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丧葬文化的简介

第一节
丧葬文化的起源

丧葬文化是研究人类死亡、殡葬操作和殡葬实物的一种文化,蕴含着人类对自身的归宿、生命的价值、永生的追求、现存的社会等问题的思考。例如对于死亡不能说“死亡”,而是要说成“仙逝”“作古”“老了”“病故”等隐性词语。

我国的丧葬文化源远流长,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丧葬文化成为统治阶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几千年的古代社会中,历代朝廷都对丧葬礼仪给予高度的重视。在反映我国先秦时期礼仪制度基本内容的《仪礼》一书中,“丧服”“士丧礼”“既夕礼”三篇就专门记述了当时一般贵族从死亡到埋葬的一系列详细仪节。

人类举办葬礼力图冲淡死亡色彩,铭记先人的恩德,激起报恩之心。因此,人类在亲人亡故以后不想让其快速离去,产生了殡葬实务操作和殡葬实物符号。丧葬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博大精深,由观念、实务和操作形态构成,是一种特殊的生命文化。

丧葬文化中殡葬操作主要分为殓、殡、葬等三个环节,每一个环节按照不同的传统民俗有所不同。殓,是给遗体沐浴更衣下棺;殡,是入殓后将灵柩停放于殡仪场馆供亲朋好友吊唁;葬,是掩埋死者遗体,即棺木入土。

丧葬文化中,“殡”这一环节尤其重要。“殡”的最初含义是亲属“不忍”死者快速地离去,准备一些入殓和殡葬用品来料理后事,召集亲朋前来吊唁。丧事祭奠用白布做装饰,由晚辈做好丧服并戴孝,在家停尸,设立灵堂或牌位,亲朋好友给逝者牌位磕头或敬礼,亲朋邻里绕棺以示告别。现在开的追悼会(古代称辞灵)类似于给死者送行,办一个阴阳两隔的“送别会”。在举办告别仪式以后进入出殡阶段,即将死者的遗体运送到墓地或者火葬场,进行土葬或火葬。土葬直接用棺椁装殓,将棺材放入坑中埋葬,筑起坟头或者立碑。火葬需要将遗体焚化以后,将骨灰装入骨灰盒中,选择墓地埋葬或寄存,供晚辈定期或不定期祭祀。

图2-1 纸扎丧葬用品

第二节
丧葬文化的内涵

一、丧葬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非常广泛和最具人文意味的概念,简单来说文化就是地区人类的生活要素形态的统称,即衣、冠、文、物、食、住、行等。给文化下一个精确的定义较为困难,学术界对文化概念的解读也是众说不一。笔者认为文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即所谓的精神财富,包括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社会制度等;广义的文化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即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过程中创造的一切财富的无形表现。

丧葬文化是广义文化的一个分支,专指人在生命终结、回归自然时举行的一系列活动中所体现的物质形态和符号象征。当人类生命结束时,通过各种方式将遗体进行处理,充分体现丧葬的本体意义,并且由个别上升到普遍,体现了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对存在价值的肯定,这也决定了丧葬活动凝重、压抑的氛围,以及该活动形式的单调、严肃和所用物品的格调色彩。进一步讲,丧葬文化与死亡相关,是人类创造的社群活动中多种特质文化的复合体,涉及殡葬实物、信仰、心理、伦理、道德、艺术等方面,形成了诸如临终关怀、死亡教育、死亡观念、殡仪习俗、丧礼文化、墓葬文化、祭祀文化等相关文化活动。

二、丧葬文化的特征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受到历史发展、社会制度、宗教信仰和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各民族和地区的丧葬活动会有不同的形态和特征,主要特征有如下几点:

1.地域性。不同地区的丧葬文化有着不同的表现,故此,丧葬文化有着明显的地域性特征。丧葬文化的地域性是指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们,其丧葬文化的活动形式和内容都不尽一致。如生活在农业区的居民大多实行土葬,而生活在草原的居民大多实行火葬,沿海居民则大多实行海葬。可见在不同地域,受到自然资源和生存条件等的影响和限制,形成了不同的丧葬方式。这既能充分体现出丧葬文化的价值和属性,又说明丧葬文化能在不同自然条件与人文基础上进行持续改进和延续。

