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柏拉图是谁?

柏拉图

生活年代:公元前427年?—前347年?

主要活跃地:希腊

分类:希腊哲学

主要著作:《会饮篇》《申辩篇》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学生,提倡把世界划分为完美的理想世界(理念世界)与现实世界(现象世界)的二元论。

这发型对人类来说还是有些为时过早了!柏拉图认为,事物的原初形象存在于被称作“理念世界”的理想世界中。你我日常所见到的,不过是原初形象的投影。那么,如何才能看见原初形象呢?柏拉图说,用肉眼是看不见的,只能用心灵之眼、灵魂之眼来观照。这种用灵魂之眼审视的方式,才是哲学思考。

理念、爱欲
纯粹的精神之爱

现实世界是理想世界的投影

苏格拉底被判死刑后,28岁的柏拉图对当时的政治体制彻底绝望,于是开始游遍意大利半岛、西西里岛、埃及、昔兰尼加等地以寻求知识。

据说他在40岁时结束旅行返回雅典,并在雅典城外西北角创立了柏拉图学院,这所学院成为西方最早的有完整组织的高等学府之一。

在学院中,柏拉图继承了苏格拉底的遗志,一鼓作气地将哲学升格成了一门独立学科。

他把事物的本质称作“理念”。 在柏拉图看来,理念不存在于现实世界中,而是存在于被称作“理念世界”的理想世界中,这就是为什么人们通常看不见事物的本质,因为你我所见到的只是本质的投影。

柏拉图用了“洞穴之喻”来佐证这一观点。

有人被迫在山洞最深处面壁而坐,他无法直接看到山洞之外的事物,所能见到的只有映在洞壁上的投影。柏拉图说,这种状态就是我们的日常、我们的现实。

或许你会觉得,那扭过头看看不就好了吗?但洞穴里的人被捆缚住了,没有办法转头。噢?柏拉图的意思是连脖子都被绑住了?请不要吐槽这些小细节,因为“洞穴之喻”只是一个思想实验。

那么,在这种状况下,为了看见山洞之外的事物,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才好呢?

除了开动脑筋,以思考来“看见”之外别无他法。所谓的哲学,其实也就是这样一种行为吧。

为了能“看见山洞之外的事物”,人需要有一种了解、得到“事物本质”的强烈欲望,柏拉图将这种欲望称作“爱欲”

柏拉图之爱是纯粹的爱

读到这里,我猜很多读者朋友可能要误会了。柏拉图的“爱欲”并不是性的欲望。“爱欲”本义所指的是类似对理想的憧憬之情。虽说爱情也是爱欲的一种,但柏拉图的“爱欲”里绝无悔恨纠结,毋宁说它是一种纯粹的存在,因为它是一种“渴望”。

所以人们才会把纯爱叫作“柏拉图式的爱情”,因为它意味着纯粹的精神之爱。然而,理想是永远触不可及的。也就是说,柏拉图的“爱欲”,本质上所指的是奋力追索永恒理想的欲念。而这也恰是永恒求知的哲学态度本身。

洞穴之喻: 这是柏拉图在《理想国》第七卷中所做的著名比喻。山洞里有一名被捆绑着的囚犯,他背对着入口。囚犯坚信,映照在深处岩壁上的动物投影就是真实存在的生物。这个比喻的意思是,认为现实世界(现象世界)里的事物现象是真实存在的人们,就如同这名囚犯一样无知。

一句话总结

事物的本质存在于理念世界,现实世界不过是它的投影。 Fp+pB3aYTwmjGYrPV3s8B5sVoYaGmqap9If4YF2zmccf7nUIRcA+/RwhfaZgwNC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