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好莱坞天天都有好戏上演”

1913年,英国喜剧演员查理·卓别林在美国进行杂耍表演的巡回演出时,被麦克·塞内特(Mack Sennett)相中,并签约启斯东电影公司(Keystone Studios)参演电影。在启斯东电影公司忙着塑造电影中的流浪汉一角时,25岁的卓别林也热衷于与那些刚刚成年的少女谈情说爱。演员兼导演拉乌尔·沃尔什(Raoul Walsh)记得有一天早上他来到启斯东电影公司,却发现大门紧闭,看门人解释说:六个月前,一个面容姣好的17岁女孩演了几个小角色,后来却发现自己怀孕了。女孩的妈妈找到地区检察官,但麦克·塞内特在地区检察院有朋友,这个朋友告诉他们:“让和这个女孩扯上关系的人去城外避几天。”

“结果你敢相信吗?整个公司的人都走了。”看门人说。

“卓别林也走了吗?”沃尔什问道。

看门人迅速接过话:“走?他可是第一个逃的!”

卓别林这一次成功脱身了,但是他绝对没有吸取教训。四年后,他遇到了16岁的女演员米尔德丽德·哈里斯(Mildred Harris)。之后哈里斯宣称自己怀孕了,于是两人迅速结婚,那时加州的法定结婚年龄是17岁。但后来发现哈里斯是谎称怀孕,两年不到,这段婚姻就结束了。哈里斯以卓别林对她实施精神虐待为由提起离婚,但也有传闻说是因为她与一位女演员艾拉·娜兹莫娃(Alla Nazimova)有不正当关系。

飞行是早期明星的爱好之一。1919年,卓别林的哥哥西德尼(Sydney)成立了自己的航空公司。这张照片拍摄于卓别林的私人飞机场,从右至左分别为查理·卓别林、他的第一任妻子米尔德丽德·哈里斯、演员玛丽·毕克馥、马乔里·道(Marjorie Daw)和道格拉斯·范朋克(Douglas Fairbanks)。

年幼的新娘

尽管如此,卓别林仍不罢休。1924年11月,已经35岁的卓别林匆匆带着16岁的丽塔·格雷(Lita Grey)前往墨西哥结婚,那时格雷已经怀有身孕。卓别林第一次遇见她是在一家旅馆的茶室里,她的母亲在那儿当服务员。后来卓别林还选定她参演了《寻子遇仙记》( The Kid ,1921)和《淘金热》( The Gold Rush ,1925)。他们的儿子小查理·卓别林在次年5月出生后,卓别林为了隐瞒他们奉子成婚的事实,让观众相信他们是婚后9个月才生下孩子,而非7个月,便将格雷母子藏起来,到6月末才向媒体宣布孩子出生的消息。

虽然后来卓别林与格雷又有了第二个孩子,但在卓别林的自传中却几乎没有提到格雷。不幸福的婚姻让卓别林这个完美主义者把大量的时间都花在片场上,以完成《淘金热》和之后的《马戏团》( The Circus ,1928)的制作。1928年,格雷带着两个孩子离开了。

米尔德丽德·哈里斯离婚时带着10万美元和一些其他财产就悄然离开了,但格雷的离婚申请书却长达52页,其中,有对卓别林不忠、虐待的指控,还描述了卓别林“不正常的、泯灭人性的、变态且下流堕落的性嗜好”。这些内容冲上了新闻头条,该申请书的盗版文件也飞速流传。急于控制负面新闻,卓别林同意支付82.5万美元,这成了当时最高额的离婚费。

格雷与她和卓别林的两个孩子。为了让卓别林同意签署离婚协议,格雷的律师曾威胁要揭露卓别林婚内出轨的“五个著名女演员”的名字。

尽管当时有人呼吁禁映卓别林的作品,卓别林也因为精神压力过大而一夜白头,但这桩丑闻似乎并没有影响卓别林的电影事业,他甚至在20世纪30年代凭借《城市之光》( City Lights ,1931)和《摩登时代》( Modern Times ,1936)取得了更大的成功。

卓别林的家庭

查理·卓别林一共结过四次婚。他的第三段婚姻是与26岁的宝莲·高黛(Paulette Goddard),当时卓别林47岁。他的第四段婚姻是与18岁的乌娜·奥尼尔(Oona O'Neil),而那时卓别林已经54岁。除此之外,卓别林还有众多情人,其中包括女演员波拉·尼格丽(Pola Negri)和露易丝·布鲁克斯(Louise Brooks)。布鲁克斯后来披露卓别林每次发生性行为前都会使用碘伏,希望以此预防感染梅毒。卓别林也许比别人对于梅毒会导致的后果有着更深的认识。他的母亲曾是英格兰一家音乐剧院的一名巡回演员,后来经常头痛,甚至出现了精神崩溃。卓别林将母亲送到精神疗养院,1921年又将她带到好莱坞照顾。有人认为他母亲的精神疾病很可能是梅毒造成的。

1936年,宝莲·高黛与卓别林在电影《摩登时代》中。

卓别林也把自己同母异父的哥哥西德尼带到了好莱坞做演员经纪人。1919年西德尼回到英国,他被指控在性侵中伤害了女演员莫莉·莱特(Molly Wright)。他所在的英国公司承认了莱特指控的真实性,选择了庭外和解。这次丑闻之后,西德尼在英国公司的合同也因此终止。

药瓶上的标签

奥莉薇·托马斯(Olive Thomas)为何会喝下毒药?自杀?意外?放在她酒店房间内的“毒药”究竟是用来干吗的?