2.民族性。丧葬文化的民族性特征由民族特质决定,由于生活在相同地域,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观、心理素质、生活方式,组建起了具有意识形态的价值共同体,共同体决定了不同民族必然具有不同的丧葬文化。进一步讲,每个民族对逝者遗体的处理方式和礼仪,都受到本民族自然环境、文化形态、宗教信仰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一旦形成公认的模式,便具有本民族丧葬行为规范的作用。可见,丧葬文化是民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在漫长历史过程中积淀的结果。

3.延续性。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丧葬文化随着历史发展而延续,每个时期形成了适应该时期的经济、社会和文化需求的存在。同时,这种存在必然与前期保持着联系,形成了历史的延续性。丧葬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存在状态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延续性。

4.变异性。人类社会不断进步与发展,文明程度越来越高,丧葬文化必然会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丧葬文化的形态和活动内容要适应社会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就要适当扬弃和重新塑造,必然会产生新的丧葬文化,由此导致文化具有变异性。丧葬文化的变异更能充分地体现人类意识的觉醒。如山顶洞人的安葬方式只能被视为人类早期比较有共性的安葬方式,此后随着族群的形成、发展、演变,受到生存条件、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安葬方式、礼仪规则、殡殓方式等发生差异,形成多种多样的丧葬文化。因此,变异性是丧葬文化的一个明显特征。

图2-2 山东栖霞牟氏庄园丧葬习俗雕塑

第三节
丧葬文化的形态

丧葬文化的形态分为有形和无形两方面,不同民族在不同时代的丧葬文化形态有较大的差别,形成一种随时间而变化的动态文化现象。经过归纳和总结,丧葬文化具有情感形态、观念形态、实物形态和行为形态四种形态。

一、情感形态

人类在正常生活或面临死亡时都会产生强烈的生命意识,形成丰富而浓厚的情感。首先,在行为上,面对亲属和朋友的死亡时,人们在情感上受到沉重的打击,这种打击会在丧葬文化中留下明显的印记,即通过各种形式来表达对亲属的怀念和眷恋,如痛哭流涕、捶胸顿足、茶饭不思等,这些都是情感形态的具体表现。其次,在颜色上,利用白色的孝服、孝帽、孝带、引魂幡,以及现代葬礼上的白花和黑纱等,通过冷色调来表示逝者亲属的哀思,能够体现出“家有逝者”的意思。最后,在语言上,尽量不用诙谐幽默的话语来表达对逝者功德的纪念和追思,而应用“千古”“哀思”“安息”“乘愿再来”“拊我育我”等词语对逝者进行情感表达。外人劝慰逝者亲属使用“节哀顺变”等话语来表达,在参加吊唁时尽量不要带有笑容,而应表情凝重、声音低沉,以表示对逝者的哀悼与缅怀。由此可以看出,丧葬文化寄托了人类丰富而深厚的情感。

二、观念形态

生死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因此,丧葬文化的生死观念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经过人类的不断探索和科学知识的普及,人类对生命的诞生与死亡有了理性的认识,由此形成了不同的生死观念和不同形态的丧葬文化,也由此构成了丧葬文化不同的品位与格调。如古代帝王修建陵寝是希望人到另一个世界也能拥有荣华富贵,是一种对现实生活留恋的生死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人们信仰马克思主义无神论,自1956年国家推行殡葬改革以来,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倡导垂范以及政府部门的推动下,在人口稠密、交通便捷的地区普遍实行了火葬并为民众所接受,不保留遗体,这是唯物主义生死观的具体体现。此外,在丧葬文化的观念形态中,还包括道德与伦理的要求,主要是中国儒家文化中“孝”的体现。从古至今中国对于“孝”文化的传承,其核心是强调生命在延续过程中,后代对给予自己生命、养育自己成人的血亲的尊重。以道德的、伦理的形式要求后人应该继承先人的优良传统,这在丧葬文化和祭祀文化中得到了集中体现,如丧事活动的规格、礼仪、程序的适用等,都是社会用来判断某家丧事活动是否规范圆满的标准。

