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同向同行 用不同语言讲好中国故事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案例

一 案例综述

(一)课程介绍

“大学英语”是城市轨道交通供配电技术专业公共基础A类必修课程,共96学时、6学分。课程承上启下,承接学生在高中或中职英语的学业基础,为后续“城市轨道交通专业英语”课程奠定基础。同时课程对标专业需求,辅以英语应用能力A、B级考试内容。课程分为职业与个人、职业与社会、职业与环境三个子模块,通过不同章节涵盖3大子模块中的全部主题与话题,第1学期侧重生活英语,第2学期侧重职业英语(见图1)。

图1 大学英语教学整体安排

在掌握职场涉外沟通、多元文化交流、提升语言思维和自主学习完善的学科核心素养基础上,团队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等,提炼出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在知识上,要掌握教材、补充学习材料中的新词新语,能够理解英语母语使用者的思维方式和思维特点,提升自身思维的逻辑性、思辨性与创新性;在能力上,要提升学生在职场环境中的英语交流能力,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英语业务资料,在涉外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通过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在素质目标方面,以职业场景中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为主线,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劳动意识,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头脑。

(二)案例概况

“大学英语”课程立足于职场涉外沟通、多元文化交流、语言思维提升和自主学习完善四大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有效融合人才培养目标和同期思政课程目标,把立德树人融入文化知识教育。由于英语课程自身蕴含的文化元素较多,不同文化背景的英语教师往往会挖掘出不同的思政元素,因而同一教学内容很难形成一致的英语学科课程思政元素,也很难与思政课程形成育人合力,实现育人效果最大化。所以我们将优秀的英语教学与思政教师、资深辅导员共同组建成课程思政建设团队,同时邀请专业教师、企业专家共同研讨,分析提炼行业企业对学生素质的需求点,解构思政课程与大学英语课程的思政目标,通过多方目标协同与英语教学资源重构,推进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让英语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协同育人,搭建平台形成英语教学“大思政”格局与育人合力,服务新时代需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培养需要。本案例主要采用目标协同和资源重构两种方法。

1.目标协同

首先是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目标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同期思政课程教学目标适度协同,提炼思政课程契合点,做好顶层设计。把英语教学中的教师挖掘隐性思政元素的过程调整为结合主题、话题、目标分解课程内容的过程(见图2)。

图2 根据主题、话题、目标分解课程内容

2.资源重构

根据目标设计,适当调整英语教学素材与顺序,补充教学内容,改变作业任务,以匹配显性思政目标,并与思政课程进行同步设计。补充内容既包括专业的官方资料,也包括学生收集整理的资料;既包含固定的教学资源,也包含个性化的教学资源。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也可以在总目标的基础上根据个人专业、兴趣、使用的素材等情况选择作业任务,做到个性化的教与学(见图3)。

图3 “大学英语”教学内容重构途径

跨学科的思政建设团队通过同向同行的合理设计,更新和重构英语教学资源、英语教学任务,让教师的教学素材更丰富,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厚;通过同步设计,学生对同一问题可以得到不同角度的讲解,从不同的角度完成作业任务,对思政目标的理解更深入,降低了学生的学业负担,提高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达成度。本课程的教学模式能够统一宏观的思政目标,实现学科间的协同评价,在课堂微观层面上实现思政元素的百花齐放。

二 案例解析

(一)设计思路与理念

1.建强团队

本案例发挥各主体的优势,构建互相交叉、良性互动的“大思政”系统。思政教师解读教育政策文件并分解同期思政课程教学目标,资深辅导员、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对标职业发展和学科教学契合点,丰富完善课程思政融入案例,英语教师充分挖掘英语教学中涵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企业文化、职业理想、职业道德、绿色发展新理念等元素,将其作为课程思政教学重点。同时比对其他课程目标,厘清并精选出与课程相匹配的思政元素,秉承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目标,形成“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2.抓实措施

