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青釉堆塑谷仓罐 为死者复刻现世

死亡与祭祀,向来是中国人的大事。

《荀子·礼论》有云:“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故事死如生,事亡如存。”“事死如生”便是中国人对待先人的基本原则。

我们没有死后世界的明确观念,便按照现世的模样来构想死后的生活,先人在另一个世界的享用只能更好,不能一世不如一世。这也是人之常情。中国很早便发展出了异常丰富的祭礼,毫不吝惜资财,车马坑、人殉、贵重礼器、恢宏工程等在先秦墓葬中层出不穷。豪奢、精美、威严,甚至不计成本,是先秦墓葬的鲜明特色。

此种豪奢,显然对家族财富积累乃至社会的物质传承不利,且人殉大不人道。后人至孝,愿意牺牲现世生活来成全先人的安享,却敌不过现实。中国人又是最懂变通的。考古证明,新石器时代的墓穴随葬有方形尖顶陶屋、彩绘陶靴等模型,并非实物。进入商周后,此类模型更加普遍,有锡铅铸造的礼器、武器,陶质、木质的小型车马和人俑,还有竹木制作的床榻几案等家具和琴瑟等乐器。在中原核心区之外的墓地及核心区的小墓地中,以陶器陪葬的现象更为多见。

这类变通的模型即明器。大凡有形无实、仿实用器制作的,或形为实用器、实为专供随葬的,均为明器,意为“有形无实之器”“送死之器”。明器有两大特点,一是专为陪葬而造,几乎没有使用价值;二是为了方便死者与神明沟通。最著名的明器,便是秦始皇陵兵马俑,千军万马,大小如真,又各具特色,震撼人心。

兵马俑的兴盛,标志着明器使用高潮的来临。秦汉墓葬中,反映家赀财富、豪华威仪的楼阁庭院、侍卫奴仆、井仓灶磨、车船、鸡狗等明器随处可见,造型逼真。汉人认识到“人死如灯灭”,不必非得用实物随葬,明器便成了汉墓中的常客,主要有仓、灶、井、风车、碓房、圈厕、院落、楼阁、田地、池塘以及家禽家畜俑。它们不仅如实反映了主人生前的日常生活,也展示了当时的建筑与社会宏观情况。同时,大批量的生产使得明器的价格逐步下降,中下阶层的人也负担得起。明器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中国人“死的平等”。所有这些因素,推动了明器在汉代盛行。

时人将现世生活场景制作成明器,也复刻了汉代社会风貌。两汉时期,尤其是东汉,人们羡慕的是豪门大户。这些几乎垄断一城一地的富豪,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建立了自给自足的庄园。庄园的核心区域是富豪屋阙堡垒。这些景象自然成了明器的主要题材。汉代明器主要表现庄园生产和生活,有楼阁、猪羊圈、风车、磨坊、灶台、仓房、水井、厕所等。这些素材搭配警卫、女乐、农夫偶等,组合成各种明器。汉代楼居风气兴盛,中原出土的建筑明器中,陶楼占了较大比重,从用途上可以分为望楼、仓楼、戏楼、水榭等。

这种风气延续到魏晋南北朝。彼时,北方流行武士俑、胡人俑、伎乐俑、陶牛车等,与汉代风气大致相同。南方则开始流行另一种明器。江南地区独特的泥土,在1 300℃的高温中,蜕变为质地致密、透光性好、吸水率低的瓷器。早在东汉,青瓷就诞生在了这一方土地上,经过不断发展,最终在唐宋演化为釉层透明、莹润光泽、清流淡雅、秀丽美观的名瓷。

早期的青瓷主要用作明器。汉晋南朝的青瓷明器,基本都是盛储五谷的粮仓形象,状似坛罐,罐上采用雕塑、堆塑、贴塑等手段,因此得名“青釉堆塑谷仓罐”,简称“谷仓”。此外还有多管瓶、堆塑(纹)罐、飞鸟人物罐、立鸟瓶、粮婴瓶、蟠龙瓶等俗称。这些俗称都是就堆塑的内容而言的。“所堆之物,取子孙繁衍、六畜繁息之意,以安死者之魂,而慰生者之望。”青釉堆塑谷仓罐是孙吴(222—280年)、西晋(265—317年)时期江南地区的特有明器。