奥莉薇·托马斯是齐格菲富丽秀歌舞团(Ziegfeld Follies)的一名女郎,还参演过齐格菲另一档更加风流的节目,名为《午夜嬉戏》( Midnight Frolic )。同时她也是一名模特,是亚伯托·瓦格斯(Alberto Vargas)笔下第一个海报美女。1915年,奥莉薇来到好莱坞,遇见了演员杰克·毕克馥(Jack Pickford),也就是玛丽·毕克馥的弟弟。他们早在1916年便私订终生,但她一直隐瞒着他们的婚姻,因为她想靠自己而不是靠有名的毕克馥的女友身份获得成功。“他们两个看起来天真烂漫,是最开心、最狂热的孩子,他们曾在百老汇混得风生水起,”编剧弗朗西丝·玛丽恩(Frances Marion)曾如此写道,“但不幸的是,比起专注于事业,他们对人生的豪赌更感兴趣。”

当丈夫毕克馥还是一名B级片(指预算低、品质差、没有大明星的电影)演员时,奥莉薇已经是大明星了。她出演了很多电影,其中包括《飞来波女郎》( The Flapper ,1920)。工作使他们分居两地,他们的婚姻也陷入困境。1920年8月,他们出发前往巴黎,去度第二次蜜月。9月5日晚上,他们喝了很多酒之后返回入住的丽兹酒店。毕克馥上床睡觉了,据他回忆,奥莉薇一直在“忙来忙去,不知道在干什么”,然后就吞下了毕克馥用来治疗慢性梅毒的氯化汞。毕克馥说当他听见她尖叫时,他立马从床上跳起来,意识到她吃错药了。可能是醉酒的原因,奥莉薇错以为瓶子里装的是水或安眠药。毕克馥迅速将奥莉薇带去医院,但五天后她死于肾衰竭。

是自杀还是意外?

很快流言四起,奥莉薇·托马斯的死也成了好莱坞的重大丑闻之一。奥莉薇因为毕克馥的出轨而自杀?毕克馥将梅毒传染给了奥莉薇?还是说,是毕克馥骗奥莉薇喝下了毒药?毕克馥向《洛杉矶先驱考察家报》( Los Angeles Herald-Examiner )讲述了奥莉薇死亡当晚的情况,并否认他们曾有过争吵。他说那瓶药上标着“毒药”,但后来在解释这瓶药的化学成分时又说那是“厕用溶剂”。验尸官判定奥莉薇为意外死亡,随后毕克馥用船将尸体运回了纽约。

1920年,奥莉薇·托马斯去世时年仅25岁,是好莱坞首位神秘暴亡的女明星。传闻她是误吞了丈夫用于治疗慢性梅毒的药物而死。

“英年早逝”

杰克·毕克馥一直生活在之前丑闻的阴影下。美国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他参加了海军,但他利用自己的名声通过施贿来免服兵役,据说还为长官们拉皮条。由于他的这些行为,他很快便不光彩地退伍了。

毕克馥和他父亲一样酗酒成性,他也不是他姐姐玛丽和妻子奥莉薇那样的大明星,他一直在无度地挥霍、糟蹋自己的电影事业。由于毕克馥碌碌无为、放纵肆意地生活,他经常向姐姐玛丽借钱。奥莉薇·托马斯去世后,他又结了两次婚,两任妻子都曾是齐格菲女郎,他还曾对第二任妻子玛丽莲·米勒(Marilyn Miller)施虐。1923年,他的演艺事业逐渐衰退。由于长期饮酒、滥用药物,他终于自食恶果,于1933年去世,年仅36岁。

1922年,杰克·毕克馥与玛丽莲·米勒的婚礼。米勒与她丈夫一样酗酒成性。她患有鼻窦炎,1936年死于鼻腔手术的术后并发症,去世时37岁。

阿巴克尔的周末派对

胖子罗斯科·阿巴克尔的绯闻大概是好莱坞最著名的一起。阿巴克尔是早年最受欢迎的喜剧明星之一。1921年,他与派拉蒙影业公司(Paramount Pictures, Inc.)签订了高达100万美元的合同,这是当时的最高金额,但那一年恰好也是他事业崩溃的一年。

他真是个性虐狂吗?他真的强奸、性虐待并伤害弗吉尼亚·拉佩(Virginia Rappe)至死吗?还是说,有人企图借一起诽谤性死亡案件让他身败名裂?

1921年9月,罗斯科·阿巴克尔在旧金山的圣弗朗西斯酒店举办了一场派对。与阿巴克尔熟识的30岁女演员弗吉尼亚·拉佩参加了这场派对,但她当晚却突然生病。酒店的医生诊断后说她只是喝醉了,并给她注射了吗啡让她镇静下来。48小时后她被送到医院,但第二天她便死于膀胱破裂引起的腹膜炎。

与拉佩一同参加派对的德班比娜·莫德·德尔蒙特(Bambina Maude Delmont)告诉医生,阿巴克尔强奸了她的朋友。医生对拉佩进行了检查,但没有发现她被强奸的痕迹。拉佩死亡后,德尔蒙特再次向警察说了强奸的事,警察对此表示相信,并且认为是阿巴克尔的庞大身躯压在拉佩身上才导致了她的内伤。值得一提的是,德尔蒙特有勒索、敲诈、诈骗和重婚罪的前科,并且有人称她靠引诱男人并让人拍下一些不雅照片以用作离婚诉讼的证据来赚钱。

