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中国乡村传统戏曲的历史、类型及其空间分布

第一节 中国乡村传统戏曲的历史演变

戏曲是在民歌、歌舞、说唱以及其他传统文化基础上形成的音乐戏剧,“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 。戏曲是集文学、音乐、舞蹈、武术、杂技、舞台美术等多种艺术手段于一身的综合性舞台艺术,是包容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综合性的艺术形式,“是中国传统文艺的集大成者,是雅俗文化相结合所产生的硕果,代表着中国传统民族民间艺术发展的顶峰” 。借助舞台,戏曲可以惟妙惟肖地将故事呈现出来,极具观赏性,因此流传范围更广,是人民群众了解历史、接受伦理道德教化、熟悉人情世故的重要途径。

一、中国乡村传统戏曲的渊源

中国传统戏曲历史悠久,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其源头可追溯至上古时期原始社会的乐舞。原始社会的乐舞是一种“歌、舞、乐”三位一体的形式,代表作品有《葛天氏之乐》《朱襄氏之乐》《云门》《箫韶》等,在相当程度上表现了原始时期社会生活、劳动的面貌,并以祭祀、宗教、图腾等内容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精神世界,初现用歌舞表达情感和故事的传统。先秦时期出现了以乐为职的“优”(倡优、俳优),以歌舞及讽刺调笑为职事。《史记·滑稽列传》曾记载了“优孟衣冠”之事,其“离表演故事已不很远了”

汉唐时期先后出现了角抵戏、歌舞戏、参军戏等促成戏曲最终得以形成的艺术品种和表演形式。

角抵戏(亦称“百戏”),包括民间歌舞杂乐、杂戏、武术、杂技、幻术等多种形式,表演时伴有唱、奏,“由于它具有矛盾对立的演出结构,适宜于戏剧冲突的体现和展开,因而其表演实质逐渐转移到戏剧体裁上来,发展为具备一定情节结构和表演内容的小戏” ,代表作品如《东海黄公》,有学者将其视为中国戏曲作为独立艺术的开端。 歌舞戏是一种载歌载舞、分角色化妆扮演的带有一定故事情节的表演形式,兼有伴唱和伴奏,“初步完成了从歌舞到戏剧这一重要的历史变革” ,是后世戏曲的雏形,代表作品有《踏摇娘》《拨头》《大面》。参军戏,又名滑稽戏,继承了先秦时期俳倡优表演传统,是以诙谐讽刺为主要风格的表演形式,最初只有两个角色,其中戏弄者称“苍鹘”,被戏弄者称“参军”,一问一答,有简单的故事情节,表演具有一定的即兴性,至唐末发展成为多人表演,不局限于戏谑,还加入了歌舞。

二、中国乡村传统戏曲的发展

无论是角抵戏,还是歌舞戏、参军戏,皆为介于歌舞和戏曲之间的表演形式,虽有故事,但线索单一;虽有歌舞,但在表演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人物。这种表演形式延续了数百年的时间,直至宋代才出现了比较完整的戏曲形态,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宋代以前农村经济生活长期处于低水平甚至停滞、倒退的发展状态。

宋朝是中国历朝历代中经济最为发达、文化最为兴旺、人民生活水平最高的朝代。城市的繁荣促进了市民艺术的发展,继而出现了数量繁多的新型固定演出场所——勾栏和瓦肆,产生了职业艺人和演出团体,存在曲子、歌舞、诸宫调、唱赚、鼓子词、滑稽戏、陶真、涯词等多种艺术形式,在长期同台演出、交流的过程中,逐渐有了整合趋势,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戏曲形式——杂剧和南戏。

杂剧融合了歌舞、杂戏、滑稽戏等多种形式,其结构如《梦粱录》所载:“先做寻常熟事一段,名曰《艳段》,次做《正杂剧》,通名两段。”所谓“艳段”,是剧情的开始,相当于引子,“正杂剧”是故事情节比较复杂的正戏。所演人物可分为末泥、引戏、副净、副末、装孤五个角色,初现后世“生、旦、净、丑”四个行当表演体系。杂剧的音乐主要来自民间曲调和歌舞大曲,统称北曲,宫调限制较为严格,讲究音韵、技巧和演唱方法,说白与演唱交替出现。虽然杂剧的形式比较短小,却表现了相当广泛的社会生活内容,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南戏源于浙江温州一带,亦称温州杂剧、永嘉杂剧,《南词叙录》记载“永嘉杂剧兴,则又即村坊小曲而为之,本无宫调,亦罕节奏,徒取其畸农、市女顺口可歌”,是在南方民间歌舞小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戏曲形式,又不断吸收宋杂剧和其他音乐形式而渐趋成熟,所用的曲调称南曲。与宋杂剧不同的是,南戏风格婉转清丽,细腻柔美,在表演形式上有独唱、对唱、合唱等多种形式,自由灵活,每个角色皆可演唱,具有浓厚的民间色彩。特别要指出的是,此时,中国戏曲的空间差异已经显现。

