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什么是管理会计?首先,我们必须弄清楚一个事实——管理会计不是财务会计转岗就能胜任的职务。
作为管理会计,我们需要面向未来,需要对人性有透彻的理解,能够把握住企业的核心矛盾,对资源进行最佳整合,并能够用一系列实操工具解决企业中常见的管理问题,以便突破瓶颈,提升财务绩效。这才是真正的“管理会计”。
想要更好地理解管理会计的任务和价值,我们就要重新定义“管理”和“会计”这两个概念。讲到“管理”,绕不开人以及最底层的人性问题。所以,这本《管理会计:从新手到高手的30个实操工具》也可以当作一本关于人性的书来读,书中的每一节都会通过一个案例带出一对(矛盾)变量,比如“快与慢”“真与伪”“分散与集中”……这些(矛盾)变量都可以理解成利益追求中各方的不同利益表达。比如,不同的KPI诉求会带来组织中的“影响力成本”,从而在资源的分配上造成“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的情况。
针对每一对(矛盾)变量,我会从“成本”这个视角寻找抓手,进一步挖掘组织中的各种各样的管理问题,进而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比如针对组织中有的部门报喜不报忧带来的影响力成本,财务部要确立自己的“数据纪委”角色,为管理层剔除带有部门偏见的误导性数据,让“真实的假数据”不再流行。
说完了“管理”,再来看看“会计”。本书为财务人员指明了新的方向,那就是要将会计做活,使之成为不可替代的会计,成为“面向未来”的会计。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随着财务方面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PA)系统的广泛应用,财务人员应当重新为自己定位。为此,我们不妨参考美国趋势专家丹尼尔·平克所著的《全新思维》一书,书中讲到了决胜未来的六大能力,其中有三项是与财务同人息息相关的,即交响力(可理解为“整合力”)、设计感和意义感。我在撰写本书时,也有意识地从这三个方面进行挖掘——结合财务人员的具体工作场景,全面打造这三项面向未来的核心技能。
以“交响力”(整合力)而言,在信息化时代,这种能力的重要性不必多说,财务人员也应当有成为“信息工作者”的自觉。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宏观联系研究团队的主管塞萨尔·伊达尔戈曾经在《增长的本质》一书中提到了信息工作者的三个类型,我据此提炼了一个“3I模型”,可以为财务人员的自我发展提供思路(见图0-1)。这三个I分别是探究者(Inquirer),传播者(Interpreter)和整合者(Integrator),很显然,财务人员更多定位在第三个I上,即成为整合者。
图0-1 财务人员的自我发展3I模型
如果说企业家的使命是将人、机、料、钱等资源要素的效率整合到最佳,那么财务人员的使命就是把握数据信息这条线索,提升组织的资源整合效能。比如用数据识别跟踪瓶颈工位,通过对自制与外购的分析找到最佳业务组合,等等。在本书中,我用了一整个模块共5节的内容讲述各种资源要素的整合,甚至具体到财务人员如何用主持人的3O法则开好降本增效的工作坊,相信会让财务人员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再来讲讲“设计感”。面对机器自动记账带来的行业冲击,财务人员应当如何应对未来全新的技能挑战?相信这是大家都很关心的问题,而解决问题的关键便是“设计感”——我将用顶层设计的思维帮财务人员量身定制一套基于财务工作场景的价值地图,可帮助大家转变财务思维,提升学习和工作效率。
最后是“意义感”。我也用了一整个模块共5节的篇幅专门对其进行讲解,主要落脚点是“价值管理”。未来有太多的不确定性,但有一项是确定的,只要每一步都踩在价值创造的贡献点上,你便可以永远地与时俱进(Stay Relevant)。
我的名字是钱自严,金钱的“钱”,严格要求自己的“自严”,人如其名,我是一个在“钱”这方面力求“自严”的人,这与我的职业很契合。不过,我的职业生涯并不是从财务工作开始的。我曾经做过八年业务工作,既负责过2C(to Consumer)的化妆品销售工作,也负责过2B(to Business)的服装进出口业务。我曾于一个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小公司里,差不多将从采购、销售、品控到物流的各个岗位做了个遍,虽然十分艰苦,却锻炼了自己的能力,也拓宽了自己的眼界。
在30岁生日那天,我走进了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商学院的课堂,开始学习财务。毕业后,我在惠普的新加坡公司做过供应链财务分析,后加入西门子半导体公司,被派到无锡的工厂做财务总监。对于没有做过一天账的我来说,这样的经历堪称“传奇”,但我却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是否能够胜任。因为我一直坚信《反脆弱》中的一句话:通过刻意练习,人天生具有将弱点转化成优势的能力。
