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高级日语”教学中“软性背景知识”的应用
——以《综合日语教程(第五册)》第三课为例

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 康艳梅

【摘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承载着特定的文化内涵。外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广泛的关注。“高级日语”是日语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与主干教材中涵盖了大量的背景知识,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应用这些背景知识进行文化导入成为外语教师面临的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以“软性背景知识”为切入点的文化导入方式在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扩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高级日语;《综合日语教程》;软性背景知识

一、前言

文化是一种习得行为的社会性传递,具有多重性,而这种多重性主要来源于对应文化的语言。语言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浓缩了国民的思想、观念、习俗、生活方式等社会文化,承载着特定的文化内涵。日语学习者如果不了解日语承载的日本文化内涵,就难以正确地掌握并运用日语。

《高等院校日语专业高年级阶段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学生毕业时除了需要具备扎实的日语基本功与日语实践能力之外,还需要具备日语语言学、文学及包括历史、政治、经济、宗教等在内的社会文化知识。教师培养学生使其具备上述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因此,探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结合主干教材实现文化知识的导入非常必要。

二、先行研究及其局限性

笔者利用中国知网检索同时包括“文化导入”/“文化知识”与“日语”主题的论文,发现:日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研究最早开始于1997年(陈岩,1997),论文数量在2008年开始快速增长(12篇),2013年达到顶峰(26篇),2014年到2020年基本保持相对平稳的发展态势。

按照导入文化的范畴,这些文献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日本文化导入

这类文献前期的研究主要为日语教学中导入日本文化的重要性、必要性分析,如肖霞(2001),陈云舟(2003)。后期的研究重心逐渐偏向于就某个阶段的日语课程或某一门具体的课程探讨如何进行日本文化导入,如石荷花、康艳梅(2020),王京钰、梁佳慧(2015)等分析阐述了“基础日语”“高级日语”及其配套教材中日本文化导入的缺失并举例分析导入时可以采取的策略;高晖(2020),朴春花(2015),陈瑶(2013),罗玲(2008)等分别研究了二外日语、商务日语、日文报刊选读以及日语口译等课程中的日本文化导入现象与策略。

(二)中国本土文化导入

屈原(2013),刘卫红(2018)等分析了在日语教学中导入中国本土文化的必要性及导入的策略,力图让学生在掌握日语语言知识与日本文化知识的同时提高用日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

综合分析文献数据可知,中国日语学界目前一般将日本文化导入与中国文化导入分开而谈,同时分析中、日文化导入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其次,文化导入的目标课程主要集中在初级和基础阶段,关于“高级日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研究并不多见。

本文以大学三年级“高级日语”课堂教学实例为基础,结合教材《综合日语教程(第五册)》第三课,探讨教师在“高级日语”课程教学中应如何应用文化背景知识。

三、“高级日语”课程及配套教材介绍

“高级日语”作为日语专业本科大三、大四年级的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时间一般为三至四个学期,是大一、大二年级“基础日语”课程的继续与延伸。“高级日语”课程的重点是分析文章,理解语言心理与语言的文化背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思想表达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与“基础日语”重点教授学生词汇、句型、翻译有着很大的区别。

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高级日语”课程的课时安排为:大三上学期每周8课时,大三下学期每周6课时,大四上学期每周4课时,每学期均为16教学周。内容多、课时少成为了国内各高校“高级日语”课程普遍面临的困境。课时的不足迫使任课教师采取传统的“填鸭式”“翻译式”教学方法,将教学重点集中在词汇、句型的讲解,长难句分析以及文章翻译上。这导致学生虽然能够流畅地翻译文章,但仅停留在字面理解层次,无法掌握文章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识,很多学生到大三下学期就已经忘记大三上学期学过的内容。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实现文化背景知识的应用,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文化综合素养,是所有“高级日语”任课老师亟需解决的问题。

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高级日语”课程使用的主干教材是由上海外国语大学谭晶华教授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综合日语教程》第5~7册。该教材每册各由12课构成,每课均设置了“本文、注釈、新しい言葉、言葉の学習、表現の学習、練習、文学·語学豆知識、読み物”等8个部分。其中“本文”部分由议论文、散文、童话、小说等12篇不同体裁的文章构成,均为中日名家名篇,文章内容涉及语言学、文化、社会、文学等不同领域。

石荷花、康艳梅(2020)对《新编日语(修订版)》1~4册教材中出现的文化题材进行分类总结,指出《新编日语》中的文化题材主要以家庭、社会为主,同时兼顾日本的风俗习惯等文化内容。文化题材明显地体现在课文标题中,如第2册中的《東京見物》《歌舞伎と相撲》《日本訪問の印象》等。而《综合日语教程(第五册)》“本文”部分的文章均为日本作家的作品,除第4课《庭》、第7课《紅山桜》、第8课《蘭》、第9课《「的」の文化》之外,其余8课的课文标题均不能直接体现其所涵盖的文化题材。因此,长篇文章中包含哪些文化知识,任课老师需要挑选哪些文化知识进行补充、如何进行补充是“高级日语”课程面临的特殊问题。

