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趋向补语“下”的宏事件表征

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 陈冬兰 严辰松

提要: 汉语动趋结构用于句子有NP V-C和NP 1 V-C NP 2 两种句式。趋向补语按意义可分为实义和虚义两类。实义补语表示动作后主体的空间移位或所处的结果状态。虚义补语协助动词表征情景类型,即时相。“下”作为趋向补语,可表示实义的空间移位和状态变化,也可表达虚义的时相意义。根据Talmy划分的五种事件类型,对“动词+下”所能表征的宏事件类型进行划分,并考察各类事件中“下”与前项和后项名词的关系,我们发现:一、“下”和NP 2 共同表达运动事件的核心图式“路径加背景”,谓述主体的空间位移,此时“下”充任介词功能;二、“下”表达状态变化事件,“下”谓述NP 2 表征的主体,表述主体变化后所处的状态,此时“下”相当于动词;三、“下”表达体相和实现两类事件,“下”指涉整个事件,表示事件的“完结”或“达成”,与前后的名词短语无关。

关键词: 趋向补语;下;宏事件

1.引言

Talmy(1975,1985,1991,2000)从认知语义学和类型学的角度,对宏事件的词化模式做了详细讨论。他认为宏事件是由构架事件和副事件组成的复杂事件,其中构架事件搭建了事件的主要框架,副事件则附属于构架事件,为构架事件提供支持。构架事件包含焦点实体、背景实体、动作过程和系联功能四个成分,其中系联功能可独自或与背景实体一起构成核心图式。按照核心图式是由动词还是卫星语体现,语言可以划分为动词构架语和卫星语构架语两类,汉语属于典型的卫星语构架语,通过动词补语来辅助表征各类宏事件。

汉语动词补语可分为结果补语和趋向补语两类。“下”作为趋向补语,可表示实义的空间移位(displacement),也可表达虚义的时相意义。前人对于“下”的语义及“V-下”结构的研究不在少数。刘月华(1998)将“下”的语义分为趋向意义、结果意义和状态意义三类,并且按照语义类型对与之搭配的动词做了归类。邱广君(1997)对“V-下+宾语”中宾语的性质、动词的类进行考察,并归纳出“下”的意义。蒋绍愚(2011)对“V-上”和“V-下”的语义进行了对比分析。前人的研究很少涉及与“下”搭配的动词V和名词N。我们认为,单纯将“V-下”作为一个构式来研究其语义分化是不够全面的,应该将其携带的论元纳入考察范围。且目前还没有借助语料库考察“下”表征所有宏事件的研究。有鉴于此,本文基于Talmy宏事件理论,尝试借助BCC语料库对“V-下+N”结构进行尽可能详尽的检索,考察趋向补语“下”能够辅助表征的宏事件类型,归纳出能够进入这个结构动词槽位的动词类型,并探讨“下”与名词N之间的句法语义关系。

2.趋向补语的句法语义特征

趋向补语用法复杂,语义多样,一直以来都受到学界的高度关注,成果颇丰。前人的研究主要对趋向补语的范围、语义和句式进行了界定,比较典型的有赵元任(1979)、孟琮等(1987)、陆俭明(2002)等。此外,陈昌来(1994)、卢英顺(2001)、杨素英等(2009)、方迪(2018)等还关注了趋向补语对于汉语“体”的表达的贡献。

在汉语中,动词和趋向补语构成动趋结构(V-C)。我们认为,趋向补语C可分为实义和虚义两类。实义趋向补语表示动作后主体的空间移位或所处的结果状态,功能和语义相对独立。虚义趋向补语则协助动词表征情状类型,即时相 。此时趋向补语失去了原本的空间意义,在功能上从属于前面的动词,为动词所表述的事件增加了一个“界点”(boundary),以改变事件的情状类型。在这个界点之后,主体进入一个新的活动或状态,也可能继续原有的活动或状态。

汉语动趋结构所处的句法环境复杂多样,作为复合谓语时出现于以下两种句式及它们的变体:

a.NP V-C

b.NP 1 V-C NP 2

其中,C代表趋向补语,V-C为复合谓语,亦即Talmy所论及的Verb Complex。NP是所携带的论元。上两式表明,动趋结构既可以是及物的,携带两个论元(b式),也可以是不及物的,携带一个论元(a式)。本文主要讨论的是b式,即动词补语携带两个论元的情况,考察在这种句式中补语与前后项名词短语之间的句法语义关系。