本案例注重学习资料遴选、信息化手段应用以及与校内外实践活动相结合。在思政目标融入过程中追求完美契合度,同向同行且同步,教学内容与思政课程目标相辅相成;选取与学生生活、校园活动、专业发展、社会热点相关的事例,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化手段,通过举办各类型的英语竞赛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涵养人文底蕴,提升综合素养,形成具有学科特色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法。

3.完善评价

本案例创新了思政评价方法,使得思政目标可评可测。融合跨学科评价,调整学习顺序、学习材料、作业任务,提升教学考核评价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如学生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撰写职业生涯规划,同步英语学习章节“Career(职业)”,完成英文版职业生涯规划的撰写,用不同语言完成相同任务。思政教师、英语教师、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从不同角度阐述职业选择与规划,使学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职业理想、职业发展。案例通过跨学科融合任务评价标准,实现协同育人的效果。

(二)设计与实施

1.教学设计

本案例将大学英语教学的主题与同期思政课程目标、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有机融合,通过“四有”教学模式,在“有话要说”环节,布置同行课程思政任务,讲述中国故事;在“有话可说”环节精读同行课程相关的思政材料,以语言点为主要输入内容;在“有话能说”环节,补充拓展阅读材料供学生选择,资料可由英语教师指定、师生分享,或选自相关思政实时数据库,以中国故事为主;在“有话敢说”环节,学生独立完成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的任务,以运用工具熟练、语言准确精练、符合职业特点为标准。宏观思政目标明确,任务熟悉且个性化,辅以现代化实时评价手段,可以让不同英文水平的学生参与到中国故事的讲述中来。与思政课程适度协同的评价标准让任务更具有统一性,使得思政目标得以更好地实现(见表1)。

表1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同向同行设计

2.教学方法

本案例的教学方法为针对职业教育改良的POA教学法(见图4)。POA教学法即产出导向法,它的原型是输出驱动假设,用语言的输出驱动学习,既能促进学生外语学习产出能力的提高,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外语学习吸收和输入的效率。针对新时代职业教育的特点,结合不断迭代的信息技术以及新时代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团队改良的POA教学法更适应新时代高职英语教育,同时更易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实现课程思政目标。

图4 团队针对职业教育英语教学改良的POA教学法

本案例首创“四有”课堂教学模式(见图5)。高职英语“四有”课堂教学模式是学院英语教学团队基于先进的理论独创的教学模式。基于企业工作生活实际,让学生“有话要说”,促成环节通过搭建脚手架,讲授学生必需的知识,提供可选拓展学习材料设计驱动环节,让学生“有话可说”,再通过文本输出实时评价、口语实时评价让学生“有话能说”,最后达成让学生在职场环境中“有话敢说”的目的,符合职业教育特征。根据职业院校学生特点,将评价贯穿于各环节,并使用人工智能让学生在输出的同时可以通过实时评价系统消除焦虑和基础错误,提升高职学生的自信心,保证趣味性和差异性。教师参考大数据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课后进行延时评价的效率也会大幅提升,增强个性化辅导,将课程思政通过任务驱动与语料输入贯穿各个教学环节。

图5 “四有”课堂教学模式

3.教学手段

共享思政资源。一是通过跨学科协同,连接相同知识点。二是引入国家级思政资源库,实时更新有关思政资源。三是引入企业、教师、学生分享机制,建立有益分享资源加分机制。学生可以在学习圈子分享,实现思政素材的多元化。

精读思政课文。本课程选取与话题相关的中国故事进行精读讲解,带领学生既学故事又学语言,为完成任务奠定基础。

翻译经典语句。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国古典诗词等引入课程思政,同时通过句子翻译、句子填空等形式加深学生对此的理解。

