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深圳创新之谜

一、深圳,最具创新能力的城市

创新是深圳的重要标签。改革开放以来,深圳的创新成就举世瞩目。如今,深圳已经是中国最具创新能力的城市。2022年,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1》,深圳市连续三年蝉联第一名,创新能力指数的总得分(85.17分)高出第二名杭州(78.82分)不少。

图1-1 2021年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排名

深圳龙头企业的创新实力在全国,乃至全球都遥遥领先。2021年,全球PCT 国际专利申请人排行榜上,华为占据世界第一的位置,以6952份申请连续第5年占据榜首 。跻身世界前50强的13家中国企业中,就有7家来自深圳。除了华为之外,还有平安科技、中兴通讯、深圳大疆、深圳瑞声声学科技、深圳华星光电、腾讯。深圳企业的创新实力由此可见一斑。

高新技术企业的大规模集聚和快速成长,让深圳拥有“中国硅谷”的美誉。“回顾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奇迹,创新是第一动力,企业无疑承担了创新主体责任。” 深圳的商业主体超过300万户,年度研发投入高达4.2%,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深圳创新形成了“6个90%”的独特现象:“90%以上的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90%以上的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的职务发明专利出自企业、90%以上的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来源于龙头企业”。

深圳的创新实力不仅体现在世界级巨头企业上,还体现在众多不知名的中小企业上。“专精特新”是近年来的热词,所谓“专精特新”,指主营业务专注专业(专),经营管理精细高效(精),产品服务独具特色(特),创新能力成果显著(新)。为扶持“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国家将创新型中小企业划分为四个梯次,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并予以相应的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截至2022年8月,在全国评选的四批“专精特新”企业中,深圳共计有44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全国排名第三,仅次于北京和上海。截至2022年10月,第七批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名单上,深圳市累计有65家企业,获评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占广东省总数超过一半,位列全国大中城市第二,高于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大城市;单项冠军产品有45个,位居全国第一。

表1-1 创新企业梯次介绍

备注:来源于《中国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报告(2022)》 、工信部《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暂行办法》。

提起深圳的创新成就,自然离不开国家改革开放的历史大背景,离不开深圳先行示范区先行先试的政策支持,也离不开深圳市政府对人才的吸引、对创新和技术成果转化的鼓励、对知识产权成果的保护,以及创造相对公平和充满活力的营商环境的努力。

深圳的创新主体是企业,企业创新的基础是人才。在引进人才方面,深圳出台政策最早,支持力度最大,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早在1987年,深圳就颁布了18号文《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鼓励科技人员兴办民间科技企业的暂行规定》,鼓励技术人才创业,此后便有了“孔雀东南飞”的故事。深圳很早就吸引了一大批技术人才来兴办企业。人们熟知的华为的任正非、比亚迪的王传福、腾讯的马化腾、大疆的汪滔等众多知名企业的创始人,都是高新技术人才。后来引进人才的系列政策也吸引了不少在科技领域卓有成就的海归科学家和高层次领军人才。这批高水平的技术人才,可以说是深圳创新的基础,是深圳企业创新的“原始资本”。

技术能力也是企业创新的基础。“技术能力附着在企业员工、技术软硬件系统和组织管理中,并体现为各要素内生知识存量的总和。” 深圳长期的人才吸引政策为这座城市源源不断地吸引高技术人才,从而弥补了本地高等院校不足,解决了后备技术人才培养的问题。当然,随着企业自身发展壮大,员工也在过程中得到成长,技术能力不断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也随之提升。另外,除了技术人才自身掌握的技术知识外,还有他们与科研院所的关系,比如和原来毕业高校的导师、同学关系,这些关系也直接或间接地为企业引进更多的人才,带来了新知识、新技术。

国家和深圳市政府也非常重视创新技术成果的转化。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简称高交会)就是一个典型案例。高交会由多个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和深圳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是中国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科技类展会。高交会是“官产学研资介”的有机结合,集成果交易、产品展示、高层论坛、项目招商、合作交流于一体,每年都吸引了海内外众多国际知名跨国公司,为它们寻求项目、技术、产品提供便捷通道,也为本土企业带来全球商机。

二、深圳创新之谜

长期以来,对于深圳创新的研究和经验总结汗牛充栋。这些研究更多是聚焦在公共政策、产业经济、大企业的故事上,而对深圳企业创新的发生机制、企业内部创新管理的微观视角,却鲜有涉及。我们试图去追问:在深圳企业内,创新是如何发生的?创新的能力又是如何构建和提升的?在这种追问中,我们发现一个令人惊讶的事实:这是一座最具创新能力的城市,然而,这座城市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却连一所211、985的高校都没有!深圳的创新成就与其天然禀赋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深圳的创新成就越高,这种现象就越让人费解!

