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NSM理论视角下的文化关键词研究
——以“正义”为例

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 周晓颖

摘要: 文化关键词是对一个民族主流文化特征及思维方式的高度提炼,如何将具有特定文化含义的文化关键词用一种普适的语言进行释义是现当代跨文化交际需要解决的难题。虽然不同语言都存在特性,但是人类的认知方式存在共性。1994年维尔兹比卡(Wierzbicka)提出“文化脚本”的方法,系统阐述了自然语义元语言理论,将语义基元作为元语言对不同的概念进行化简释义。华夏文明,博大精深,“正义”作为三纲五常的重要成分,对人的影响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的内核。本研究借助语义基元构建关于“正义”的文化脚本,在解释其词典释义的基础上,将其文化价值与影响的言外之意的文化脚本进行释义,以便更好地理解其所涉及的语境、语言使用者等外部知识,更深刻地探究其背后的文化价值,争取实现“局内人”与“局外人”的良好沟通,为“正义”的跨文化语义翻译研究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有效参考,为跨文化交流提供借鉴。

关键词: NSM理论;文化关键词;语义基元;正义

1.引言

自然语义元语言理论(NSM理论)是一种精确的语义描述工具,它可以帮助我们获取和捕捉其他方法无法达到的意义。NSM理论的发展历程是不断前进的,大体可以分为五个不同的时期(见表1)。NSM理论的主要概念包括文化关键词、语义基元和文化脚本等。

表1 自然语义元语言理论(NSM理论)的发展过程

文化关键词在描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方面具有重要的代表性作用。借助语义基元对文化关键词进行简单的分析,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尤其是在跨文化交际中。目前国内关于文化关键词的研究相对较少。在已发表的论文中,主要侧重于从文化关键词推断不同时期的主流文化,或者是文化关键词在研究地域文化、企业文化导向、传统价值观等方面的作用,大部分的论文将文化关键词作为已知概念,而忽视了对其进行解释翻译并加以传播,在中国知网检索到的自然语义元语言理论(NSM理论)和文化关键词相结合的相关文献也很少。更重要的是,在跨文化交际和翻译的过程中,自然语义原语还没有被广泛地用于解释词汇或某种文化,对一些人来说可能有些陌生。

本文将在NSM理论的视角下,以文化关键词“正义”为例,借助文化脚本和语义基元,结合其文化源由及其背景对其进行化简释义。借助文化脚本进行文化关键词分析,是文化关键词研究的创新,提供了文化理解的新角度,在当今跨文化交流不断深入的全球化时代也具有极大的意义。

2.NSM理论主要概念

2.1 文化关键词

文化关键词是揭示一种特定文化的特别重要的词汇,需要符合以下特点:第一,该词在很多方面使用频繁。第二,这个词是整个词群的核心词,如自由、责任等。第三,这个词经常出现在谚语、格言、流行歌曲、书名等处(Wierzbicka,1987:17-18)。韦日比茨卡娅(Вежбицкая,2001:35)表示:“关键词是对一种文化特别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词。”它不是表层文化即物质关键词的文化凝聚,而是深层文化中的狭义关键词。维尔兹比卡(2003:327-366)认为通过研究文化关键词来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和精神是可行的。

虽然文化所具有的开放性特征可以在各个层次的文化中表现出来,但是不同层次的文化的开放性程度是不同的。表层文化(如物质文化)开放程度最高,深层文化(如精神文化)开放程度最低(杨仕章,2016:130)。利玛窦的传教经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明朝末年,利玛窦作为传教士来到中国,也给中国带来了一些具有意义的东西。中国人首先感兴趣的或者首先毫无保留地接受的是他带来的钟表,而利玛窦在宣传天文学时遇到了较大困难,大体上花了十年时间才被当时的政府接受。至于利玛窦带来的天主教,因为涉及宗教感情、伦理道德观念,推行起来非常困难(庞朴,1988:26-27)。