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拉佩的经纪人阿尔·塞姆纳克(Al Semnacker)说阿巴克尔用一块冰与拉佩进行性行为,这导致拉佩受伤。当这个故事出现在新闻上时,冰块被传成了可口可乐瓶和香槟酒瓶。在案件审讯时,目击者作证称阿巴克尔确实拿了一块冰,但那是在拉佩感到不适之后,他把它涂抹在拉佩的肚子上试图缓解她的疼痛用的。然而,在审讯之前和审讯期间,威廉·伦道夫·赫斯特(William Randolph Hearst)的报纸借此大做文章,刊登有关该案件的各种推测。后来,赫斯特本人说阿巴克尔的绯闻让“报纸在卢西塔尼亚号沉船事件 后收获了最大的销量”。起初,法官由于没有找到阿巴克尔强奸的证据而驳回了指控。但是派对上的目击证人泽伊·普雷文(Zey Prevon)声称拉佩曾说过“他打我”,在他的证词影响下,法官保留了谋杀的指控,但后来又降为过失杀人罪。

胖子罗斯科·阿巴克尔在其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因为一起也许是好莱坞最臭名昭著的性丑闻而跌落谷底。虽然被判无罪,但他的事业和精神却因此一蹶不振。

1921年11月审讯开始时,阿巴克尔得到已与他分居多年的妻子明塔·德菲(Minta Durfee)的支持。在公共旁听席有很多阿巴克尔的粉丝,但是庭外也有很多他的反对者,有一天德菲在进入法院的时候甚至还遭到了枪击。在法庭上,原告的证据很快出现了问题,派对上一位名叫贝蒂·坎贝尔(Betty Campbell)的客人承认旧金山的地区检察官马修·布雷迪(Matthew Brady)威胁她提供不利于阿巴克尔的证词,不然就控告她作伪证。当地的一名犯罪学家爱德华·海因里希(Edward Heinrich)称在拉佩所住酒店的浴室门上的血迹中发现了阿巴克尔的指纹,但这后来被证明是假的,因为在海因里希进去之前,房间已经被打扫过,并没有血迹残留。第一次为拉佩做检查的酒店医生比尔德斯(Dr Beardsee)说拉佩似乎是因为受到外力的作用而膀胱破裂,但他声称他在检查时并未听到她说自己受到了侵犯。然而,病理学家称拉佩的膀胱破裂似乎并不是任何外力因素导致的。相反,在法庭上,拉佩被指曾有诸多健康问题,包括慢性膀胱炎。阿巴克尔出庭解释说自己发现拉佩在他的房间呕吐后,曾试图和其他宾客一起帮助她。经过两周的审判,陪审团陷入僵局,做出了10∶2的无罪裁决,并宣布审判未决。

弗吉尼亚·拉佩在阿巴克尔的派对上生病后,第二天就死于膀胱破裂和继发性的腹膜炎。“他打我”,一位目击者声称自己听见拉佩这样控诉阿巴克尔,但是医生对她进行检查时却并没有听她说起阿巴克尔有什么不当行为。

在两个月后的第二次审判中,被告揭露了一些关于拉佩个人的细节,其中包括她混乱的性生活和严重的酗酒问题,并声称是这些原因导致了她膀胱炎的恶化。同时,另一位之前的证人被发现他其实是一名与地区检察官勾结的罪犯,企图通过作伪证减轻自己的刑罚。由于阿巴克尔的团队觉得胜券在握,阿巴克尔此次便没有出庭,但有些陪审员将他的缺席解读为他是因为有罪而不敢出庭。陪审团再次陷入僵局,但这次做出的是9∶ 3的有罪裁决,再次宣布审判未决。

阿巴克尔的妻子明塔·德菲出庭支持他。她坚称阿巴克尔是“世界上最好的男人”,虽然他们在这起丑闻之前就早已秘密和平分居了。

在证明无罪之前都是有罪的。据图中报纸报道,在拉佩死后、审判开始前的几个月时间里,全国的电影院都下架了阿巴克尔的电影,直到他被证明是清白的。

禁酒令

对于大部分美国人来说,20世纪20年代是被禁酒令(1919—1933)占据的年代,但对于好莱坞,这段时间不仅不禁酒,反而是高调酗酒。当时禁酒令正在全国范围内缓慢施行,并且相比于精英阶层,这项法令对工人阶层的打击更重。与此同时,好莱坞却我行我素。经纪人会为他们所服务的明星准备好酒水,秘书也会因为老板把酒水供应这样的要事交给自己而感到荣幸。甚至还有制片公司为吸引记者的眼球,用满载酒水的火车将东岸城市的媒体记者免费带到好莱坞。由于频繁地跨过各州的边界,他们无须贿赂警察也能轻松避开禁酒令。

6分钟裁决

1922年3月,在第三次审判中,被告方力求万无一失。在阿巴克尔方作证时,他的律师开始攻击拉佩的性格,并在最后的陈述中称德班比娜·莫德·德尔蒙特“根本没有目击,只是在胡说”。而泽伊·普雷文当时也不在国内,所以原告方又少了一位曾听见拉佩说“他打我”的证人。在前两次审判中,陪审团分别花了44小时和40小时做最后的裁决,而这次陪审团仅用了6分钟。他们认为阿巴克尔是清白的,并对阿巴克尔道歉。“无罪裁决对于罗斯科·阿巴克尔来说远远不够,”陪审团告诉法庭,“我们认为阿巴克尔受到了极大的不公正对待。没有任何证据能够表明他与这起犯罪有联系。从始至终,他都展现出了男子气概,坦率地讲述事情的经过,我们对他所说的话都表示相信。我们祝愿他能成功,也希望全国人民都接受这12个人的陪审团所做的最终判定,即罗斯科·阿巴克尔完完全全是清白的,他不应受到任何指责。”

