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女性低人一等吗?

你有没有这样想过:“如果我不是女人,那该有多好啊!”

当你在工作中遭遇性别歧视,当你被贴上“女人就应该敏锐、周到”的标签,或者当旁人用异样的眼光告诉你“没有生养孩子的女人是不完整的”……

这时,也许你心里就会萌生上面的想法(毕竟在日本,无儿无女的男性并不会被人另眼相看)。

这种想法也许还会出现在你上班之前,因为与男同事相比,你要额外耗费时间去梳妆打扮。

又或者是在你的丝袜意外钩丝,叫天天不应的时候。

也可能是在被男人欺骗了感情,旁人却又给你讲起了“哪个男人不是朝三暮四”的大道理的时候。

月事也是一样。像我就常年饱受重度月经失调之苦,而深受经前综合征(PMS)折磨的女性也不在少数。

女人的烦心事,可以说是数不胜数。

我是一名从事人际关系疗法(IPT,全称为Interpersonal Therapy)的精神科医生。2014年,我撰写了一部题为《女性的人际关系》 的书,通过人际关系疗法的视角,解析了女性在人际关系领域遇到的难题。这本书登上了畅销书榜,诸多媒体纷纷报道,不论男性女性,很多为困难重重的人际关系而苦恼的人,都成了这本书的读者。

“原来女性的困难来自这里!”——读者能够从书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作为作者,我感到无上光荣。

创作《女性的人际关系》,是希望能够调和“女性与女性”的关系(当然,“男性与女性的关系”也纳入了讨论范畴当中),也希望能够帮助所有女性变得更加强大,为女性加油鼓劲。

而本书的创作初衷,则是希望能够疗愈女性“自己与自己”的关系。也就是说, 这是一本向女性讲述如何面对自我的书。

我认为身为女性是一种福气(当然,身为男儿也同样如此)。

从前,一说起“女性得天独厚的优势”,人们常常只能想到“生儿育女”。但是,还有很多女性不想或不能生养孩子,何况女性绝不是生育机器。

我本人也有两个孩子,也确信怀胎十月、一朝分娩是人生的一大幸事。

不过,以我还没有孩子那二十多年的认真思索,以及从我个人的经历而言,我认为生儿育女并不是女人幸福的全部。

正因为年少轻狂的时候发自内心地觉得“如果我不是女人,那该有多好”,才会在成长的过程中领悟许多道理。

“女人味”“女子力”制造了精神压力

“不是女人该有多好”的想法,会变成一种枷锁。

“一个姑娘家家的怎么还……”“明明是个女人却……”之类的评论,对女性来说是一种莫大的束缚。

比方说,前一段时间有一个流行词语叫“女子力”,大意是女性要发挥自己“身为女性”的敏锐、细致的长处。

这是对“女人味”的曲解。

女人,首先也是人。她们也是百人百性,有各自钟爱的生活方式。

很多时候,这些个性和生活方式与“女人味”毫不相干。

而“非典型发展”人群(尤其是所谓的“自闭症谱系”人群)在感知他人情绪方面存在先天不足,这类人不但经常被人批评“不懂幽默”,而且很多时候几乎无法分辨真心话和客套话。

总之,传统观念认为女性“更加善于察言观色”“对人情世故更为敏锐”,但是显然,有些女性对此并不擅长。

那么,女性为什么会被“女人味”所束缚?后文我将通过具体事例予以解读。

此外,为了弄清楚“女子力”究竟为何物,我还在网上做了一份“女子力测试”。

尽管可能有些不自量力,但我认为自己是一个心思十分缜密的人(如果不是,我也不可能以精神科医生的身份帮助那些内心伤痕累累的患者),待人接物有礼有节(大学时代参加过体育社团,不论男女,从来没有和高年级的同学发生过矛盾),而且我在梳妆打扮上有自己的风格(虽然除了保持干净利落,几乎不在妆容上花费时间,但也曾被时装圈子里的一流人士称赞“时尚”)。然而,“女子力测试”的成绩却是一塌糊涂。

所谓“女子力”的定义,其实非常肤浅而千篇一律。倘若被这种东西束缚,又怎么能过上积极向上的幸福人生?——这样想的应该不止我一个人。

不被“女人味”束缚,并不意味着“自暴自弃”

显然,很多人已经意识到了“女人味”的荒唐和它所带来的压力。但绝大多数人的解决方法是“自暴自弃”。

“废女化”就是其中的一种方式:摆出一副破罐破摔、无可救药的态度(我将在后文详细介绍何为“废女化”)。

可是,真的没有其他方法了吗?

“废女化”的人真的是一门心思要成为“废女”吗?

我觉得,这种包含着“废”字、多少有些自虐倾向的词,并不是一个能够让人精神振奋并为之努力的目标。

难道人生除了束缚于“女人味”的压力或是“废女化”,就没有第三条路了吗?

换言之, 我们应该可以享受“自我”,既不被“女人味”强加于身,也不会自暴自弃地变成“废女”。

那么,一些承受不住“女人味”压力的人为什么会倒向“废女化”呢?

我想到了这样一种可能性:这类似于“职业倦怠”。

所谓“职业倦怠”,指的是自己竭尽全力想要自我实现,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以至于对原有的理想乃至任何工作都丧失兴趣。

其实很好理解,这些人也曾努力想要让自己更具“女人味”,可是除了空虚感,她们一无所获,于是便产生了“算了,无所谓了”的想法,索性自暴自弃。

当然,也有一些人是出于不屑,或是出于“反正自己也做不到”的想法,从一开始就对“女人味”漠然置之。

不过,在我看来,二者分别属于两个极端。

如若只有“饱受束缚”和“心灰意冷、嗤之以鼻”这两种选择,那么人生之路未免也太过窘迫。因此,我认为“第三条路”才是正确的道路。

这“第三条路”,就是既不自暴自弃,也不屈从于束缚,而是泰然面对身为女性的自己,活出真正的自我。

年轻女人价更高?