“正义”作为中国文化的文化关键词之一,值得被翻译和传播。它代表着深厚的文化,开放性并不高,需要用简单和文化中立的语言来解释,使其更容易被接受。

2.2 语义基元

为了避免循环论证的出现,维尔兹比卡认为特定文化交际行为的复杂语义应是能够且必须分解的,而要实现这一目的,必须创立一套不可界定的用于语义分析的终极元素规则,即语义基元。由于受到传统理性主义哲学的影响,维尔兹比卡(1997:220)将这些语义基元视为简单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创造了人类思维的有限表达。莱布尼茨认为语义基元是“人类思维的字母表”(Peeters and Goddard,2004:25)。语义基元具有普遍性、可分解性和通译性,在这些特征中,通译性是NSM理论判断一个词是否可以被称为语义基元的具体标准,其意味着在NSM理论中,只有那些不可界定的、能够普遍互译的日常词语才能被确定为语义基元(李炯英,2011:8)。

语义基元具有语义普适性、不可再化简性,依赖语义基元及其语法规则,可以对复杂的文化概念和思想进行客观、中性的语义描写,使得跨语言文化的语义释义成为可能(陈娟、钟守满,2016:89)。在《语义基元》一书中,维尔兹比卡首次明确了14个语义基元,随着研究的深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语义基元的数量从原来的14个增加到65个(见表2)。

表2 语义基元

2.3 文化脚本

1994年,维尔兹比卡提出了文化脚本方法。文化脚本指的是一种把语义基元作为描述媒介,来对文化规范、价值和实践进行简单解释的方法(Goddard and Wierzbicka,2004:153)。它是在特定社会中被广泛认可并反映在语言中的一种文化-话语规约(李炯英、赵文薇,2008:60-64)。文化脚本方法具有三个鲜明的特点:第一,文化脚本的内容与特定的文化价值有关。第二,文化脚本试图阐明内部观点,即参与者自己的观点(而不是外部的科学观点)。第三,文化脚本是用简单的、可翻译的词汇来表达的(Goddard,2010:106-119)。

每一个文化脚本都会被言语行为所影响,言语行为被看作语义要素构成的“集合”。(何洋洋,2019:30-35)。“每个要素代表着一个特定的思想状态或‘态势’,因此每个成分以一个第一人称的心理谓词开始:‘I want’‘I feel’‘I assume’等。”(Wierzbicka,1987:17-18)。语义成分中最重要的两个组成部分是“动机”和“言外之意”。“动机”代表了讲话的明确内容,而言外之意代表了说话人说话时的意图(Wierzbicka,1987:18)。前者通常以“我说……”的形式出现,而后者通常以“我这么说是因为……”开头。除了动机和言外之意,另一个语义因素也很重要。这就是莫斯科语义学派在分析言语行为动词的语义结构时所强调的“理由”。简言之,言语行为的“理由”是言语发生前的心理状态,它能使言语发生;而“言外之意”则是言语行为的主体在言语行为发生后想要达到的状态。文化脚本应该包含这三点,并以此为标准发展建立(Гловинская,2010:399)。

3.“正义”的分析

3.1 “正义”的词典释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发展,“正义”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在使用时,要根据不同的语境区分词语的意思。这个词最常见的意思是“公平、合适的道德和行为”,在许多字典中都可查询到。以下是《古汉语词典》(徐俊超,2009:94-95)的释义。

在《古汉语词典》中,“正义”是这样解释的:

a.公正合宜的道德或行为,即正义之举;

b.情义,旧时常有“结义”一说;

c.善良,亦指善良的行为;

d.思想和行为符合一定的标准;

e.利于人;等等。

由于主观因素(如作者的个人理解)和客观的因素(如政治、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的水平)的影响,“正义”在不同的语境下具有不同的含义,需要根据不同的语境来判断。

语言单位的释义应避免以循环论证为前提,否则元语言释义就会丧失其解释力(李炯英,2005:378)。如果我们采用普遍的释义方法,便需要使用其他词汇进行进一步的解释,否则容易造成循环解释,而且由于文化差异,也不利于获取最准确的含义。与此相比较,NSM理论将语义基元作为语义的描写工具,将其不可定义性、泛语际性和可验证性充分利用(孙淑芳、薛文博,2016:79-84)。因为“单个词语编码而成的复杂语义结构可能因语言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是人类语言和人类思维所依据的简单观念对于全人类来说则大体相同”(Wierzbicka,1992:9)。