学习任务思政化。教师布置英语学习任务时注重体现思政元素,比如将介绍一个人优化为介绍一位中国伟人,介绍一个地点优化为介绍一个红色教育基地。

4.考核评价

本案例的考核评价与思政课程评价标准联动。教学团队结合同向同行同步的思政课程任务进行联动评价,对学生讲述中国故事的观点、态度、价值观进行标准一致的协同评分。

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数据采集与评价。教学团队通过学习平台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资料收集讨论等情况进行自动评价;学生可通过大数据、文本或口语实时评测结果及建议及时调整学习策略,教师也可及时调整学习策略(见图6)。

图6 大学英语评价机制

师生协同评价。学生借助AI手段先行自评调整(见图7)。组内与组间相互点评,教师可结合其他方面的评价(自评、互评、AI评价等)进行综合评定。综合评定成绩包含教师评价与其他评价,各占一定比例。

图7 AI文本、AI口语智能评分及建议

(三)实效与经验

1.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学习效果增强

学生的学习兴趣与黏性增强。一是教学话题新颖,让学生有话可说,使得学生学习兴趣增加;二是新型线上课程建设便于学生在任意时间、地点学习,课前、课中、课后均可实现人机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显著提高了学生的课堂互动率。

学生的课堂思政话题参与度提升。本案例重构教材以匹配思政课程,使得学生思考普遍更深入,课堂参与度显著提升,即使部分学生不能转换语言表达,但也可以用汉语准确地分享思路与观点。

学生作业中思政元素显著增加。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和考核方式的持续改进促使学生课下更好地完成课程学习任务。

2.教师能力提升,推动三教改革深化

教师的综合素养显著提升。一是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提升,可以借助信息化手段采集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数据,确保学生们有效学习。二是教师的多维评价能力提升,通过多元维度评价体系确保评价的科学性。三是教师的教学能力增强,通过实现多模态互动,构建学习社区,拓展学习边界,实现个性化的教与学。

重构及改造教材,深入教学方法改革。一是根据思政目标重构教学内容;二是建设网络课程,构建英语学习立体化网络平台,使得课程思政挖掘难度降低,统一了每节课的思政总目标。课程探索出了符合职业院校英语教学特点的新模式——“四有”教学模式。团队成员共同撰写的《高职英语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研究》一文分别荣获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和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职教分会思想政治工作委员会2021年度思想政治工作论文评比一等奖(见图8)。

图8 论文获奖证书及评选结果文件

三 案例反思

(一)创新之处

1.同向同行且同步,精准契合人才培养需求

本案例切实构建“大思政”实施体系,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结合本课程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与多方专家组成团队共同研讨,将英语思政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和同期思政课程目标进行有机融合。教学团队通过重构学习任务与教学内容,拓展资源链接思政课程、专业课程、思政资源库,形成思政教育合力,实现了思政目标与学科目标的同向同行、协同共促。多个平台和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使得“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更契合国家、社会和学生发展的需求(见图9)。

图9 “大学英语”与思政课程跨学科同向同行总体思路

2.宏观设计英语课程思政目标

本案例重构英语教学内容,将微观思政元素宏观化,将每节课的课程思政目标统一,便于在学科内部推广。同时,宏观的、统一的思政目标也涵盖了各个教师挖掘出的不同的微观思政元素,形成了既统一又个性的英语课堂。

(二)下一步改进措施

1.加强多学科协同的深度与广度

大思政体系的构建需融入更多学科的教师结合专业特点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让思政课程协同各课程达成大思政目标。

2.融合思政数据库

教学团队要将学院内各学科思政数据库与国家思政数据库有机融合,随时链接校内外有关的最新思政元素。

3.继续加强顶层设计,构建更科学的评价体系

教学团队在制度建设、资源积累和评价机制三个方面要继续改进,推进大思政体系建设,科学设计顶层制度,强化学科内和学科间的目标协同,构建大思政目标评价体系,对实施过程中的个体和整体均作定期定量评价。

刘伯超 杨国峰 王爱军 赵巍巍 陈慧(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 ZDWD5keEtgR5K6XZZVRtVz4HdxgCSKQ5iJQIT1F1XGxwjiuVbE0qbXiTUdN7UEy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