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东北地区乡村传统婚丧习俗

第一节
黑龙江乡村传统婚丧习俗

一、黑龙江乡村传统婚姻习俗

赫哲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分布于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交汇构成的三江平原和完达山余脉,集中居住于三乡两村,即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八岔赫哲族乡,双鸭山市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和佳木斯市敖其镇敖其赫哲族村、抚远市乌苏镇抓吉赫哲族村。赫哲族过去的婚姻仪式比较简单,后来受到汉族、满族等民族的影响,仪式逐渐丰富起来。黑龙江省同江市申报的赫哲族婚俗,于2014年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赫哲族的乡村传统婚俗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提亲和定亲。赫哲族实行氏族外婚制度和一夫一妻制,过去富户也有一夫多妻制的。如果男方看上女方,需要父辈去女方家提亲,也有请媒人带着酒肉等礼物到女方家,喝酒到尽兴以后说明提亲的想法。如果女方的父亲看中了小伙,这门亲事很快就能说成。如果女方家对男方家不太满意,媒人会再去撮合,直至女方的父母同意为止。当女方家同意这门婚事以后,就算是将亲事定下来了。早年结亲没有门当户对的观念,不讲究贫富贵贱,容貌不作为择偶的主要条件。以能渔擅猎、为人正派、忠厚老实作为选择男方的条件,选择女方的条件则主要以人品好、针绣手艺巧和聪明贤惠为标准。

2.过礼。在男女双方都同意这门婚事以后,第一步是择日过小礼,媒人、未婚夫及其父母带着给女方的礼物到女方家里,在酒席上商定需要的彩礼数目、过大礼的日期和交换男女订婚媒帖这三件事。过小礼仪式结束以后,两家就正式结为亲家。第二步是过大礼,就是在结婚的前几天,男方将女方所要的衣服、被褥、家具、首饰、酒肉等全部送到女方家,双方商定娶亲日期。娶亲时,不管两家相距多远,都由男方接亲。

3.迎亲。确定迎亲日期以后,新郎和亲朋好友到女方家迎娶新娘,女方家的亲朋好友要将新娘和嫁妆一同送到男方家中。迎娶新娘时,新郎要披红挂绿骑着马,还有傧相相随。如果男女双方距离较近,当日就可以将新娘接到家中。如果男女双方相距较远,迎亲的人要在女方家住一晚,第二天将新娘迎接到男方家,在此期间女方家要招待男方家迎亲的客人。随后迎亲、送亲的人组成迎亲队伍,一并将新娘送到新郎家中,夏天要乘坐彩船,冬天要乘坐彩橇。新娘的父亲不送亲,新娘的母亲、兄弟、姐妹和亲戚将新娘扶上彩船或彩橇后新娘要哭泣。送亲的人快到时,男方家的老人和亲友们出门迎候,并敬酒三杯。男方在接回新娘后,要先将新娘安顿到别人家,第二天才举办婚礼。

4.婚礼。婚礼一般是在太阳刚要升起的早晨举行。新郎、新娘拜天地时,院中放一张桌子,桌上放香炉。在司仪主持下拜天地,新郎在前领路,新娘跟随走入洞房。当新娘走到洞房门口,新郎用一根木棍将新娘的红盖头挑起,甩到房门外屋顶上。新人入洞房后,先拜祖宗三代,接着由一位非新郎直系亲属的老人手执三四尺长,中间扎着3条红布的3根芦苇(象征祖宗三代的权杖)向新娘训话。大意是要孝敬公婆、尊重丈夫、勤劳善良,屋里的话不要向外传,外面的话不要往家里传。老人在训话时,新人要跪着听。一番训话毕,新郎、新娘还要在祖先牌位前跪好,听老人向祖先祷告。向祖先祷告完后,新郎、新娘再拜灶王。拜过灶王,还要给老人磕头,一整套程序进行完,婚礼才告结束。

