之多超过在所有中世纪欧洲战场发现的数量,此外还发现22枚手持枪械发射的铅弹。出土的个人用具则包括皮带扣和马刺,但时隔500年重见天日的物件中最富戏剧性的(也是确定战役性质的)却是一枚镀金银徽章,直径1.5英寸,是一头白野猪的形状:这是理查三世的徽记,是其骑士佩戴的。
理查三世军中的普通士兵已经习惯体力劳动,而且多数吃得不错。年龄上他们从17岁到50多岁不等。一位到访英格兰的意大利人称他们体格魁梧,“双臂如同铁铸”,弓比“别国用的更粗更长,正如他们的身体也更壮一样”。虽然士兵们不像骑士们有定做的铠甲,而是穿着带内衬的短衣,但他们表示这更合他们的意,因为短衣更轻便舒适。不过多数士兵都戴着头盔,人人有弓有箭,有剑有盾。 1 6 然而,尽管身强体壮又受过训练,博斯沃思的英格兰兵却不是欧洲大陆上的那种专业兵。亨利·都铎十分幸运:他从法兰西带来一些专业的兵。尽管如此,数量上的劣势仍然相当明显。亨利·都铎望向斯坦利的军队,想要寻求一分安慰,却惊恐地看到继父正将自己的手下安置在与两军等距的地方。他差人给继父送信,要他按照他们先前的约定重新部署手下。得到的回复是“伯爵(指里士满伯爵,即亨利·都铎)应当管好自己的人”。不难理解,这一回复令亨利·都铎大为“恼火”与“惊骇”,他不得不“因军力缩水而压缩先头部队的规模”。 1 7
理查三世的军队占据高地,站在山顶俯瞰,国王望见亨利·都铎的人正绕过沼泽地。理查三世的身影相当引人注目:外套上绘着王室的纹章,头盔之上还戴着战冕。但他面色凝重。他前一晚上睡得很不好,弥撒也延迟了,因为“神父备好一样东西过后总会发现又缺一样,有葡萄酒,又没有面饼”。 1 8 他没时间吃早饭,而且和敌人一样,他也害怕遭到背叛。一份16世纪的文献(在威廉·莎士比亚的《理查三世》中仅仅略有改动)记录了理查三世的盟友诺福克公爵约翰醒来,发现自家门上钉了一张纸条,上面是一首打油诗:“诺福克的小杰克(Jack of Norfolk),莫要为迪康(Dickon)太拼命/你主子被买了,又被卖了。” 1 9 谁有可能把理查三世卖给亨利·都铎呢?斯坦利一家明显靠不住,对诺森伯兰伯爵亨利·珀西也要打个问号。这位伯爵先前也受威廉·赫伯特的监护,是同亨利·都铎一道长大的,亨利·都铎流亡后他娶了莫德·赫伯特(Maude Herbert)——这姑娘是曾经定下来要许配给亨利·都铎的。 2 0 伯爵一直对爱德华四世忠心耿耿,但在为理查三世组织北部征兵一事上却故意拖延。不到一周前,约克城那些忠于国王的市民还在恳请他告知国王的征兵计划。
一场箭雨拉开战斗的序幕。接着,理查三世命令诺福克公爵发动进攻,于是:
两军相交惨且烈,
箭手拉弓放利镞,
枪弹袭人死伤众,
紫杉大弓弯,
弹石纷纷飞。 2 1
亨利·都铎的将军牛津伯爵将手下布成楔形阵,以抵抗诺福克公爵的进攻。一场激烈的肉搏开始了,其间诺福克公爵阵亡,可能是当场毙命,也可能是被俘后不久即被处死。同样很可能是在此时丧命的还有阿什韦尔索普的托马斯·朗格(Thomas Longe of Ashwellthorpe),和许多普通士兵一样,他先前写下一份遗嘱,作为上阵前的准备。离家时他还宣称,自己“作为教会的孩子,情愿在这一天、这一刻为报效国王上阵赴死”。 2 2
理查三世仍然拥有数量上的优势,在杀敌缓慢的中世纪战争中,这相当重要,但变节的危险仍然存在。斯坦利和诺森伯兰伯爵还没有加入战斗,但此刻,站在山顶俯瞰的理查三世找到一个制敌的方法,不仅能够迅速终结战争,而且还能令他得胜。此时亨利·都铎正骑在马上,战旗在他头顶飘扬,而他身边只有不多的护卫。理查三世意识到,只要他能靠近并杀死亨利·都铎,战斗就会结束。按自己一贯的风格,他决定抓住这一机会,于是对手下的一名指挥官说:“今天我要么像个国王一样战死,要么得胜。” 2 3
理查三世的骑兵呐喊着冲下山坡,战旗招展,亨利·都铎抬起头来,望见戴着战冕的国王手持战斧,正策马扬鞭向他冲来,“仿佛一头饥饿的狮子”。 2 4 亨利·都铎下了马,他的护卫随即将他团团围住,他的专业长矛兵和其他步兵则在他前方组成一个防御阵形。理查三世猛冲上前,其威力大到长矛刺穿了亨利·都铎的旗手威廉·布兰登爵士(Sir William Brandon)的身体,然后长矛断成两截。龙旗落地,但亨利·都铎的长矛兵坚守阵地,他们的兵器刺伤了冲上来的战马。理查三世和一群亲信下马,开始往亨利·都铎的方向突进,要杀出一条路来。肉搏开始,长柄钩矛刀、战斧和剑取代长矛。双方人马互相劈砍,但与此同时,他们开始听到越来越大的隆隆声:有更多的骑兵在往他们这边冲过来。亨利·都铎的护卫已经濒临绝望,却忽然瞥见一抹红色,于是他们知道威廉·斯坦利爵士的“大个子”们来了。斯坦利也决定要抓住机会结束战斗,但他想的是杀死理查三世。逃离战场来日再战成了国王唯一的希望。
