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作战篇:
战争成本和国家危机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马,甲胄矢弩,戟楯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 秆一石,当吾二十石。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故兵贵胜,不贵久。

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作”这个字在《孙子兵法·作战篇》里的意思应该是“开始”。“作”的本义就是一个人从躺着或者坐着的状态,站立起来。《孙子兵法·作战篇》要说的,是战争的发动阶段,也就是所谓的“十万之师举矣”。

而要想这十万大军顺顺利利地出发,有四个前提条件:“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也就是说,需要准备一千辆战车和一千辆运输车,还要为这十万大军装备甲胄,还得为这十万大军的后续补给做好准备。为了做到这些,用于国内外的开支,会达到什么程度呢?“内外之费……日费千金”。只有国家有能力承担这些,那十万大军才能走出家门,进行战争。

按照《左传》的零散记录,中国最早的兵书应该是成书于西周末期或者春秋早期的《军志》《军政》 。这两部书已经散失,书里还说过什么已经没人知道了。所以《孙子兵法》就可以算是最早注意到战争和经济关系的军事著作。

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是有成本、有代价的。战争当然也不例外。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说,作战部队还没行动,就让运输部队先出发,而是说, 在战争还没有开始之前, 补给物资就得先行准备。

军队是什么呢?是由人组成的社会团体。这个团体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人员密集度非常高。不管军队是出国作战,还是在境内作战,甚至不管作不作战,只要把人都集中到一起,那对军队来说,吃喝拉撒就是一个和作战同样重要的问题,甚至可以说,比作战更重要。因为,即使什么都不干,也是要吃喝拉撒的。

让十万人离开原来的家,投入千里之外的陌生环境。如何在遥远而且充满敌意的土地上,维持这十万人的生存,就是首要的问题。无论干什么,得活下来才行。宇航员探索太空需要随身携带生命维持系统。军队作战,也得随身携带维持生命的物资。但是,无论如何,军队随身携带的物资都是非常有限的。

以战国时期的精锐步兵魏武卒为例。要指望军队能随时投入作战,一个士兵最多只能随身携带三天的口粮。 当然,军队也可以用牛马驮着物资。但是,携行物资的数量是有限度的。

按照西汉名将赵充国的看法,一支军队最多只能携行三十天的口粮 。而且,这三十天的口粮已经非常妨碍军队的作战行动了 。更悲催的是,如果投入更多的牛马来进行运输,那牛马也会消耗更多的粮食。 最后的结果是,实际能使用的物资反而会减少。在蒸汽机发明之前,这就是历朝历代的将军们都无法克服的问题——边际效应。

面对以上的困难,军队要生存、要作战,就得有源源不断的物资。这就需要一条能跟着军队往前走的后勤补给线。

而战争和国家经济的矛盾,主要就发生在这条补给线上,所谓:“国之贫于师者远输”。

无论哪个国家,所拥有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就拿人力资源来说吧,无论是作战还是运输,都需要大量年轻力壮的人口。战争造成的第一个显著影响,就是正常的社会秩序被破坏,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脱离农业生产。战争打一个月,他们就一个月无法干活;打一年,他们就得在路上奔波一年。在战争期间,他们不仅无法创造财富,还得消耗国家的储备物资。

结果是,民众和国家都受到损失。而且,军队对粮食的需求,也会引起物价上涨,还是老百姓倒霉。以明朝的辽东地区为例,明英宗正统年间,大米的价格是每石 2 钱银子左右,到了明熹宗天启元年(1621),大米的价格飞涨到了每石 12 两银子。造成物价飞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明朝不断加强关宁防线,有更多的军队和军费被投入这个地区。

总之,在孙子看来,如果战争时间被拉长,到最后,全国上下都有破产的危险。所谓:“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十去其六。”而且更危险的是,如果军队长期在外作战,而国内的物资又被消耗一空,那么,第三方趁机对己方发动进攻的可能性就会增大。如果发展到这一步,整个局面就可能崩溃。由战争久拖不决而造成的经济问题,最终可能会演变成更大的国家危机。讽刺的是,吴国后来就是因此灭亡的。

军队作战需要补给线,而维持补给线的成本又太高。那该咋办呢?孙子给出了两个办法:“因粮于敌”和“兵贵神速”。

只要有可能,军队就得想方设法从已经夺取的敌方国土上,获取物资补给,以此来减轻本国补给线的运输压力。这样做,除了降低战争成本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 要通过就地获取补给,来 延长军队的作战时间,扩大军队的行动自 。二战期间,德国南方集团军群拼命地向高加索方向进攻,争夺石油产地。日本华北方面军一到庄稼收获的季节,就大肆出动对中国农村进行抢劫。都是这个同样的目的。

其实,在战争的准备阶段,国家就要开始考虑降低战争成本的问题。在目前通行的所有运输方式中,水运的成本是最低的,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这一点。因此,春秋时期,为了向北方用兵,吴国开挖了连通淮河和长江的邗沟 。过了一千年,为了进攻高句丽,隋朝开挖了连通黄河和海河的永济渠

当战争发展到需要从敌方国土上获取补给的阶段,就说明双方在战场上陷入了僵持,这种情况是要绝对避免的。“因粮于敌”无法彻底消除战争给国家带来的经济危机。而且,从本质上说,“因粮于敌”只是原有的计划失败之后,为了维持军队生存而采取的补救措施。

只要战争还在进行,由此而来的各种危机就会一直存在。为了降低这些危机的影响, 最好的办法还是速战速决 ,短时间内结束战争。哪怕再高明的谋略,都不如速战速决好处更多。

战争是风险投资,在有明确的结果之前,战争是一个纯粹烧钱的项目。而且,到底要投入多少,谁也不能完全肯定。孙子坚持速战速决,就是要控制战争的进程,控制投入的规模。通过缩短战争时间来尽可能地消除战争对国家经济造成的恶劣影响,消除可能出现的各种意外和不确定性。

所以,孙子在《孙子兵法·作战篇》的最后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他说:“能做到速战速决的将领,真像司命之神一样,掌握着国家和人民的生死存亡啊。”

既然速战速决这么重要,那怎么才能做到呢?这就是《孙子兵法·谋攻篇》要说的内容,一切取决于如何发动进攻。

作战篇 tM7E+Hu+9N8WEp2dlOT00qkDsaplAejCCdVKJK0rTAo8oC/oW+4lJ1zW6CMBbZh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