图3-1 赫哲族鱼皮衣

5.婚宴。参加酒席的人一般是老人与老人同桌,年轻人与年轻人同桌,新郎、新娘要挨桌敬酒,并给老人酒桌上的人磕头。酒宴至晩尽兴散去,不闹洞房。宴罢新娘要给亲戚朋友中的长辈装烟、倒水,一一拜认。新郎要吃猪头肉,新娘要吃猪尾巴,意思是男人带领女人跟随。新婚当晚,新人要吃面条,表示夫妇福禄长寿。

6.回门。赫哲族有回门的习俗,但日期没有定数。有的结婚第三天回门,有的一个月才回门,有的根本不回门。回门后,在娘家停留的时间也没有定数。有的在娘家吃一顿饭即返回,有的住上几天,有的住一个月才返回婆家。

二、黑龙江乡村传统丧葬习俗

赫哲族的丧葬习俗是在其固有的自然与文化环境中不断积淀而形成的,展示了其独特的心理特征和价值观念,在其社会发展与文化传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以前赫哲族人丧葬根据死因而有所不同。狩猎死于山中者,以桦树皮或树枝裹尸架在树上,待二三年后埋葬;死在家中者,停放三日后装棺埋葬;死于非命者,隔日埋葬;死于天花或瘟疫者,当日进行火葬。小孩死后用桦树皮卷起捆扎好挂在树杈上,赫哲族人认为孩子灵魂小,埋在地下灵魂出不来,恐其不能投胎和家长怕自己不能再生孩子。现对正常死亡的赫哲族人的传统丧葬习俗进行介绍。

1.入殓。人死后停放在外屋中间临时搭起的板床上,全身盖上黄布,旁边放一碗水,用细线的一头拴在黄盖布上,另一头拴上铜钱放到水碗里,以示死者喝水。每次烧纸,四周浇米汤或酒,以此敬死者。

2.出殡。早年用桦树皮裹埋,后来发展到挖一个长方形土坑,四周用原木垒成框壁,下面铺原木、垫草、铺褥,把遗体仰卧放在墓穴中,并将死者生前最喜爱的东西放入墓中作陪葬品,上面也用原木摆盖好,铺草培土成一拱起的土堆形成坟墓。后来受汉族的影响,开始用木棺材来埋葬。停灵要根据气候和家庭经济情况来定,通常为一天到七天不等。通常是三天出殡,晚辈人都要穿上白孝衣、扎上白腰带。

3.撂档子。俗称“送魂”。根据家庭情况一至三年不等,也有一百天就撂档子的。撂档子是请萨满跳三天神,事先做好木人,给它穿戴衣、帽、鞋以代替死者,放在搭好的棚子里。萨满坐在旁边击鼓祷告祝福,并向西北方向射三箭,指明去“撤因毕拉”(阴曹界河)的方向。在撂档子时全家人除长辈外都穿上孝服,把死者的被褥一同送到墓地烧掉。撂档子完毕,意味着送走了死者的灵魂。

图3-2 萨满鼓

第二节
吉林乡村传统婚丧习俗

一、吉林乡村传统婚姻习俗

我国的朝鲜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辽宁三省。朝鲜族传统婚俗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可以为朝鲜族民俗文化的研究提供参考。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申报的朝鲜族传统婚礼和回婚礼,先后于2008年、2011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一)朝鲜族传统婚礼

朝鲜族的先人们曾长期实行“男归女家婚”制,即新郎在新娘家举行婚礼,并在新娘家居住若干年,而后带领妻子儿女返回自己家里。后在儒家思想观念的影响下,采用了在结婚当天把新娘接回新郎家的“亲迎”方式。朝鲜族的传统婚俗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议婚。议婚包括核对宫合(对照男女二人的生辰八字)、书写婚书、涓吉(确定结婚日期)等内容。先由媒妁给男女两家提亲,如果两家人都满意,便由男方家长向女方家长递送“请婚书”。女方家长接到“请婚书”之后,再经媒妁回复“许婚书”。男方家长向女方家长递送“请婚书”时,附以“四柱单子”。所谓“四柱”,是指小伙子出生的“年、月、日、时”四项内容。女方家长核对男女双方的“四柱”,如果认为合适,便确定婚约,反之,便取消这门婚事。婚事一订,男女两家定吉日,开始举行“冠礼”和“笄礼”。过去,朝鲜族小伙子都留辫子,成婚之前将辫子在头顶上挽成髻,并戴上冠,以示成年,谓之“冠礼”。所谓“笄礼”,也是通过一定的仪礼把姑娘的发辫盘成髻,插上发钗。