3.2 “正义”的文化脚本

仁、义、礼、智、信是三纲五常中的“五常”。“义”是“正义”的释义之一,早在历史时期,义就成为评判个人的重要道德标准。《左传》中有言:“多行不义必自毙”中的“义”指“合适、正确的行为”;《尚书·虞书·皋陶谟》:“强而义”中“义”为“善良,亦指善良的行为”(李民、王健,2004:271)。“正义”既是一种正确的道德规范,又是一种善良的行为举止;既是一种外在的规范,又是一种内在的意识。另一方面,由于古代科技的落后,人们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是封建迷信的,他们坚信君权神授,所以皇帝的一切决定都是正确的,终极的“义”就是“忠”。因此,一个人应该忠于皇帝,否则就是与神作对,是不正义的。然而,现在我们所提倡的对国家的“忠”不是盲目的,而是符合正义的“忠”。如果国家所做的决策是正确的,那么忠诚才是值得的。当“正义”与对皇帝的“忠”结合在一起时,最容易被误解。要想摆脱文化偏见,让其他国家的人更好地理解正义,就必须用客观的、普遍适用的语言来解释正义。即建立“正义”的文化脚本(见表3)。

(1)It can be like this:

(2)Someone thinks like this about some things:

(3)I am someone of this kind.

(4)I know that it is bad if someone of this kind doesn't do some things on its side.

(5)Some people may feel something bad if I don't do some things on its side.

(6)I don't want other people to feel something bad of me.

(7)Because of this,I want to think about it like this:

(8)It will be bad if I don't do this,I can not do it.

(9)It is good if someone thinks like this.

表3 “正义”的文化脚本

3.3 “正义”与社会建构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一直尊崇“仁义礼智信”,“义”作为五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内在精神的支柱。“正义”,从个人的角度来说,可以约束个人行为,使人行事三思而后行,有利于满足他人的合理需求与利益,也会赢得别人的尊重与理解。就整个社会而言,“正义”是社会行为准则之一,它约束着每个人,从而创造井然有序的社会,减少不义之举,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的风气。正义是个人精神的重要内核,也是社会精神的重要内核。

3.3.1 社会准则与支撑

荀子说:“苟非正义,则谓之奸邪”,代表了正义与邪恶两分法的正义观,并具有浓厚的道德化取向(李德顺,2020:1-2)。“正义”在传统价值谱系中一直以个体道德规范价值的形态存在。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从“正义”本身的道德化和伦理化阐释,以及其内涵和特质看,以儒家为核心的传统正义主要表现为一种道德上的正义观。中国传统正义观已然成为现代中国民众的集体意识,凝聚成为国民的文化心理底蕴。另一方面,社会公平正义作为人们普遍的价值关切,已然成为转型期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我们尊崇“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其目的是将正义固定在个人修养和道德标准的理想层面,并延伸到对个人行为和社会道德的价值评价。这种理性主义和正义的高层模式是以个人价值观和社会道德为基础的,而不是一种社会制度。它在社会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伦理规范作用。

“正义”作为社会准则与支撑语境下的文化脚本可以这样表示(见表4)。

(1)Someone thinks like this.

(2)I am someone of this kind.

(3)People can feel what I do and know what I say is true or not.

(4)People want me to do something good for them and know if I do it or not.

(5)I want people to do something good for me,so I do the same to them.

(6)I do it because I want something good to happen to me.

(7)If I do not do it,something bad might happen and people will think something bad of me.

(8)People and I live in the same place and we are one.

(9)I want good things to happen to all people,so I must do it.

(10)It is good if someone thinks like this.

表4

3.3.2 以“义”治国

自古以来,忠义与正义就有着密切的联系。当一个人把社会规范作为他内心的行为准则时,他的言行必须是公正和公平的。在古代社会,正义就是对同级的人公正,对上级的人忠诚。据《资治通鉴》卷218记载,唐朝安史之乱期间,雍丘令令狐潮背叛大唐,投靠安禄山,而且带兵攻打雍丘。当时其旧友张巡守雍丘,令狐潮劝张巡投降。令狐潮“平生以‘忠义’自许”,张巡于是质问其“今日之举,‘忠义’何在”,以此指责其对君主不忠与对朋友不义的行为,使得令狐潮“惭而退”(秦翠红,2010:61)。历代封建统治者都极力宣扬忠义、正义的思想和行为,目的是为将军、大臣、士兵和普通民众树立一个忠诚的榜样,使国家能够实现长期和平。《论语·八佾》载:“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陈晓芬,2016:405)。

忠义常常联系在一起,忠义的指向方会因此产生情义,达到一定程度的亲密度后可以成为朋友。一旦这种关系确立,上可对上级表示忠心以赢取信任,下可使下级更尽心尽力服务效劳。具有情义的君臣之间,会有更多的情分,不会轻易因为利益而背叛对方。获取了更多的人心后,君主的统治也会更加稳固。“正义”对治理国家的文化脚本如下(见表5):

(1)Someone thinks like this:

(2)I am someone of this kind.