四、“高级日语”教学中的“软性背景知识”

(一)“软性背景知识”的定义及其在“高级日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张忠峰、南海(2018)根据《辞海》的定义将文化背景知识分为了“硬性背景知识”与“软性背景知识”两种,并指出:前者一般指作者介绍以及作品介绍等与整篇作品创作相关的背景知识;后者指在作品中出现的、与作品内容具有一定关联性的背景知识。“硬性背景知识”具有系统性与规律性,易于操作,容易引起学生与老师的重视。与此相反,“软性背景知识”因为是与文章各部分内容相关联的知识,有时具有隐蔽性与分散性,容易被学生与老师忽略。

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高级日语”课程任课教师已经形成相对固定的教学模式,即按照语法、单词、“本文”、课后练习题的顺序进行讲解。教师在讲解“本文”之前,一般会大致介绍作者的生平、代表作品、写作风格、该作品创作的历史文化背景与社会背景。但是,对文中出现的历史、经济、文化、社会、政治等与作品内容相关的理论知识,任课教师并没有在课堂上过多涉及。然而,被任课教师忽视的这些分散的“软性背景知识”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还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了解更多语言背后的知识,从另一个角度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那么,是否需要将作品中出现的所有“软性背景知识”都进行补充呢?张忠峰、南海(2018)指出:补充的“软性背景知识”需要同时具备“切题”“知识性”“趣味性”三大要求。没有针对性、没有目的性地一味补充文化背景知识,可能不仅无法让学生对作品加深理解,还会因为补充的知识太过庞杂、烦琐而妨碍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二)“高级日语”教学中“软性背景知识”应用实例

以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大学三年级学生“高级日语”课程《综合日语教程(第五册)》第三课《日常の思想》(梅原猛)为例:作者梅原猛是日本著名的哲学评论家,毕业于京都大学文学部哲学系,曾担任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第一任所长。他在日本古代史、宗教、文学以及日本精神史等领域都提出了独创性的见解。文章选自作者1982年出版的同名专著,作者在该书中用其独特的视角考察了“流行歌”“体育”“闲暇”等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内容。文章主题鲜明,主要阐述了日本人的价值观的变化。与本册其余十一课相比,这篇文章篇幅适中、语言简练、逻辑清晰。由于作者的哲学背景,翻译法、句子结构分析法等传统教学方式的讲解只能使学生从表面上对文章内容有个初步认识,非常考验教师的授课能力以及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

例如,文章第二、三自然段主要阐述了明治维新之后日本人确立了劳动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原文表述为:“徳川時代においては労働と同時に遊びの価値を評価する視点がまだあった。しかし明治以後日本が西洋文明の採用に踏み切るや否や、日本人は全く労働を唯一の価値とする一元的価値観をもった。”(德川时代,劳动与享受的价值观还同时并存。但是,明治维新之后一开始学习西方文明,日本人就把劳动当作了唯一的价值,形成了一元的价值观。)通过教师讲解单词、语法,翻译句子,学生大致明白了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但是明治维新之前的日本人是什么样的,明治维新之后日本人是如何将劳动当成唯一的价值观的?如果不补充相关的历史知识,学生便只能了解段落的字面意思而无法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认知。因此,笔者在讲解这一部分内容时,首先利用1877年发现大森贝冢的美国动物学家摩斯的日记,向学生展示外国人眼中明治维新之前的日本人“不论做什么都是不慌不忙的,有时还缺乏忍耐力”;同时还利用历史知识进行补充: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政府制定了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政策,积极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并招聘大量外国专家并派留学生前往欧洲学习,培养高级科技人才,明治时期杰出的教育家福泽谕吉在其代表作《劝学篇》中指出“如果仅仅满足于衣食住行的劳动,那么人类便连虫子也不如”。以上的讲解分析,让学生大致了解劳动中心主义价值观在日本的形成过程。

再如,日本作者的文章,尤其是具有西方知识背景作者的文章,不可能只涉及与日本相关的文化。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涵,教师需要补充文中出现的、跟文章内容有关联的其他文化。如文章第四自然段:“科学技術文明は、ヨーロッパにおいて、伝統的な精神文明、特にキリスト教文明との調和の中にあった。”(在欧洲,科学技术文明一直处于与传统的精神文明,尤其是基督教文明的磨合斗争中。)讲解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以“日心说”为例具体说明了欧洲科学技术文明与基督教文明的斗争。