然而,他们的祝愿未能实现,阿巴克尔的人生已经被毁了。尽管法庭只以违反禁酒令为由罚款500美元就让他离开了,但六天后,他发现自己已经被好莱坞封杀了。早在审判开始之前,各公司就明令禁止他们的明星站在阿巴克尔一边,唯独独立制片人巴斯特·基顿(Buster Keaton)公开支持阿巴克尔,相信他是清白的。并且在裁决结果出来之前,各制片公司就已经禁止放映他的电影了。无论陪审团的意见如何,媒体和庭审都已经揭露了他违反禁酒令,与女演员举办派对的事实。这让公司给他树立的阳光好丈夫的形象(尽管他与德菲已经秘密和平分居)崩塌了。在好莱坞,制片公司想让你是什么样子你就可以成为什么样子,只要能瞒过大众就行。虽然六个月后限制阿巴克尔工作的禁令解除了,但电影公司都选择与他解约,或许是他们认为观众已经不想再看到他了。不管怎样,一年前还签下了百万合同的人如今竟连一份工作都找不着了。

在第三次审判开始之前,德班比娜·莫德·德尔蒙特在全国巡回演出她的个人独角戏,名叫“指控阿巴克尔谋杀的女人”,并四处宣扬好莱坞的罪恶。这次巡回演出或许让她挣了点钱,但她是否是想通过指控阿巴克尔强奸来敲诈一笔呢?

阿巴克尔不得不卖掉房子和车子来支付70多万美元的法律费用。巴斯特·基顿帮他找了一些写作和导演的工作,但阿巴克尔开始酗酒。“罗斯科似乎只能在酒瓶里找到慰藉”,明塔·德菲说,虽然那时他们已经离婚了,但德菲一直都说他是世界上最好的男人,他们也还是朋友。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阿巴克尔开始用假名威廉·古德里奇(William Goodrich)导演影片,但是他的心思并不在这上面。“他根本没有在导演影片,”曾出演他的这些影片中的一部的演员露易丝·布鲁克斯说道,“他坐在那儿像个死人。自从那起丑闻毁了他的事业之后,他就已经安详地死去了。”

1932年,阿巴克尔与华纳兄弟签了合同,用自己的名字出演了六部短篇电影。影片都很成功,但他却于第二年死于心脏衰竭,年仅46岁。阿巴克尔也许是一个清清白白的人,是腐败的地区检察官毁了他,是企图敲诈他一笔的德班比娜·莫德·德尔蒙特毁了他,是肆意刊登各种未证实的绯闻的媒体毁了他,是可怕的电影行业毁了他。业内将他视为腐烂的肢体,要将其斩除以避免受其影响。

连环丑闻

在阿巴克尔的第三次审判开始之前,又有另一起丑闻震惊了整个好莱坞。1922年2月的一天早上,男仆去导演威廉·德斯蒙德·泰勒(William Desmond Taylor)在洛杉矶的家时,发现他竟然身亡了。一位医生迅速赶到现场,检查过尸体后称他是死于胃溃疡破裂,但奇怪的是,人们把泰勒的尸体翻过去时发现他的后背竟然中了一枪。然而没人知道这位医生是谁,之后也再没人见过他,这样看来似乎一切也就没那么奇怪了。如果这位医生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骗子,那他肯定不愿意承认自己如此无能。

所以究竟是谁枪杀了威廉·德斯蒙德·泰勒?是他的朋友梅布尔·诺曼德(Mable Normand)?她是经常与罗斯科·阿巴克尔合作的一位女演员,泰勒死亡当晚她曾拜访过他。是爱慕他的女明星玛丽·麦尔斯·明特(Mary Miles Minter)?是明特控制欲极强的母亲夏洛特·谢尔比(Charlotte Shelby)?还是泰勒的贴身仆人桑德斯(Sands)?两周前他因偷盗了泰勒的东西而逃走了(也有人认为桑德斯可能是泰勒十年前消失的兄弟)。这么多的嫌疑人,可能连连续剧都写不出这样的剧情。

很快,关于49岁导演意外死亡的流言在好莱坞疯狂流传。警察赶到的时候,一大群好莱坞的知情人士已经在现场了。明特正在痛哭并诉说她对泰勒的爱,警察们在泰勒的马靴鞋头里找到了她写给他的一打情书,还在他的衣柜里发现了一件印着“MMM”(玛丽·麦尔斯·明特名字的首字母)的粉缎睡衣;梅布尔·诺曼德在找她写给泰勒的情书;派拉蒙影业公司的主管人员正忙着烧毁文件,称没见过泰勒与知名女演员拍的色情照片。威廉·德斯蒙德·泰勒究竟是何人呢?不,他似乎并不是威廉·德斯蒙德·泰勒。事实上,他是来自爱尔兰的威廉·坎宁安·迪恩-坦纳(William Cunningham Deane-Tanner),已婚,有一个女儿,曾在纽约做古董商。1908年,他与一个已婚女子有了婚外情,随后威廉·坎宁安·迪恩-坦纳就消失了。他的兄弟丹尼斯·迪恩-坦纳(Denis Deane-Tanner)曾跟着他一起到了纽约,但一直向他借钱。在威廉·坎宁安·迪恩-坦纳消失四年后,丹尼斯也不见了。

