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非洲谷地间的骨制矛头

艾萨克·沃尔顿论及捕鱼时说道:“可以这么说,捕鱼就和数学一样,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具备细致的观察力和丰富经验,才能捕到鱼。当然,对古代猎人来说,观察浅水中的鱼类并不难,但想捕捉到行踪不定、游动速度极快的猎物则要难得多。只有当一大群鱼被困在干涸的水塘里,或者鲑鱼在河流的浅水区大量产卵,他们才可以轻而易举地伸手到水里去抓鱼。

起初,这种捕鱼方式只是一种短暂的行为,部落每年只用几天或几周时间进行。捕鱼需要提前规划时间,但对以狩猎和采集为生的部落来说这并不困难,因为他们经常观察猎物迁徙,熟悉可食用的水果和坚果的成熟与采摘时间。早期这一种属于机会主义行为的捕鱼活动,是人们适应环境的结果。这种捕鱼方式出现在很多地方,尤其是在鱼类产卵时大量聚集的河流浅水区。与此截然不同的捕鱼方式则是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地追寻行踪不定的鱼类,或者到远离大陆的深海捕鱼。

长矛的使用把捕鱼变成了一项更严肃的活动。长矛是一种非常简单的工具,把木棍的一端削尖,再用火把尖端烧硬即能做成,早在 50 万年前,欧洲类人猿就开始使用这种矛了。对渔民来说,长矛优势明显,能够让他们从更远的距离捕捉到深水区的鱼。在水里使用长矛可不像在陆地上那么容易。无论在白天的阳光下捕鱼,或者是在晚上借助火把或亮光捕鱼(这可能是古人的一种技巧),使用者都必须要考虑到光线折射问题。时至今日,澳大利亚的土著才开始使用带有火炼矛头的木制长矛,但在很多地方,人们会用其他材质做矛头,比如鹿角、骨头、象牙和石头,到了最后他们才会做出金属矛头。在大约 40 万年前的德国北部舒宁根地区,猎人使用的是木制长柄矛。即便是最早期的渔民,必定也意识到了长柄矛的优势。这种优势在更深、更浑浊的水域或者冰层下体现得尤为明显,因为人们可以使用更大的力量将长矛投得更远。

鱼是滑溜溜的,鱼身被刺穿时身体会不断扭动,因此早期人类使用带有倒刺的长矛。这种工具最初很可能是被发明出来对付陆地动物的,但人们很快就发现,它也适用于水下猎物。8 万年前,生活在塞米利基山谷(Semiliki Valley)的猎人已经开始使用带倒刺长矛捕鱼了。呈东北偏北走向的这一山谷位于中非国家扎伊尔东部、东非大裂谷(Great Rift Valley)底部,覆盖范围始于鲁坦齐格湖(Lake Rutanzige)终于穆坦齐格湖(Lake Mutanzige)。当时的气候比现在凉爽和干燥,河流流经开阔的热带大草原,河两岸是茂密的森林和沼泽。对于在那里繁衍生息的人类和野生动物来说,塞米利基河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它也见证了人类一些早期的捕鱼活动。

如今,土著用长矛在浅水区捕鱼的方式可能与八万年前的先民如出一辙。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一群大鲇鱼几乎一动不动地躺在温暖的浅水里,由于树荫的遮挡,它们就像隐身似的。两个人静静地站在齐膝的水中,手里握有插骨制矛头的长矛。还有一个人则站在河边放风,提防鳄鱼来袭。执矛者完全无视耳边嗡嗡作响的苍蝇,全神贯注地盯着河床,并且蓄势待发。一条鲇鱼轻轻地摆动着尾巴,似乎马上就要滑行出长矛的射程。一名猎人毫不费力地将长矛扔进水中,带刺的矛头刺入鱼身,鱼猛烈地摆动身体。猎人俯下身来,把鱼从矛上拔下,扔到岸上,放风的那个人则用棍棒把鱼打死。水面回复了平静,两名猎人继续一动不动地站在水里,等待鱼从浅水游回水潭。

在塞米利基峡谷的起始点鲁坦齐格湖附近,有个名叫伊尚戈(Ishango)的小村庄。考古学家约翰·耶伦(John Yellen)和艾莉森·布鲁克斯(Alison Brooks)在距离村庄北部约 6 公里的卡坦达发现了大量原始工具及残缺的陆地动物骨头和鱼骨。他们认为,远古人类在卡坦达建了 3 个临时野营地,这些工具和骨头都是他们遗留下来的。动物遗骸来自沼泽地和较为干旱的热带草原,而大量鱼骨几乎都是大型鲇鱼的骨头。其中一些鲇鱼体长达 2 米以上,它们在产卵季节经常出现在塞米利基峡谷的浅水中。

