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脑神经科学告诉你,不能只讲大道理

很多父母在孩子犯错误后跟孩子沟通时,总是喜欢立即和孩子讲大道理,使用“你应该”“你这样才对”的讲话模式。这是完全无效的。不是家长的道理不对,也不是讲道理不好,而是讲道理的时机错误,讲道理的方式错误。

那为何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不能立刻讲道理呢?

这里,你就需要更多地了解脑神经科学。

孩子们从出生开始,就有着惊人的学习能力。同时,他们的大脑也在时时刻刻接受大量信息。

孩子的大脑脑干:是自我保护的中心,承担着协调反应、心率、呼吸以及其他基本生理机能的工作。当脑干没有探测到任何危险的时候,身体会接收到信号“一切正常”。

孩子大脑中的边缘系统:负责神经系统中的社交和情感中枢,也就是负责感知身边人的情绪。边缘系统仿佛雷达一样,可以通过对方的非语言信号,判断这个人是否了解我,喜欢我,关心我,对我有敌意。这样的非语言信号包括:眼神、面部表情、语音语调、肢体动作、身体接触等。

孩子大脑中的前额叶皮层:是理性、冲动控制、短期记忆、判断和注意力管理的神经系统部位。

这三个部分的工作顺序是,从脑干开始,再到边缘系统,最后抵达前额叶皮层。

比如,孩子的脑干说:这里没有生命危险。

边缘系统进行雷达扫描并说:这里有人陪伴我、照顾我,有人爱我。

最后前额叶皮层才开始工作并说:我现在可以开始学习了,我可以思考了,我可以专心做作业了。

所以,当你发现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孩子的脑干会说:完了,我现在有危险。

紧接着孩子的边缘系统的雷达发现,对面的这个人,声音变成了高八度,表情凶巴巴的,皱着眉头,还瞪着眼睛看我。孩子的边缘系统就会说:这个人不喜欢我,这个人对我有敌意。

当脑干和边缘系统都发出这样的警报声时,孩子的前额叶是不能进入工作状态的,比如,无法思考,无法记忆,无法推理。所以,这个时候,家长讲任何大道理,孩子的大脑前额叶都处于停工状态

那家长们在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办呢?

很简单的一句话: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

如何先处理情绪呢?

如果家长本身就有很大的情绪,家长需要先处理自己的情绪。当家长的情绪平稳了,才可以处理孩子的情绪,再帮助孩子解决他们的问题。

家长处理自己情绪的小练习,可以参考如下:

(1)按下暂停键。

(2)5-4-5呼吸法。

(3)行禅30分钟。

(4)听冥想的音频:比如《黄庭禅坐》。

其中第一步“按下暂停键”是最关键的一步。暂停,就是向孩子说明自己有情绪,不适合谈话,让自己离开孩子一会儿。比如去自己的房间,或者出门走一走。

“5-4-5呼吸法”和“行禅”,我会在第三章重点讲解。

在家长调整好自己的情绪,感觉可以跟孩子沟通时,可以用下面的三个字帮助沟通。

(1)看。

(2)跟。

(3)慢。

看,就是看着孩子的眼睛。可以尝试蹲下来,或者坐在孩子身边,与孩子的视线平行。

跟,就是跟着孩子的呼吸频率,跟着孩子说话的节奏,适当地点点头。还有一点最重要,就是用孩子的词汇跟他们说话。

慢,就是语速放慢。

你看到了吗?看、跟、慢,都是为了调节孩子的边缘系统的雷达信号。让孩子觉得:哦,这个人好像对我挺温和的,没有刚才那么凶的表情了;哦,这个人还温柔地摸了摸我的头,抚摸了我的背,挺舒服的;这个人应该还是关心我的,这个人应该还是爱我的。

当孩子的边缘系统给出了这样的信号时,孩子的前额叶皮层就开始工作了。孩子就会慢慢敞开心扉,跟你倾诉,跟你表达情绪,跟你诉说需求。

遇到发脾气、愤怒的孩子,或者朝着你大吼大叫的孩子,他们是在用这样的方式向家长表达信息:“我陷在情绪里了,我无法思考了。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我只能这样。”(见《倾听孩子——家庭中的心理调适》(第3版),帕蒂·惠芙乐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335页。)你要时刻记住一句话:每一个哭喊的孩子,都是在表达“请你爱我”“请你理解我”“请你支持我”。

孩子越觉得在你身边安全,越会向你展现他们所有的情绪。

当然,父母作为成年人,也需要发泄出自己的愤怒等负面情绪,但不是在孩子面前,而是在其他成年人的陪伴下。

本节关键词总结:

脑干,边缘系统,前额叶皮层,看、跟、慢,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

有的时候,家长跟孩子一起做游戏,带着一些幽默感跟孩子交流,效果要比讲道理更有效,因为儿童自我表达和学习的主要途径是游戏。这里,我再给你举一个例子。

案例1 10岁儿子不洗澡,怎么办?