诚然,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制度创新,起到了很好地吸引技术人才、鼓励创新创业、激发企业家精神、为企业创新保驾护航的重要作用。然而,深圳的创新成就始终与其依托的创新资源形成巨大反差。尤其是将深圳和美国的硅谷、将深圳制造业和德国制造业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就会发现除了改革开放的政策红利,深圳在很多方面都明显处于劣势。在影响创新的关键要素上,深圳所拥有的资源远远不及国际上的对标对象。

虽然享有“中国硅谷”的美誉,但深圳却没有美国硅谷基于高等学府的创新资源和创业条件。硅谷的技术创新是有高校作为依托和源头的,早在20世纪60年代,硅谷就聚集了一批实力雄厚的美国一流大学。其中,斯坦福大学对于硅谷的崛起至关重要。斯坦福大学不仅为硅谷培养技术人才和创业家,还支持和投资学生创业,是硅谷早期科技企业的孵化器。世界上第一个大学科技园就诞生于斯坦福大学,第一批入驻园区的企业就有家喻户晓的通用电气、洛克希德、惠普等。在学界和商界的互动下,科技变革带来的一波又一波创新浪潮都是由硅谷的企业引领的。在这些科技浪潮中也诞生了一批批伟大的公司,比如电子时代诞生了惠普,集成电路时代诞生了英特尔、AMD(美国超威半导体公司),互联网时代诞生了思科、雅虎、谷歌。

虽与“北上广”一起位于国内一线城市之列,但相比其他一线城市,深圳的发展几乎从零开始。北上广都有世界顶尖学府,深圳却长期只有一所高校。深圳更没有直辖市、省会城市那样近水楼台的政府客户关系,自然也很难收获政府订单,承接官方项目。提起深圳的高校,深圳本地建立起的大学只有一所,即深圳大学。后来出现在深圳的清华、北大等一系列知名高等学府分校,也是近年开设的。

深圳的优势是先进制造业。提到制造,人们往往会先想到德国。中国的“‘专精特新’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是类似于隐形冠军的概念。隐形冠军指的是在细分领域中占有领先市场份额的中小企业。隐形冠军是德国制造崛起的秘密,也是德国能够长期占据全球出口贸易第一的原因。 同样盛产“隐形冠军”,深圳却没有德国那样的创新支持体系。每当深圳企业家们到德国参观的时候,他们都会对德国的产学研体系羡慕不已。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简称“FhG协会”)是德国产学研的典型代表,它是德国乃至欧洲最大的应用科学研究机构。FhG协会是公益性的非营利科研机构,其在经济中扮演创新引擎的角色,帮助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市场产品。

深圳既没有斯坦福大学那样常年排名世界前列的知名学府,也没有德国弗劳恩霍夫模式那样的产学研体系。《深圳奇迹》一书的开篇就以“文化沙漠”一词描述深圳——深圳作为迅速崛起的移民城市,却在文艺、科学、教育、精神生活等方面比较匮乏。 缺少高校、科研院所的支持,深圳中小民营企业天生就没有提供技术的源头,也没有技术成果转化的支持和指导。

此外,资本是创新的重要支持,风险投资是硅谷成功不可或缺的一大助力。创新创业是失败率很高的事,完善的投融资体系能够让企业在失败中存活,熬到成功的那天。在硅谷那条著名的沙丘路上,聚集了300多家风险投资机构,也成就了很多世界知名的风险投资公司,比如大名鼎鼎的红杉资本。红杉资本在中国有很高的知名度,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京东都得到过它的投资,它还投资了苹果、谷歌、思科、甲骨文等对世界具有深远影响的公司。纳斯达克上市公司总数的20%以上都曾获得红杉资本的投资,甚至还有“没有红杉资本就没有纳斯达克”的赞誉。 硅谷成熟的风险投资机构,让很多小公司都有机会实现梦想,从而造就了伟大的科技公司。

相比之下,深圳的中小企业在资本支持方面就显得捉襟见肘。深圳在投融资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早在1990年就成立了深圳证券交易所,专业投资的深创投也在1999年成立。深圳虽然走在了全国前列,但中国的创业投资服务和发达国家成熟的金融服务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关于2010年以前深圳的风险投资,网络上很难找到相关报道和统计信息。2009年的一篇《深圳十年风险投资沉浮》提供了一些深圳早期风险投资的历史片段。报道中有这样一段描述:

“2000年,深圳市政府推荐了23家预选企业上创业板。这23家企业自然就成为风投企业打破头争抢的‘香饽饽’。”

从这篇报道可以窥视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之初的深圳风投:一方面风投机构缺乏好的标准;另一方面,当时的风投缺乏识别优质种子企业的方法。当时的风投更像跟风和炒作,通过投机进行短期套利,而非通过帮助被投企业成长、实现价值增值来获利。

深圳很多民营企业在发展早期,都面临着融资贵、融资难的问题。就连银行贷款这种基础的服务,中小企业也往往因为缺乏贵重抵押物而难以获批。在我们访谈的企业中,我们发现很多成功的深圳民营企业很少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去放大自己的能力,有的企业家甚至为了事业不惜抵押、变卖房产。

2010年左右,一位早已在深圳购买多处房产的企业家为了投身制造业,在公司陷入困境之时变卖了自己的多套房产帮助企业渡过资金周转困境。现在的人肯定会感到十分惋惜,因为深圳房产带来的回报可能不亚于做实业赚到的财富。

2013年,一位企业家为了更好地形成战略聚焦,不得不在两个增长都不错的业务中做取舍。后来他坦言,如果放在今天,他就会运用资本市场的力量去补强研发能力,而不需要放弃增长势头较好的业务去进行战略聚焦。尽管历尽艰辛,这几家企业后来都成长为行业领军企业,而且都在各自行业做出了创新贡献。

深圳企业在既缺乏技术源头和技术成果转化支持,又缺少风险投资等投融资服务的情况下,究竟如何发展出赢得商业成功的创新能力呢?这是深圳的创新之谜。 iTaOMDchVkEF+f7aWiYANUoNvDxJ74LoJg1AS6ncza1jVfHtL1yGTFfzjZZdw78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