3.趋向补语“下”表征的宏事件类型

为了考察趋向补语“下”如何辅助表征宏事件,以及它在句法上担任的功能,我们同时考察了它所携带的论元。我们在BCC语料库使用“v下n”检索式进行穷尽性检索,得到31 897条符合条件的语料,然后将非趋向动词用法的条例,如“参加下赛季”“成为下一任”等剔除,得到有效的“v下n”搭配共计584种。然后参照Talmy划分的五种事件类型进行分类,发现这个结构能表征的宏事件类型共有四种,分别是运动事件、状态变化事件、体相事件和实现事件。下面一一详述。

3.1 运动事件

根据Talmy的研究,运动事件是最基本的宏事件类型。运动事件中的焦点实体、背景实体、动作过程和系联功能分别由[焦点](Figure)、[背景](Ground)、[运动](Motion)和[路径](Path)对应(沈家煊,2003)。动作过程包括运动和静止两种,副事件对构架事件的支撑关系通常为方式或原因。在运动事件中,路径或路径加背景构成核心图式,是运动事件表述的关键信息。在汉语中,核心图式是由动词补语来表征的。

在运动事件中,“下”一般表示焦点实体由高处位移到低处,“低处”可以是具体的方位,也可以是抽象的地位。“下”前面的动词为表示移动的动词。这些动词按照焦点实体位移发生的原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移动词,在我们搜集的语料中包括“走、奔、冲、掉、跌、翻、滚、滑、跨、溜、爬、跑、摔、跳、坠、沉”。这类动词具有[+移动][-被移]的特征,表示焦点实体自身或自身某一部分的移动,而趋向补语则表示位移的起点或终点。这时焦点实体是动词的施事论元,一般由NP 1 表征。第二类是使移动词,包括“抱、撤、踹、扶、赶、解、踢、推、吞、吃、灌、喝”。这类动词具有[+移动][+被移]的特征,表示使焦点实体的位置发生改变,而趋向补语也表示位移的起点或终点。这时的焦点实体是动词的受事论元,并不一定由NP 1 表征,而动作的发出者(施事)则另有其人。例如:

(1)赵国强 跳下 炕从柜上抓起电话,他以为这时来电话,准是镇里或县里有啥急事。

(2)他乘忒修斯不备,猛地从背后一推,把他 推下 悬崖,忒修斯倒栽着跌入大海。

(3)今天整盘早餐,几乎由雅悠自己一手 吃下 肚子里,亚桂只需在旁帮小忙。

在例(1)中,“赵国强”NP 1 是动作“跳”的发出者,是施事,也是“下”表述的对象,“跳下炕”的过程是其自身由炕上到炕下的移动过程。在例(2)中,第一个“他”NP 1 是动作“推”的发出者,“下”表述的对象不是NP 1 ,而是“推”的受事“忒休斯”(与第二个“他”同指)。在例(3)中,NP 1 “早餐”是受事,也是“下”表述的对象,而“雅悠”是施事,是动作“吃”的发出者。

在运动事件中,“下”NP 2 指涉的是表示处所的背景,“下”与NP 2 共同表达核心图式。这里“下”的作用类似于英语的介词,表达真正的空间位移。焦点实体的位移分为两种情况:

(a)处所表示动作的起点,焦点实体由该起点移动至低处,可以表述为“从……下来/去”,如图1(a)所示。

(4) 两个孩子 听到骚乱 走下楼梯 ,捧着他们的储钱罐走到劫匪面前要递给他。

(5) 尔康 一掀门帘,和 永琪 拉着 含香 跳下马车

在例(4)中,两个孩子(焦点实体)由高处沿着楼梯向下移动,可以表述为“两个孩子从楼梯下来”。在例(5)中,尔康三人从“马车”这个位移起点向下移动到地面上,同样可以表述为“尔康、永琪和含香从马车下来”。

(b)处所表示动作的终点,焦点实体由高处移动到该终点,可以表述为“下到……”,如图1(b)所示。

(6)龙飞故意装作要将巧克力抢回,吓得小龙真的不敢再多说一句,只顾将手中的 东西 赶紧 吃下肚子

(7) 父子俩 掉进海里,在汹涌的怒涛中拼命挣扎,渐渐精疲力竭,眼看就要 沉下海底

(8)我惊魂甫定,不禁对美美发出一连串的诅咒:“见鬼的死猫!要命的臭猫! 滚下地狱 去吧!”