根据一份勃艮第的文献,理查三世的战马陷进沼泽。在威廉·莎士比亚笔下,理查三世高喊:“一匹马!一匹马!我的王国就毁于一匹马!”但是文献证明,插翅难飞的国王决意不投降,他高喊着“反了!反了!反了!”继续一路朝自己的敌人杀过去。 2 5 亨利·都铎的护卫约翰·切恩爵士(Sir John Cheyne)朝理查三世扑上去,但被撞到一边,而国王继续一路挥刀前进。与此同时,威廉·斯坦利爵士的手下正在砍杀理查的护卫。高举王旗的珀西瓦尔·瑟尔沃尔(Percival Thirlwall)的双腿被砍断,国王的人一个接一个地倒下。白色野猪徽章是在大沼洼(Fen Hole)的泥潭里发现的,位置在今天的沼泽街农场(Fen Lane Farm)背后。最终,理查三世“在一众敌人的包围下奋勇作战,而后战死”。 2 6 这位勃艮第的文献作者称,取理查国王性命的是一名拿戟(一种带斧的长矛)的威尔士人。 2 7 其他人也一哄而上,砍刺国王的尸体,打砸其头,“直到脑浆和着血迸出”。 2 8 人们在莱斯特发现的理查三世尸体的颅骨有一处大型创伤,很像戟造成的伤口,脑浆可能便是由此迸出的。
理查三世已死的消息传开来,诺福克公爵的人纷纷逃跑,斯坦利则穷追不舍。诺森伯兰伯爵的手下从头到尾没有参战,此刻径直上马离开。 2 9 亨利·都铎“满心欢喜”,骑马登上最近的山顶。士兵和贵族聚集到他周围,他感谢让他得胜的神,又感谢为他杀敌的众人,“许诺说他会记住各人应得的好处”。众人则高呼道:“神佑亨利王!神佑亨利王!”这呼声让威廉·斯坦利心生一念,取来理查三世的战冕——不过冠冕并非如现在传说的那样挂在一丛山楂树间。都铎纹章上的山楂树图案是一个源自《圣经》的古老符号,象征着新生,亨利·都铎以此代表兰开斯特家族和卡德瓦拉德的重生。 3 0 最后一位约克王的冠冕是从散落在地上的各样“战利品”中被找到的。威廉·斯坦利爵士一面把冠冕戴在亨利·都铎的头上,一面说:“阁下,我立你为英格兰王。”
人们继续搜刮这最后一位金雀花国王的遗物,直到“他被剥得衣不蔽体,除了一块遮羞布,周身什么都不剩”。然后,人们把他捆在马背上,像捆“一头猪或其他什么肮脏的畜生”一样。就这样,披头散发的理查三世被一名叫诺里(Norrey)的侍从官“牵”着带回莱斯特。一位编年史学家记录道:“他早晨出镇子时有多荣耀,傍晚被带回镇子时就有多不体面。” 3 1 在莱斯特,理查三世的遗体上发现的另一处创伤表明,他的臀部曾被刺穿,一直刺入骨盆,极有可能是被捆在马背上时所刺。他的尸体糊满烂泥血污,将要被示众两天,尸体腰部以下用一块“劣质黑布”遮住。 3 2 值得注意的是,他的面孔几乎没有损伤和脏污。
在玫瑰战争的杀戮中,无人能保全尊严。对理查三世之死的描述与“造王家”沃里克伯爵相似:在敌人的重重包围下奋战,似乎无路可逃,而尸首都被剥得精光。理查三世死后尸体还被砍被刺,这一做法在当时也相当典型。1461年陶顿战役阵亡士兵的出土遗骨也展示了同等程度的暴行:在一场暴力狂欢中,死者的头盖骨被砸碎,四肢被砍断。理查三世被葬在灰衣修士教堂里,没有举行仪式。2012年,此地出土了其尸骨。瓜分理查三世的遗物时,威廉·斯坦利选了国王帐篷中的几块挂毯。亨利·都铎的选择则更为个人化,他要走理查三世精美的祷告书,准备送给母亲。已故的国王修改了15世纪初的一句祷词,求基督“救您的仆人理查国王出一切患难、困苦和哀愁——就是我身在其中的——并救我出我敌人的一切罗网”。 3 3 看来,神已经抛弃理查三世。但亨利·都铎的地位远未稳固。
在北部首府约克,人们为理查三世哀悼:他“被戮惨死,令阖城大恸”。考文垂的城市年鉴中也以憎恶的笔调记录了“理查国王”如何“耻辱地被驮回莱斯特”。 3 4 尽管如此,这些人当晚却不得不开门迎接亨利·都铎。他住在市长家中,而市长要确保城里的商人给他上贡100英镑,还要确保其手下得到所要求的必需品。亨利·都铎的军队举行了一系列庆功会,其间消耗的红酒超过100加仑,但麦芽酒只消耗了4加仑半,这相当引人注目。亨利·都铎已经养成对红葡萄酒的偏好,随行的许多外国兵也一样:他们对英格兰啤酒兴趣有限。在这个国家,他是个陌生人,带领着一支侵略军,而且没有任何统治经验——他甚至不曾管理过贵族产业,更别说治理他此刻拥有的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