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少虡剑 宝剑不朽,只会埋没

春秋后期,吴国贵族季札出使晋国,途经徐国。徐国国君非常喜爱季札的佩剑,心有所求却不便言语。季札因为使命在身,而佩剑是贵族的重要配饰,虽然有心相赠,却不便送出。遗憾的是,等他出使晋国返回,徐君已逝。季札脱剑要赠予嗣君。从者劝止:“此吴国之宝,非所以赠也。”吴国铸剑技术高超,所铸宝剑是诸侯争霸的关键要素之一。季札的随从显然觉得将国家重要科技成果相赠,并非良策。季札认为自己原本就有意赠剑,“今死而不进,是欺心也。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于是解下佩剑递给嗣君。徐国嗣君说:“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季札就带剑去徐君墓地,挂在一旁树上,潇洒而去。

徐国人歌颂季札道:“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

季札封地在延陵,也称“延陵季子”。为什么时人会视佩剑为“千金之剑”呢?

剑,人类最早发明的兵器之一。江苏邳州市曾出土一把帕岩玉制环形短剑,造于新石器晚期,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宝剑。刀剑同源,区别只在于双刃单刃之分。三代的战争,主要形式是车战,弓箭、戈、矛、戟等远距离杀伤武器是战士的主要装备,加上贵族风气兴盛,近身肉搏相当罕见。故剑极少在战争中使用,更多地成为佩饰、礼器或偶尔使用的自卫工具。

在三代乃至很长时期内,佩剑是中国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春秋时期,“兵不厌诈”的战争现实推动铸剑大发展。近战增多,贵族之风淡去,青铜剑作为兵器的作用重新凸显。剑身变长,大大扩展了斩击范围;剑格出现,大大提升了突刺的效果,剑的功能趋于完善。春秋早期,管仲建议的强国之策就包括“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锄夷斤斸,试诸壤土”,可见各国已经投入优质的青铜铸造宝剑。

季札所在吴越之地是中国剑的成熟之地。吴越多丘陵江湖,不适宜车战而宜于步兵鏖战,剑早早地作为进攻利器存在于江南。旺盛的需求带来了技术的进步,吴越铸造的青铜剑,坚韧无比、锋利无敌,威震诸侯。

欧冶子、干将、莫邪等名垂史册的铸剑能手和诸多华夏名剑在此时出现。《越绝书·宝剑》记载,越王勾践拥有五把青铜宝剑,分别是胜邪、纯钧、湛卢、鱼肠、巨阙,风吹断发,削铁如泥,相传是欧冶子大师的杰作。后世视欧冶子为中国铸剑始祖,传说他首先认识到了钢铁的优势,铸造出了中国第一把铁剑。《吴越春秋·阖闾内传》记载,吴王阖闾请铸剑大师干将铸作名剑二枚,一曰干将、一曰莫邪(莫邪是干将妻子的名字)。干将铸剑,采五山之铁精、六合之金英,等到天气和温度合适之日,莫邪断发剪爪,投于炉中,由童女童男三百人鼓橐装炭,金铁乃濡,铸成宝剑。可见,当时的铸剑工场规模不小,对物资要求很高,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诸侯国力。当然,国力强盛未必就能掌握高超的冶铸科技。各诸侯国纷纷觊觎吴越利剑及其技术。吴国名剑鱼肠剑是侠客专诸刺杀吴王僚的兵器,一场著名刺杀事件的主角之一。阖闾死后,将鱼肠剑携往地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求取鱼肠剑,竟下令挖掘阖闾陵墓,但凿山求剑无所得,洞凿处成了深洞,此地成为如今的风景名胜——虎丘剑池。在各诸侯国中,只有与吴越相邻且地貌相同的楚国,铸剑技术后来居上。高超的铸剑技术,是楚国成为战国枭雄的原因之一。而其他国家,比如徐国,自然对吴越宝剑垂涎不已。季札挂剑,是贵族风尚的体现,也隐含着科技背景因素。

伴随岁月流逝,那些风吹断发削铁如泥的宝剑也没入了历史的尘埃,渐渐成为传说。诸侯贵族争抢一时的名剑,湛卢、鱼肠、太阿、干将……逐渐与“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侠客们一道,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后人难以得见利剑的真容,更增溢了名剑的风采。

1923年,山西浑源县出土了一批春秋时期青铜器,其中竟然有一把少虡剑。千古名剑终于重见天日!

少虡剑,长54厘米,宽5厘米,重0.88千克,现藏故宫博物院。

此剑锋尖已断,脊在两从间凹陷,从宽斜,前锷狭,厚格呈倒凹字形,圆茎无箍,圆形首。剑格饰有错金嵌绿松石兽面纹,剑首饰有错金云纹。错金是古人发明的装饰青铜器、玉器的精细技法,兴盛于春秋中晚期,广泛流行于战国两汉时期的青铜器上。错金法在青铜剑上的应用,表明铸剑行业始终站在时代科技的制高点,是诸侯政权调配资源的重点领域。

