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旅游部的公开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达到55.39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0.8%;入出境旅游总人数2.91万人次,同比增长7.8%;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5.97万亿元,同比增长10.5%。初步计算,全年全国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为9.94万亿元,占全国GDP总量的11.04%。
当前,中国旅游业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时代,在中国旅游业发展新时期,旅游的时空变化特征明显,中国旅游进入全域旅游、全民旅游、全球旅游的“三全”时代。旅游逐渐成为老百姓常态化的生活方式,国民旅游普遍化、多元化发展,使旅游市场向大众化转型。旅游者的旅游需求趋向多元化、个性化、品质化,旅游者对整个生活环境要求越来越高,更加注重享受生态、品味生活、体验文化的精神享受。因此,旅游度假休闲成为刚性需求,旅游度假休闲将成为发展主趋势。旅游者的这种自主、自助、自由的消费模式扩大了散客化趋势。然而由于旅游产品供给结构单一,观光产品供应过剩,休闲度假、养生养老等产品供应不足,旅游业迫切需要推进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未来中国旅游的发展,为满足新时代旅游者的多元化、个性化、品质化旅游需求,旅游产品供给将从资源依赖型转向情怀体验型,从观光型转向休闲度假型;自驾旅游、游轮旅游、康养休闲度假旅游、研学旅游、移动旅游、体育旅游等旅游新产品将成为热点。旅游开发将更加倾向于深度化、体验化、品质化,旅游发展将从景点旅游转向目的地旅游。
传统旅游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旅游行业的发展需求,国内很多地方开始探索新型旅游模式。全域旅游、智慧旅游、在线旅游、文化旅游、交通旅游等旅游新模式、新兴业态将逐渐兴起。由于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旅游业的综合性特征决定了旅游业只有依靠多个产业,才能为旅游者提供满足其需求的旅游产品和服务,融合性是旅游业的本质属性。因此,旅游业必须从单纯的旅游业内部要素发展转为以“旅游+”跨界融合发展。旅游业需要不断地与各种行业,如文化、教育、医疗、养老、体育、农业、工业、商贸、金融、信息、交通等行业相结合并不断渗透融合,衍生形成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催生大旅游产业链的逐步形成和发展,使旅游业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新增长点。“旅游+”的跨界融合必将成为旅游业发展新的热点和必然趋势。
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新战略包括以下5个方面。
1.“一带一路”国家倡议
“一带一路”(The Belt and Road)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2014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出访蒙古国时,表示欢迎周边国家“搭便车”。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外交部和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一带一路”进入了全面推进阶段。
“一带一路”倡议旨在秉承共商、共享、共建原则,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积极发展与沿线涉及包括东南亚、中亚、中东欧等地区的140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的经济合作关系,包括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政策沟通、人心相通等“五通”,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合作共建世界上跨度最长的经济大走廊,也是世界上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合作带,形成和平与发展新常态。
“一带一路”建设国内涉及包括新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等西北的6省(自治区),黑龙江、吉林、辽宁等东北3省,广西、云南、西藏等西南3省(自治区),上海、福建、广东、浙江、海南等沿海5省(直辖市),以及内陆地区的重庆等共计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2.“长江经济带”战略
长江流域是我国农业、工业、商业、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等方面最发达的地区之一。长江经济带是指长江沿江附近的经济圈,东起上海,西至云南,涉及沿江9省市(青海、西藏除外)的43个地级市。该经济带是长江流域最发达的地区,也是全国高密度的经济走廊之一。
2014年9月,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部署将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意见》提出了提升长江黄金水道功能、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创新驱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培育全方位对外开放新优势、建设绿色生态廊道、创新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等七项重点任务。
2016年9月,《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印发,提出长江经济带“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发展新格局。“一轴”是指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依托,发挥上海、武汉、重庆的核心作用,构建沿江绿色发展轴;“两翼”是指发挥长江主轴线的辐射带动作用,向南北两侧腹地延伸拓展,提升南北两翼支撑力;“三极”是指长江三角洲、长江中游和成渝三个城市群,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打造长江经济带的三大增长极;“多点”是指发挥三大城市群以外地级城市的支撑作用,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发展优势产业,建设特色城市,加强与中心城市的经济联系与互动,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3.“全域旅游”战略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经历了40余年的发展历程,走过了“景点旅游发展模式”的初级阶段,如今进入了转型升级发展阶段。随着旅游消费的不断升级,传统的发展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大旅游发展的需要。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旅游业综合管理滞后、产品有效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要求旅游业创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旅游综合改革,全面优化旅游发展环境,促进旅游业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向综合目的地服务转变。
