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中外应用语言学类期刊论文英语摘要的模糊限制语对比研究

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 张丹

提要: 模糊是人类语言的重要特性。模糊限制语不仅在日常对话中使用,也广泛应用于书面语表达。本文通过自建中外应用语言学类期刊论文英语摘要的小型语料库,采用AntConc等语料库分析软件对模糊限制语的使用进行对比分析。经统计分析,发现两类语料库的模糊限制语在使用频率、语言形式选择上有异有同。中外两个语料库都选择了变动型和缓和型模糊限制语,但ALE语料库各子类模糊限制语的使用频率均高于ALC语料库。形成中外应用语言学类期刊论文摘要模糊限制语使用差异的原因主要是中西方语言形式和文化的不同。

关键词: 模糊限制语;应用语言学类期刊论文;英语摘要;对比研究

1.引言

自然语言存在模糊的概念,因此,形成自然语言的句子并非简单的真假,而是在某种程度上是真的,在某种程度上是假的。这便是人类语言的模糊性特征。Lakoff(1973)首次提出“模糊限制语”的概念,称其为“有意让事物变得模模糊糊的词语”。通过使用模糊限制语,说话者能够进行有效对话。模糊限制语不仅在日常对话中使用,也广泛应用于书面语表达。因其特殊性,模糊限制语得到了国内外语言学界的关注,尤其是在论文写作方面。一方面,它使作者准确地表达观点,使文章更严谨、客观、真实,另一方面,也让作者留有余地,避免把话说绝对。合理运用模糊限制语是一篇优秀论文的必备条件。

随着世界各国联系日益紧密以及中国的国际化发展,中国学者发表英文论文已成为常态。在学术论文的模糊限制语方面,Meyers(1989)、Hyland(1996)、Skelton(1997)和赵英玲(1999)对其进行了定性研究。除此之外,也有学者从对比角度对医学或科技领域的学术论文进行对比研究(蒋跃、陶梅,2007;王舟,2008;蒋跃、寇英,2011)。蒋婷(2006)对比学术英语和通用英语论文模糊限制语的差异。但语言学主题的学术论文模糊限制语对比并不多见。中国学者要想在国际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就必须对比考察模糊限制语,尤其是摘要写作方面。作为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摘要概括了整篇论文的内容,旨在为读者呈现主旨信息。

基于此,本文将选取100篇国内外应用语言学类核心期刊的英文摘要作为对比语料,形成两个自建语料库,分析和讨论中外学者在模糊限制语的使用频率、选择策略以及具体语言形式选择上的异同,以期为中国学者撰写该类论文英文摘要提供操作建议。

2.方法与语料

2.1 模糊限制语的分类

模糊限制语具有丰富的语用价值,在言语交际和各类文本中起重要作用。它能修正话语的真实程度以及话语的内容范围,也能表明说话人对话语内容做出的主观测度,或提出客观根据,对话语做出间接评估等(何自然、冉永平,2009)。国内外学者对模糊限制语进行了各种角度的分类(Prince,et al.,1982;Hyland,1996;何自然,1985;陈林华,1994;高晓芳、张琴,2002)。Prince,et al(1982)基于Lakoff(1973)的研究对模糊限制语进行分类,迄今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他们从语用角度把模糊限制语分成变动型(approximators)和缓和型(shields)。本研究参照Prince,et al.(1982)的分类框架。变动型模糊限制语表现为影响句子真值的词或短语,分为程度变动型(adaptors)和范围变动型(rounds)。程度变动型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有助于说话者把接近正确但又不敢完全确认的话语表达得体,如kind of、somewhat、really、almost等;范围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常用于说话者衡量事物的场景,如approximately、something between X and Y、around、less、most等。缓和型模糊限制语不影响句子的真值情况,只表明说话者对句子真值情况的态度和情感,分为直接缓和型(plausibility shields)和间接缓和型(attribution shields)。直接缓和型如I/we think、I/we believe、I/we assume、I/we suppose、as far as I can tell等,间接缓和型如someone says that...、it has been known that、as is well-known、it seems等。

2.2 语料搜集

为确保数据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本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李绍山,2001)建立小型语料库,包括国外样本(ALE)和中国样本(ALC)。我们一共选出100篇应用语言学类核心期刊论文的英文摘要( Applied Linguistics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 TESOL Quarterly 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外语教学与研究》、《现代外语》、《外语电化教学》、《外语界》和《外语研究》),国内外各50篇。为保证时效性以及时间跨度的统一,我们随机选取各期刊的10篇文献的英文摘要,发表时间为2020年1月至12月。ALE语料库(共9 192词)全由英美作者撰写,ALC语料库(共10 468词)全由中国作者指撰写。