2.完婚。在结婚当天新郎由傧相陪同带着“婚函”,前往新娘家迎娶。新郎一行到新娘家以后,由岳母接受“婚函”。然后新郎在新娘家男眷们的陪同下接受“大桌” 。“大桌”上有两样必备东西:一样是叼着红辣椒或红枣的整鸡,另一样是埋着三个鸡蛋的一碗大米饭。鸡蛋是新郎必吃的食物,但只许吃两个,另一个留给新娘。

3.后礼。后礼包括“于归”与“再行”。新郎在新娘家举行婚礼并住三天后,同新娘一起返回自己家里,谓之“于归”。这时新郎依然骑马,新娘则坐轿。新娘要携带一些礼物,以备到新郎家后第二天举行“家宴”时赠送给新郎的父母及近亲。陪同新娘前往的人叫“上宾”,一般由新娘的父亲或叔父担任。新娘到新郎家后不举行婚礼,只接受“大桌”。“大桌”上的食物要原封不动地带回娘家,敬献给新娘父母及亲眷。第二天早晨,新娘要亲下厨房点火做饭显示炊事手艺。饭后举行“家宴”,新郎的父母及其他亲眷坐在一侧,新娘坐在另一侧。新娘在一名新郎家女眷的指点下向公公、婆婆和其他亲属一一敬酒并赠送衣料、布袜等礼物。“再行”是新郎在自家住三天后,陪同新娘回娘家去拜访岳父母。

图3-3朝鲜族新娘服饰

(二)回婚礼

延边朝鲜族地区还有一种特色婚礼,名为回婚礼,是为纪念夫妇结婚60周年而举行的传统民俗,是朝鲜族人生习俗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在朝鲜族先人的观念中,“六十甲子”的轮回称作“周甲”或“回甲”,成为一种特殊的时间概念,含有长久和吉祥的寓意。

回婚礼充分反映了朝鲜族人民崇尚家庭和睦、人际关系和谐的社会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对研究朝鲜族的民俗文化特点,以及民族社会文化源流具有重要价值。能够举办回婚礼是一项殊荣,也是品德高尚的象征,故此仪式比一般婚礼还要隆重。在这一天,老夫妻身穿结婚时的婚礼盛装,在院子里举行奠雁礼、交拜礼、合卺礼,接着进入屋内共同享用丰盛的大桌,接受子孙、亲朋好友、村里男女老少的祝福、祝贺,氛围喜庆而热烈。

二、吉林乡村传统丧葬习俗

朝鲜族在历史上深受儒家礼仪文化的影响,形成了恪守孝道、尊卑有序、祖先崇拜、丧事重哀等具有浓厚儒家礼仪特点的朝鲜族丧葬礼仪文化。 朝鲜族在丧礼举行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崇拜祖先”的观念,现以吉林省龙井市某地金氏家族的丧葬习俗为例进行介绍。

1.属纩。在老人临终时家人守护在其身边,注意听取其遗言,在老人弥留时将一小块棉絮放在老人鼻底,若棉絮不动,断定老人已死亡。

2.收尸。在确定老人死亡后,由亲人轻轻抚摸死者的脸部,让其安然闭上眼睛,盖上面帛。在上房间的西墙边靠南的地方安放尸床,俗称“七星板”,是用长170厘米、宽30多厘米的木板做成的,因木板上绘有七个圆圈,故得名。把遗体头部朝南移置在尸床上,用被子铺盖遗体,拉上一道屏风遮蔽遗体。屏风前面摆小灵桌,放置死者神位或遗像、酒和饭食,点燃蜡烛和香火。

3.皋复。也叫招魂。由一名平时与死者关系比较亲近的男子,站在院子里或屋顶上,双手拿着死者的上衣,朝西北方向挥动衣服,先呼喊死者姓名或俗称,再高喊“复—复—复”,在招魂过后丧主开始穿孝服并哀号,确定丧期。

