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什么是一分钟对视

如果你是HR、猎头、团队管理人员、心理学爱好者,你可能听过一些心理学中被广泛使用的性格测评,比如MBTI、DISC、九型人格、性格色彩、PDP等;久远的希波克拉底对体液所做的分类——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抑郁质;社会上流行的其他分类,比如血型、星座、生命数字、人类图等;还有中国传统的面相、手相、周易八卦、紫微斗数、梅花易数等。中医也会通过望、闻、问、切来了解一个人的身体状况。

不论是我刚才提到还是没有提到的,在我看来,它们其实都是相通的,都是围绕着“了解自己、了解他人”这个核心需求。

一分钟对视,也是了解一个人的一种技术。

一分钟对视,也叫一分钟面对面识人。这是我在跟教练技术的专家Paul博士学习的时候接触了解到的一个技术。Paul博士给它取名为“面对面中心练习”,英文是face centering。

一分钟对视的流程很简单,有点像小朋友玩的“木头人不许动”的游戏。流程如下:

设定1分钟的闹铃;

双方面对面坐着,保持一臂之远;

看着对方的眼睛,不许动,不许说话,不许笑,可以眨眼睛;

一分钟到了之后,对视结束。

我在上教练技术课程的时候,就与全班30多个同学进行了一分钟对视。我发现,每个同学的性格、风格、眼睛形状、眼神都有差异。就是那一次集中对视练习,开启了我探索人们眼睛的道路。

后来,我去跟更多陌生人对视,在咖啡厅、快餐厅、商场、酒吧跟陌生人搭讪和对视。

当对视了100多人之后,我发现了一些眼睛和性格之间的对应规律,并且这些规律也通过纸质测评得到了印证。

这个纸质测评名叫“4P测评”。我曾经在第一本书中跟大家全文分享了,在第一本书的附录中可以找到。本书再次把这个测评放在附录二。顺便说一下,4P测评是我的教练技术老师Paul博士的培训资料。感谢Paul博士允许我在本书中再次全文发表。

就这样,我就把规律总结成了一套体系,在2017年做了TEDx演讲,2018年出了第一本书,并做了喜马拉雅音频课“Anne老师教你一分钟识人”(音频课中的付费部分,也有4P测评的电子版)。

当时,我完全是自发去做对视的大量练习,纯属个人行为。而当我读了芭芭拉·明托(Barbara Minto)写的《金字塔原理》之后,我才知道我这一套操作叫“外展推理(abduction)”。“外展推理”一词由查尔斯·桑德斯·皮尔斯(Charles Sanders Peirce)于1890年创造,用来描述解决问题的方法。之所以叫外展推理,是为了强调它与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在解决问题的思维方面的相似性。

皮尔斯认为,任何推理过程都要涉及3个方面:

(1)规则(关于世界组成方式的看法)。

(2)情况(世界上存在的已知事实)。

(3)结果(如果把规则用于该情况,预期将发生的事情)。

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外展推理这三种推理方法的区别如下:

(1)演绎推理。

规则 如果价格定得太高,销量将下降 如果A,则B

情况 价格定得太高 A

结果 所以销量将下降 必然B

(2)归纳推理。

情况 提高价格 A

结果 销量下降 B

规则 销量下降的原因可能是价格太高 如果A,很可能B

(3)外展推理。

结果 销量下降 B

规则 销量下降通常由于价格太高 如果A,那么B

情况 检查价格是否太高 可能A

这三种推理方法有区别,也有紧密的联系。推理过程的起点决定了思维的形式。

从我对视的经历来看,我先是采用了归纳法:对视了100人,看到眼动的“情况”。之后自己总结出一个方法,也就是有了阶段性的“结果”。再通过纸质测评、当事人反馈、培训教授他人,接受质疑,进一步验证,总结出了“规则”,并且把这个“规则”写书出版。

因此,从对视第一个人到出版第一本书,这个过程是结合现象学,通过外展推理的方法总结出的一套理论,确切地说,仍然是有待进一步验证的猜想。我也期待有眼动仪器设备的伙伴们跟我联系,进一步做研究。

在第一本关于面试招聘的书出版之后,我又开始探索亲子领域,把之前总结出的“结果”运用到3到10岁的孩子对视中。在跟400多个家庭对视之后,我发现的新“情况”是:这个“规则”同样适用于孩子。在这个阶段,我依然采用了外展推理法。

我的体系是通过一分钟对视,看出五层信息:

(1)当下的性格特征。

(2)情绪压力及来源。

(3)原生家庭的影响。

(4)身体病痛史。

(5)未来的期待或潜能。

关于第一点性格特征,我结合心理测评MBTI、DISC、九型人格、PDP、性格色彩和教练技术中的4P测评,把人的性格大致分为四类:权力型、社交型、平和型、完美型。

每种性格的人,眼球的抖动方式完全不同,不用仪器,通过裸眼就能观测到。这也就降低了纸质测评的主观误差。

具体如何通过眼动判断性格,我会在下文进一步讲解。

关于第二点情绪压力,主要是通过匹配对方的呼吸,感知对方的情绪压力。

关于第三点原生家庭的影响,是要先感知到对方的情绪压力之后,才会逐渐出现内在景象的画面感。

关于第四点身体病痛史,需要在能稳定地做到感知对方情绪压力、看到原生家庭画面之后,更加精准的身体感知力。

关于第五点未来的期待和潜能,这个就是直达对方的潜意识,看到他/她的创伤或者蕴藏的无限潜能。

而对于亲子对视,主要关注第一层性格、第二层情绪压力和第五层未来潜能。 hnG8tKHXXlauWeMXBLfjX/wXlG6VaNKFPbgZg/OOdB0D69bE6vth9uWtN61xVdC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