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春秋莲鹤方壶 郑国的绝响

1923年,河南省新郑县城郊的一户李姓财主在后院打井。谁也没有料到,黄土地上一件普通的活计,最终唤醒了一个消失在历史深处的古老王国,开启了一个辉煌文化复原的序幕。

黄土之下,难以确数的青铜器将在时隔2 000多年后,再一次在阳光之下惊艳众人……

新郑,是一个延续了将近3 000年的地名。洧水(今双洎河)与溱水(今黄水河)环抱着肥沃的农耕区域,斜交于此。西周末期,该地区散布着东虢、郐等小国。城邑之间保留着大片自由的处女地,大象、狼、野猪、飞鸟徜徉在原野和水域,出猎的贵族、狼狈的旅客、奔跑的野人邂逅在关隘与通衢。

周幽王三年(公元前779年),一个名叫姬友的周王室贵族携带甲兵、工匠、人口来到了洧溱二水交汇处,驻扎了下来,开始夯土筑城池。姬友将此城称为“郑父之丘”。郑,是他的封国。姬友是周厉王的幼子、周宣王的弟弟,受封于郑,封地在陕西棫林,史称郑桓公。郑桓公敏锐地预感到了王朝将倾、乱世降至,提前将人口和势力向洛水之东转移,从东虢、郐等国争取到10余座城邑,又新筑“郑公之丘”作为核心城池。之后,郑桓公返回陕西,不幸在犬戎之乱中因护卫王室而殉国。

郑桓公之子郑武公护卫继位的周平王,东迁洛阳,中国历史进入东周。郑国也随着王室东迁,放弃故土,完全迁徙到东方。郑武公灭东虢、郐国,以父亲筑造的新城为都。为区别西方的旧国,新都定名“新郑”。

郑国迅速成为东方一霸,新郑区域不复往日的疏野,人烟逐渐稠密,阡陌日益纵横。新郑随之成为大都市,是中原核心城池之一。今日的考古挖掘发现新郑基本依洧溱交汇处的三角形地形而建,城市呈不规则的长方形,东西长约5 000米,南北宽约4 500米,周长约20公里,城内面积16平方公里。夯土城墙最高达16米,基部宽40~60米。这是已知的世界上同时期最恢宏的城池之一。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国,迁都新郑,韩国继承了郑国的历史文化。新郑作为“战国七雄”之一的首都,继续活跃在中原大地。它的国都史长达550年之久,因为先后为郑、韩两国首都,得名“郑韩故城”。

郑韩故城承载着郑韩两国的记忆,见证了两个古国的兴衰沉浮。

1923年的打井,让郑韩故城的一角戏剧般地重见天日。往下打到10多米,工人即发现了青铜器,之后越发掘,出土的文物越多。累计出土完整的青铜器近百件,另有玉器、陶器等数百件文物。其中有列鼎9、列鼎7各一套,九鼎为天子专享的礼器,非寻常贵族所用,但考虑到东周礼崩乐坏,它们极可能是某位僭越的当地诸侯携带往生另一个世界的。据此,人们判断这座墓地的主人极可能是郑国中后期的某位国君。民国学术界将这个郑韩故城的揭幕之地称为“郑公大墓”,将其中出土的礼器称为“新郑彝器”。

新郑彝器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两件精美绝伦的青铜莲鹤方壶。

壶是盛器,在春秋时代盛酒或水,也作为礼器或明器。这两个方壶器体巨大,是迄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壶。其中一件高117厘米,重64千克,另一件高122厘米、宽54厘米,重64千克,完全不具备实用性,生产出来作为礼器或者陪葬品的可能性极大。尽管青铜器皿成本高昂,非百姓庶民所能承担,天然带有贵族专享的特质,但这两个大壶的使命纯为彰显诸侯权威。

除了壶体巨大,莲鹤方壶周身雕有繁复的传统纹饰,四面以蟠螭纹为主体花纹 ,配合凶猛的走兽形象。贵族政治擅长调用夸张可怖、神秘威严的走兽形象来烘托气氛,为己所用。兽面+蟠螭是商周青铜器的标配组合,凸显厚重庄严的风格。莲鹤方壶继承了商周青铜器的风格,延续了商周贵族对青铜器的喜好。

