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交通是交通运输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交叉融合、集成应用的新领域,是未来交通行业发展的方向,而交通信息的采集、分析是智能交通信息融合和服务利用的基础与核心,基于此,“交通信息采集与分析”是智能交通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主要传授基于传感器、射频、视频、空间定位等以提高路网运行效率和提升信息服务水平的交通信息采集技术及其应用,以及交通数据的处理技术及其应用,是未来从事智能交通相关行业数据采集、分析等工作的学生的必修课程,同时为后续学习其他相关专业课程奠定基础。“智能交通系统导论”是先修课程,后继课程为“交通运行数据处理与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交通强国的战略目标,这不但为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交通类高等职业院校明确了人才培养的目标。新时代对交通人才的要求不仅体现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方面要与时俱进,同时还体现在要具有交通强国的理想信念、使命担当、交通创新思维、价值规范等诸多方面。
本案例结合学校办学定位、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交通信息采集与分析”课程思政建设方向和重点,依据课程特点及其独立性,完善课程思政整体设计,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使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紧密融合、相互促进。
在新时代交通人才的核心素养以及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引领下,教学团队依据课程特点及其独立性,构建从“专业”到“职业”、从“专业价值—科学思维—应用创新—理想信念”到“劳动教育—职业规范—爱岗敬业—工匠精神”的专业课程思政体系,遵循学院“立足交通行业,服务首都经济”的发展定位,为首都交通行业培养具有交通强国的理想和信念、责任与担当,具备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以及创新思维的新时代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基于行业对人才在交通技术技能、职业道德、敬业精神等岗位核心素养方面的需求,本课程以“专业价值”与“职业素养”为思政建设方向,聚焦“交通强国与工匠精神”,突出培养创新能力,激励学生们走技能成才、交通强国之路,帮助学生们掌握精湛的技能,弘扬工匠精神。
“交通信息采集与分析”课程知识技能体系架构包括交通数据“感知层”和“应用层”。教学过程充分结合双创大赛、岗位需求,校企双元教学,“技术技能”和“价值塑造”教育相辅相成、融合促进。课程思政整体设计如图1所示。
图1 课程思政整体设计
课程以“技术创新应用”为主线,贯穿两个教学板块,在思政教育过程中避免教学内容和思政教育的割裂,保证思政教育的连贯性、完整性。课程重视“技术创新应用”,设立“创—引—探—拓—用”,即“创设情境—引出问题—探究技术—拓展问题—技术创新应用”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运用唯物辩证的逻辑思维分析问题,学习过程和运用过程融为一体,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机融入思政元素,润物无声地进行价值塑造。
基于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在专业思政体系架构的指引下,教学团队依据课程特点及其独立性,从教学内容、专业价值、精神内涵、职业规范等方面挖掘思政元素,科学合理地拓展专业课程,从专业、行业、国家、社会、文化、历史等多维角度,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
课程以引导学生坚守交通强国的理想信念和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为课堂思政建设目标,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全方位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水平,强化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德技并修,润物无声地实现育人效果,真正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到位。
基于对智能交通企业和相关行业的调研以及PGSD职业分析研究,结合典型工作任务、行业对人才培养规格以及职业技能标准等要求,教学团队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设计出了“智能交通创意方案设计”和“信息分析处理报告”两个项目,并将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1)“智能交通创意方案设计”项目:该项目结合“全国智能交通创意大赛”创新应用交通信息采集技术,聚焦“交通强国”价值观的塑造。教学开展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引导学生运用唯物辩证逻辑思维分析问题,引导学生认同专业价值以及坚守科技创新、科技赋能的信念,积极探索智能交通新思想、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励学生们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鼓励学生树立理想与信念。
(2)“信息分析处理报告”项目:该项目从典型的职业任务中提炼而出,是指对从地面、轨道、民航、高速等采集的交通信息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处理,来获得有用的信息,并将其以图表等可视化形式展示出来,为提高路网运行效率和提升信息服务水平提供数据依据。在设计课题思政时,教师要聚焦“工匠精神”职业价值观的塑造,通过将企业专家请进来、学生到企业跟岗实践等形式,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的职业素养和治学态度,以及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和责任意识,引导学生践行工匠精神。
