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排球运动发展简史

第一节
世界排球运动发展简史

一、世界排球运动发展的阶段

世界排球运动发展120多年来大体经历了3个阶段,即从娱乐排球向竞技排球过渡阶段;竞技排球迅速发展阶段;竞技排球的多元化和娱乐排球再度兴起阶段。

(一)从娱乐排球向竞技排球过渡阶段

排球运动诞生之初,是为中老年人锻炼身体而创造的一种娱乐性的游戏活动。人们对球进行隔网拍打,相互嬉戏,以使球不落地为乐趣。初始时技术简单而粗糙,双方只是争取用手一次将球击过网,若不能一次将球击过,会有同伴再击。在游戏过程中人们逐渐体会到,一次击球过网不一定是最佳方式,有时从前场近网处甚至跳起击球过网,反而能创造更好的获胜机会。这样便出现了多次击球的打法,以寻找最佳时机或为技术更好的同伴创造得分机会,即形成了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集体配合战术的雏形。

后来人们又认识到,一方无休止地击球也不合理,于是产生了每方击球至多3次必须过网的规定。这一规定的产生使单一的拍击动作,开始分化为传球和扣球两种技术。富有攻击性的扣球技术的出现,吸引了更多的年轻人参加,使得单纯以娱乐、游戏为目的的排球运动逐渐增添了激烈对抗的色彩,为对付扣球又产生了拦网技术,发球也采用了增加力量的侧面上手球,至此排球运动产生了质的飞跃。

随着排球运动竞技性、对抗性的加强,引起人们对比赛规则的重视。1921—1938年规则进行了多次修改和完善,发球、传球、扣球和拦网已成为当时的四大基本技术。在运用各项技术的同时,形成了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战术配合,场上队员也出现了位置分工。到了20世纪30年代末和40年代,排球战术进一步发展,为了对付集体拦网,大力扣球和吊球相结合的打法相继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拦网保护战术系统初步形成。

这一阶段排球运动的特点是从开始时的娱乐游戏性质逐渐向竞技过渡,国际比赛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竞赛规则、竞赛制度和竞赛组织。

(二)竞技排球迅猛发展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国家已相继成立了排球协会。人们希望国际上有个统一的组织来开展国际上的排球竞赛与交流。1946年8月26日,由法国、捷克斯洛伐克、波兰三个国家的排球代表在布拉格召开会议,倡议成立国际排球联合会。1947年4月,国际排联在巴黎正式召开成立大会,有14个国家的排协负责人出席了会议,选举了法国的保尔·黎伯为第一任主席。此次大会制定了国际排联宪章,成立了技术委员会、竞赛委员会和裁判委员会,并正式出版了通用的排球竞赛规则。国际排联的成立标志着排球运动从此摆脱了娱乐游戏的性质而进入竞技排球的新阶段。

国际排联成立后组织了一系列国际性的大赛,如第一届欧洲男子(1948年)、女子(1949年)排球锦标赛,第一届世界男子(1949年)、女子(1952年)排球锦标赛,第一届世界杯男子(1965年)、女子(1973年)排球赛,第一届世界青年男、女(1977年)排球锦标赛和奥运会男、女(1964年)排球赛。这些国际比赛以后每隔4年举行一次,一直延续至今。此外,国际排联下属的各洲联合会也定期组办锦标赛、洲运动会排球赛、洲青年锦标赛等。在众多的大型比赛和广泛的国际交往促进下,排球运动的技战术得到了蓬勃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东欧一些国家排球运动技术水平较高。苏联男、女排均以身高体壮、扣球力量大且凶狠而成为当时“力量派”的代表,曾多次蝉联世界冠军。捷克斯洛伐克男排是当时“技巧派”的代表,他们以扣球线路变化多和控制球的落点为特色,扣球轻重结合,是“力量派”的主要对手,但在实际抗衡中仍是“力量派”占上风。

20世纪60—70年代初是排球技术和战术发展较快的一个时期,世界排坛呈现不同流派各显特色,不同风格先后称雄的局面。60年代初,日本女排在大松博文教练的带领下创造了滚动救球、小臂垫球及勾手飘球技术,突破了以苏联、东欧为代表的技术模式,从此改写了苏联女排独霸世界冠军的历史。日本女排在技术上的三大发明是排球技术和战术上的一次重大革命,为排球运动的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这一时期的女子排球,是以日本为代表的“防守加配合”和苏联为代表的“进攻加力量”打法的抗衡,她们平分了八届大赛的金牌,世界女排进入了日苏对垒的时代。