如果将莲鹤方壶视作一件典型的商周青铜器,就大错特错了。

方壶的炫目之处,在于它裹挟着新时代的新风呼啸而来。莲鹤方壶很容易将观者的目光聚焦到壶顶。那里有双层并列的10组青铜莲花瓣,每一片莲瓣都是镂空的。双层镂雕莲瓣中间是活动的壶盖,上面停栖着一只展翅欲飞、引颈高吭的仙鹤。郭沫若先生据此将此壶取名为莲鹤方壶。他非常推崇这跃动的仙鹤:“此鹤突破上古时代之鸿蒙,正踌躇满志,睥视一切,践踏传统于其脚下,而欲作更高更远的飞翔。”

莲鹤方壶所处的春秋时代,礼崩乐坏,王冠落地,士散于野,贵族政治开始向贤能政治过渡。在剑与火的烈焰之中,平民的身影日渐活跃。一个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新时代,一个自由竞争、宽松联动的新时代,悄然来临,将对神州大地和中华民族产生深远影响。那怒放的莲花、跃动的仙鹤,呼应着时代新风,在传统的青铜器之上改写着传统。“庄严、静穆之感的气质开始淡出,那微鼓的腹部使整个青铜器形成了优美的曲线,那镂空外侈的瓣状造型更使得青铜器有种向外绽放的态势,显得青铜器清新、自由,而那外侈的尖状的莲瓣状环带纹正好与欲欲待飞的仙鹤的态势构成轻盈、向上之关系,这更使得青铜器散发着时代的自然趣味与自由的气质,仿佛是要冲破传统束缚,飞向更加广阔的天空。” 莲鹤方壶洋溢着时代的气息,是它最醒目之处,也是它最大价值所在。

目光下移,壶颈两侧各有一条龙形的怪兽攀附在壶壁。怪兽身上鳞纹精密,尾端上卷,躯干起伏,回首反顾,竖起两个扁平向外的兽角,可以作为把手。这两条怪兽身体瘦长,体态悦动,似乎要夺器跳出。腹部四周攀附着四条小兽,长尾,双翼,两角卷曲,身体更加起伏,也是回首反顾的姿态,仿佛在追赶两条龙形大兽的步伐。

莲鹤方壶

莲鹤方壶并非直接落地,最下部有两只伏虎状承器。伏虎身体鳞纹精密,四肢趴地,双角成枝,仿佛倾其全力承托重器颇为吃力,最后张口吐舌、侧首向外,带有浓浓的喜感。

仙鹤也好,龙形怪兽、小兽、伏虎也好,都成长于莲鹤方壶之上,又生机勃勃、灵动踊跃,似乎想脱离方壶,奔向更高、更远的新鲜的远方。

莲鹤方壶由分铸焊接法的新工艺生产,体现了春秋时期青铜器铸造的最高水平。早期的青铜器几乎都是整体铸造的,这也是青铜器成本高昂的重要原因。但是,莲鹤方壶的仙鹤、龙兽等是与壶体分开铸造的。春秋时期,精密的青铜器铸件分开铸造,然后用熔化后的低熔点金属把各铸件焊接在一起。分铸焊接法大大降低了大型青铜器的生产难度,同时推动了规格化、标准化生产,有利于生产更复杂的铸件,创造恢宏精美、结构复杂的艺术作品。莲鹤方壶是当时青铜器生产高科技的结晶,综合采用了圆雕、浅浮雕、细刻、焊接等多种技艺,体现了郑国精湛的手工业水平,特别是青铜器铸造的领先水平。

莲鹤方壶诞生了,它是郑国国君荣耀的象征,是国家综合实力的勋章,更是整个青铜时代的骄傲。不知道它是耸立在国君的视野之内,还是直接送入坟墓陪伴国君?