在多年的职业生涯中,我经历过4次外派,工作地点从纽约换到新加坡再换到慕尼黑,最后换到苏州。我在“地方财务官”与“总部财务控制者”之间来回切换视角,最终成为一家高科技制造业公司的全球首席财务官(CFO)。这一系列的历练,让我获益匪浅,使我能够透过专业看到管理,透过管理看到文化与人性,还能够从一个更宏大的视角来看待财务人员的角色与使命。
当然,我还有一个不一般的身份——“学习官”。2005年我从德国回来,就一直在打造并实践学习型组织,并坚持到了今天。我们每周三有午餐学习会(Lunch & Learn),每个季度有关于流程改善的精进工作坊,对于工作中的错误,我要求每个人按统一模板整理成“错误归集”手册,作为提升组织专业交付能力的学习资料……
与此同时,我对培训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参加大量的企业内训课时,我发现了一个秘密——以前做成本改善时,作为一个CFO,我更多的是用数字驱动运营管理,但是在接受了大量的领导力等软技能培训后,我对组织变革行为的理解多了一个“人”的维度,所以,我开始有意识地寻找并激发组织中“人”的变革力量。
为此,我又通过学习获得了一系列组织变革、人际推动方面的专业资质,比如高管教练、私董会教练、工作坊助动师等。通过对大量的中层干部进行培训与辅导,我对企业核心问题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能够走出财务数据的限制,从流程的合理性、制度的有效性到人性的复杂性,全方位解构企业当下的核心问题。
利用业余时间,我将自己在工作和学习中取得的成果撰写成文章,至今已创作了500多篇公众号文章。我还为《首席财务官》杂志与微信公众号“管理的常识”当过专栏作者。当然,我最自豪的作品还是2019年出版的财务小说《从总账到总监》。很多读者读过这本书后,都觉得不过瘾,认为有关管理会计的章节不够多,这让我萌生了创作本书的想法。
我决定用《管理会计:从新手到高手的30个实操工具》这本书来呈现我对管理会计的感悟,并重新定义:管理会计=财务+业务+管理。
上面这个公式中最核心的部分是财务。从财务角度出发,在这本书的每一节中,我都会给大家讲透一个成本概念,比如什么是组织中普遍存在的隐性成本,在资源整合时如何发现那些不合时宜的惯性成本;在每一节中,我还会立足于具体的案例讲透财务背后的业务逻辑与管理思维,比如为了避免一些人借助资历或个人关系滥用影响力,财务人员是否需要与各相关方达成不讲概念讲数据(不论是非讲概率)的共识……
从业务和管理角度出发,我还会从每一个具体案例中引出一个关键矛盾点,再探索出一种管理思路,然后分享一个实操工具,比如在投资审批中如何使隐藏假设浮现出来,如何使用资源排列组合法实现跨越式成本削减等。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本书也为大家预备了一条由财务向业务和管理逐步进阶的转型之路。
本书是我的心血之作。书中的理论有很多取自我在斯坦福商学院和哈佛商学院学习到的精华。在理论之外,我也有意识地融合了中国当下最新的商业模式与创新实践,务求做到“本土化”。书中的很多商业模型,参考了华杉老师、刘润老师、吴伯凡老师关于品牌、战略与商业模式的专业洞见。此外,我还充分了解并吸收了一些小微企业的最佳实践。
在撰写本书的过程中,我阅读了大量关于商业、管理、教练技术和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启发。我在这本书的结尾列出了一些参考文献,以方便大家查阅。总之,在内容打造上,我力求对做好管理会计所需的相关知识进行融合,并用自己的思考和实践,给各位同人探索出一些有参考价值的经验。
在内容布局上,我将全书分为6大模块,即数据智慧、成本分析、成本控制、资源整合、战略财务和价值管理。在数据时代,数据处理能力是管理会计的基本功,所以在“数据智慧”这一模块,我用大数据、小数据、活数据、伪数据、软数据和零数据共6节内容帮大家“扎稳马步”;在“成本分析”这一模块,我力求讲透管理会计最核心的成本分析技能。
从“数据智慧”到“成本分析”再到“成本控制”,完成了管理会计在专业上的逐步进阶。后面三个模块则上升到组织的层面,教大家如何做资源整合,如何从战略财务的角度找到行业制胜要素与企业内在禀赋的结合点,如何用价值管理这条主线梳理组织资源的关键控制点。最后一个模块中的“财务定位”则是用价值思维帮每个财务人员梳理一下自己未来的价值定位问题。
在内容的具体呈现上,我也进行了一番细致的构思,为了便于财务人员阅读、学习,我参考了教练技术中的SCQA模型。
S(Situation,情景):每一节我都会用一个具体的案例引出当下的一个典型问题。
C(Complication,复杂):这个典型问题有多复杂?我会用一个成本概念来进行描述,所以书中的每一节都能让你了解一个成本概念。
Q(Question,疑问):在每节内容中,我都会提出一个核心问题。
A(Answer,回答):对于每个核心问题,我都会提供相应的管理思路与实操工具。
为了方便大家总结回顾,在每一节的末尾,我都会用思维脑图(见图0-2)进行知识点提炼。
图0-2 思维脑图
哈佛商学院有这样一句使命宣言:来哈佛商学院,你获得的是生命改变的体验(Life Changing Experience)。这句话也是我撰写这本书的初心,我想要将这本商业通识读物送给广大读者,也送给我自己,让我们一起开启属于自己的“生命改变的体验”。
钱自严
2022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