本课程设有“专业认同、技术赋能”和“职业认知、精益求精”两个教学板块,以“技术创新应用”为主线,贯穿两个教学板块,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引导学生坚守交通强国的理想信念。在思政教育过程中有聚焦,避免教学内容和思政教育的割裂,保证思政教育的连贯性、完整性。课程重视技术的创新应用,设立“创—引—探—拓—用”,即“创设情境—引出问题—探究技术—拓展问题—技术创新应用”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运用唯物辩证的逻辑思维分析问题,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机融入思政元素,润物无声地对学生进行价值塑造。
以单元教学“基于空间定位的信息采集技术——浮动车技术”为典型案例,全链条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设计说明如图2所示。
图2 全链条融入思政元素典型案例
深入挖掘并整理课程思政资源,建设课程思政资源库,开发建设“活页式”“工作手册式”等融入课程思政目标和课程思政素材的教材。教学团队充分了解学情,挖掘学生关心、感兴趣的内容,和时事政治、热点有效结合,丰富思政资源维度,拓展思政资源广度,引领学生认识世界,拓宽眼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多维度推动思政建设。
例如,教师讲解“基于空间定位的信息采集技术”单元教学内容时,关注“共青团中央官方视频号”,有机结合时事要闻,和学生一起观看北斗系统第五十五颗导航卫星成功发射的视频。这激动人心的瞬间激发了学生的自豪感,同时从“北斗”的命名,引导学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树立科技强国的价值观。
学生考核机制:本课程以项目为载体,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注重科学全面地评价学生的核心素养,建立多样化、多形式、多阶段的考核方式,以及多元主体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实现思政效果的立体化评价。
教师考核机制:在教育实践中,教师的政治素质要过硬、业务能力要精湛、育人水平要高超,这些都需要对教师进行一定的考核。对于教师的考核,首先要考核教师的政治素养、师德师风、学术态度、工作态度等,同时也要考核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果、落实育人价值导向等实践情况,从教师育人观念、课堂思政设计、思政实施方法等方面对授课教师做出评价,以评价为导向,提高教师对课堂思政的思想认识高度,促进教师课程思政设计能力的提升。
课程以技术创新应用为主线,通过“创—引—探—拓—用”的教学设计以及提供跟岗实习的机会,不但提升了学生的技能水平,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运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独立完成了上万条机动车进场出场数据的采集以及数据的校验,为北京十三五重大交通项目“北京路侧停车收费系统”的实施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撑,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单位领导的充分肯定;五年内学生在全国智能交通创意大赛上获得银奖一枚、铜奖四枚,在京津冀创新创意大赛上获得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所报的技术创新应用选题全部来源于本课程项目课题设计。
通过案例介绍、引入时事新闻、请行业专家讲解、组织学生到相关企事业单位参观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认同专业价值,树立交通强国的理想与信念。对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九成的学生表示通过课程学习对专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专业的认同提高了,希望未来从事与智能交通专业相关的技术工作,为交通行业做出自己的贡献。他们表达了强国有我的决心,坚定了交通强国的理想和信念。
课程板块、项目的设计由一条清晰的主线贯穿,思政角度多维,在思政教育过程中有聚焦,避免了教学内容与思政教育的割裂,保证思政教育的连贯性、完整性。对于技能课程,重视技术创新应用,建立“创—引—探—拓—用”的教学环节,各环节全链条有机融入思政元素。
在推进专业课程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具体的内容和要求,教师有意识地与时事政治热点相结合,引申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思政元素,补充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维度并拓展其广度;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教学平台、“两微一端”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及时了解“热度”,利用所学专业知识,提升认识境界,提高思想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教学全周期的思政教育。
通过对技能大赛项目的分析、归纳、总结,教学团队梳理出相应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提炼,将其转化为可实施的教学项目,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赛促学,以赛促练,通过大赛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励学生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理想与信念,实现“技术技能提升”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内容需要进一步有效融合,挖掘并整理课程思政资源,细化对接课程内容,完善课程思政资源库建设;结合课程知识点和技能点,融入思政元素,开发更多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继续进行思政教育课堂改革,建设具有全国示范效应、一流的课堂思政课程;继续提升教学团队的课堂思政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力,全面提质培优。
积极探索课堂思政与专业课程教学设计融合创新的关键点,继续探索科学有效的充分体现专业课程教学特色的课堂思政教学设计实践路径,形成全面、系统的理论与方法,为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多方位的理论支撑和引领。
武雪梅 刘京俐(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