我们将100篇英文摘要粘贴到两个txt文档,然后根据Prince等(1982)对模糊限制语的分类标准,借助文本分析工具AntConc 3.5.8,对ALE和ALC语料库中的模糊限制语进行检索。在检索过程中进行人工筛选,根据上下文排除不属于模糊限制语的词频。检索标记之后,分别计算各语料库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情况、选择策略以及具体语言形式选择。

3.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比相关语料发现,中外应用语言学期刊论文的英文摘要部分都使用了一定数量的模糊限制语,但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情况、选择策略以及语言形式的选择上,两类语料库各有异同。

3.1 两种语料在模糊限制语使用情况上的对比

根据Prince,et al.(1982)的分类,模糊限制语可分为变动型和缓和型。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又可细分为范围变动型和程度变动型。缓和型模糊限制语可分为直接缓和型和间接缓和型。表1详细统计了中外各50篇论文英文摘要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情况。

表1 中外应用语言学类论文模糊限制语使用次数上的对比情况

表1显示,ALE语料库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总频次要高于ALC语料库。模糊限制语在ALE语料库出现的总次数为311次,ALC语料库中则为248次。

分析模糊限制语的子类得出:撰写论文的英文摘要时,国外学者均平衡使用两类模糊限制语(123、188),国内学者则更习惯用缓和型模糊限制语进行观点表达(152>96)。在变动型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次数上,ALE语料库明显高于ALC语料库(38>11,85=85)。缓和型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次数差异则略有不同,从总数上看,ALE语料库高于ALC语料库(188>152),在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的使用上,ALE语料库也高于ALC语料库(124>58),但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情况,则是ALE语料库低于ALC语料库(64<94)。

3.2 两种语料库在模糊限制语类别的选择策略上的对比

为分析中英文语料在两类模糊限制语选择策略上的异同,我们总结了英汉两语料库在使用频率上的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英汉应用语言学论文中模糊限制语使用频率上的对比情况

表2说明,在模糊限制语的选择策略上,两语料库有相同之处: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和缓和型模糊限制语的使用频率均衡,均为4∶6的比例,说明在需要准确描述科学事实的前提下,双方作者都秉持科学求真的态度做出相同的选择,即更常使用缓和型模糊限制语。他们都意识到,在进行数据收集和论文撰写时,观察的数据和得出的结论都处于无限接近事实真相的程度,并非能真正窥探到事实真相,因此在这一方面,双方的观点是一致的。

两语料库在选择策略上的不同之处在于:相比ALC语料库,ALE语料库在摘要部分模糊限制语的选择上比较均衡,都平衡选择了四类模糊限制语,这四类模糊限制语的使用频率也没有明显差距。ALC语料库则集中选取三类模糊限制语,程度型模糊限制语的使用频率最低。这样的结果说明,在对摘要部分进行撰写时,英语应用语言学论文作者会使用各类模糊限制语来对数据和结论进行陈述。表面上,过多的模糊限制语会让内容变得模糊,实际却能让读者对数据和结论更易理解,符合学术论文科学求真的态度;而中文学术论文的作者则比较谨慎,秉持科学严谨的学术态度,能不用模糊语句就不用模糊语句,同时形式也比较集中,没有灵活使用各类模糊限制语。

除此之外,ALE语料库最常使用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来表达作者观点(39.9%),同时也平衡地使用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20.6%);而ALC语料库则采用相反的策略,更习惯使用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37.9%)。这样的结果显示:英文作者更常使用直接缓和手法来削弱观点表达的强烈感情色彩,以平易近人的方式使读者接受文章的观点。同时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在观点受到批判时可以适当地推卸责任、保护自己。

3.3 两种语料在模糊限制语的语言形式选择上的对比

根据表3和表4可得,中英文摘要在缓和型模糊限制语的语言形式的选择上有异同点。在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的使用上,中英文都采用了类似于“结果表明”的词语做主语和谓语。不同之处在于ALC语料库句子的主语基本上为the study、it、the experiment;ALE语料库的语言形式相对来说更加多样,除上述表达外,还出现了诸如indicate、suggest、illustrate、show、according to等动词和句式。