巴斯特·基顿

整个20世纪20年代,巴斯特·基顿都享受着自己风生水起的独立制片事业,没有电影公司的干预。那么后来是什么出了问题呢?简单来说,就是基顿遭遇了职业和人生的双重灾难。基顿创作了一系列成功的影片,却在《将军号》( The General ,1927)这部影片上遇到了问题。尽管这部影片现在被认为是基顿最伟大的一部电影,但是在当时,这部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的喜剧片让观众感到有些不适。这部野心勃勃的电影在票房上遭遇了失败,负责发行这部影片的联美电影公司(United Artists,1919年由卓别林、范朋克、毕克馥、格里菲斯四位著名演员及导演出资创建,后来逐步发展成为控制美国电影生产和发行的八大公司之一)要求对基顿的预算实行更严格的监管。又制作了两部电影后,基顿不再是一个生意人了,他放弃了独立制片事业,选择与米高梅电影公司(Metro-Goldwyn-Mayer,MGM)签约。此后他失去了他在20世纪20年代享有的艺术创作自由,无法再像以前一样成功了。尽管以后的日子里他仍然努力工作,但随着有声电影的到来,他的巅峰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基顿的私人生活也很混乱。结婚之前,基顿就是个花花公子。他的妻子是女演员娜塔莉·塔尔梅奇(Natalie Talmadge),也就是他老板约瑟夫·申克(Joseph Schenck)的妻妹。在他们的新婚之夜,塔尔梅奇还是一位处女。虽然他们之前曾短暂交往过,但已有两年没有见面了,塔尔梅奇写信给基顿,说:“如果你还在乎我的话,就来找我吧。”于是基顿去东部找到塔尔梅奇并与她结了婚。然而,1924年他们的第二个孩子诞生之后,塔尔梅奇表示她不想再有任何性生活了,并将基顿赶出了他们的卧室。基顿回应说,如果这样的话,他就要找其他情人了。他也确实这样做了。

巴斯特·基顿和他的妻子娜塔莉·塔尔梅奇在电影《待客之道》( Our Hospitality ,1923)中。基顿自己的“待客之道”则延伸到了将情人带回家里并让她在妻子的衣柜里任意挑衣服。

他还染上了酗酒的毛病。有一次基顿把一个情人带到家里,告诉她可以在他妻子的大衣柜里随意挑选衣服。他称塔尔梅奇把家里三分之一的钱都花在了买衣服上。这件事之后,他们的婚姻彻底瓦解了。1932年,塔尔梅奇正式与基顿离婚,带走了他大笔财产,并在长达10年的时间里拒绝基顿与他们的孩子联系。由于婚姻失败加上丧失独立制片权,到了20世纪30年代中期,基顿破产了,沦为了一个无可救药的酒鬼。

在威廉·坎宁安·迪恩-坦纳消失的那些年里,他曾在阿拉斯加淘过金,在矿厂里做过会计员,在芝加哥当过股票经纪人,也干过许多其他工作,直到1912年才到好莱坞当演员。在好莱坞,他成功地从演员转型为导演。好莱坞——永远是重生的好地方。

那么关于嫌疑人呢?泰勒的贴身仆人桑德斯在逃跑之后曾给泰勒寄过一张当铺存根,上面写的名字是“威廉·迪恩-坦纳”,这表明他知道泰勒的真实身份。难道是他勒索泰勒,在争吵中杀了他?桑德斯从此之后就再也没有出现过。如果他不是泰勒的兄弟的话,那么这一切又该如何解释呢……

玛丽·麦尔斯·明特和导演威廉·德斯蒙德·泰勒。泰勒被枪杀后,明特成为嫌疑人之一。她一直疯狂爱慕着泰勒,并且泰勒的家里还有一件印着字母“MMM”的粉缎睡衣。

尽管梅布尔·诺曼德在泰勒死亡案件中被排除了嫌疑(她曾在泰勒死亡的那晚去拜访过他,并且是最后一个在他活着的时候见到他的人),但她的事业也因为这起案件而受到打击。

凶手是否可能与毒品有关呢?18个月前,泰勒曾联系过一位助理检察官,向其咨询与打击毒品交易有关的事宜。泰勒说他的一个知名女演员朋友每月被毒贩敲诈2000美元。这位女演员就是梅布尔·诺曼德。有人认为泰勒被杀是因为他试图揭露毒贩们。

瘾君子

自好莱坞的电影业发展以来,就一直有人饱受毒品之害。1919年,动作片男主角华莱士·里德(Wallace Reid)在一次特技表演中受了伤,医生给他开了吗啡来缓解疼痛,以让他继续完成拍摄。谁知后来他竟然上了瘾,最终不得不被送到疗养院。可惜为时已晚,1923年,31岁的他死于病房中。他的遗孀多萝茜·达文波特(Dorothy Davenport),既是一名演员又是一名导演。她呼吁人们更多地关注毒瘾问题。

芭芭拉·拉玛(Barbara La Marr)是一位滑稽舞蹈演员,曾做过应召女郎,也是一名成功的编剧和女演员。1924年,她被发现昏迷不醒,她所属的制片公司米高梅电影公司将其送到疗养院。然而第二年,她又因为携带了40管吗啡被逮捕。她由于太过虚弱而无法出庭受审,最终于1926年1月去世。米高梅电影公司收买了验尸官,将她的死归因于肺结核,但其实她是因为过量吸食毒品而身亡。

曾与制片人丹尼尔·卡森·古德曼(Dr Daniel Carson Goodman)有过一段短暂婚姻的女演员阿尔玛·鲁本斯(Alma Rubens)在得了“小病”后,医生给她开了吗啡,很快她就上了瘾。她后来承认不管是真病假病,她都要使用吗啡。在1926年和1929年,她都曾因病得太重而无法继续工作。

鲁本斯染上毒瘾的事情一直隐瞒着大众,直到1929年才败露,因为她当时试图捅伤带她去疗养院的医生。尽管被人看管着,她还是设法逃离了疗养院,随后又继续工作,直到1931年因为被指控吸毒在圣地亚哥被捕。她坚称自己是被陷害的,医生也为她作证,声称她并没有吸毒。但被释放不久后,她就患上肺炎,很快便去世了,年仅33岁。