1965年国际排联对规则进行了修改:“允许手过网拦网”,规则的这一改变,使如何突破拦网,提高网上控空权成为比赛取胜的关键。当时男子“力量派”打法已不占优势,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队因以突出高大队员的“超手扣球”解决了这一问题并取得了连续两年的世界冠军而被称为“高度派”。当时中国男排针对拦网规则的变化,创造了“盖帽拦网”和“平拉开扣球”技术,开创了“小个子打大个子”的先河,引起了世界排坛的哗然。日本男排很快在学习我国“平拉开扣球”和“近体扣球”的基础上创造了“短平快”“时间差”“位置差”等进攻打法。1972年在第20届奥运会上,日本队击败以高度著称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队,为亚洲夺得了首枚奥运会男子排球赛的金牌。至此,以中国队和日本队为代表的“速度派”开始形成。这一时期男子排球四大流派的对峙,繁荣了排球的技战术打法。这时的排球运动逐渐以其激烈的对抗性和高度的技巧性展现自己的魅力。国际排联为了推动排球运动的发展,1977年再次修改了规则,即拦网触手后仍可击球3次,这样又给组织进攻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进一步促进了攻防的激烈程度。20世纪70年代后期中国男排首创了“前飞”“背飞”等空间差系列打法,中国女排发明的“单脚背飞”技术,波兰男排创造的后排进攻战术,使排球运动进攻战术配合从二维空间发展到三维空间,从平面配合发展到立体配合的新阶段。在这一阶段美洲的排球运动也得到迅猛发展,古巴男、女排和美国女排迅速崛起并跻身于世界强队之列。随着国际交往的不断增多,各种流派在相互取长补短中逐渐融合。欧洲各队吸取了亚洲的快攻打法,向强攻加快攻、力量加技巧方向发展。亚洲各队在进一步发展快变战术的同时,重视提高运动员的高度以增加进攻威力。总之,20世纪70年代是竞技排球发展速度最为突出的时期,由单一模式到不同流派的产生,由重攻轻守到攻防兼备,由追求高度和力量到追求技战术,由注重个人技巧到讲究集体配合,竞技排球技战术产生了质的飞跃。

(三)竞技排球的多元化和娱乐排球的再兴起阶段
1.竞技排球的多元化

进入20世纪80年代的竞技排球已度过了它的成长、发育时期而逐步走向成熟,当初那种只要在技、战术的某一环节能够超群的队就有可能问鼎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中国女排之所以在1981—1986年连续5次夺冠,正因为她们是一支既有高度又有灵活性,既能攻又能防,既能快又能高的全面型球队,练就了一套攻防全面、战术多变,以高制矮、以快制高的技战术打法,中国女排在世界排球运动发展史上写下了最辉煌的篇章。这一时期,美国男排创造性地运用了沙滩排球中的二人接发球战术,发明了摆动进攻战术。在比赛中队员还大胆地运用跳发球和后排进攻技术,使前排的快变与后排的强攻有机地结合成纵深立体进攻战术,而且该队队员不仅文化素养高,善于改革创新,而且防守积极,作风顽强,终于使这支过去一直默默无闻的球队连续4次获得世界冠军。

中国女排和美国男排的成功,标志着排球运动技战术观念的革命,它预示着排球运动进入了全攻全守的新时期。全攻全守已不仅是个人攻防技术的称谓,而是指整体全方位的攻守。全攻首先从观念上打破了传统的进攻模式,意味着进攻的手段是从发球开始并包含拦网。西欧男排继美国男排崛起后,在职业联赛的交流中进一步发展了美国男排的攻防体系,使跳发球和纵深立体进攻战术达到运用自如且很少失误的程度,尤其是意大利、荷兰等国,跳发球空中飞行时间仅为0.5 s,速度达到30 m/s,且拦网的成功率很高,因此进攻已不再是第3次击球的专利了。

全攻意味着进攻的变化已不局限在网前的二维空间内,而是充满整个场地的三维空间。意大利、荷兰等国的男排不仅有高快结合的前排进攻,而且有在前排进攻配合下从二传出手到扣球仅用0.8 s的背平快后排进攻,形成了高、快结合,前、后结合的全方位进攻局面。

全守即体现全方位的防守,首先是技术动作的全方位。当今由于进攻水平的不断提高,那种单纯依靠手和手臂击球的动作要防起迅雷不及掩耳般的扣球是相当困难的。为了促进攻守平衡,国际排联本着积极鼓励防守技术的发展,同时又不消极地限制进攻技术的原则,从1984年开始,先后从规则上放宽了对运动员第一次击球时判断连击犯规的尺度,1992年将合法的触球部位从髋关节以上改为膝关节以上,1994年又由膝关节以上改为身体的任何部位均可触球,于是出现了手、脚、身全方位的防守动作,扩大了队员的防守面积,提高了防守质量。1999年规则又增加了后排自由防守队员。其次,体现在当代防守观念的转变,即由预判的“出击防守”代替了固定位置的“等待防守”,“高位防守”的取位则更需要运动员具有高水平的判断、反应及控制球的能力。最后,全方位的防守还体现在针对对手的进攻特点,随时调整拦网与防守的配合,打破原有的防守阵型模式,从而兼顾防守效果和防后的反攻进行布阵。