公元2世纪,托勒密将“地心说”体系化,由于该体系与当时的观测数据相吻合,因此被教廷看作神圣不可侵犯的真理,在整个中世纪欧洲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1543年哥白尼提出“日心说”理论,认为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这无疑违背了基督教教义,注定会为教会势力所不容。其支持者布鲁诺因赞成“宇宙无限说”而被宗教裁判所判处火刑。直到1609年伽利略用天文望远镜发现了新的天文现象支持“日心说”后,“日心说”才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然而,伽利略同样被宗教裁判所判决有罪。而后巴斯卡、牛顿等人的研究相继为“日心说”提供了方法论基础,1758年哈雷彗星回归被证实,“日心说”得以确立。从1543年至1758年,在强大的基督教文明占据统治地位的中世纪欧洲,“日心说”历时两百多年才最终确立。学生通过中学历史课本对这方面的知识已经有所了解。因此,如此补充讲解不仅能够促使学生回忆起中学时的知识,同时可以全方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全程参与课堂教学。

此外,文章指出,明治时期的日本人崇尚勤奋—繁荣—进步的价值观,作者在第五自然段中写道:“私は明治百年の日本人の第一の徳は、やはり勤勉ではなかったかと思う。小学校の庭に二宮尊徳の銅像が作られる。”(我认为明治一百多年间,勤劳是日本人的第一品德。小学校园里矗立着二宫尊德的铜像。)看到这里,学生脑海中可能会产生一系列的疑问:二宫尊德是谁?为什么他的铜像会被安置在小学校园里?他与日本人的第一品德——勤劳之间有何关联?日本那么多名人,为何作者要以他为例来表现日本人的勤劳?如果教师只是翻译文章,将这些问题一带而过的话,显然就错失了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机会。因此,笔者在备课时充分利用网络等途径收集了二宫尊德的相关资料,并根据需要有取舍地在课堂上进行了补充。

二宫尊德被当作刻苦勤奋的象征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战前的教育体制,二是他的出身。二宫尊德原本只是一介平民,由于勤奋努力被破格晋升为武士,他由此成为了穷苦人家孩子的奋斗榜样。这符合期望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国家的明治政府的利益。因此,政府忽视二宫尊德的创造力与先进性,只强调其忠君勤劳的一面。除了文字性的资料,笔者还在课堂上补充了相关的视频,通过这些资料让学生对二宫尊德其人以及他为何会被当作勤劳的象征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五、“高级日语”的“软性背景知识”应用方法

通过《综合日语教程(第五册)》第三课教学实践中对“软性背景知识”的应用探讨,笔者总结出了以下几点方法。

(一)任务型教学法

教师在课前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提前查阅作品中出现的背景文化知识,并要求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方式利用日语进行介绍阐述。比如,学生提前查阅明治维新的相关资料并在全班进行分享。

(二)多媒体展示法

教师利用多媒体,采用图片、视频等形式制作图文并茂的幻灯片,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对补充的“软性背景知识”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如在介绍二宫尊德时可以通过视频《TBS今夜歴史——江戸经済革命》让学生了解他在经济方面的贡献,同时也可以通过《嵐にしやがれ——二宮和也の小っちゃな野望》让学生了解日本社会对金次郎铜像的救助计划。

(三)中日文化关联法

日本文化虽然包含有自己特有的元素,但其中也继承了大量的中国元素,因此对日本文化的导入绝不能脱离中国本土文化。

六、结语

日语教学中“软性背景知识”的选择应用是一项浩大且艰巨的工程,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与传统教学方法有效融合从而增强课堂趣味性,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促进学生积极主动进行钻研,是一线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教师本身的专业素养及文化素养是推进该工程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日语教师应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日语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京钰,梁佳慧.日语教学中文化导入问题研究:以《综合日语教程第五册》中植物为例[ 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4):114-116.

[2]陆静华.综合日语教程(第五册)[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7.

[3]张忠锋,南海.“软性背景知识”的选择与应用:以高级日语课为中心[ 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8,33(10):54-59.

The Application of“Soft Background Knowledge”in the Teaching of Advanced Japanese :—Taking Comprehensive Japanese Course Book 5 Lesson 3 as an Example

Kang Yanmei Shi Hehua

(School of Asian and African studies,CISISU,Chengdu,Sichuan,611844)

Abstract 】Language is the carrier of culture,which bears the weight of special culture. Theimportance of culture import has attracted wide attention. Advanced Japanese is a core course which contains plenty of background knowledge in both the course and its main teaching materials. How to conduct culture import by applying background knowledge in limited class hour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roblem faced by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and needs to be solved urgently. The way of culture import which uses“soft background knowledge”as the cut-in point plays an active role in motivating students,broadening students’knowledge and improving students’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Key words Advanced Japanese Comprehensive Japanese Course ;soft background knowledge MaNvnagApcERvxG6V706F/ZpBoNsEsxuK/IehZPFg9N3CA/yT3d/5jaR6lP1HWh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