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客户,独特的创新资源

一、创新不是局限于产品

创新是深圳的标签,制造业是深圳的支柱产业。长期以来,人们对制造业、中国制造可能存在某种刻板印象——认为制造业就是低成本、低附加值的行业,更多的是拼廉价劳动力。对于不熟悉制造业的读者,可能很难将创新和制造业这种传统行业联系起来。

提起创新,人们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具有创意的新产品。苹果公司是这方面的典型:iPhone手机对功能手机的颠覆,iPad作为电子产品的一个“新物种”的出现。终端产品的创新是消费者最容易接触到和体验到的,但产品背后的设计、制造工艺、材料应用,消费者接触和购买产品的方式(比如先买后付、分期付款),其实也是非常重要的创新成果。创新无处不在,在各行各业,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都以多姿多彩的形式,为消费者创造独特的价值。

中国以无可匹敌的低成本优势成为世界工厂,为全世界提供物美价廉的产品。提到低成本优势,人们总是会想到人口红利、土地成本优势。事实上,早在2010年,企业家就感受到人口红利大不如前了。更低的产品价格其实是一种重要的创新成果。 深圳作为世界制造中心,深圳企业的低成本已经不再是来自低价的劳动力,而是来自完善的产业链,以及企业内部的高效管理和技术创新,比如采用自动化制造技术。在回答深圳创新之谜时,我们需要先界定什么是创新,划定深圳创新的讨论范围。

创新的定义最早来自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他第一次从经济学的角度定义了“创新”,强调了创新的本质——作为经济活动中生产要素组合的新变化。熊彼特将创新概括为五种模式:①新产品或产品质量提升;②采用新的生产方法、新的工艺过程;③开辟新的市场;④开拓并利用新的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⑤采用新的组织形式。

国际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即“OECD”)将创新定义为:“新的或重大改进的产品或工艺,或者新的营销方式,或者在商业实践、工作场所组织或外部关系中出现的新的组织方式” 。OECD的技术定义某种程度上也借鉴了熊彼特的定义,并进一步明确将创新划分为产品创新、工艺创新、营销创新和组织创新四种类型。

中国官方也对创新做了系统定义。1999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简称《决定》)对技术创新做出了明确的定义:“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技术创新是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重要前提。” 《决定》对技术创新的定义非常符合深圳创新的实践。

《决定》对创新的定义是在改革开放初见成效,要加快现代化建设,实现高科技技术产业化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也正是深圳企业创新发展的时代背景。深圳的经济发展得益于国家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得益于经济特区先行先试的创新政策。

《决定》强调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企业也正是深圳创新的主体。不仅如此,该定义中的“技术创新”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市场导向也是深圳企业发展的重要特征。深圳的创新是在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扩大对外开放的背景下进行的,深圳企业是面向全球市场,服务全球客户,以市场价值为导向的。深圳企业的创新也是具有明确目标的,那就是——面向客户需求,实现客户价值的创新。

从创新定义覆盖的范围上,《决定》的创新定义涵盖了产品、技术、工艺、生产方式、经营管理模式。我们所讨论的深圳企业的创新也应该包括技术创新、材料创新、工艺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管理创新,而不仅仅限于面向终端消费者的产品创新。如果深入深圳的制造企业,就会发现制造企业也充满了创造力。它们的创新不仅仅体现在制造工艺上,在客户服务和商业模式上也有很多独特的实践,从而来为企业创造差异化,让客户感受到独特的价值。

二、客户是深圳独特的创新资源

深圳的创新成就与其具有支持创新的资源禀赋形成巨大的反差,但深圳的企业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创新道路。深圳创新之谜可以总结为“三不足”:一是创新技术源头上缺少高校和科研院所提供人才和科研成果;二是产学研合作机制仍在不断完善中,缺少技术成果转化支持;三是投融资服务也是从零开始建立,企业创新没有足够的试错保护机制。企业作为深圳创新的主体,它们是如何克服这三个方面的不足,从而实现创新的?是否有其他方式来替代高校、科研院所提供技术?是否存在其他机制来帮助其实现技术成果转化,同时让企业在创新试错中提高存活率呢?