卡坦达渔夫使用的长矛矛头一侧有明显的倒刺,那是用大型哺乳动物的骨头制成的。在复原长矛制作手法的过程中,布鲁克斯和耶伦发现骨头上有被石头打磨过的痕迹。骨头一侧边缘先是被磨锋利,然后被斜切成一系列倒刺。为方便将骨头装在矛柄上,先民在骨头与矛柄的对接处刻了凹槽。

从人工制品和骨头的数量可以看出,古人到卡坦达捕鱼的次数相当频繁,至少有一个以上的捕猎团队年复一年地来到同一地点捕鱼,而且很可能是在鲇鱼的产卵季节过来的。这种简单的捕鱼方式持续了数万年,几乎没有任何明显的改变。大约 2.1 万~ 1.7 万年前,其他猎人在 7 公里以外的河流上游区域捕获了更多鲇鱼,但他们使用的也还是带倒刺的骨制矛头。唯一的变化发生在200多代之后,那时矛头两侧都出现了倒刺。所有这些都证明了一点:在鲇鱼产卵季节,古人会精心选择捕猎地点进行季节性捕鱼,这已经成为一项持久不变的传统。

自那以后很久,人们仍零星使用带倒刺的骨制长矛。在卡坦达以北靠近阿特巴拉河和尼罗河汇合处的苏丹阿特巴拉地区,坐落着 3 个重要的考古遗址。这些大规模的遗址位于河流阶地 上的干旱平原,其年份可追溯到公元前 6600 年~前 5500 年。当时的年降雨量略高于现在,每年都会发一次洪水。人们为了躲避洪水,选择在河阶上建立定居点。此外,每个遗址都靠近小段的干涸河道,河道里有一些浅水区,便于人们用长矛捕鱼或徒手抓鱼,也许这是古人选择定居点时更看重的因素。

当地渔民捕捞了多达 30 种河鱼,并采集了 3 种可食用的软体动物。其中很多鱼都是像鲇鱼这样的常见浅水鱼类,其他鱼类如体型巨大的尼罗河鲈鱼和带斑纹的尼罗河河豚则来自主河道。尼罗河河豚的肠子有毒,捕获后必须立即取出肠子。古人是如何从主要河道捕鱼的?直到今天,这依旧是个未解之谜。不过,他们有可能在旱季的时候用长矛捕鱼,因为旱季的河流水位较低。他们可能还使用了纤维织成的渔网,如果这一猜测被证实,那么他们就是第一批使用纤维渔网的非洲人。

那时候,在广袤的非洲大地上,人们都采用安装着带倒刺的骨制矛头的长矛捕鱼。那种矛头也出现在肯尼亚北部地区。公元前 7420 年~前5735 年,图尔卡纳湖的降雨量和水位都比较高,那里的人们几乎完全靠鱼类生存了两千多年。考古人员还在埃塞俄比亚的奥莫河谷(Omo River Valley)和纳库鲁湖(Lake Nakuru)附近的甘布尔山洞(Gamble's Cave)发现了类似矛头。在博茨瓦纳北部的措迪洛丘陵遗址,考古人员也发现了大量带倒刺的矛头,而且这些矛头的时间跨度非常大,最晚的来自公元三世纪,最早的可追溯到大约两万年前。

类似的捕鱼方式盛行于非洲各地。每到产卵季节,鲇鱼会在长满青草的浅滩中繁殖后代,只要用长矛或空手就可以捕捉到它们。鲈鱼栖息在沿海的浅水巢穴里,人们既可以空手或用长矛捕获它们,也可以用诱捕篓或渔网捉住它们,甚至可以用有毒植物在浅水滩里毒杀它们。地质学家在措迪洛丘陵的正南方发掘出了当时的地质沉积物,里面包含了淡水软体动物和硅藻类生物。这表明那里曾经存在一个水深达数米的湖泊,其面积可能达到40平方公里。从非洲一些代代相传的口述故事可以得知,自古及今都有人在附近的山谷里捕鱼;而从非洲考古遗址出土的带锯齿状倒钩的骨制矛头则表明,每当降雨量增加时,古人就会进行机会性的捕鱼活动。这些史前器物绝不为非洲大陆所独有,包括北美洲和南美洲在内的世界大部分地区都出土过类似工具,只在澳大利亚和南非我们出人意料地没有发现这种矛头。从人类学角度来看,这些物件在别的地方用途广泛,但在非洲,它们总是与鱼骨联系在一起。

非洲出土的鱼骨、骨制矛头和软体动物遗骸越来越多,它们记录了人类的起源和进化到现在的过程。甚至到了今天,非洲的土著每到产卵季节仍然会用长矛和棍棒捕捉鲇鱼。沃尔顿说的没错,机会主义才是成功渔民的基本素质。这些渔民认为,既然鱼这么好抓,他们就没必要改变捕鱼技术。 Q+oS59oLof7olMB/p3bkbUOt+w1VTb6DMBApv4+LUZ5vU/eIN1EKPpkZfYCBveW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