错金纹饰的制作,大致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镶嵌法。先在青铜剑的母范上预留凹槽,青铜器铸成后还要对凹槽进行加工錾凿,通常是根据事先画好的纹饰錾刻浅槽,这道工序称为刻镂或镂金。然后是镶嵌金丝或金片,镶嵌完毕后用厝石将丝片与器皿表面磨得自然光滑,达到严丝合缝、几乎不可分辨的地步。第二种是涂画法,较少使用。这种方法是先将黄金碎片放在坩锅内加温后混入汞,熔解为混合液体,制成“泥金”。再把泥金涂抹在纹饰上或者预铸的凹槽内。最后温烤蒸发汞,剩下的黄金就凝固在纹饰上了。涂画法的技术要求更高,发明较晚。少虡剑身上的错金纹饰应该是镶嵌进去的。

少虡剑的剑脊两面均有错金铭文,每面10字,共计20字。文曰:“吉日壬午,乍为元用,玄镠铺吕。朕余名之,胃之少虡。”

玄镠、铺吕分别是铸剑的金属原料锡与铜,二者是青铜器的主要原料。“胃”通“谓”。铭文大意为:在壬午这个吉日,我用锡与铜铸造了这把好剑,起名为少虡。按照《广韵》的解释,虡同“ ”。飞 ,一种鹿头龙身的天上神兽。这种解释或许最贴合少虡剑命名的本意。

少虡剑

少虡剑是我国出土的第一把自有剑名的青铜剑。现在考古发现,存在多把“少虡”名号的青铜剑。一种说法是,同铭剑为3把,因为少虡剑是越王授予晋国韩、赵、魏三位大夫的“令牌”。春秋晚期,礼崩乐坏,天子暗弱,诸侯霸主号令天下。晋国的赵襄子、魏襄子、韩庄子掏空了公室,已经成为事实上的诸侯。当时的诸侯霸主越王便赐予三人尚方宝剑,表示对他们诸侯的认同。少虡剑代表越王的权威,从东南烟瘴之地千里迢迢来到了三晋大地。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吴越利剑会出现在千年之后的山西境内。数年后,公元前403年,姗姗来迟的周威烈王正式封韩赵魏三家为诸侯。三家分晋是划分春秋与战国的标志性事件,而少虡剑是这个历史事件的重要证物。

1991年,在山西原平又发现一柄少虡剑,剑锋已残,与故宫所藏相比铭文少“吉日”和“铺吕”4字,其他处都相同。再加上法国吉美博物馆藏、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美术馆藏各一把少虡剑,已知同铭剑共4把。可能越王“批量”铸造了多把少虡剑,作为代表越王权威的信物分赠各处。

少虡剑虽然略有缺损,但整理之后依然锋利,遇到强光便闪耀出金属的光芒,一如其跨越千年的命运。一柄春秋时期的青铜剑,怎么常保光芒的呢?由于找不到少虡剑相关科研报告,我们可以从同时期的另一件国宝——越王勾践剑的检测报告中寻找答案。

越王勾践剑,春秋中期青铜剑,中国剑的始祖之一。它深埋地下2 400多年,出土时剑锋寒气逼人、锋利依旧。对越王勾践剑的检测表明,它是铜、锡以及少量铝、铁、镍、硫组成的青铜合金。剑身含铜量为80%~83%、含锡量为16%~17%。各部位功能不同,合金比例也不同:剑脊需要韧性,因此含铜量高,不易折断;剑刃需要锋利,因此含锡量高,硬度大;剑身的黑色菱形花纹经过硫化和精磨处理,防止锈蚀。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当时越国的铸剑事业掌握了金属铬盐处理技术,在越王勾践剑表面镀了一层极薄的铬,厚度0.1毫米左右。正是这层铬进一步保护了青铜剑,使得宝剑深埋地下却能锋芒依旧。此外,外部的掩埋条件也保护越王勾践剑千年如新。比如,黑漆木制剑鞘紧紧保护着勾践剑,含氧量很低的中性土层包裹着勾践剑,且埋藏的环境与外界基本隔绝,这些也是这件国宝没有生锈的重要原因 。同为越王生产、国君佩戴的宝剑,少虡剑的制作技艺和埋藏条件极可能与越王勾践剑相同,其锋芒因此才能跨越千年不朽。

东汉以后,宝剑采用最新的钢铁材质,更加坚韧锋利,但随着骑兵、火器成为战场的主角,宝剑逐渐退出了战争舞台和实用领域,恢复为自卫兵器和佩戴礼器。发展到唐代,佩剑主要成为文人墨客、贵戚官僚的佩饰,用以抒发凌云壮志、表现尚武豪情。十八般兵器,剑最受中国人钟爱。王侯百官、文士侠客、商贾庶民,莫不以持之为荣。

剑,兵中王者,又因为带着君子之气,得到了“百兵之君”的美称。

从李白“拔剑四顾心茫然”的豪情迷茫,到陆游“孤剑床头铿有声”的报国之志,再到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慷慨激昂,只有刚柔并蓄的宝剑,才能承载中国人如此细腻丰富的豪情壮志。剑与人,从征战疆场到立身治国,二者的故事流传至今。

宝剑的另一种锋芒,光耀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之中,虽埋没而不朽。 RIEBwFMLvP1//7vYUhZFct2X6mW+OjoP1qjAl0HioDRpI2zXGY8dDg1swjXeASf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