芭芭拉·拉玛与道格拉斯·范朋克在《三剑客》( The Three Musketeers ,1921)中。

凶手有可能是玛丽·麦尔斯·明特那善妒的母亲夏洛特·谢尔比吗?与明特同时代的女演员柯丽恩·摩尔(Colleen Moore)曾描述谢尔比为“那些出身高贵的南方女性之一,她不允许任何人,包括名人杂志,将她遗忘”。谢尔比为她的童星女儿在好莱坞谋求到利润丰厚的工作,而自己则是监护人。但是明特当时已经18岁了。“一想到自己的摇钱树女儿要嫁给一个老男人,她就要疯了,嫉妒得要命。”摩尔这样说道。泰勒的邻居在预审中作证说她前一天晚上在家听见了一声枪响,还看见一个打扮成男人的女人离开了泰勒的房子。这个人会不会是夏洛特·谢尔比?因为她不想让女儿和泰勒的感情影响到她在好莱坞的财路。如果这真是她的想法,那她就错了。虽然泰勒保留了明特的情书,但明特对泰勒的爱意一直都没有得到他的回应。泰勒还告诉明特她太小了,而且他喜欢的人是梅布尔·诺曼德。

最终,杀害泰勒的凶手还是没有找到,这成了一起让人着迷但没有结论的悬案。但这起案件的受害者不止一个。明特给泰勒的信已经是三年前写的了,但不知怎么就登上了报纸,加上有传言说这个少女和中年男人之间可能有什么亲密关系,这让明特矜持端庄的银幕形象受到很大的影响。她的电影被撤销发行,第二年派拉蒙影业也选择不与她续约。她拒绝了其他的邀约,21岁时就退出了演艺圈。两年后明特起诉她的母亲,要求得到她母亲在她演艺期间赚到的钱,但后来她们庭外和解了。梅布尔·诺曼德的事业仍然继续发展,但后来她的肺结核复发。1913年,37岁的梅布尔·诺曼德去世了。

威廉·德斯蒙德·泰勒的谋杀案具备了好莱坞电影的所有元素,但这是一出让人们不得不严肃对待的闹剧。

1937年,玛丽·麦尔斯·明特的姐妹玛格丽特·菲尔莫(Margaret Fillmore)因为家庭经济纠纷起诉她们的母亲夏洛特·谢尔比。在法院听证会上,威廉·德斯蒙德·泰勒的案子再次被提起,菲尔莫说她的母亲“能为了1000美元而杀害任何人”。

露易丝·布鲁克斯

露易丝·布鲁克斯是默片时代最惊艳出众的面孔之一。她并不想参与好莱坞的游戏,20世纪20年代末,她的名声达到顶峰时,她选择离开好莱坞前往德国发展,当然也很成功。当她回到好莱坞的时候,有声电影已经成为主流,她失去了往日的地位。她曾被邀请出演《国民公敌》( The Public Enemy ,1931)中的女主角,但她拒绝了,因为她要去纽约追寻自己的爱情。

由于她好像缺乏维持明星地位所需的野心,她的事业自20世纪30年代起就开始走下坡路。她曾回老家威奇塔(位于美国堪萨斯州)短暂地待过一段时间。“但那儿是另一种地狱,”她后来说道,“威奇塔的人不是对我曾经红过而愤愤不平,就是因为我现在落魄了而瞧不起我。”

后来,她还在纽约的萨克斯第五大道精品百货店当过几年的售货员,还承认在40年代初期曾做过一些客户的情妇:“我发现对于我这样一个36岁的失意女明星来说,唯一收入不错的工作就是应召女郎……于是我开始沉迷于那些装着黄色安眠药的小瓶子所带来的幻想。”

她从小就酗酒,私生活也很开放,有很多情人,包括与葛丽泰·嘉宝(Greta Garbo)的露水情缘。然而,关于女性,露易丝说:“出于好奇,我曾与两个女孩发生过关系——但她们什么都没为我做。”

露易丝·布鲁克斯在银幕内外都是自由奔放的。她在谈到20世纪20年代的好莱坞时说:“我们都曾美妙地堕落过,也曾幸福过。我们的世界只属于我们自己,外人无法入侵。”

媒体的势力

1924年11月的一天,在《洛杉矶时报》( Los Angeles Times )的晨报上刊登着这样一则标题:电影制片人在赫斯特的游艇上遭枪击!“赫斯特”指的是威廉·伦道夫·赫斯特,他是举足轻重的报纸和电影大亨。“电影制片人”则指的是托马斯·恩斯(Thomas Ince),他在好莱坞工作了20年,拥有自己的公司。这样惊人的事情,竟然没有再出现在《洛杉矶时报》的晚报或其他报纸中,也没有后续的新闻报道。如果说枪杀的新闻有误,但后续也没有相应的纠正报道。后来关于恩斯死亡的新闻也只是简单地说他在患胃溃疡之后突发心脏病,死于家中,之后再也没有提及枪击的事情。两天后,他的尸体就被火化了。

根据赫斯特的其他报纸,恩斯第一次病倒是在赫斯特位于加利福尼亚圣西蒙的农场,他被救护车紧急送回家后,最终在家人的陪伴下去世。但是枪击的新闻让人浮想联翩,流传着许多不同版本的故事,但所有的版本都指向赫斯特。正如大卫·格里菲斯所说的那样:“只需要提起恩斯的名字就能让赫斯特的脸变得像死人一样白。这其中有很多问题,但是赫斯特的势力太大了。”