4.殓袭。由村里的年长者负责给遗体净面、洗澡、穿寿衣、戴冥帽、穿上冥袜、行饭含礼等。随后用一条长4米左右的整幅白布紧紧包裹遗体,再用白布带(俗称绞带)分别捆绑肩部、腰部、下腿部等三处,包裹的遗体下铺垫地衾、上铺盖天衾,放回七星板上安置。

5.夜奠。在出丧日的子时举行,是送冥府使者和死者一行上永久路的仪式。祭奠由护丧人主持,先上供三碗米饭,每碗饭配备勺和筷子。护丧人在祭桌前做照看死者用餐的动作,而后侍立在祭桌旁边等候片刻,意为等候死者用餐。最后端来三碗水。护丧人再斟上三杯酒后宣布“一行上路”,屋里的所有人一起跪三拜,夜奠结束。

6.掘圹。由村里治丧组织负责完成,传统观念里风水宝地的简单标准是“山环水抱”之阳坡,即西北方以山丘环绕,东南方以河川包围着的山坡,选定葬址后在北边修后土(小祭坛),摆设酒水和简单的食品祭祀土地之后,开始挖墓穴。

7.出殡。一般在家停灵三日,在第三天早晨朝奠结束后,把棺材装入丧舆 ,举行发引祭,读发引祝文,丧主行发引礼。在抬夫们抬起丧舆上下颠动两次以后,指挥人摇动铜铃唱起挽歌,抬着丧舆跟着铭旌行走,一路上挽歌不断。

8.安葬。从丧舆里卸下棺材以后,由四人用布带抬起棺材,头部朝西北,足部朝东南下葬。丧主先用自己的衣襟接新土,撒在棺材的四角和中央,谓之“五方土”,意为聚来东西南北中的灵气。随后村里人齐声动锹填土埋葬。埋葬以后修圆坟,形状是半球形,东南边修祭坛和立墓碑,坟墓边的后土修理好,每年清明、端午、中秋扫墓时祭祀土地用,定位后不再移动。

9.祭祀。虞祭是葬礼结束后的第一个祭祀。初虞祭在葬日当天日落之前举行,初虞祭结束后丧家人可以脱下丧服;再虞祭在葬日后第一个柔日(乙、丁、己、辛、癸等偶日)举行;三虞祭在再虞祭后第一个刚日(甲、丙、戊、庚、壬等奇日)举行。现在很少见举行虞祭,一般在安葬成坟后直接在新坟前举行安神祭来代替。

第三节
辽宁乡村传统婚丧习俗

一、辽宁乡村传统婚姻习俗

满族婚俗中有许多方面区别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体现了满族的传统特色及特有的宗教文化。早期的“摘索”“拜北斗”“插车礼”“坐福”“坐帐”,男子娶亲时的“亲迎”礼、射三箭、跨马鞍,婚礼仪式上满语唱念的“阿察布密歌”等都直接地体现着这个民族的传统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成为满族婚俗中的特色部分。 在此主要介绍辽宁满族传统婚俗中的问门户、合婚、换盅、响棚、迎亲、射三箭、挑盖头、回门等。

1.问门户。满族人婚姻由父母做主,托人说媒,将双方的年龄、生辰八字、职业、属相等写到“门户帖”上,由媒人交办,借此了解对方家世情况,必须将“门户帖”压在灶神前三日。

2.合婚。在相看以后,如果双方同意,便开始写生辰等情况,双方还要问卜属上中下何等婚姻,并且观看有无妨克父母公婆之相。

3.换盅。男方家送来聘礼以后,女方家受之并将首饰等物品摆在祖先位前,两亲翁并跪,以盅斟酒互相递换后开始醮祭,表示两家开始正式结为亲家。亦有在定亲桌宴上,两亲家在席间行换盅礼的。

4.响棚。男方家这天要杀猪,在室外搭喜棚、锅灶,并招待远方亲友,房左侧还搭一个喇叭奏乐的“响棚”,目的是使四邻知道本家要开始办喜事。

5.迎亲。在婚礼举办之日,男方家备喜轿,新郎骑马,并由父亲率家人、傧相、吹鼓手、仪仗等人去迎娶新娘。去时不空轿,轿子里要坐一个小男孩来压轿,迎亲队伍的人数是单数,以便回来时加上新娘成双成对,表示吉利。