(3)If people think I am good and people will do something good for me.

(4)I want people to think good of me,I may do it.

(5)If I am good,people will think I am a good person and the words I say are good.

(6)People do many good things to who is good.

(7)Because I want people to do something good for me,I need to do something good.

(8)I do this because I want people to do something good for me.

(9)I think it is good to do it.

表5

正义对个人来说,是朋友间情义的桥梁,也是我们与社会的桥梁。无数个正义之士所做的每一件正义的事,才构成了这个正义的社会。因为我们对人的正义的行为,我们也会赢得别人的信任。人与人之间会存在更多的爱与和谐,只有社会稳定,才得以持续发展。

3.4 “正义”的影响

“正义”在一些语境下是一个情感词汇。在NSM理论框架内有针对情感词汇的特殊表达,即“原型的认知图景”,可以概括为“两种基本模式”和“四个组成部分”。两种基本模式是指:1)“感觉好”或“感觉不好”;2)“感觉像……一样”,意为“告诉某人,他像某个身临其境的人的感受一样”。四个组成部分是指释义由四个部分组成:情感套语、认知图景、评价、启示。以这种方法进行词语释义,可以将使用语境包括在内,更有代入感(李炯英,2011:62)。在这种方式下,词语的语境可以更好地被表达出来,也有利于理解。

3.4.1 心理影响

人的一生中一直都在做选择,而每个人做选择的标准也不一样。当一个人面对重大选择时,内心活动非常复杂。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他可能会选择见义勇为,时刻保持正确的是非观。然而,也可能会被利益蒙蔽了双眼,做出见利忘义的举动。当然,也会有人由于害怕“多行不义必自毙”(徐俊超,2009:94)的心理,尽可能地不做伤天害理的事。因此,有时人们做好事是因为他们不希望坏事发生在他们身上。在原型认知图景中,“多行不义必自毙”可表示为:

如果X做了某件这样的事,X是这样想的:

组成部分:X was zhengyi=

1.情感套语:X feels something because X thinks something.

2.认知图景:If X does bad things,something bad will happen.And X does not want bad things to happen because it is not good.

3.评价:When X thinks like this,X feels something good.

4.启示:X can not do bad things.

3.4.2 言语行为影响

面对不公正的事件时,有人站出来批评指正(仗义执言),我们可以说他是正义的。

在中国历史上,初唐的宰相魏徵以敢于向皇帝直言不讳而闻名。唐太宗的错误魏徵都会直接指出。即使唐太宗发脾气,他也丝毫不畏惧。正因为如此,魏徵不仅为国家立下了不朽的功勋,还成为当今官员的楷模。在魏徵这样人的心目中,金钱、名誉甚至生命都不如正义重要。他多次冒死上谏,指出皇帝的错误,是因为他不想违背自己心中的价值观和标准。这种勇气在当代社会仍然存在,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和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坚决反对日本发布的将福岛核污水排入海洋的决策。这不仅是为了国家的整体利益,还是为了世界的正义。“仗义执言”在原型认知图景中可以这样表示:

X对Y说:

成分:X was Zhengyi=

1.情感套语:X feels something bad because Y does something bad and X knows it is bad to other people.

2.认知图景:If X can not do it,other people will feel bad.

3.评价:This is bad.

4.启示:X doesn't want things like this to happen and X must say something.

3.4.3 行为举止影响

当一个人有了判断力,便会懂得分辨是非对错。“忠”使我们忠于我们的国家和人民;“仁”使我们友爱待人;“孝”使我们顺从父母;“义”则给了我们面对困难挺身而出的勇气和魄力。

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全球,人民利益受到威胁。中国政府率先采取措施,组织全国各地的救援力量驰援武汉。医生、护士和志愿者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前往抗疫前线,使感染患者的医治能及时进行。国家的召唤,社会的安定,人民的幸福,心中的正义,都让他们勇敢地奋战在第一线。出于自身的道德标准,我们经常采取行动,保护我们的朋友,做社会需要我们做的事情。以下是“义不容辞”在原型认知图景下的解释:

当X对Y做这样的事时:

成分:X was Zhengyi=

1.情感套语:It is bad if X doesn't do something when something bad happens to Y.