其中一个版本的故事是这样的:赫斯特怀疑自己的情人玛丽恩·戴维斯(Marion Davies)与查理·卓别林有染。为了找出真相,赫斯特邀请卓别林参加他在加州海岸外举办的游艇派对。出席派对的还有记者卢埃拉·帕森斯(Louella Parsons)、编剧埃莉诺·格林(Elinor Glyn)以及丹尼尔·卡森·古德曼。古德曼是一名非执业医生,也是一家影视公司的制片人,同时还与女明星阿尔玛·鲁本斯有过短暂的婚姻。一天晚上,赫斯特发现卓别林和戴维斯在聊天,于是妒火中烧,掏出了一把枪。戴维斯的尖叫声惊动了恩斯,他迅速跑去,在抢夺赫斯特的枪时中弹了。另一个版本则是赫斯特在黑暗中看见恩斯与戴维斯在聊天,错把他当成卓别林,向他开了枪。也有说恩斯是被弹飞的子弹射中的,还有人说恩斯与戴维斯是被捉奸在床……

关于恩斯死亡的流言多到足以让圣地亚哥的地区检察官展开调查。古德曼作证说恩斯在船上病倒了,他把他带到岸上,但在回洛杉矶的火车上,恩斯的病情恶化了,于是他们不得不提前下车找了一位医生。回到家之后,恩斯没过两天就去世了。

八卦专栏作家卢埃拉·帕森斯(中)走出赫斯特的办公大楼。尽管有很多流言,但她否认托马斯·恩斯生病的那个周末自己在赫斯特的游艇上。但是恩斯死后,她很快就升职了,这让人们猜测是赫斯特收买了她。

在那之前,卢埃拉·帕森斯一直都是赫斯特旗下的报纸《纽约美国人》( The New York American )的电影专栏作家。但是恩斯死后,赫斯特给了她一份终身合同,将她调到了《洛杉矶先驱考察家报》,让她成为好莱坞的核心人物,并广泛转载她的栏目,她成了好莱坞最重要的八卦专栏作家之一。赫斯特只是单纯看重她的才能,还是以此收买她来隐瞒恩斯死亡的真相呢?

那些反常的事情又怎么解释呢?如果没有事实依据的话,为什么会出现“电影制片人在赫斯特的游艇上遭枪击!”这样的新闻标题呢?一定是有人想让媒体发现这件事,即使它是假的。为什么后来赫斯特报纸上的一则报道说恩斯是在赫斯特的农场派对上生病而不是在游艇上呢?卓别林和卢埃拉·帕森斯都坚称自己根本不在那艘游艇上,帕森斯说自己那时在纽约,但有人说在她登上游艇之前看到过她和戴维斯在一起。如果这起事件严重到足以让圣地亚哥的地区检察院进行调查的话,那么为什么检方只传唤了古德曼医生这一个证人呢?另外,卓别林的司机声称在恩斯上岸时,看见他的头上似乎“中弹在流血”。就像威廉·德斯蒙德·泰勒的死一样,托马斯·恩斯的死亡也引起了人们的很多猜测,但这些猜测永远都不会有答案。

美国电影制片人与发行人协会(MPPDA)主席威尔·海斯(后排靠门站立,右二)与其电影审查办公室的成员。

“海斯办公室”

在卓别林多次结婚、离婚以及阿巴克尔和泰勒的丑闻之后,电影业需要整顿整顿了。于是哈定 总统内阁里的邮政大臣威尔·H.海斯(William H. Hays)被聘为美国电影制片人与发行人协会(Motion Pictures Producers and Distributors of America,简称MPPDA)的第一任主席。

MPPDA代表着电影公司领导人的利益,后来这一协会又被称为“海斯办公室”。它在明星的合同中引入道德条款,如果他们卷入丑闻,那么公司就有权解雇或者对其罚款。正是海斯禁止阿巴克尔继续在好莱坞工作,也是他在泰勒被谋杀之后将玛丽·麦尔斯·明特的电影从市场撤下。“海斯办公室”在审核电影和审查剧本是否正规方面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有声电影的到来

20世纪20年代末,明星们让自己被制片公司相互争抢,以此抬高自己的身价。为了拿回一些控制权和减少竞争,一些公司,例如第一国家影业(First National Pictures,成立于1917年,1928年被华纳兄弟影业收购)和派拉蒙影业公司,通过合并来增强自己的影响力。

然而,有声电影的到来也动摇了明星们的地位。当有声电影这个想法第一次提出来时,哈利·华纳说:“有谁会想听到演员开口说话呢?”对他而言,声音只有在欣赏管弦乐队演奏时才有用。但是他的公司却走在浪潮的前端,制作了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王》( The Jazz Singer ,1927)。在该影片第一次上映后,业内的观众沉默地离开了观众席。“他们吓坏了。”塞缪尔·高德温的第二任妻子弗朗西斯·高德温(Frances Goldwyn)曾这样说。玛丽·毕克馥更是尖锐地评价道:“给电影加上声音就像是给断臂的维纳斯涂上口红,画蛇添足。”毕克馥虽然也拍过一些有声电影,但是随着有声电影的到来,她的事业还是走向了衰落。或许这也是因为好莱坞电影业本身的残酷吧,35岁以上的女演员能演的角色本就很少,以前如此,现在也一样。1933年,41岁的毕克馥不再出演电影,但仍是一名制片人。并不是所有演员的声音和风格都适合转型到有声电影。随着有声时代的到来,巴德·罗杰斯(Buddy Rogers)、柯丽恩·摩尔、诺玛·塔尔梅奇(Norma Talmadge)的事业都开始衰落。