图3-4 挑盖头

6.射三箭。在新娘未下轿以前,新郎在院内要连射三箭 ,向天射一支,司仪说“一射天狼”;向地射一支,司仪说“二射地妖”;向轿前射一支,司仪说“三射红煞”。

7.挑盖头。到了成婚日的辰时,吹鼓手开始吹打,鞭炮齐鸣,由新郎家的女性长辈端来红糖水,让新娘子喝下,意味着新娘嘴甜,还把煮熟的鸡蛋剥掉皮给新娘擦脸,代表新娘未来不生麻子。此后,由新郎用秤杆或者马鞭上前将新娘“盖头”挑下,并立即抚摸新娘头发,象征着“结发夫妻”。

8.回门。在婚后第三天,两位新人一同回娘家。新郎要带上四盒礼品,表示对岳父岳母的尊敬。当天不能住在娘家,日落前返回夫家。到了第七天,新娘还要回趟娘家,可以住一宿,叫作“接七送八”。到了一个月,新娘要回娘家住一个月,叫作“住对月”。

二、辽宁乡村传统丧葬习俗

(一)满族乡村传统丧葬习俗

满族人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自古以来,其葬法有土葬、树葬、兽葬、火葬等形式,满族肇兴至入关前的葬法为火葬,入关后由于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改变,实现了从火葬向土葬的转变。 在这里以辽宁新宾满族自治县某村的丧葬习俗为例,来介绍满族乡村传统丧葬习俗。

1.备材。当家里有老人超过50岁时,儿子为老人做“鞑子荷包”,俗称“旗材”,这在当地是孝顺父母的表现。与汉族的棺材截然不同,满族旗材的顶部似屋脊,中间隆起,两边倾斜,内部高大,并分为上下两层。

2.入殓。在人弥留之际为其穿上“寿衣”,灵床放在南炕前,头朝西,脚朝东。在咽气前家人静静守护老人。人过世后脸上蒙上白布,用白线捆扎双脚。让死者双手攥好硬币,寓意死后金钱满贯。把一头死去的大公鸡放在死者头上当作“倒头鸡”,此时家人开始“哭九场”。死者咽气之际,在院子西南方向立起一根长木杆,木杆上面悬挂大红布幡,俗称“引魂幡”。在挂出布幡以后亲朋故友都来到灵前磕头,男女分开到灵前守夜,守夜的人不能睡觉。家人裱糊棺材时给棺材底铺上垫背钱,择吉时将遗体从窗户里抬出来,同时用被子或单子遮挡,不能让死者见日光;长子抬头,其他儿子抬脚,之后给死者入殓。

3.停灵。分为一七、三七、五七、七七不等的天数,通常选择停灵三天,分为大三天和小三天。小三天是过世的当天晚上就算一天,大三天是过世的当天不算一天。停灵时儿子和其他亲人不能离开灵棚,朝夕守灵是对死者的孝顺。停灵三日,每个晚上家人要到土地庙为死者送浆水饭,没有土地庙的,需用三块泥坯搭起一个临时小庙,意为死者亡灵暂时栖息在土地庙中。

4.送行。满族人早期曾有用牲畜和活人殉葬的历史,进入现代社会以后,用纸扎的牛、人、车代替,用四至十几对九九连环灯开路。如果夫妻一方去世,则烧掉的灯为单数;如果夫妻双方都去世,则烧掉的灯为双数。在死者去世的第二天晚上举办送行仪式,把所有的车、马、人、牛和九九连环灯扛到村外烧掉,这一活动意味着死者的灵魂开始启程去西天,亲属要给他准备上路的盘缠和交通工具。随后在第三天早上出殡时,将装满金银财宝和生饺子的“库”,拿到坟地烧掉,也是“烧饭” 的一种。