例(6)的“肚子”指示的是移动的终点,“东西(巧克力)”从口腔进入,最终停留在这个位置,可以表述为“东西下到肚子”。同样,例(7)中焦点实体“父子俩”由海面向下移动,最终到达“海底”这个终点,可以表述为“父子俩下到海底”。例(8)中的“地狱”并不是一个实在的位置,而是一个抽象的空间,所以在运动事件中终点既可以是具体的位置,也可以是抽象的位置。

图1 “下”表征的运动事件中焦点实体的位移图示

3.2 状态变化事件

状态变化事件表示某一特定的事物或者情景的特性发生变化或者持续不变。焦点实体是与特性相关的事物或情景,背景实体则为该特性。动作过程是转变或不变。系联功能是物体或情景相对于特性的方向关系,也被称为转变类型,包括进入一个状态、离开一个状态以及保持不变。这里“V-下”陈述NP 2 ,NP 2 是陈述的主体。“下”在这里相当于一个动词,表述主体发生变化后所处的状态,与之搭配的动词都为使移动词。具体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a)表脱离,指焦点实体“脱离”原附着物,离开原来所处的位置。这里的动词为含有“脱离、移除”意义的动词,包括“扒、拔、剥、擦、扯、撤、夺、割、换、解、砍、拉、拿、拧、取、摔、褪、咬、斩、折”。此时趋向补语“下”陈述NP 2 ,表达NP 2 进入了“向下”,通常是“脱离”的状态。

(9)每个女人走到断头台前,即被 斩下 首级 ,然而,没了头颅的女人却若无其事地离开。

(10)文先生 取下 眼镜 ,擦拭着眼角。

在这两个例子中,“首级”和“眼镜”分别是“下”谓述的对象,表示其“向下”,经历了一个离开原有附着物的过程。

“下”在语法化的过程中,在最终虚化为体标记之前,必然经历“脱离”义的阶段。当某物因自身原因或在他物作用下脱离原附着物时,因重力的作用必然向下运动,最终掉到地面。这时“下”的意义等同于“掉”,两者有时甚至可以互换,如上例中“斩下”可以替换为“斩掉”,意义不变。

(b)表处下位,即焦点实体向下,并最终稳定在一个状态。这里的动词主要有“播、踩、插、垂、滴、掉、蹲、摁、挂、垮、滚、拉、飘、泼、掀、撒、洒、施、淌、投、摇、栽、扎、种”。此时“下”陈述NP 2 ,表示焦点实体向下移动到一个较低的位置。

(11)生产是在你们的国土上开荒,在土地上 播下种子 并浇上水。

(12)她停止吃东西, 垂下视线

在上例中,“播下种子”是指通过播撒的动作使种子下落并最终停留在土里;“垂下视线”表示使视线下移。

(c)表向下(并入内),表达主体“进入并留下”(有一部分动词表示“入嘴”的意思)。动词与趋向补语共同表达“向下”并“入内”的意义。动词主要是含有“吞入”类含义的词,包括“吃、服、喝、吞”。

(13)她向丈夫大发脾气,几次提出离婚,几次 服下毒药

(14)对于不少用人单位来说,明知简历有假,但由于无法识别,只能 吞下苦果

上面的两个例子中,“服下毒药”的动作结果是使毒药进入人体内;“吞下苦果”也是如此,不过这里的“苦果”是一种隐喻的用法,指代的是一种令人痛苦的结果。

(d)表遗存。“下”由实义向虚义转化,表示“留下”。这一意义与前两个意义有关联,当脱离或向下位移的动作发生后,主体会处于一种留在某处的状态。这里的动词为含有“遗留,脱落”类含义的词,包括“产、发、搁、划、画、埋、生”。此时NP 2 仍有“向下”意义的残留,如“搁下杯子”“产下孩子”。例如:

(15)招标和投标是关系建筑工程质量的第一步,在招标、投标上如偏离招投标法,就会使工程一开就 埋下 隐患 设下 “陷阱”

(16)她们即使在怀孕生孩子也得不到最起码的休息,不少人因劳累过度而流产,有的就在干活时 生下 孩子

这里的“隐患”“陷阱”“孩子”都是表示一种动作后的结果。

3.3 体相事件

Talmy认为,类比运动事件,体相事件可概念化为与空间相似的结构,展现的是时间的延廓(temporal contouring),例如表达事件的“呈现程度”(degree of manifestation),包括“开始”(begin)、“结束”(end)、“持续”(continue)、“重复”(repeat)、“完成”(finish)等。体相事件和实现事件与前面的运动事件和状态变化事件相比,“下”与后面NP 2 的关系已不相同。这里的“下”既不是介词,也不再陈述NP 2 ,而只是表示事件的“完结”或“达成”,“下”指涉的是整个事件。“下”此时是虚义的助词,但仍然残留着些许表空间移位的意义,即事物下落后所处的稳定状态。这里出现的动词有“安、板、闭、扯、沉、闯、掉、结、烙、欠、撒”。

