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全域旅游与旅游业

一、全域旅游

1.全域旅游的概念

厉新建、张凌云等(2013)在解读新的旅游发展战略目标的基础上,指出需要理论创新,并首次提出了“全域旅游”这个概念,即在发展旅游业时,各行业融入其中,各部门齐抓共管,全城居民共同参与,充分利用目的地全部的吸引物要素,为前来旅游的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的体验产品,从而全面满足游客的全方位体验需求 [55]

我们认为,全域旅游是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

全域旅游是由多部门参与、多产业协同、多要素整合,完善的基础设施服务,并借助技术手段和制度保障实现的,在发展上不局限于景区或城市,而是整个区域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的高度整合。

2.全域旅游的内涵

全域旅游的“全”,不是指全部,而是虚指,指“大”和“广”,是全面动员资源、全面创新产品、全面满足需求。全域旅游的“域”,不是指空间,而是范围。

“全域”不是全能、全部,不是全面开花,更不是“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模式,而是“一体化系统发展”的理念。因此,全域旅游是旅游产业的全景化、全覆盖,是资源优化、空间有序、产品丰富、产业发达的科学的系统旅游。这种系统旅游要求,配套要完善,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实现主客共享;景城要一体,实现区域全景化,即“景即是城、城即是景”;人们要满意,实现“游客融于居民、居民乐于待客”;全程可保障,旅游过程从始至终,从进到出的一体化保障;产业能嬗变,通过“旅游+”实现以旅游业为核心,多产业联动融合发展,衍生形成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市场要认可,最终实现区域特色转化为区域品牌并能成功输出。由此可见,全域旅游追求的是游客旅游质量和居民生活品质的提升,以及旅游在新财富革命中的价值实现。

3.全域旅游的核心

发展全域旅游,其核心是发挥“旅游+”功能,即通过旅游带动,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旅游业与其他相关产业深度融合、渗透、交叉、聚变,形成新的生产力和竞争力。比如,旅游与文化融合,形成文化旅游演艺、文创景区(点)等文化旅游产品或形态;旅游与农业融合,形成乡村旅游、休闲农业、休闲农庄等产品或形态;旅游与工业融合,可以形成工业体验旅游、工业遗址旅游等产品或形态;旅游与教育融合,能够形成亲子旅游、研学旅游等产品或形态;旅游与科技融合,可以形成智慧旅游、定制旅游、VR旅游等产品或形态;旅游与医疗融合,可以形成养生旅游、养老旅游、温泉旅游、医疗旅游等产品或形态;旅游与体育融合,可以形成运动休闲旅游、体育赛事旅游等产品或形态;旅游与城镇化发展融合,即可产生并形成旅游小城镇、旅游综合体等旅游产品或新的业态;旅游与交通运输融合,可以产生房车及房车营地、自驾旅游与汽车营地、游轮游艇旅游与游轮目的地等新的交通旅游产品或新的业态。

全域旅游的创建,是要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模式与其他产业融合结构等方面进行优质转变;是某区域在发展旅游业时充分利用该区域的旅游资源、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打造鲜明旅游形象、提供多样旅游产品、满足多样需求的基础上,打造、融合全域旅游理念的全新旅游目的地。

二、旅游业

1.旅游业的概念

关于旅游业或旅游产业,国内外学者有多种不同的定义。

广义地看,旅游业就是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设施为基础、以旅游活动为中心,通过提供旅游产品和服务而满足旅游者各种需求的综合性产业 [56]

狭义地看,旅游业就是凭借旅游资源和设施,专门或者主要从事招徕、接待游客,通过为旅游者办理旅游签证、联络交涉、导游、代购代销等,并为旅游者提供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文娱等六个环节服务并获取经济收益的行业。

简单地说,旅游业就是为旅游活动提供直接或间接服务的行业和企业,最大限度地追求经济利益是其本质属性。

与其他传统产业相比,旅游业是建立在需求而非供给之上的。也就是说旅游业是以旅游者为对象,为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创造条件和方便,并为其提供完成旅游活动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正因为如此,旅游业的标准是由其服务对象也就是旅游者决定的,而不是由旅游业的业务和产品决定的。

旅游业为旅游者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一个整体,它包括交通(行)、游览(游)、住宿(住)、餐饮(吃)、购物(购)、娱乐(娱)等六个方面的产品和服务。旅游业本身是不生产产品的,它只是利用和借助其他产业的资源和产品并将其整合打包后提供给旅游者。如果要说旅游业有自身的产品的话,那就是服务。可见,旅游业就是一个中介服务业。