2015年8月,全国旅游工作研讨会首次提出发展全域旅游。
2016年2月,国家旅游局(现称“文化和旅游部”)公布262个市县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正式启动推进全域旅游。
2017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均强调,要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发展全域旅游既为旅游业转型升级挖掘了潜力,也为其他产业发展提供了动能,为整个经济结构调整注入了活力。
2018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强调,要加快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推动旅游业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从粗放低效方式向精细高效方式转变,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转变,从企业单打独享向社会共建共享转变,从景区内部管理向全面依法治理转变,从部门行为向政府统筹推进转变,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向综合目的地服务转变。《指导意见》还提出要创新产品供给,以“旅游+”推动旅游与其他行业、产业的融合发展,也就是要各行业积极融入其中,以旅游业和其他多产业的融合发展(即“旅游+”)来促进旅游业的优质转变;要加强基础设施配套,提升公共服务,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改善公路通达条件,推进旅游休闲设施建设,构建畅达便捷交通网络,积极完善集散咨询服务体系,规范完善旅游引导标识系统。
《指导意见》的发布,标志着全域旅游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推动旅游体制机制创新、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旅游公共服务优化、发展成果共建共享,有利于提升区域旅游业的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至此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开始大力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建设。
4.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战略
2017年3月,交通运输部、国家旅游局、国家铁路局、中国民用航空局、中国铁路总公司、国家开发银行联合发布《关于促进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交通与旅游融合发展”战略,即进一步扩大交通运输有效供给,优化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加快形成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新格局。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简称“交旅融合”)也是国家全域旅游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必须完善旅游交通网络设施,打造旅游交通体系,整合交通运输与旅游资源,创新交通旅游产品。由此可见,在推进全域旅游的大趋势下,交旅融合发展必将引起广泛关注。
2019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推动交通发展由追求速度规模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转变”的总体要求,并在“加速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中又具体提出“深化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推动旅游专列、旅游风景道、旅游航道、自驾车房车营地、游艇旅游、低空飞行旅游等发展,完善客运枢纽、高速公路服务区等交通设施旅游服务功能”。
在旅游业的发展中,交通运输早已成为旅游基础设施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早期旅游业的三大支柱之一。旅游交通的发达程度不仅决定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还会影响旅游资源的开发时序和开发深度、广度,并且这种影响会随时间累积变成一条旅游风景道,如318国道川藏线旅游,甚至可以带动贫困地区旅游的快速发展。而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先导产业、第三产业中的主要行业,具有接通、延伸产业链功能的特点,其发展对交通运输业具有重要的联动促进作用。鉴于此,交通运输业与旅游业之间呈现出的这种相互关联、相互作用、互利互惠的密切关系,对深化交通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旅游交通服务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5.“成渝城市群”发展战略
2019年3月31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在《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中提出,培育“成渝城市群”,形成在继“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之后新的(国家经济)重要增长极、“中国第四大城市群”、“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
“成渝城市群”也就是“成渝双城经济圈”,即以成都和重庆两个城市为中心,两个城市协同发展从而带动川渝两地及长江上游地区整个区域的发展。