“谷仓”的另一大来源是魂瓶,也称五联罐。“谷仓”的坛罐之上通常有五条冲天的管道,就是明证。这也是魂瓶最明显的特征。

魂瓶的起源,传与伯夷、叔齐有关。伯夷、叔齐二人忠于殷商,誓死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时人感念其抱节之志,故在陪葬品中放入“五谷囊”。五谷囊极有可能是一种装有谷物的容器,人们希望伯夷、叔齐的灵魂饱餐后精神抖擞地迈向另一个世界。魂瓶随葬的礼俗就此出现。早期魂瓶实为贮粮之器,魏晋时期的魂瓶还有底部残存谷物的。魂瓶在春秋时期成为重要的陪葬品,在西汉时期成规模出现,魏晋时勃发兴盛。

魂瓶的主要部分和价值在于上部的堆塑。国人事死如生,把世间繁荣和来世期望都堆砌在魂瓶上部,希望离去的亲人能承接这份财富。堆塑越繁,表示主人的社会地位越高、家族越富裕。世间没有一模一样的魂瓶,每个魂瓶都是窑工根据亡者家族的设想手工制作堆塑,再和下部瓶身拼接而成的,每一件都堪称独一无二的艺术品。既然需要定制,那么,即便是最简单的魂瓶,也是普通百姓无力承担的。所以,魂瓶依然是上层社会特有的陪葬品。

出土的汉晋魂瓶器型较大,高宽相差较小,多为平底;堆塑内容丰富,上部有楼阁、廊庑、鸟兽、乐伶等,组成家仆驱赶鼠雀、庖丁家厨烹饪劳作,以及鼓吹送葬,妇女掩面哭泣、孝子屈膝长跪等形象生动的场面。汉晋魂瓶制作精良、工艺水平非常高。

魂瓶表面空间毕竟有限,建筑、人物和动物占了主要部分,并不能表现所有的生产、生活器具和场景,因此魂瓶并没有代替明器,而是与其他明器组合,并列随葬于墓室中。

汉代建筑明器与魂瓶传统的结合,在人杰地灵的东南地区便发展出了谷仓罐。

中国现存发现最早的一件谷仓罐——青釉堆塑谷仓罐,收藏于故宫博物院

故宫藏青釉堆塑谷仓罐,高46.4厘米、口径11.3厘米、底径13.5厘米。谷仓上半部堆塑多种饰物:有三层崇楼居中,一层两侧各有一条狗把门,楼檐之上有栖息的鸟和觅食的老鼠。崇楼两侧各立一亭阙。汉阙古朴典雅,是高门大户的典型标志。有些汉晋魂瓶的亭阙与瓶体相通,可看作魂瓶管道的变种,以供魂灵出入魂瓶,登高远眺。

阙下有八位侍仆各执不同的乐器,正聚精会神地演奏乐曲。乐舞和警卫,是谷仓罐上部常见的人俑形象。汉晋豪门大户蓄养了大批家兵僮仆,规模大者甚至能拥有私人武装。他们的魂瓶上部通常在屋门和阙观的入口安置一两个持兵器的守门俑或拱手侍立俑,或者塑造单独的持械武士、巡逻的骑兵俑,像在人间一样护卫着主人。青釉堆塑谷仓罐则换成了忠犬。整个谷仓罐除八位乐俑外,没有其他人俑,似乎表明主人家族地位不高,并非真正的豪门。

谷仓顶部堆塑了五只相连的罐子,这正是魂瓶的典型特征。青釉堆塑谷仓罐吸引今人的亮点,就在大罐居中,一只陶鼠从罐口爬出;四小罐分列大罐四角,周围簇拥着引颈觅食的燕子。燕,古称玄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祥鸟。燕子巢于檐间或集于殿阁,是家门德善、家道发达的征兆。古人讲究有德之人死丧有群燕飞来的说法,因此谷仓罐的屋檐之上多塑有燕子形象。

青釉堆塑谷仓罐的肩部塑贴着一只龟,背驮碑,碑上刻有“永安三年时富且洋(祥)宜公卿多子孙寿命长千意(亿)万岁未见英(殃)”。永安是三国时期东吴的年号,永安三年是公元260年。当时,东吴在东南的统治已经进入第三代,政权稳定,社会得到了长足发展,给谷仓罐的普及和兴盛提供了恰当的环境。

