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从建构主义视角探讨高校英语外报阅读课程思政的思路
——以《美英报刊文章选读》为例

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翻译学院 高蓉

【摘要】 新时代高等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英语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合,不但可以丰富课程内涵,还能使教学具有现实意义。高校英语外报阅读课程具有题材广泛、贴近现实生活、实时性强的特点,是课程思政元素的绝佳载体。本文从社会建构主义的视角出发,以教材《美英报刊文章选读》的使用实践为例,探讨高校英语外报阅读课程思政的思路,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关键词】 课程思政;建构主义;英语外报阅读;立德树人

一、引言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这一重要讲话为新时代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把立德树人确立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

要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就要在各门课程和教学方式中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潜移默化地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英语外报阅读课程具有题材广泛、贴近现实生活、实时性强的特点,是课程思政元素的绝佳载体。按照建构主义的观点,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常常是在与社会文化的互动中完成的。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可以在课程教学中挖掘思政元素,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从而实现课程内容和思政元素的融合。

二、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源自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研究。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得益于柯尔伯格、斯腾伯格、维果斯基等人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建构主义理论开始运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非来源于教师的传授,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教师要积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帮助者和引导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并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线索,帮助学生完成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建构主义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为高校英语外报阅读“课程思政”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方向,即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教师引导为辅,通过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和协作的教学模式,把知识的传授和德育的培养结合起来。

三、英语外报阅读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课程思政是要在教学中挖掘隐性教育资源,将德育融入专业课的教育,将其打造成为立德树人的载体。

以本校英语外报阅读课程采用的《美英报刊文章选读》为例,教材题材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社会等各个方面,同时还具有贴近现实生活、实时性强的特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选取学生感兴趣,同时又能激发学生思考的内容进行教学。如“China Finds Western Ways Bring New Woes”(西方生活方式给国人带来新的苦恼),这篇文章提到了西方的影响既助推了中国经济的繁荣,同时也给中国带来了一系列的不利影响,尤其体现在生活方式上。这篇文章有利于学生批判思考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有利于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的文章还包括“An American in Beijing”(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留学生蜂拥而至)、“A Race We Can All Win”(中国发展:美中双赢的竞赛)、“Five Myths about the American Dream”(关于美国梦的五种误读)、“Is America’s New Declinism for Real?”(美国真的衰落了吗?)、“Mrs.Windsor,Anyone?”(君主制废留之争),等等。教师可以从教材内容的选择着手,引导学生在课文主题和热点新闻的学习和思考中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

此外,《美英报刊文章选读》还包括读报知识和学习方法等内容,是学习英语外报阅读的有益补充。该教材对美英主流报刊和新闻英语的特点进行了介绍,可以使学生了解美英主流报刊的大致立场和政治倾向。在阅读这些外刊文章时,教师既要让学生读懂文章的大意,也要让学生对这些文章的观点采取辩证批判的态度。针对同样的话题,不同报刊在观点、立场及措辞上都可能存在差异,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英语外报阅读课程思政思路

“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四大要素,而教师则是要帮助和引导学生联系新旧知识并重新建构意义,因此,高校英语外报阅读课程思政可以从以下几个环节着手:

(一)主动创设课程思政的学习情境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因此,在英语外报阅读课程中,教师应当提前规划好教学内容,设计好教学资源,主动创设有利的学习情境。

一方面,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目标明确,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素材,把语言知识的学习和德育的培养结合起来,润物无声。以《美英报刊文章选读》为例,第一课涉及“千人计划”,第四课对比中式教育和西式教育,第六课探讨西方生活模式带给中国的负面影响,第八课提及美国高校精英教育的高学费问题,第十三、十四课涉及美国政体与总统大选,第十九课讨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存废之争……这些都是有利于课程思政的隐性题材。另一方面,教师在确定主题后,可以规划教学步骤和资源,明确教学目标,主动创设有利的学习情境。教师可以通过相关的英语新闻视频、微课视频和短视频,外报中刊登的形象生动的漫画、照片以及简洁明了的数据、图表等资源,自然引入话题讨论,创造真实有趣的学习情境,配合思维导图式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文内容的建构中。

(二)注重培养师生协作和对话的模式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教学不是简单的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的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生成新的知识经验。

外报阅读课程文章取材自现实生活中的热点话题,内容贴近现实生活,实时性强。学生在日常生活和以往的学习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知识经验,他们对这些话题往往也有一定的见解。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应该围绕某一个问题或课题进行协作和对话。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指明方向,引导学生思考,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和途径。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展开多种形式的交流,如针对某一个主题开展总结、陈述、辩论等活动,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时沟通,并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以及小组之间的协作和对话来解决问题。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主动从不同的渠道搜索和获取相关信息,通过横向和纵向的对比,对信息进行重组并建构新的意义。

以教材《美英报刊文章选读》中的“Home at Last”(海外学子回国创业)为例,教师可以把教育部发布的海归发展状况作为引入背景,鼓励学生展开小组对话和讨论,思考自身出国留学的目的以及学成之后的选择和规划。在阅读分析文章之后,学生可以总结课文中提到的哈佛商学院毕业生的选择及原因,并对此展开讨论和总结。学生将会自然而然地发现:中国目前的政治、经济大环境和社会安全都是吸引海外学子回国发展的主要因素。此外,回国发展既能更好实现自身价值,又能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贡献。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但能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理解他人的想法,还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完善作业布置和考核评价机制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总结和评价,帮助学生反刍学习内容,加深理解,并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文化观。因此,教师需要对课后作业和考核评价机制进行精心设计,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强化思政目标。

从课后作业的布置方面来看,外报阅读课后作业应该增加相关话题的课后延展阅读练习和写作练习,帮助学生联系新、旧知识并重新建构意义。课后延展阅读的材料是对原有课文的更新和深化,教师可以设计与主题相关的主观问答题,还可以设计总结阅读材料大意或撰写读后感等写作练习,借此可以检测教学目标和课程思政目标的达成情况,有利于进一步反馈和改进教学工作。

从评价机制方面来看,教师应该更注重对学习进行全过程的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也就是说,除期末考试成绩外,教师应该把学生的课堂参与、人际协作和师生对话的情况以及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纳入考查范围,并根据作业和考试的实际情况合理分配各部分所占比例,从而使学生既能提高英语阅读能力,又能潜移默化提升语言沟通能力、英语文化底蕴和思想意识。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高校英语外报阅读课程可以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通过创设有利的课程思政的学习情境、注重培养师生协作和对话的模式、完善作业布置和考核评价机制等方式,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使课程内容和思政元素相融合,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钟毅平,叶茂林主编.认知心理学高级教程[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0.

[3]吴庆麟主编.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杨维东,贾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述评[J].理论导刊,2011(5):77-80.

Exploration of Teaching Methods of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urriculum into College English News Reading Course—Taking Selected Articles from American & British Newspapers & Magazines as an Example

Gao Rong

(School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CICISU,Chengdu,Sichuan,611844)

Abstract 】It’s an important task for higher education in a new era to integrate elemen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urriculum to endow professional courses with rich connotations and realistic significance. With its characteristics of wide coverage of topics,being close to reality and timeliness,English news reading course serves as a good medium to integr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urriculu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structivism,this article will take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Selected Articles from American & British Newspapers & Magazines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the way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English news reading course.

Key words 】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urriculum;constructivism;English news reading course;moral education FIV3+SDg7UnfqhpNQ9r/VsE1MNmpLPaFQRALQ06S4rZH9Pgi5QFp8ze97nZ9VGx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