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

“采石矶大捷”极大地鼓舞了人们的抗金热情与斗志。

当南宋军队对金军迎头痛击之际,金国辖内的北方汉人也开始奋起反抗了。当时北方声势最浩大的一支义军的首领叫作耿京,就在采石矶大捷之后,有个年轻人带领了两千多人加入了他的义军。彼时,耿京为了新得的两千新血而喜悦只是含笑问了年轻人叫什么名字,并给了他一个掌书记的头衔,却并不知道,这个名字将会照亮南宋文坛。他就是有着“词中之龙”称誉的南宋词人辛弃疾。

次年,辛弃疾率军归宋,“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洪迈《稼轩记》)

可惜的是,宋高宗叹息半晌,却并没有真正重用辛弃疾,而只是给了他一个虚衔文职,完全把他投闲置散了。

绍兴三十二年(1162),高宗禅位于养子赵昚,史称宋孝宗。

赵昚(1127―1194),宋太祖赵匡胤七世孙。原来叫赵伯琮,后来名字改来改去,立为太子后改了个生僻的字昚(shèn),免得臣民轻易犯讳。

也就是说,大宋皇权到底回到了赵匡胤一脉,从此直到南宋灭亡,都是赵匡胤的嫡系子孙坐江山。这倒是个有趣的公式:哥哥赵匡胤创立大宋,却让弟弟赵光义和赵光义的后代坐在龙椅上写完了整个北宋历史,共计九位皇帝;而赵光义嫡系赵构创建了南宋,又把皇权还回了赵匡胤的后代,并由他们完成了大宋最后的辉煌,加起来也是刚好九代皇帝。

据说这是因为赵构有一晚梦到太祖托梦,说了“烛影斧声”的真相。赵构心中不安,觉得江山不稳是因为太宗杀兄夺位之故,加上“苗刘兵变”后,高宗唯一的儿子病逝,而他又在东奔西逃的忧患生涯中失去了生育能力,于是遍寻宗室遗脉,选择了赵匡胤的两位后裔收作养子,带在身边观察,让他们“竞争上岗”。

赵伯琮 1132 年进宫时只有六岁,小心翼翼熬了三十年,直到 1162 年才被立为皇太子。不久,高宗以“倦勤”为名禅位,自称太上皇。

高宗终于舍得退位让贤,并不是因为对太子满意,而是金国的完颜雍初登帝位,无力兴兵,故而主动派出使臣提出和议。此时的高宗终于有时间好好考虑南宋的政治社会问题,便棋走偏招,退到太上皇的位子上去,在幕后操控。

高宗禅位后当了二十五年的太上皇,直到八十一岁才寿终正寝,差不多是史上历时最久的太上皇。

赵昚登基后,改元隆兴,成为南宋第二个皇帝。

宋孝宗算得上是南宋皇帝中最有作为的一个,但就是有点急性子。登基次月即召张浚入朝,共商恢复河山的大计,并起复了包括张孝祥在内的一批主战派臣子,又追复岳飞原官,赦还其家属。

辛弃疾以为自己的机会来了,立刻前往拜谒张浚,根据自己对金国的了解献上“分兵杀虏”之计。

隆兴元年(1163),张浚封魏国公,都督江淮军马渡淮北伐,果然依辛弃疾之言先取山东。但他却忽略了辛弃疾所说的“先佯攻以分散敌人兵力”,而是锐意进取,一味猛攻。

张浚虽是中兴名将,但他已经久不带兵,如今治下早不再是从前的张家军了。在他的强硬政策下,宋军内部很快发生了矛盾。“兄弟阋墙”不论对朝廷还是军中都是肘腋大患,由于两员大将李显忠与邵宏渊不睦,导致宋军大败于符离(今安徽宿州)。

于是,偏安之论再度甚嚣尘上,孝宗不得不与金国议和,签下“隆兴和议”。

次年八月,张浚郁郁过世。主战派完全失败。 t9GCOFZ1nT/twYsesUu0cZ+125zjyLc4GH3Nq9Xvb+t7CPQ4aURZNuosPcwPlIU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