杂剧发展至元朝达到了顶峰,形成了更为成熟和完善的表演体制,由曲、宾白、科组成。“曲”指歌唱部分(主角一人主唱);“宾白”指念白,一人说曰白,两人对说曰宾;“科”指做工。可以说,元杂剧的“唱、念、做已经组合成一个有机的表演体系,它为后世戏曲中的唱功戏、做工戏和武打戏的专门发展确立了基础” 。元杂剧的结构以“折”(相当于现代戏剧的一场/幕)为单位,较为常见的结构是四折,有时会在戏的开始或折与折之间插入具有序幕或过场戏性质的“楔子”,保留了宋杂剧的一些结构特点。元杂剧的角色分工获得了较为系统化的发展,尽管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但所谓的正末(男主角)、正旦(女主角)已经包括了后世戏曲的生、净、旦、丑等行当范畴。南戏在元代亦有长足发展。演出以人物上、下场为界,长短没有严格要求,行当齐备,且每个角色皆可演唱,曲调可灵活运用,更便于综合唱、念、做的表演形式刻画人物性格和戏剧冲突,以《琵琶记》《拜月亭记》《白兔记》《荆钗记》《杀狗记》等为代表的南戏剧本更是极大地推动了南戏的跨地域文化传播。

三、中国乡村传统戏曲的成熟

元末明初,元杂剧越来越趋于僵化,取而代之的是在南戏和元杂剧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传奇,由于其形式灵活,适应故事情节发展的节奏,很快便广泛流传于各地,涌现出多种戏曲腔调,“开创了以南曲为主体的戏曲传奇时代” ,至明中期,形成了昆山腔、弋阳腔、余姚腔、海盐腔四大声腔系统。《南词叙录》记载了明代四大声腔的产生和流传地区:“今唱家称弋阳腔,则出于江西,两京、湖南、闽、广用之;称余姚腔者,出于会稽,常、润、池、太、扬、徐用之;称海盐腔者,嘉、湖、温、台用之;惟昆山腔止行于吴中,流利悠远,出乎三腔之上。”明代四大声腔中的余姚腔和海盐腔的发展远不如昆山腔和弋阳腔,不久即走向衰落,消失于历史的潮流之中,曲谱没有被存留下来,史料也鲜有记载。

清康熙末至道光末的一百多年,“我国戏曲艺术的发展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面貌,这个新的面貌就是民间地方戏的兴起和盛行。民间地方戏继承了弋阳诸腔在民间流布、演变的传统,吸收了昆山腔的艺术成就,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原有的戏曲形式进行了革新、创造。它们突破杂剧传奇联曲体形式,创造了以板式变化为主的‘乱弹’形式,使我国戏曲艺术经历了一次重要的变革。从此,我国戏曲跨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即‘乱弹’时期” 。除了形成于明代的昆山腔、弋阳腔,流行于民间的主要还有梆子腔、秦腔、西秦腔、罗罗腔、勾腔、弦索腔、吹腔、楚腔等,至乾隆中叶出现了持续时间较久的乱弹诸腔和昆腔的“花雅之争”,这场争斗的最终结果是花部取代雅部,于嘉庆年间形成“南昆、北弋、东柳、西梆”并存之格局。嘉庆道光年间,安徽的徽调与湖北的汉调合流,发展出以西皮、二黄为主体的皮黄声腔系统,两百多年来产生了最广泛的影响。诸声腔系统衍生出的剧种,使得戏曲艺术更为丰富多彩。

清末至民国时期,地方小剧种陆续涌现于各地农村。由于这些小剧种大都只有生旦、旦丑两个角色,或生、旦、丑三个角色,又分别被称为“两小戏”“三小戏”,它们以民间故事、家长里短为主要内容,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有些小剧种在近代经过了改革,不断吸收其他剧种的精华,逐渐发展成为具有超越地方影响力的剧种,如黄梅戏、越剧、评剧等。 onb8NYRTxKRQ4EQF7HnhIZl4qz5X6AaCCs1In6sVoCAFdxzltKFrKthQB0YfZnD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