旅游业所利用和借助的其他产业包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中的行业,主要有交通业、景点业、酒店业、餐饮业、文化娱乐业、商贸业等。按照传统的《国际产业分类化分标准》,旅游业由旅行社业、旅游交通业、酒店业及其他相关行业构成,它们被称为旅游业的“三大支柱”产业。从旅游业发展的角度,根据旅游目的地来分类划分,旅游业由旅行社业、旅游交通业、酒店业、景点业和旅游行政管理五大行业构成。如果从大旅游的角度看,旅游业的构成还应包括文化、旅游演艺、旅游信息与营销、旅游教育培训等行业。因此,旅游业也是一个综合性的服务行业。

2.中国旅游业的发展

(1)旅游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旅游业在我国的发展经历了两个时期多个阶段,相应的每个发展时期和发展阶段的旅游业的属性及内涵特征也在发展变化。

国内旅游业发展的第一个时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这个时期是旅游事业的发展时期。在这个时期,旅游被看成一项事业,旅游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没有任何经济属性,旅游事务是作为外交事业的一部分,归外交部管理,主要目的是加强与其他国家的联系,为我国的外交事业服务。

国内旅游业发展的第二个时期是改革开放以后(1978年至今),这个时期是旅游产业的发展时期。在这个时期,旅游逐步转化成为一个经济产业发展,国内旅游业的发展又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90年):现代旅游业起步阶段。这个阶段,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市场经济的确立与发展,由于经济建设需要,作为赚取外汇有力手段的旅游业在我国首先从国际旅游起步并逐步发展形成了一定的规模。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内居民收入的增长,国内旅游也于1985年起步。

第二阶段(1991—2000年):产业化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国内旅游业真正开始了产业化发展,旅游业的各产业要素配置逐步完善,旅游业保持快速稳定增长,旅游业的产业地位得以确立并在国民经济中扮演重要角色,旅游业成为国内许多地区的支柱产业。这时候的旅游业范围比较窄,旅游主要就是指景区、观光等,旅游经济主要就是门票经济,门票收入占旅游收入很高的比重。

第三阶段(2001—2012年):旅游业提升阶段。进入21世纪以后,得益于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巨大的人口红利,通过旅游标准化的实施,以及政策、技术等条件的支持,旅游业的产业体系得以完善,旅游业的质量得到提升,国内旅游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旅游经济占国民经济收入的比重不断增加。中国成为世界第三大旅游目的地国和第一大旅游客源国。国内旅游业的范围与领域大大增加,从之前的旅行社业、旅游交通业、酒店业、景点业和旅游行政管理五大行业结构扩展到旅游六大要素所包括的所有行业,这些行业相互联系、互相作用,现代旅游业真正形成。

(2)中国旅游业发展新时代

自2013年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国旅游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这是由于旅游度假休闲成了国内居民的生活要素,或者说成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国民旅游普遍化、多元化发展,市场向大众化转型,旅游者对整个生活环境要求越来越高,游客更加注重享受生态、品味生活、体验文化的精神享受;旅游的时空变化特征明显,中国旅游进入全域旅游、全民旅游、全球旅游的“三全”时代。同时,国家提出了要建设世界旅游强国,从“初步小康型旅游大国”到“全面小康型旅游大国”再到“初步富裕型旅游强国”的战略目标。因此,新时代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将重新定位,旅游业发展的重点转向产业结构调整,聚焦质量、效率和革新,尤其是深化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互联网+旅游”和“旅游+”,推动“全域旅游”“智慧旅游”建设,着力提升旅游品质;旅游业发展模式必须转变,从劳动密集型转向资金、技术密集型,从粗放的资源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发展,保证旅游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旅游度假休闲需求的日益增长。

(3)旅游业发展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中国旅游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历经40余年的发展,但无论是旅游业的产品结构还是旅游市场的满意度都仍然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多数以观光型旅游产品为主,而文化型、体验型、享受型、度假型旅游产品较少,观光旅游依然主导着整个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必然会导致旅游产业的经济附加值不高,旅游市场的潜力被局限。此外,尽管旅游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发展很快,但仍然不能满足和适应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因此为了突破旅游产业发展的瓶颈,旅游产业必须寻求同其他相关性较强的产业的融合发展,从而扩张市场,提高竞争力。

中国旅游业40余年的发展在完成了“量”的不断累积和扩展之后,将向更高层级的“品质旅游”发力。交旅融合发展将拉动我国从“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有助于连“点”成“线”,汇“点”成“面”,进而促进旅游供给的品质化。 beYPP2dCtSk16igswREhzMm0hLYoc+fD8zMAFOlHeofPsaaAAW+3Vi1cYUpAOGi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