三、实物形态

在举办丧葬活动时,通过一定的有形实物来表达对死者的哀思,能够体现出丧葬文化中的文化观念,尤其是在乡村丧葬活动中,文化观念更能体现在实物形态上。逝者亲属都对自己的血亲有深厚的情感,认为应该用最好的丧葬用品来表达对血亲的怀念。首先,在中国传统的土葬中,用寿材来装殓逝者,手工制作寿衣、寿裤、寿袜、孝服、白花、黑纱等。中国人素有寻找风水宝地,保佑后代儿孙兴旺发达的观念。因此,墓地被称为“万年吉祥地”或者“阴宅”,墓穴被称为“千年屋”。其次,逝者的丧葬实物按其生前生活使用的物品来设计,遵照“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观念。在普通百姓家里,虽然没有修建豪华的陵寝,但是会用纸扎等有形物品替代死者生前的生活用品,如可以洗漱、吃饭、读书、观花赏月的“阴宅”,或者把死者生前最喜爱的物品和死者一起烧掉埋葬,让实物在阴间陪伴死者。在古代帝王陵寝中,建有宝鼎、神道、石像等,充分体现了帝王对实物形态的追求,更体现了一个时代对建筑、服饰、饮食、雕刻等方面的文化追求。最后,在举办殡葬仪式过程和后期祭祀活动之中,逝者的后人选择高档的物品,是为了显示自己的经济实力和对生命的尊重,乡村一般要聘请鼓乐队,还有餐饮一条龙服务,不同辈分的亲属则有不同标志的丧服。

图2-3乾陵石刻

唐三彩

四、行为形态

丧葬文化在殓、殡、葬、祭祀等各个环节中都能够体现出来。尤其在入殓时充分体现了人们对生命的尊重。广大农村地区保持着最为传统的入殓方式,那就是在逝者生命停止那一刻,亲属要给逝者擦洗身体、穿衣服、梳头发、戴帽子和压口钱,并要给逝者烧倒头纸和哭灵等。在停灵和殡葬阶段通知亲属和邻里,亲属来参加葬礼,以磕头和敬礼的形式向逝者表达哀思。在《礼记》中,奔丧到家时的面向方位、跪拜形式就是规则对情感制约下的行为,丧亲之痛必须化作符合规定的行动才具有文化的意义。研究表明,起初部分殡葬行为仅是个别行为,但是个别行为在经过一定的历史沉淀后,形成了人类的共识,在达到理性思考时,便固化为制度,形成不成文的制度文化,在制度规范下这些文化又开始泛化。

第四节
传统丧葬过程与活动

一、入殓

入殓是指将遗体装入棺椁的仪式。按照民间风俗习惯,分为小殓和大殓。小殓是在人尚未断气时帮其将寿衣穿好,将其移到屋内搭建的灵床上,在确定断气以后往嘴里放压口钱,头上盖好蒙面纸,用白线绑手脚,让其左手握打狗鞭子,右手握打狗饼子,打狗饼子里面放有麻绳,是让亡人到了另一个世界过狗山时给狗吃,使其能够顺利通过狗山。胸前放上压心碟,身下铺上寿褥,身上盖绣有八仙人的寿被,戴有寿帽,袖口被扎紧。同时灵床前摆供、上香、点长明灯。大殓是在小殓的次日或者出殡前进行,为亡人举办入棺仪式,让亲人见死者最后一面。按照民间习俗,通常入棺前要在棺底铺上一层谷草,再铺一层黄纸,祈求死者灵魂能够早日升天。要用黄绫子绣花棉褥,俗称铺金,褥子上绣着八仙过海和《金刚经》等图案,示意亡人早日超生。盖棺时要等儿女在场,口中念叨“爸爸(妈妈)躲钉”,如果亡人为女士,部分民族要等娘家人与其告别后才能盖棺。棺内还要放置一些陪葬品或纸钱之类的物品。在盖棺以后亲人再次祭奠,此时停棺称“殡”。

图2-4 马王堆汉墓黑地彩绘漆棺

二、出殡

出殡又称“出山”或“发引”。出殡之前先要辞灵,打开棺材盖让亲友瞻仰遗容。亲属为死者装上一碗饭,俗称“馅食罐”或“下水罐”,由死者的儿媳妇抱起,埋在棺材的前头。其后是“扫材”,即把棺材头抬起,孝子们放置一些铜钱在棺下,随后用新扫帚扫走棺材上的浮土,倒在炕席底下,有“捎财起官”的意思。还有部分地区在出殡以前要为死者开光,由长子或者长孙持蘸了酒精的棉棒给死者从头到脚擦拭。过程中有一位领念人,领念人说一句“开眼光,亮堂堂”,为死者开光的人就跟着念一句,依此一直从头开到脚,开光完毕再进行出殡仪式。