曾经有一个家长跟我诉苦,晚上10岁的儿子不想洗澡。爸爸说了一句气话,对儿子说:你就是我们家的王,谁都要听你的,你不洗澡,谁都拿你没办法。

儿子很沮丧地跟妈妈说:爸爸讽刺他是家里的王。

这个妈妈的应对方式是讲道理。妈妈说:孩子,你要听爸爸的话,你今天真的要洗澡了。

如果我是这位妈妈,我会领着儿子去找爸爸,开玩笑地说:谁说儿子是家里的王?我才是家里的王,好吗?你们爷俩都要听我的。

这个妈妈听了之后,立刻说:淼淼老师,我要是像你这么幽默就好了!

《倾听孩子》这本书里,讲了很多跟孩子玩耍的方法,比如枕头大战(用枕头当武器打对方)、咬耳朵(拥抱孩子的同时,去轻轻咬他们的耳朵,同时假装笨拙地咬不到)、100个吻(追着孩子,假装要给他们100个吻,但总是假装被绊倒,追不上也亲不到),还讲了跟孩子们玩耍时的各种注意事项。

更重要的是,作者还讲述了游戏背后的原理。

在书中关于“陪伴式倾听”的部分,作者讲了很多细节:如何在倾听的时候照顾好家长自己的情绪;如何注意自己的表情、眼神、语音语调等非语言信息;如何跟孩子保持身体接触;如何抚摸;如何通过让孩子大哭、大笑、发抖、出汗等方式宣泄情绪的风暴,等待孩子平静下来后,再进行沟通。

案例2 女儿12岁了,不跟我沟通,怎么办?

在咨询之前,助理小伙伴说这个孩子是其他咨询师不愿意接手的。孩子妈妈的问题是:女儿除了吃饭、上厕所走出房间外,其他任何时候都在自己的房间里,不跟家人进行任何沟通。

孩子妈妈、团队助理,还有我,都不确定能否走进女孩的心,所以我只能试试看。

我跟孩子先是通过眼神的沟通,观察她的微表情,结果发现她很有领导才华。

但是女孩说她不觉得自己有领导力。

我立刻运用“陪伴式倾听”的方式跟她对话。

你为什么认为自己没有领导力?

——因为他们都听不懂我说话?

谁听不懂?有几个人说听不懂?

——去年夏令营的时候,我们组的组员说听不懂。

所以,你当时是组长吗?具体几个人说听不懂?

——我是组长。有两个年龄小的组员听不懂。

那有几个能完全听懂你的话?

——有两个是特别支持我的,在那两个说“听不懂”的时候,站出来为我说话。

你们组一共有几个人?

——7~8个人。

那其他人呢,听得懂吗?

——我没有问,我不太愿意解释。

问到这里,我知道了很多细节。

之后,我就换了一个方向问。

如果困扰你的这个问题,也就是别人听不懂你说的话的问题解决了,你会是什么样子呢?

——我应该是20多岁,已经上班工作的年纪了。

那假如那个时候你已经上班了,并且大家都能听懂你的话,你会做什么?

——也不用大家都能听懂,大部分人听得懂就可以了。

大部分人听得懂,如果是10个人,多少人听得懂叫大部分人听得懂?

——6~7个人听懂就可以了。

现在有多少人听得懂你的话?

——4~5个。

所以说再增加1~2个人听得懂你的话就可以了,是吗?

——嗯。

当10个人中有6~7个人都懂你的意思,你接下来会做什么?

——我会升职加薪,并且带着大家一起实现目标。

当女孩子说到这里的时候,她微笑了。

我对她说:如果你没有领导力,你是不会说出不仅自己升职加薪,还要带着大家一起实现目标的。因此,你是一个很有领导潜力的女孩子。目前阻碍你发挥领导力的困难就是如何增加1~2个人听懂你的话。并且,我在跟你沟通的这1个小时的过程中,我完全能理解你的意思。

小女孩很认真地听我说完,看着我说:“谢谢你,老师。”

我得到了女孩子的高度认可,满分5分,她给我的咨询打了4.8分。

正是结合一分钟对视的方法,我看到了她的潜能是领导力。同时也结合我6年来的心理学积累,渐渐能做到“陪伴式聆听”,才有了这样的评分,有了孩子的认可。

因此,特别向你推荐《倾听孩子》这本书。书里面还有很多成功的案例,一定也会引起你的共鸣。 BV0oA+7RGBAtp3vtMAWnsXDwUqWWBPXj+70OelO4uwLWl1Aqdw2YTZiofvR/wKz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