20世纪90年代,意大利、荷兰男排以惊人的速度在国际上确立了领先的地位,标志着竞技排球走向社会化、职业化的时代已经到来。由于排球运动的职业化趋势,使排球运动的技战术水平又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职业俱乐部的实施使意大利排球水平突飞猛进,男排水平尤为突出。1988年以前的历次世界大赛中,意大利男排只有 4次进入前8名,而1988年后每次都打入大赛的前8名(其中4次荣登冠军宝座,4次获亚军),意大利女排也获得2002年世界锦标赛冠军。在女排方面,古巴女排在高举高打的同时,也加快了进攻速度,并克服了情绪波动的弱点,在90年代独领风骚,1989—2000年先后夺得8次世界冠军。

进入21世纪,世界排坛的格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女子排球方面,古巴女排走下神坛,不再有一枝独秀的实力,中国、俄罗斯、意大利、巴西、美国女排呈多强林立的局面。男子排球方面,从诸强纷争变为巴西队异军突起,自雷纳多执教巴西男排以来,他们先后夺得了2002年世界锦标赛、2003年世界杯和世界男排联赛及2004年奥运会的冠军。

2.娱乐排球的再兴起

随着时间的推移,排球运动的娱乐性逐渐被其竞技性所取代。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竞技排球的技术和战术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全方位的攻、防更增加了比赛的观赏性。但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物质文化消费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健身娱乐逐渐成为人们消除疲劳的有效方法。人们在观看比赛中获得赏心悦目的享受之余,也渴望亲自体验参与这项运动的乐趣。由于排球运动本身的高度技巧性,往往使前来参加运动的人望而却步。因此,人们希望有一种大众都能够参加的排球运动尽快诞生,于是人们开始从球的性能、比赛规则上进行了适合各自需要的修改,全球性的娱乐排球便应运而生。

国际排联在竞技排球中的一系列改革,虽然吸引了更多的观众,但参与的还不多,这无疑会影响人们对该项运动的喜爱,于是国际排联对这些适合大众开展的排球运动形式给予了积极的支持和重视。20世纪90年代国际排球联合会把沙滩排球列入了整体发展规划,并成立了沙滩排球委员会,1993年出版了第一部正式竞赛规则。1996年沙滩排球成为亚特兰大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目前软式排球、迷你排球(小排球)都组织过世界性的青少年比赛。总之,娱乐排球的再兴起,标志着现代排球运动进入了竞技排球与娱乐排球共存的新时代。

二、排球运动发展的驱动因素

排球运动从问世之日起,就是以双方隔网用手相互击球,进行攻防对抗的形式来区别于其他的球类运动。时至今日,虽然竞技排球仍是双方在隔网进行攻防的击球对抗中来决定胜负,但其对抗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质的变化。排球运动之所以能从单纯的娱乐游戏发展到今天既具有技术的高技巧性、战术复杂多变的竞技性,又具有休闲、健身、游戏的娱乐性,其主要因素不外乎以下两个方面。

(一)观念的转变促进了排球技、战术的发展
1.攻防观念的转变促进了排球技战术的发展

排球运动自从传、扣技术分开后,人们就把那种在网前跳起后将球扣到对方的技术看成是向对方的进攻。20世纪50年代,人们的进攻观念发展到通过“中、边一二”战术的形式形成两个不同的进攻点给对方以威胁,后来由于拦网技术的出现,人们认识到不能一味由一两点往下扣,若不避开对方的拦网,就很难发挥进攻效果,于是出现了60年代的“线”,即扣直线、斜线、高弧线的球。扣球个人战术也应运而生,如转体、转腕扣球等,70年代随着运动员的身高及弹跳力的增长,进攻只限于点、线的也很难通过拦网,于是人们的进攻观念开始走向充分利用网长的整个垂面。当时的集中与拉开、高球与快球、时差与位差等战术扣球形成了70年代的“面”,但当时的进攻观念仍不能摆脱拦网的威胁,于是人们的进攻观念从网前向场地的纵深迁移,远网扣球、后排扣球、跳发球的相继出现,说明了进攻区域已从网前扩大到了端线。另外,此时的排球比赛已把发球和拦网列入了向对方发起进攻的形式和手段。现代竞技排球已摆脱了“中、边一二”和“插上”的进攻形式,二传可在场上的任何位置上组织进攻,扣球队员可在场上任何位置上扣球,形成了一种新的“中、边一二”和“插上”的进攻形式。场上主攻与副攻的分工已不明显,主攻常打快攻,副攻参与强攻与后排攻,两翼队员在前后排的跑动进攻已成为比赛的主要得分手段(由于接应二传的职责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所以当前称其为两翼队员,其意思就是指该位置要承担起在阵型的另一翼向对方发起进攻的任务)。