(17)听到江允的声音,裴箬 安下心

(18)为此小事李兰英与李巧莲大吵一架, 结下怨仇

(19)后林某被人拖去赌博,由此 欠下债务 近千万元,无力偿还。

无论携带的补语是实义还是虚义,汉语的动趋结构表述的情状类型都属于完结(Accomplishment)或达成(Achievement),即表示活动或者状态完结,达成结果,或者导致一种新的状态或活动的开始。这里的NP 2 有可能是无指的名词。它与前面的动词V原本是一个动宾结构,表达一种活动或者状态,如这几例中的“安心”“结怨”“欠债”。补语“下”实际上是插入动宾之间,作为助词,表达抽象的体相意义,使事件具有终结性。“安下心”表示进入一个状态;“结下怨仇”“欠下债务”代表的是事件导致的结果。

3.4 实现事件

实现事件指的是施事者意图是否得到实现。实现事件包含两个要素,一是施事者(agent)的意图,二是施事者意图实现的程度,可分为完成(fulfillment)和确认完成(confirmation of fulfillment)两种(Talmy,2000b:261)。

汉语表实现可用多个补语,如“到”“住”“成”“掉”等。这些补语各自都还保留着原先的意义,与其搭配的动词因此也有所不同。与“下”同属空间移位的是“到”。“到”原有“到达”的意义,含有“达成目标”的意思。“下”有“遗存”“处于稳定状态”的意义,如“挣到了钱”“攒下了钱”。

(20)我要乘韩国饥荒,率兵夺取韩国的雍氏,不到一个月,就可以 攻下城池

(21)我当了两年兵,也没 存下钱 ,七十块钱复员费,留给你四十,给水利儿买件衣裳……

在上例中,“攻下城池”和“存下钱”都表示施事者完成既定目标,其意图得以实现。

4.结语

“下”作为趋向补语,可表实义的空间移位,也可表虚义的时相意义。

“下”可辅助表征Talmy所划分的五种事件类型中的四种,即运动事件、状态变化事件、体相事件和实现事件。

在运动事件中,“下”与NP 2 共同表达真正的空间移位,即“从……下去”或者“向下到……”,其在句法上的功能相当于英语的介词。

在状态变化事件中,“下”由实义向虚义转化,可表达“使脱离”“使处下位”和“使处下位并入内”的含义,为进一步虚化为“留下”义做了铺垫。与之搭配的动词是使动动词,“下”陈述NP 2 ,表述NP 2 所指变化后所处的状态。

在体相和实现事件中,“下”已成为虚义的助词,但还残留些许表空间移位的意义。此时“下”既不是介词,也不再陈述NP 2 ,而是指涉整个事件,表示事件的“完结”或者“实现”。

参考文献

Talmy L,1975.Semantics and syntax of motion[M].New York:Academic Press.

Talmy L,1985.Lexicalization patterns:semantic structure in lexical forms[J].Language typology and syntactic description,3(99):36-149.

Talmy L,1991.Path to realization:a typology of event conflation[C]//Annual Meeting of the Berkeley Linguistics Society.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Talmy L,2000a.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Vol.Ⅰ:concept structuring systems[M].Cambridge,Massachusetts:The MIT Press.

Talmy L,2000b.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Vol.Ⅱ:typology and process in concept structuring[M].Cambridge,MA:The MIT Press.

陈昌来,1994.论动词后趋向动词的性质:兼谈趋向动词的研究方法[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4):64-70.

陈平,1988.论现代汉语时间系统的三元结构[J].中国语文(3):401-421.

方迪,2018.现代汉语动趋式的显赫性及扩张效应[J].世界汉语教学,32(2):229-240.

蒋绍愚,2011.V上和V下[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3(4):24-34.

刘月华,1998.趋向补语通释[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陆俭明,2002.动词后趋向补语和宾语的位置问题[J].世界汉语教学(1):5-17.

卢英顺,2001.论趋向动词问题[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39-43.

孟琮,郑怀德,孟庆海,等,1987.动词用法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邱广君,1997.谈“V下+宾语”中宾语的类、动词的类和“下”的意义[J].语文研究(4):16-26.

沈家煊,2003.现代汉语“动补结构”的类型学考察[J].世界汉语教学(3):17-23.

杨素英,黄月圆,王勇,2009.动词情状分类及分类中的问题[J].语言学论丛(39):478-505.

赵元任,1979.汉语口语语法[M].吕叔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sU0lxi7hDE2gtAmqYA/eu4CtDtw7sY0CnOChxACxEJn0EsDxEptw1bwgZOP3CKm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