青釉堆塑谷仓罐

龟驮碑是当时流行的墓前立碑习俗的反映。魂瓶上往往堆塑有龟驮碑形象,碑为圭首尖额形状,大多带额文标题,一般为死者的简明官爵,诸如“荆州长沙太守”之类。但是,此处碑文仅是吉祥话,似乎表明主人家并无官爵。青釉堆塑谷仓罐的主人已经不满足于严格的身份地位约束,以龟驮碑来主张权利。谷仓罐一定意义上是墓主人反抗旧制度的武器。

龟的周围塑贴鹿、猪、龟、鱼等动物,连同下部罐体夹杂刻画狗、鱼、龙等纹饰,另有“飞”“鹿”“句”“五种” 等字样。彼时的谷仓罐常塑有龟、龙、朱雀、天马、熊、鹿、狗、羊、鸡、鱼、猪、鸟雀等祥鸟瑞兽。汉晋巫风炽烈,人们相信这些祥瑞带有某种神奇的力量可以慰藉死者,龟象征长寿,龙以喻德,鱼谐音“有余”,熊象征“力量”,羊谐音“吉祥”,狗象征“御凶”,等等。

青釉堆塑谷仓罐下半部是浑圆的青瓷罐型。胎体呈灰白色,平底略内凹。通体施青釉,釉面不甚匀净。大罐表现的是庄园之外的景象,造型饱满,体积厚大,以此表现膏壤沃野、田园广阔的意境。此罐的罐体雕塑只有稀疏纹饰和少数几只动物,与上部堆塑的繁密形成鲜明对比。这也是谷仓罐的普遍现象。限于魂瓶的形状,要表现广袤的田地、桑园、池塘、粮仓等绝非易事。窑工们大量使用反衬手法来表现主人的财富。青釉堆塑谷仓罐就用奔跑的家禽、野兽来表现田野、山林、池塘,暗示墓主人拥有令人称羡的财富。

公元260年,在东吴政权的核心区会稽郡(治所在今浙江绍兴)的某个窑址,青釉堆塑谷仓罐集东南水土的精华,诞生在烈焰与工匠的合力之下。之后,它被小心地送到一场不算豪奢但相当体面的葬礼上。在那里,青釉堆塑谷仓罐要完成它独特而短暂的使命,随死者的棺柩一起被恭恭敬敬地送入坟墓。棺柩安放在墓室正中间,谷仓罐随同礼器、明器等随葬品一起围绕在墓室四周。彼时的棺木一侧大一侧小,死者头枕大侧,脚放在窄小的一边,谷仓罐放置于大头一侧,临近死者的头部。在家眷和亲属的悲泣痛哭之中,光线逐渐从墓室中消失,光亮的崭新瓷器陷入了无边无际的黑暗,拥抱黑夜似乎便是它的宿命……

在青釉堆塑谷仓罐沉睡期间,中国人的丧葬风俗缓慢变化着。谷仓罐于唐宋时期丧失了东南地区最精美明器的地位。唐代的唐三彩本质上也是明器,但已经发展成为艺术精品。魂瓶在发展过程中,进一步向瓶状靠拢。宋代的魂瓶旋削修足,多数釉面玻璃质感较强。更大的变化是,堆塑开始消失,简约的女佣女官取代了复杂的飞虫鸟兽。同时,宋代瓶颈细长,常常绕以云中飞龙,顶部雕饰飞鸟。那是神界的青鸟使者,可以指引灵魂羽化离冥,寻得仙山。宋代以后,纸张制作工艺突飞猛进,纸明器逐渐流行,其他质料明器减少。谷仓罐逐渐没落,人们倾向于使用表现力更强、价格更低的纸器,只在官僚贵族墓中还有陶明器的存在。到了明朝,中国人完全改用纸明器了。明器完成了从陶制到纸制的转变,魂瓶日益少见。民国以后,魂瓶退出了随葬品行列。

一千多年后,一个偶然的机缘,青釉堆塑谷仓罐被一道强光唤醒。青瓷特有的釉色在阳光的抚摸下,闪耀如新。

青釉堆塑谷仓罐,20世纪30年代后期出土于浙江绍兴三国墓。该器以百鸟争食、牲畜欢腾为题材,复刻了一千多年前江南的丰收场景,散发出浓郁的生活气息,见证着一段古老的丧葬风俗,寄托了先人的美好期望,是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 fXVzLQEzjnyOLr/jOnEPyZLnYW2H/Rvi4Wn6UNqy0tTUJN124e+Ll8bADNYMQgQ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