我认为造成“如果自己不是女人该有多好”这一观念的另一个原因,是人们觉得“女人年轻的时候是巅峰,之后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与外国(尤其是欧洲国家)相比,这种想法在日本尤为盛行。

女人年轻时都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这种感觉也许会让人十分受用,却是转瞬即逝,直至荡然无存。这种心理上一落千丈的感受想必读者也能体察一二。

我曾听到十来岁的女孩子说“过了二十岁就等于死了”。

如果过了二十岁就等于死了,那么三十岁、四十岁的时候又将如何?

就在前不久,日本一家美妆杂志刊登了一篇题为《女人市场价究竟值多少》的文章,最终迫于公众压力道歉了。道歉自然是理所应当,但是一本正式的杂志居然能够堂而皇之地策划并刊登这种内容,不能不让人感到荒诞离奇。

自身魅力的基础“将会不断崩塌(或者已经开始崩塌)”,显然会让人感到胆战心惊。

当然,男性同样会为衰老而苦恼,他们也会关注美容、抗衰老,但是还有“男人四十一枝花”之类的说法,“男人年龄越大越有魅力”的观念也早已得到了广泛认同。

很多上了年纪的女性都会很自然地去选择把白发染黑,相比之下,对白头发毫不介意的男人却比比皆是。甚至对于男人而言,饱经风霜的容颜反而赋予了他们一种沉稳老练的魅力,而这种魅力是小年轻不具备的。

那么,这些观念也适用于女性吗?

当然,近来也逐渐听到一些男人说“年轻姑娘不懂事,和她们聊不来”。

但是,从整体而言,这句话的重点并不是男人们觉得“女人年纪大一些也没关系”,而是因为男人们很可能在心里将二者区分得清清楚楚,他们想的是“与年轻女性交往,与成熟女性交流”。

美国前任总统特朗普有过三段婚姻,妻子一任比一任年轻(都是模特出身,容貌出众),这有力证明了“年轻女人价更高”的观念(这并不意味着美国人都是如此,比如,另一位美国前总统奥巴马与夫人志同道合,一起携手走到今天,二人相互成就的生活方式让我受益匪浅)。

人无完人,但每个人都在沿着某个方向前进。

如果这个方向上只有“崩溃”和“绝望”,那么自然无法找寻到生命的意义。

也正因为如此,才会产生“不是女人该有多好”的想法。

女性比男性更容易自卑

据研究显示,与男性相比,很多女性都“缺乏自信”。BBC知名主播凯蒂·肯与ABC著名记者克莱尔·施普曼在采访了希拉里、拉加德、默克尔等女性政治家之后发现,女性普遍不够自信。即使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女性,也经常被自我怀疑困扰 [1]

我认为女性之所以会感觉比男性更加“缺乏自信”,其根源来自“女性不如男性”这一基本观念。

尽管如今这种观念已经被视为过时,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还是能够感受到这种氛围,依然有不少人认定女性的能力逊于男性。

我不禁有一种略显古怪的想法——也许上述观念能够追溯到中小学阶段“男孩担任班长,女孩担任副班长”的文化。这是一种奇特的角色分配方式:决定大政方针的都是男性,而严格落实方针的都是女性。

这就好比在说“女性不擅长做重大决定”。当然也包含着“女性更加注重细节”之类的暗示。

传统家庭的构成模式同样如此,“当家的”(户主)是父亲,“内人”(在家里负责琐碎家务的人)是母亲,这类用词仿佛都是天经地义的。而在地方自治体之类的地方组织机构当中,首脑位置也几乎被男性垄断。

难道女性真的低男性一等?

当然,奥运会的短跑纪录是男性更快。如果网球单打不设门槛让男女对打,大概也是男选手获胜。但是,我相信顶尖的男性运动员对顶尖的女性运动员应该也是敬佩有加(如果连这种基本的尊重都没有,那么他就不具有一流的道德水准,也不配成为顶尖运动员)。

而人们在评判女性能力的时候,往往会言之凿凿地说“女性容易感情用事,缺乏冷静的判断”“女性没有领导能力,不能把工作交给她们”“女性的作用就是生儿育女,不能指望她们去出人头地”。

事实果真如此吗?这些过于片面的看法对男性和女性而言都没有好处,还会限制女性发挥潜能,让“不是女人该有多好”的想法变得根深蒂固。后续在正文中我们还会看到许多类似的事例。

前文是我对女性为什么会产生“不是女人该有多好”这种观念的一些粗浅思考。我执笔本书的原动力,便是想从多个角度审视造成这种观念的原因,鼓励女性充满希望地迎接生活。

“解脱束缚”“自我肯定”“以人际关系视角看待问题”,是贯穿本书的关键。

本书的创作初衷,是让那些认为“不是女人该有多好”的女性,以及虽然不否定女性价值却对未来丧失信心和安全感的女性,都认识到身为女性的幸福。

我衷心期望各位读者能够热爱身为女性的自己,能够因为“自己是女人”而收获自在、幸福的生活。同时我也坚信,这会为男性的生活锦上添花。

[1] 该资料来源于《信心密码》,凯蒂·肯、克莱尔·施普曼著,美国哈珀商业出版社出版。( The Confidence Code , Katty Kay, Claire Shipman, Harper Business) rroSIdaIAQ1Fj1i+iF8+mc5MQY4+N+R8+BW93rVKJaxMaEj6PcIKCaYSlZLg46W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