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6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发展趋势

如今,道路作为行车、行人的空间,上升到“带状景观”的范畴,其功能已经大大超越了交通范畴。随着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大旅游时代”的到来以及“文化的觉醒”,都为“带状景观”赋予了新的使命,“大生态规划意识”的提高也为道路景观设计带来了新的挑战。

1)从“主要重视通行”向“全面关注人的交流和生活方式”转变

“以人为本”概念的提出,要求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也转变为一种人性化的创新设计方式。在城市道路景观规划中,应将注意力集中于人的生产和生活需要,体现道路的人性化设置。如“深夜食堂”的兴起,以及“夜游”的兴盛,都会给道路景观设计带来新的挑战或者机遇。

2)从“道路红线管控”向“街道空间管控”转变

在新发展状态下,为了将城市道路规划建设设计得更加符合质量要求,并进一步提升道路的实用价值,就必须依据整体内外部分进行空间管控,且不拘于一种形式或内容地开展监督管控。采取“街道空间管控”的主要目的是增强道路的安全使用,降低道路的非安全性以及拓展整个建筑面之间的空间管理。

3)从“强调交通功能”向“交旅融合”“商业价值”“文化核心”转变

评判道路规划设计的好坏,以前主要以交通功能为主。但这只是道路存在的根本意义,伴随人们意识的转变,现在大家都在寻求道路景观设计带来的附加值。例如大唐不夜城项目的建设,将曾经走马观花的大雁塔观光变成步行徜徉长街,形成沉浸式体验盛唐文化的体验式旅游;曾经被车流分割、功能单一的道路,变成步行友好,文化、商业、旅游融合发展、业态丰富的“盛唐天街”。大旅游时代的到来、商业价值的追逐和文化觉醒,都时刻影响着道路景观设计的定位及评判方向。

4)从“工程性设计”向“整体空间环境设计”转变

城市道路是城市里面数量最多、使用频率最高的公共空间。目前的设计规范标准大都是从工程角度作出规定,导致规划设计中过于强调道路的工程属性,而对整体景观和空间环境考虑得较少。因此,规划设计过程不应局限于红线内,还要突破既有的工程设计思维,上升到城市设计、区域规划(甚至包括山水林田、城市绿地等城市格局),突出道路的人文特征,对各个带状空间中的各个要素进行有机整合,通过整体空间景观环境设计塑造特色道路。

最典型的是目前开展得如火如荼的“绿道”建设。从广东省“珠三角绿道网”到北京的“健康绿道”再到成都的“天府绿道”,“绿道”不仅是一条纯粹的道路,它还包含了景观设计学、社会学、交通学三个方面的概念,甚至还融合了生态、经济、农业等功能。如图 1.7 所示为北京的“健康绿道”试点项目,沿潮白河的 30 km绿道,可供游人享受林荫小路的绿色风情。

图 1.7 北京的“健康绿道” v8FbvGWcPXiC6i6AyYR8c+jR3D87tRcltKWQvtp2j1TOYIygeT/exP86Qx7TvUN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