2.认知图景:If something bad happened to Y,X must do something for Y because it is good.

3.评价:It is good if X does something for Y.

4.启示:X feels something like this,because X thinks something like this.

“正义”的影响是由内到外、从心理到生理的,没有人可以忽视它。人们将正义作为道德标准,因而其言行举止都与其一致。借助NSM理论,我们可以有效地避免循环释义,在解释“正义”的含义的同时,也可以帮助中国文化的“局外人”从“局内人”的角度理解其独特的文化谚语,对跨文化交际中的词典释义、文化释义和情感释义都具有重要性。

4.结论

文化关键词是对一段文化的精华的提升,它反映的不仅是那个时间段的主流文化价值观,还可能是世世代代所遵守的社会准则。“正义”自春秋战国时期被儒家学派推广传播后,一直在潜移默化地指引着人们明辨是非。本文通过解释NSM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文化脚本、文化关键词、语义基元,使得读者更好地理解“正义”所涉及的语境、语言使用者等外部知识,更深刻地探究其背后的文化价值,争取实现“局内人”与“局外人”的良好沟通,为“正义”的跨文化语义翻译研究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有效参考,为跨文化交流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Goddard C,Wierzbicka A,2004.Cultural scripts:what are they and what are they good for?[J]. Intercultural Pragmatics(2):153-166.

Goddard C,2010.Cultural Scripts:Applications to language teaching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C]//He Ziran,Chen Xinren.Studies in Pragmatics.Beijing:Higher Education Press:105-119.

Peeters B,Goddard C,2004.The natural semantic metalanguage approach:an overview[C]//Peeters B.Semantic primes and universal grammar:empirical findings from the Romance languages.Amsterdam:John Benjamins:17-50.

Wierzbicka A,1987.English speech act verbs:a semantic dictionary[M].Sydney:Academic Press:17-18.

Wierzbicka A,1992.Semantics,culture,and cogn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9.

Wierzbicka A,2003.Singapore English:a semantic and cultural perspective[J].Multilingual-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and interlanguage communication,22(4):327-366.

Wierzbicka A.1997.Understanding cultures through their key words:English,Russian,Polish,German,and Japanes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13-220.

Вежбицкая А.2001.Понимание культур через посредство ключевых слов[M].Москва:Языкиславянской культуры:35.

Гловинская М Я,2010.Лексико-гpафические типы:pечевые акты и тpавмы[C]//Апpесян Ю Д.Пpоспект Активного Словаpя Рyсского Языка.Москва:Языки славянских культyp:397-463.

陈娟,钟守满,2016.NSM理论视角下文化关键词的翻译研究:以文化关键词duty为例[J].外语研究(4):89-93.

陈晓芬,2016.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405.

何洋洋,2019.“好缺点”式话语的文化语义阐释[J].外语研究(6):30-35.

李德顺,2020.西方传统重“以正为义”,而中国传统则重“以义为正”:中西“正义”理念之异同[J].北京日报(6):1-2.

李炯英,赵文薇,2008.文化脚本:跨文化语用学研究的语义学方法:波兰语义学派研究之四[J].外语学刊(4):60-64.

李炯英,2011.波兰语义学派NSM理论对情感词汇的语义解释力[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59-64.

李炯英,2011.波兰语义学派的哲学基础及其六大核心思想:波兰语义学派研究之五[J].当代外语研究,11(8):8-11.

李炯英,2005.波兰语义学派概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5):378.

李民,王健,2004.尚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71.

庞朴,1988.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C]//中国文化书院讲演录编委会.中国文化比较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3-29.

秦翠红,2010.中国古代“忠义”内涵及其演变探析[J].孔子研究(5):58-62.

司马光,1956.资治通鉴[M].胡三省,音注.北京:中华书局(8):6963.

孙淑芳,薛文博,2016.自然语义元语言理论与情感词语义解释力探究[J].外语学刊(6):79-84.

徐俊超,2009.古汉语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94-95.

杨仕章,2016.文化关键词翻译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39):130-136. 7hLlHqsMqkAdbdYCFwG5zYvNT9956dJshYg5nvr+7ahfZB1bzdQM62nnVFjdmax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