回顾深圳的发展,深圳创新大致经历三个阶段,从加工制造到模仿创新再到自主创新。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深圳企业就开始从事“三来一补”的制造模式。深圳企业以OEM模式 、ODM模式 ,为国外著名企业设计、生产产品。代工看上去是体力活,但却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是企业从外部获得技术能力的重要来源之一。苹果供应链便是最好的例子,苹果公司每年都会派大量的工程师从美国飞到中国,据说平均每天有50名工程师从加州飞往上海,帮助中国的供应商不断完善制造工艺。

世界级的客户就是深圳企业可以依赖的独特创新资源。那些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进入中国市场,主导产业链转移的世界级企业,就是足以跟美国硅谷高等学府、德国产学研体系相媲美的创新资源。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国外技术引进被认为是改善自主技术能力、调整产业技术结构和发展经济的有效方式” 。在世界制造中心往中国转移的时代机遇中,深圳企业的创新和成长得益于跨国公司的知识外溢效应,本土企业在跟外国企业的合作中不断提升创新能力。

只有世界一流的公司,才能提供媲美世界一流学府和研究机构的创新资源。硅谷的很多企业,比如苹果、谷歌等巨头,都是深圳企业的关键大客户。这些国际知名品牌客户恰恰能够扮演提供世界最前沿的科研、技术资源的角色。在为世界一流企业服务的过程中,在频繁的交流和互动中,知识的外溢和技术转移、组织间的学习总会发生。无论是直接提供前沿技术,还是启发对未来创新的理解,无形中这些世界知名企业便为深圳企业提供了创新的源头。早期的世界级客户主要是世界知名的跨国企业。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很多中国本土的优秀企业也成为深圳中小企业的世界级客户。

与此同时,服务世界知名品牌也降低了深圳企业创新的试错成本和风险。优质客户能带来稳定的订单,这为深圳企业带来稳定资金来源,持续的订单让它们能够不断生存和成长。更重要的,世界知名的大客户通常会为供应链赋能,挑选好的供应商并将它们培养成自己的合作伙伴,这种商业模式培育和提升了深圳企业的创新能力。在这种长期的良性合作伙伴关系中,深圳企业不断接受跨国公司的挑战,在完成挑战中完成能力迭代,提升创新能力,最终成长为大企业。

三、“以客户为中心”的创新

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之时,深圳报业集团发起了“深圳最有影响力的十大观念”评选活动,“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高居榜首。这句口号出自“蛇口之父”袁庚。1981年,袁庚为了鼓励蛇口建设,加快发展速度,提出了这句口号。完整版的口号是:“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顾客就是皇帝,安全就是法律,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管。”“顾客就是皇帝”,这句口号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着实令人惊讶!原来“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之初就已经深深地烙在深圳基因里。

深圳最成功的民营企业之一,世界知名的华为公司,其核心价值观是“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艰苦奋斗”。华为吸收了西方的管理学思想和方法,基于本土实践发展出一套适合中国企业的管理理论。“以客户为中心”是贯穿华为业务管理的主线,华为管理方法的精髓,也是华为官方提炼的经营逻辑 。华为的经营方式向我们展示了“以客户为中心”不仅是一句响亮的口号,而是一种经营之道。这种经营之道会体现在战略决策的制定、战略落地执行、企业组织设计和变革、管理流程,以及员工的行为等多个方面。华为著名的三大业务流程产品集成开发(IPD)、从线索到回款(LTC)、从问题到解决(ITR)都是始于客户、终于客户,在实现客户价值中形成闭环。客户需求是华为的创新之本,华为不是为创新而创新,而是在企业里建立起追求价值的创新文化和机制。华为“以客户为中心”的创新是成功的,在2022年波士顿咨询公司发布的全球最具创新力公司中,华为高居第八位。

图1-2 华为三大流程

“以客户为中心”一直是企业管理的热词,华为的成功也让这句话高频地出现在管理培训的课堂上。那么,华为“以客户为中心”的创新是深圳的个案吗?深圳数量庞大的中小企业也是如此吗?在与深圳众多企业家的交往,以及对深圳企业常年的跟踪研究中,我们发现:“以客户为中心”的创新不仅限于华为这样的大企业,也是很多中小企业的创新管理之道。本书关注的专精特新、隐形冠军企业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以客户为中心”是深圳企业信奉的价值观,这也放大了世界知名企业对深圳企业创新的赋能。优秀的客户为深圳企业提供创新资源,而市场导向的创新模式则在无形中成为一种技术成果转化机制。深圳的创新是市场导向的,深圳企业的创新是围绕客户需求展开的。企业在实现客户价值中完成创新。在客户需求的牵引下完成创新,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也完成了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以客户为中心,在不断服务客户、贴近客户的过程中实现创新,不断成长,是深圳企业创新成功的独特经验。 cc/dNWbd1HpB9mGepK26J5KoBwc7yOpDpr9bMWbrgt3SxrLfWQoXZNc3WbVKMZ/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