人们对排球运动在进攻观念上的不断变化,促进了防守观念的转变。当初在点、线、面的进攻时代,防守是从固定位置采用低姿的以单、双臂击球的各种救球动作,在“心跟进”“边跟进”防守阵型的位置分工下进行的。由于防守阵型有了“扩大”和“压缩”型的变化,于是前扑、鱼跃、滚翻垫球及挡球技术也随之而生。当进攻战术发展到全方位的立体进攻时代,人们的防守观念又发生了突变,即认识到要将过去那种被动的、等待型的防守动作,变成积极的、出击型的防守动作,把固定位置分工的防守模式变成针对型、变换型、动态型乃至全方位的防守动作和全方位的拦网整体配合。

2.排球竞赛规则的修改,使竞技排球运动发展得更理想、更完美

排球运动从游戏活动向竞技运动发展的过程中,规则的不断修改和增补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对规则的修改和增补在认识上的变化促进了排球运动向着更完美、更理想的方向发展。最初对规则的修改和补充只是以适应技战术发展和维护排球运动特性为目的,如在最初的规则中取消了球在网前落地一次的规定,以保护排球运动“空中击球”“球不落地”的特点。随着传扣技术的分化,规则又补充了发、传、扣球的技术概念,以后的规则规定在场地上设置中线是为了适应扣球和拦网技术的发展。1977年规定标志杆内移和允许拦网后再击球3次,促进了快速反攻战术的形成。进入20世纪80年代,人们对规则修改的原则进行了重新认识,在对待攻防平衡的认识方面,认为应积极地鼓励防守技术的发展,而不能消极地限制进攻技术的发展。因此,在放宽了对第一次击球时连击的判罚和允许身体任何部位(包括脚)均可触球后,规则又减小了比赛用球的球内气压,以适当降低球速而有利于防守。从此,全方位的防守技术动作相继出现,由手臂的击挡到身体各部分的击挡,直至脚击球动作的产生,扩大了防守的控制范围,为有预判的出击式防守取代固定位置的等待式防守创造了先决条件,同时促进了前排拦网和后排防守更有针对性的配合,使防守阵型产生了质的变化,从而使防守质量大大提高。1999年规则增设“自由防守人”,更利于接发球和后排防守。

排球运动的社会化和商业化在很大程度上要借助电视传播等媒介。为了成功地把排球运动推向市场,人们意识到规则的修改要利于电视转播。1992年规则补充了每局有1 min的技术暂停时间,就是为了适应赞助商播放广告的需要。另外,为了有利于电视转播又不影响比赛的精彩程度,1997—1998年,国际排联试行了各种竞赛制度修改方案,最终以当前的每局25分的每球得分制代替了发球权得分制,从而加强了比赛时间的可控性。

总之,排球规则的每次修改,都是对排球运动发展的又一次促进,使排球运动向更完美、更理想的方向发展,使之更快成为人们最喜爱的体育项目之一。可见排球运动的发展和演变与规则有着密切的关系,排球规则的不断修改、完善和变化,促进了排球运动向前发展。

(二)物质文明的发展,促进排球运动向着竞技性和娱乐性共存的方向发展

随着高科技时代的到来,科技工作也逐步介入排球运动中,体现在将其他学科的新理论、新方法应用于排球运动的研究越来越多,其中许多科研成果为世界排球运动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意大利男排主教练以先进的理论和实践确立了“排球场上没有防不起的球”这一训练指导思想,并提出了防重扣的有效方法,使意大利男排在1990年世界排球联赛中,防起率达64.3%,该队水平也从1989年至今始终保持在世界前列,并且多次夺得冠军称号。古巴排球运动科研工作最富有成效的方面,是他们总结了一套快速提高运动员身体素质的方法,体现在能使运动员具有惊人的腰腹力量、卓越的弹跳力及风驰电掣般的挥臂速度。然而,随着物质文化消费水平不断地提高,健身、娱乐、休闲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需要,人们已经不仅仅满足于从观赏精彩排球比赛中愉悦身心,更渴望能亲自参与到该项运动中去体现自我、健身娱乐,因此单纯开展6人竞技排球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要,于是全球性的以各种形式出现的娱乐排球悄然兴起。当今的排球运动已不再是6人竞技排球的专称,它体现了竞技排球与娱乐排球的共存。 7rx9FEyQ+W203E+NwpI/zidF+3N6O7PmxYAdzdHUpCe0dwNF/xg70zwH3DLBdxR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