在莲鹤方壶的时代,新郑的发展步伐始终不息。宫殿、宗庙拔地而起,铸铜、铸铁、制玉、制骨等作坊遍布各处,数以十计的贵族坟墓、王室陵墓在城内外层层叠叠。一道南北向的夯土墙将城池从中分为东西两部分,西城是宫室、官府等政治属性区域,东城是工商业区域和百姓居所。发现莲鹤方壶的郑公大墓就位于新郑西城的南部。

郑公大墓之后,郑韩故城的全貌徐徐揭开,在之后将近100年的时间里考古挖掘始终没有停止。令人惊讶的是,如今的新郑市与春秋战国的新郑高度重叠。新郑市几乎覆盖在郑韩故城之上。更令人惊讶的是,考古挖掘证明了一个自由繁荣的新郑的存在,一个崭新的时代呼之欲出。西周“工商食官”,之前人们以为当时的工商业全是官营的,西周没有出现个体手工业。郑韩故城的考古成果证明私营制陶作坊的存在。而陶器,恰恰是庶民生活的刚需。私营制陶作坊又证明了新郑存在一个官营事业无法满足的陶器市场,间接证明了当时平民阶层的壮大。郑韩故城还出土了战国牛肋骨墨书账簿,这是迄今发现的唯一的战国民间会计账簿。账簿详细记载了卤牛肉、新鲜牛肉的收支流水。牛肉在当时是高级肉食,详细的账簿记载表明一个高消费需求的存在,而高消费是消费金字塔的顶端。一本牛肉账簿,只是揭露了新郑繁华市场消费的“冰山一角”。

两千年前,新郑发出的条条指令、进出城池的络绎不绝的商品、吸纳创新的科技与文化,如同一条条无形的丝线,越织越密,逐渐汇成一张网络,笼罩在中原腹心之地。

这张网络支撑起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家——郑国(韩国)。郑国经济繁荣、法制健全、政治宽松、文化发达,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角色,是中国法制和法家思想的重要起源地。郑国四通八达,便于对外交往,也置身四战之地,境内烽烟四起。与重农抑商的后世王朝不同,郑国重商逐利,同时在外交上纵横捭阖,在更大的列强之间艰难维持着脆弱的平衡。值得一说的是,郑国执政大夫子产铸刑书,在历史上第一次公布了成文法,相当程度上限制了贵族权力,大大推动了法治。不毁乡校、愿闻庶人议政、开放言路,民主宽松的环境孕育出了发达的文化,孔子“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吞并郑国的韩国,继承了郑国的繁华与高科技。韩国在“战国七雄”中地窄、人不众,却能频繁参与攻伐混战,很大一个原因是“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韩国的剑也异常锋利,“当敌则斩坚甲铁幕”。劲弩和利剑,与“前辈”莲鹤方壶一脉相承。

莲鹤方壶局部

自由繁华的韩国,在公元前230年为高度集权的秦国所吞并。秦国在韩国旧地置颍川郡。建立在强力控制和资源汲取基础上,讲究整齐划一、全民皆兵的秦国体制最终战胜了生产出清新灵动的莲鹤方壶的郑韩。中原大地最终沿着秦制的道路发展,郑韩路径成了绝响。

新郑的地位急速下降,加之剥离了之前奠定繁荣的精神内核,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败。最终,曾经繁华的城池敌不过沧海桑田的洪荒之力,湮没在了历史尘埃中,直至1923年的打井活动发生……

伏虎做底、龙兽在侧、飞鹤立首、展翅欲飞的莲鹤方壶,随同这座繁华都市和身后的中原古国葬身黄土,重见天日后依然惊艳了后人。它附带的时代信息和精神内涵,成功穿越了时光、触发了人心。

新郑彝器出土后,命运多舛,分分合合,最后安身河南、北京等地的博物馆。其中较小的一座莲鹤方壶成为日后河南博物院的镇馆之宝,而较高的一座进入故宫博物院,丰富了紫禁城的青铜器藏品。

新中国成立后,国务院仿制莲鹤方壶,作为外交礼品赠送给他国领导人和贵宾。莲鹤方壶的精美与内涵,成为人类共同的认知。

2002年,国家文物局发布《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莲鹤方壶名列其中,是当时故宫博物院唯一一个享此“殊荣”的文物。 nRCVA6xvIMqKTQP0SJ/j1p/hZB4yjvVQn7ZR6GL3QMk/v3joN10ZnXeEmtdDmd7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