“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首先需要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支撑,需要打造互联互通、快速便捷的区域一体化交通。这就需要两地完善交通运输体系和产业布局,加快建设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高速公路为骨干的城际交通网络,打造核心城市间、核心城市与周边城市间、相邻城市间的交通大通道,强化成渝地区之间的水运、铁路、公路、航空等运输方式的有机衔接,有效降低物流运输成本,助力“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
“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也离不开两地旅游协同推进和共同发展,通过“旅游+”形成旅游资源互补、市场共建、客源互换、标准互认,共同打造巴蜀文化旅游带、西部地区旅游中心,带动两地旅游发展,提升两地旅游影响力和旅游消费辐射能力,帮助两地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助力“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
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新目标包括落实重庆发展定位及目标要求、建设重庆成为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战略目标和重庆市交通与旅游融合发展目标三个方面。
1.落实重庆发展定位及目标要求
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和2018年两会期间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时,对重庆的发展定位及发展目标提出“两点”定位及“两地”“两高”目标要求,即“重庆应成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建设成为内陆开放高地和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
重庆市委、市政府提出,要落实“两点”定位、实现“两地”“两高”目标,就要以“旅游+”为导向,加快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全力培育旅游发展新业态;要以交通畅达为基石,打通“主动脉”,畅通“最末梢”,助推“慢行游”,全力构建“快旅慢游”新支撑。全力打造重庆旅游业发展升级版,建设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真正实现旅游让人民生活更美好。
2.建设重庆成为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战略目标
2017年3月,《重庆市建设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十三五”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把旅游产业培育成重庆综合性战略支柱产业,基本建成国家旅游中心城市、具有世界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这就更需要“旅游+”,即旅游业和其他产业,尤其是和文化产业、交通运输产业等多产业融合发展。
3.重庆市交通与旅游融合发展目标
2018年3月,重庆市旅游发展大会公布了《加快推进交通与旅游融合发展实施方案》,明确提出,突出“山城、江城、不夜城”特色,打造“山水重庆”交通旅游精品。到2020年,基本形成“快进慢游”旅游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基本建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特色突出、服务优良的旅游交通运输体系,建成区域性旅游交通综合枢纽。打造一批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的交旅特色示范项目,建成50个以上有重庆特色的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示范区,将重庆打造成西部交通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
交通行业转型升级发展新需求包括交通运输行业企业面临的新形势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要求。
1.交通运输行业企业面临的新形势
交通运输行业企业面临两方面新形势。一方面,支线航空、高铁、网约车、自驾车等竞争分流,此外,随着经济的增长,私家车快速发展,使公路客运及水路航运客流量骤减、业务萎缩,大量资源如场站、班线线路资源闲置。另一方面,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个性化、定制化的旅游交通需求日益增多,而交通运输业的供给又不能有效地满足旅游市场的需求,与旅游业的融合进程缓慢,加上重庆市政府又要求主城区的交通客运场站向外搬迁,所以交通运输行业及行业企业必须进行转型发展思考。
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要求
旺盛的个性化客运市场需求和行业企业运力过剩结构性矛盾突出,必然要求交通运输业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游客不断增长的个性化旅游需求,完善旅游交通网络,创新旅游交通产品,提升旅游交通服务品质,增强旅游交通有效供给是交旅融合的未来发展方向。
交通运输行业应该有所作为,响应全域旅游国家战略,要更加关注、关心市场主体的发展,构建现代旅游产业体系,充分挖掘行业及行业企业的各种资源并使其得到高效转化和利用,增强市场主体的产品供给能力。
重庆交通运输行业由以重庆交通运输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交运集团”)为龙头的超过90家交通运输企业组成,涉及公路运输和水路运输领域。重庆交运集团具有较好的转型基础,如数量种类众多的交通工具;经营已久的专营交通线路;广布各区县的交通场站;愉客行智慧出行平台的技术支持;成熟的交运运营体系,能为转型发展和交旅融合发展提供便利。
重庆既是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国家旅游中心城市、西部旅游高地,也是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中心,旅游业成为重庆战略性支柱产业,旅游与交通运输的协调以及融合状况直接影响着重庆的旅游接待能力及游客旅行的舒适度,更进一步可能会影响旅游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研究重庆市的交旅融合发展情况,对重庆市的旅游业与交通运输业协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