卡尔·达内(Karl Dane)是默片喜剧明星,他坐拥豪宅和豪车,但是有一口浓重的丹麦口音。由于有声电影的到来,他的事业受到影响,还被米高梅公司辞退。他尝试过采矿业,但是失败了,还当过技工和服务生,但也丢了工作。1934年,他在派拉蒙影业公司外卖热狗。之后不久,他就开枪自杀了。要不是巴斯特·基顿和丹麦演员吉恩·赫肖尔特(Jean Hersholt)向米高梅管理层求情,达内的遗体可能都会无人认领。米高梅一向喜欢把公司描绘成一个大家庭的形象,最终由于脸面上过不去,便承担了达内葬礼的费用。

《爵士歌王》(1927)是第一部有声电影。露易丝·布鲁克斯说:“有声电影的到来让好莱坞彻夜狂欢的派对不复从前了。你不得不赶紧从摄影棚回家学习台词,为第二天的拍摄做准备。”

也有人使过一些下流的手段。据说路易斯·梅耶极其讨厌约翰·吉尔伯特(John Gilbert),于是故意在录吉尔伯特的声音时没有加任何低音,使得他的声音听起来十分尖锐,让观众捧腹大笑。无论真相如何,可以肯定的是,吉尔伯特的事业在20世纪30年代就戛然而止了。米高梅没有再跟他续约,1936年,他由于酗酒去世了。

卡尔·达内和约翰·吉尔伯特在电影《战地之花》( The Big Parade ,1925)中。他们二人的事业都由于有声电影的到来而受到影响。达内于1934年自杀,吉尔伯特则长期酗酒,于1936年死于心脏病。

到了20世纪20年代末,明星的权力受到控制。有声时代的到来结束了一些人的事业,甚至生命,而制片公司却在这一过程中重新确立了自己的地位。银幕内外都引入了新的道德准则,这些准则在实施过程中被不断验证、调整。在接下来的20年里,明星们的生活,无论对他们来说是好是坏,都将受到电影公司的控制。

老约瑟夫·帕特里克·肯尼迪

约瑟夫·肯尼迪(Joseph Kennedy)——总统约翰·菲茨杰尔德·肯尼迪(John F. Kennedy)的父亲,是20世纪20年代颇为成功的商人和股票经纪人。1923年,他开始收购电影院,并且与其他大亨一样,对电影制作也很感兴趣。和传言所说的相反,没有证据能表明他是个私酒贩子,但是玩弄女色和不择手段对他来说的确不在话下。1926年,肯尼迪搬到好莱坞,将妻子与他们的头七个孩子留在马萨诸塞州的家里。

在好莱坞,肯尼迪开始了与当时的巨星葛洛丽亚·斯旺森的私情。当时斯旺森已经和法国的一个贵族结婚,但是肯尼迪给她的丈夫在百代(美国)公司找了一份工作,需要他代表公司前往巴黎工作十个月。这样一来,他就不会妨碍他们了。肯尼迪与斯旺森的关系在好莱坞是一个公开的秘密,肯尼迪也成了斯旺森的生意伙伴,他为她接下来的几部电影集资且帮助她制作了电影《女王凯莱》( Queen Kelly ,1929)。然而三年后,斯旺森与肯尼迪的关系结束了,她发现自己的境况比以前还糟。“约瑟夫·肯尼迪的行事方式就像斯大林一样,”几年后她写道,“他们在文件上是这么说的,但是在电话里说的又恰恰相反,说一套做一套。”最终她背负了150万美元的债务。

老肯尼迪与妻子的合影。

葛洛丽亚·斯旺森与沃尔特·拜伦(Walter Byron)在电影《女王凯莱》中。斯旺森是默片时代最著名的明星之一,她最为人熟知的角色是她在电影《日落大道》( Sunset Boulevard ,1950)中扮演的一位昔日的默片女星。

奥斯卡金像奖

奥斯卡金像奖看似是为嘉奖最佳的电影作品而设立的,但其实是阻止好莱坞的从业者成立工会的产物。1927年,路易斯·梅耶成立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The 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企图借此让人们站在他这一边。他说:“如果你加入了学院,还要工会干什么?”

虽然梅耶没有加入威尔·海斯领导的MPPDA来共同规范银幕内外的道德,但他是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的主席。起初,学院只举办一场年度宴会,只有231人以100美元申请了年度会员资格。到了1929年,晚宴上第一次增加了学院奖项。梅耶意识到,好莱坞可以通过给自己颁奖让人们更加尊重他们的电影。

没有人确切地知道为什么这个奖项后来被称为“奥斯卡”。贝蒂·戴维斯(Bette Davis)说是她以她的第一任丈夫,一个乐队指挥哈蒙·奥斯卡·纳尔逊(Harmon Oscar Nelson)的名字命名的。另一种说法是,学院的行政秘书玛格丽特·赫里奇(Margaret Herrick)曾说奖杯上的小金人让她想起了“叔叔奥斯卡”——她给她的表哥奥斯卡·皮尔斯(Oscar Pierce)起的绰号。记者西德尼·斯科尔斯基(Sidney Skolsky)在场听到了,后来在他的栏目中反复提及:“员工们都亲切地称呼小金人为奥斯卡”,于是“奥斯卡”这个名字就这样流传了下来。

在1929年第一届奥斯卡金像奖典礼上,道格拉斯·范朋克为珍妮·盖诺(Janet Gaynor)颁发最佳女主角奖。 qzzRG4j3g1JlYEWg8Yk83QiApwRTQlDRxoSth/c8zB9wB2nWXDvB4l2kXUvNIAH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