在使用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时,两语料库的相同之处在于,双方都采用了情态动词来表示作者对某个事物持怀疑和犹豫态度,比如may/might/can/could/should。两者的差异在于,ALE语料库更常采用we/I think...等以第一人称为主语论述的句子,以表示作者对事物的直接猜测和阐述(46例);而ALC语料库采用第一人称为主语论述的句子只有10例。形成这种使用习惯的原因有:一是中西方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区别。西方文化追求自由,优先个人,因此在说话做事时会把自我放在首位,而中国文化更注重集体观念,因此在论文观点表达方面会更注重论文本身,而将作者本人隐身于文章中。二是中西方对待学术论文的情况不同。西方人热情豪放的性格使得西方作者在撰写论文时会表达作者本人的情感态度,而中国人注重谦逊态度,因此在论文写作时会保持谨慎态度,克制自己的私人情感。三是两种语言体系存在差异,英语情态动词类词语相较于汉语来说更加丰富,因此以汉语为本族语的作者在使用英语类情态动词时会缺少熟练性。

表3 中外应用语言学论文模糊限制语在语言形式选择上的对比情况(变动型)

表4 中外应用语言学论文模糊限制语在语言形式选择上的对比情况(缓和型)

4.结语

学术论文摘要是论文写作最重要的步骤之一,需要论文作者在限定字数内做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的同时,也能概括论文。模糊限制语作为论文摘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准确客观的使用是衡量优秀论文的标准之一。本文选取了中外应用语言学类学术期刊的英文摘要各50篇,从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情况和语言形式的选择上进行了对比分析,显示出英汉应用语言学学术论文摘要在使用上有同有异。

分析结果表明,两类语料库均使用了模糊限制语,但ALE语料在每一类模糊限制语的使用频率均远高于ALC语料库。当准确描述客观事实时,两个语料库都倾向于选择范围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在表达事实观点时,ALE语料库在选择直接缓和型的同时,也运用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而ALC语料库则倾向于选择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在模糊限制语的语言形式选择上,由于中西方语言形式和文化的差异性,因此相比中国学者,以英语为本族语的学者在语言形式上有了更多选择。本文通过对比分析中外应用语言学类论文的英语摘要模糊限制语的使用差异,能使中国学者进一步研究模糊限制语的使用,同时对论文写作的规范性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Chen Linhua,Li Fuyin[陈林华,李福印],1994.Hedges in verbal communication[J].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s(5):55-59.[交际中的模糊限制语,《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5)]

Gao Xiaofang,Zhang Qin[高晓芳,张琴],2002.Hedges:categorization and application[J].Foreig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5):89-91.[模糊限制语:分类与应用,《四川外语学院学报》(5)]

He Ziran[何自然],1985.Hedges and verbal communication[J].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s,(5):29-33.[模糊限制语与言语交际,《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5)]

He Ziran,Ran Yongping[何自然,冉永平],2009.A new concise introduction to pragmatics[M].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新编语用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Jiang Ting[蒋婷],2006.On modal hedge in EAP:a study based on corpus[J].Technology enhanced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4):47-51.[论学术英语中的情态模糊限制语:一项基于语料库的研究,《外语电化教学》(4)]

Jiang Yue,Kou Ying[蒋跃,寇英],2011.A Diachronic study of hedging in English medical research articles(1990±2009)[J].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32(6):16-20.[模糊限制语使用的历时对比:以1990—1994年与2005—2009年英语医学论文中模糊限制语使用为例,《外语教学》(6)]

Jiang Yue,Tao Mei[蒋跃,陶梅],2007.A comparative study of hedges in discussion section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medical research articles[J].Foreign language research(6):115-122.[英汉医学论文讨论部分中模糊限制语的对比研究,《外语学刊》(6)]

Li Shaoshan[李绍山],2001.Basic statistics in language studies[M].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Press[《语言研究中的统计学》,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Wang Zhou[王舟],2008.A corpus-based contrastive study on hedge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RA abstracts[J].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6):59-63.[英汉学术论文摘要中模糊限制语的对比研究:一项基于语料库的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

Zhao Yingling[赵英玲],1999.Hedges in English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tyle[J].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9):15-17.[英语科技语体中的模糊限制语,《外语与外语教学》(9)]

Lakoff G,1973.Hedges:a study in meaning criteria and the logic of fuzzy concepts[J].Journal of philosophical logic,2(4):458-508.

Hyland K,1996.Writing without conviction?Hedging in scientific research articles[J].Applied linguistics,17(4):433-454.

Meyers F,1989.“Procrustes”Recipe:Hedging and positivism articles[J].Applied linguistics(10):1-35.

Prince E F,et al,1982.On the hedging in physician:physician discourse[C]//Di Pietro R J.Linguistics and the professions.Norwood:Ablex:83-97.

Skelton J,1997.The representation of truth in academic medical writing[J].Applied linguistics(18):121-140. nVUI7NdUJtL0Fx5187PAmMWXHrwZ45PUFGIbZAaLSeKujuftubQ2tzxwq/hj55F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