5.出殡与下葬。出殡一般选择在单日。在出殡当日早上,要派人到祖坟地“打井子”,先由外姓人把土取出放在一边,准备下葬时使用,然后大家一起往下挖,挖到二尺八寸深,就不能再往下挖了。在出殡初期将红布幡从木杆上取下,儿孙们举起灵幡走在灵柩前面引路,在起灵后由长子或者长孙摔丧盆。到了墓地以后,先在地上横放两根短的圆木,将灵柩放在短圆木上,将挖好的坟坑清理一下,坑底前后各弄一道小土楞子,过去用铜钱今用硬币,在坟坑四角各扔一枚,再掐几块饽饽屑扔到坟坑里。随后看好向口下棺,头上脚下落葬,长子抓第一把土撒在棺上,然后大家动手埋好棺材,此时开始有专人烧掉人、牛、马等纸扎,死者亲眷哭祭一番。回到家后,丧家需宴请宾客。

6.圆坟与祭祀。在葬后的第三天要圆坟,即三天后亲友去修坟。丧家还要为死者“烧七”,即七天后烧第一个“七”,去坟地为死者烧纸钱,连烧七个“七”。一年时要烧周年,要连烧三个周年,丧葬礼仪才全部结束。

图3-5 满族送葬模拟场景

图3-6 满族祭祀

(二)锡伯族乡村传统丧葬习俗

锡伯族丧葬中的宗法观念较强,有“锡伯人礼大”一说。逝者的子女要守孝百日,有的还要守孝三年,在服丧期间男子不能剃头和刮胡子,不得穿着艳服和拜访亲友等。现在锡伯族举办葬礼的仪式开始简化。通过对辽宁省沈阳市某村锡伯族人的葬礼进行人类学考察,发现其在丧葬方面的某些内容对我国葬俗的研究有一定参考价值。当地传统丧葬习俗主要有以下几点。

1.送终。在病危老人身边,儿女要日夜守候,目睹老人咽气才叫送终。按照传统,人不能死在炕上,咽气前要将其抬到屋中央搭好的床上。在人咽气以后,给死者剪指甲、剃头、净面、放压口钱,打开屋门以后,长子在烟囱下喊爸爸或者妈妈,俗称“指路”,意为送老人早日登高归天,随后亲人才能放声痛哭。

2.停尸。锡伯族人在停放遗体时头朝西北,前方放长明灯一盏、小米饭一碗,内插三支夹上棉花球的高粱秆,脚前放置丧盆供烧纸用。亲友来到死者家吊唁时,进入灵堂后在死者脚后磕三个头,此时伺候在小桌旁的子女将纸钱递过去供亲友烧纸。

3.辞灵。在下葬前夜亲属要向死者告别,俗称“辞灵”。在辞灵过程中,聘请鼓手来吹打哀乐。锡伯族人认为,辞灵人数的多少标志着死者的后人人丁是否兴旺发达、亲属关系如何、邻居感情深浅等。

4.安葬。锡伯族每个家庭都有坟茔地,老人去世后和自己的亲属葬在一起,否则被视为抛骨异乡,到了阴间也不能和家人团聚。在土葬过程中采取夫妻合葬,男子的棺材要超前于女子的棺材,男棺的左侧和女棺的右侧各开一个小孔,作为夫妇灵魂进出的通道,方便他们在阴间会面。需在凌晨太阳未出以前安葬完毕,长子将灵头幡放在棺木上面,并亲手埋第一锹土,随后其他人帮助填满墓坑,并在上面堆起一个坟堆。随后送葬人还要在坟前烧纸致哀。

5.吃辞灵饭。在葬礼结束以后,参与送葬的亲人和邻居都要回去吃“辞灵饭”。过去在丧宴上仅有白菜炖豆腐,现在生活条件改善了,亲属要准备丰盛的宴席,在宴席开吃前要请“捞忙”的人用酒洗手。宴席上有诸多禁忌,如不能食用马肉和狗肉,不能拍桌打碗,不能把筷子横在碗上,不能酗酒划拳,更不能对老人说不文明的话语,等等。 tqz8sR4Xnl/rTaSePZW4XInHInr5Z69MwSB9BK7PAb6CcRpuxp+wSYd2aIrWYgY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