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对视是看到孩子的精神胚胎

作为家长,我相信你一定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希望孩子是健康的。随着孩子逐渐成长,你的期待可能就不仅仅是孩子健康,而会变得更多,比如,你会希望孩子更受欢迎,更懂事,有特长,学习好,等等。而这些期待的背后,有一个最根本的点:你是按照自己的想法还是根据孩子的特点去培养孩子呢?

网络上曾经有一句话很流行:不会飞的父母,都希望生个蛋,孵出会飞的鸟。

我相信,如果家长是让孩子变成一个工具,去满足自己没有实现的目标,那么这个家庭一定存在巨大的伤害和痛苦。

也许,有些家长会说:小孩子那么小,懂什么?性格长大了会变的。

甚至有些10多岁的孩子,自己也会说,以后自己的性格一定会变得更好。

这种观点,是把孩子当成一个静态的物体,把孩子的小时候和成人之后割裂开,而没有把孩子当作一个成长的、有过去、有现在、有未来的整体。

而孩子从小到大,看似性格有巨大变化的表象背后却存在着一条因果主线。

孙瑞雪,中国知名的儿童心理专家,曾经提出一个名词——“精神胚胎”。意思是,当一个孩子很小,可能几个月大的时候,他就已经展现出他/她作为个体的独特性。这个独特性,就是这个孩子的精神胚胎。

我非常认同孙瑞雪老师的观点。而且,我在实际的对视中,也一次次印证了精神胚胎的存在。

有一次,我在上海的徐家汇社区活动站跟一位妈妈沟通。我本来是要跟这个妈妈对视一分钟。结果这个妈妈请求我跟她3个月大的女儿也做一次对视。对我而言,我从来没有跟这么小的孩子对视过,我也不确定能否看出什么结果。带着好奇心,我跟这个小女婴对视。她妈妈把她抱在怀里,小女婴穿着纸尿裤,背靠着妈妈,很认真、很专注地看着我,一直保持了1分钟不动。

我被这个孩子的眼睛深深吸引了。不仅是那一份清澈的眼神,我还看到了这个小女婴的眼球是完美型的,也就是幅度40左右的抖动模式。这个发现让我特别惊讶,原来这么小的孩子已经有性格展现了。

对视结束后,我就问她的妈妈,你家女儿是不是对细节要求特别高?比如,纸尿裤松一点或者紧一点就不开心了?

她妈妈一听,连连点头说:是的是的,她就是这样的,稍微有一点点变化,她就蹬腿哼唧。

从那次之后,到后来集中在幼儿园看小朋友们,我逐渐印证了我的论断:每个孩子从一出生,就有精神胚胎了;而这个精神胚胎,可以通过与孩子对视的方式进行判断。

这个发现,让我非常开心。

原因一,小朋友不像成人那样可以做纸质的性格测评;

原因二,小朋友可能还不会用文字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原因三,小朋友可能因为家长的严厉要求把真实的想法修饰之后再表达。

所以,有了与小朋友对视就可以了解他们性格的这个方法,就可以帮助家长们了解孩子的精神胚胎了。这真的会大大减少误解!

因此,如果你能学会通过看眼睛了解自己孩子的性格,了解孩子的精神胚胎,是不是就有更大的可能性按照孩子的天性去培养教育他们呢? pHCxQeBpqCw191GD1Rqg2VAhaWfUoOm1NEH37I4hA0m8z6noylEqThlSBN+zg8P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