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与人交谈时感到疲惫的理由

上文中对关系文化特征的说明比较抽象,大家可能无法对此感同身受。那么,让我们来假设一个具体场景。

在关系文化中,我们需要预测并不停地观察对方的反应,以此来判断自己的表现是否合适。

比如,会时刻注意自己说话是否得体:

“他会对这类型的话题感兴趣吗?”

“他会觉得无聊吗?”等。

也会在邀请别人时担心:

“他会不会觉得麻烦?”

“不能让他觉得这是一种负担。”等。

正因为一直抱有这种心态,所以我们在说话时会一边观察对方的反应一边寻找话题,这会增加精神内耗。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很多人会吃不消,疲惫感也随之而来。

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在对话的过程中根据与对方的关系来改变措辞,因此在对待那些不太熟悉的人时会觉得格外伤脑筋。

对此,曾有学者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通过日本人语言表达中的微妙差别,描写过这种因为过于谨慎而苦恼的心理,具体内容如下:

公交车上,一位游客模样的中年女性和一名当地青年并肩而坐。女人似乎正出神地想着什么,一不小心差点儿坐过了站,当她慌忙起身准备下车时,青年犹豫了一下,从她背后轻声说:

“那个,这,没错吧?”

原来是女人慌忙中把包落在座位上了。

值得玩味的是,青年的话语中,既没有出现对对方的称谓,也没有出现任何代名词。他没有用“阿姨”或“您”称呼那位女性,而说的是“那个”。而且说“阿姨您的包”或是“您的包”似乎也不够妥当,结果他只说了个“这”草草了事。如果用英文的话,就可以直接说您的包(your bag),这样就不会有任何称谓上不合适的地方了。

那位青年在考虑了年龄、性别、亲疏关系等各种条件之后,还是找不出恰当的措辞,最终只说了句“那个,这,没错吧”。这种不管使用任何措辞都觉得害羞、说不出口的微妙心理,在日本人的人际交往中是十分常见的。

土生土长的日本人,应该对这位青年的心情深有体会吧。我想如果大家也身处同样的境遇,或许也会因为不知道应该如何打招呼而说出同样的话。

虽说“您”也是礼貌用语,但跟长辈直接称呼“您”多少有些失礼。当然,“你”“喂”之类的字眼因为过于不礼貌,所以根本不在考虑范围内。但我暂时也想不出更好的代名词来应对这样的场景。

贸然叫她“阿姨”可能会引起她的反感,可叫“姐姐”似乎又有嘲讽的嫌疑。

这样思来想去,都想不出合适的称谓,最终只好用“那个”做开场白,又因为找不到合适的所有格,所以只用“这”来了事。

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日本人在日常行为中会时常考虑对方的感受,体谅对方的心情,所以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称谓,也要在措辞上思虑再三。 0iEudlRoOX7Ro/Ijw4s1F9HmX8lolaVqUuyiOL6YLK/ldW6JxrufUX5zUCnqaxc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