出殡的程序多数如下:先转棺,将棺材抬起移至门外,再抬起棺材头,备好祭祀用品。司仪读完祭文以后,由僧道引导孝子贤孙们“旋棺”,在棺材周围绕行三圈以后,将棺材用绳索勒好再抬棺起引。送葬队伍中长子扛灵幡在前,次子抱灵牌紧随其后,次子以下的孝亲们持粘有白纸的“哭丧棒”边走边哭。一切准备就绪后,即可由抬棺的杠夫起杠。同时还有两项仪式:一项是把死者生前所用的枕头拆开,把里边的荞麦皮和枕套一起烧掉;另一项是摔瓦盆,把灵前用于祭奠烧纸所用的瓦盆由长子举过头顶将其摔碎,俗称摔“丧盆子”。摔盆由长子、长孙、亲侄子等来执行,如果无儿无女则让关系亲近的人来代替,而且从仪式秩序上讲,必须找到一个适合摔盆的人来执行此项仪式,这一仪式会将摔盆者与死者的关系拉近,甚至将会确立财产继承关系。摔盆的规则是一次用力摔碎,摔得越碎越好,按民间说法盆是死者的锅,摔得越碎越方便死者携带。盆一摔碎杠夫就起杠正式出殡。在传统丧葬过程中,有扬撒路钱、沿路祭拜、摆茶路祭等仪式。撒路钱是把白纸或黄纸剪成如铜钱一样的纸钱,由专人在出殡队伍前面扬撒,在起杠后还有路祭,经过十字路口、桥梁寺庙、重要隘口、城门时要烧纸焚香祭拜,包括到了墓地下葬也要扬撒路钱。茶桌和路祭棚多为丧家的亲朋好友摆设,以此对丧家表示哀悼和慰问。茶桌供孝子和亲友饮水,孝子要叩谢。

图2-5 古代出殡模拟场景

三、埋葬

在死者生前或死亡以后需要选定埋葬地点,在确定死亡以后要择选埋葬日期,确定打穴、下葬、圆坟的时间。首先,选择坟茔地时,如果家族之中有老坟,坟地面积较为宽阔,以往家宅平安、人丁兴旺,就不必重新选择坟茔地。如果条件不允许,将会选择新的坟茔地。其次,在确定坟茔地以后,一般在家停尸一天、三天或五天,选择一天太仓促,通常放小三天或大三天等。再次是打墓,即挖墓坑和造坟。在打墓前由死者的长子或者亲属放炮、烧纸祭祀。烧纸完毕由长子先拿出工具挖一下表示“破土”,随后由聘请的打墓人开始下手干活。由于各地风俗习惯不尽一致,有的地方是埋葬当天打好墓穴,有的是前几天就打好墓穴。最后,埋葬逝者仪式由阴阳先生或者家族之中德高望重的长者来主持。

埋葬仪式一般分为四步,第一步是暖炕,在墓穴之中烧火,让死者舒适地长眠在墓穴中,也寓意着在冥界能够过上温暖的生活。第二步是在墓穴之中放入属于死者的地契,称为买地券,主要是给死者提供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随后将馅食罐和五谷囤等分别放在死者的头顶上和脚下,同时五谷囤里放上一盏长明灯,给死者在另外一个世界准备米缸和水缸。第三步是将棺材放入墓穴,用钉子将棺材钉住,随后由长子将第一锹土撒在棺材上,其他人开始用打墓穴挖出的土筑坟,儿女给死者烧纸并哭泣,坟头上插上灵幡,还要摆放花圈等。堆土成坟是一种象征性的仪式,亲属们卸下孝服并抓一把土,寓意得福,随后回家答谢助丧者。最后一步,有的地方要圆坟,在天没亮以前,由死者的男性亲属带着工具在指定的地方取土,为死者筑起圆圆的坟头和划定院落,寓意死者在阴间有了住宅。临近中午,死者的亲属重新穿好孝服到坟地祭奠死者,俗称“圆坟”。圆坟后殡葬阶段彻底结束,等到烧七或周年再来祭祀。

图2-6 清代画家石涛墓 0SkAhHIO6bHECwMrL/9DooMO9Ugbt1DSBqyaFcgZ8++eTmc0kQh3yWbnBAWafCW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