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选择有尊严地死去的商纣

商纣王,姓子名帝辛。又名受德。商朝第二十九任商王帝乙有4个儿子。

4个儿子各有各的长处,这让帝乙在选择继承人的问题上有些伤脑筋了。平心而论,他最喜欢启和箕子,他们两人年龄既长,人品又好,尤其是启,很有宽容祥和的帝王风范,与自己年轻时候非常相似。论起资质,却是小儿子受德最出众,可是受德有个毛病,就是显得轻浮傲慢,好大喜功,不像哥哥们那样沉静稳重。左右为难之下,帝乙决定听听大臣们的意见。

这天,帝乙将大臣们召集在一起,说:“我已老年,到了该指定继承人的时候了。我想把王位传给启,大家觉得怎么样呢?”启本来就很得人心,再加上国君已经开口,也没什么好辩驳的,多数人都点头赞成,觉得很好。而这个时候,一个掌管礼法的官吏站了出来,大声说:“不可以啊!启虽然好,却不是大王正妻所生的孩子,立了庶出的王子为太子,于礼法不合。王子受德资质既好,又是正妻所生,只有他才有资格继承王位!”

帝乙被说得一愣,他的确没有过多考虑过所谓嫡出或者庶出的问题,被这个大臣一提醒,越想越觉得是个问题。启出生的时候,他的母亲还只是一个妾,立了启为太子,搞不好将来要被后人笑话。而立受德就名正言顺了,而且受德的确很有资质,就算品行上不够完美、但人总有缺点,何况他年纪还轻,将来阅历深了,自然也会像哥哥们一样德才兼备的。他越想越觉得自己的想法有理,于是当场就对那位大臣的话表示了赞同。

就这样,受德被立为了太子。他的3个哥哥历来谦让,也没有什么怨言。帝乙死后,受德就即位为王,称为帝辛。

这就是历史上被认为是暴君的纣王。“纣”是后人加给他的谥,依据《谥法》,“残义损害”称之为“纣”。商朝的天下就是断送在他的手上的。

纣王是位英俊威武的美男子。他身材高大,相貌漂亮,举止高雅,风度翩翩,再加上一身锦绣冠服,望之俨然天神。不仅外表美丽,他还有强健的体力和聪慧的头脑。他在未登位前,就常常逞威施巧,令他们惊叹不已、张目结舌。他曾“倒曳九牛,抚梁易柱”。试想,拽着几条牛的尾巴倒拖着走,没有几分蛮力哪儿行;用手托起宫殿的大梁以调换梁下的柱子,这身架恐非一般。更令人叫绝的是赤手空拳与猛兽搏斗。上古时期,生态环境还没怎么被破坏,各种凶狠的动物呼啸山林、驰骋原野,好不自在,一旦被圈人王宫的禁囿,其暴躁酌心情可想而知,猛一放出来,那股威势不言自明。他却能从容迎击,逐一降服。

小说《封神演义》是一部家喻户晓的著作,它在武王伐纣的背景下,写了一系列正邪斗法、神妖混战的故事,在民间影响广泛。书中的主要人物商纣王,是人人恨之入骨的暴君。那么,历史上的商纣王是不是这样的呢?

商纣王是商朝第十七代、第三十一位君王,也是商朝最后的一位君臣。“纣”是“残义损善”之意,“纣王”是后人对他的贬损评价。实事求是讲,纣王是有勇有谋,有情有义的人。

如查他真的那么凶残,他能不杀周文王吗?史书上说周文王是被释放回家。

可是,缓过神来的周文王的儿子武王根据纣王亲哥哥微子的告密,得知纣王大军尽出,都城内防御力甚弱,遂发兵奇袭商纣,在牧野展开决战。而当时商王的精锐之师远征东南,不可能及时赶回,因此,只好将70万东夷战俘及奴隶临时武装起来应战。牧野之战打得异常惨烈,正如(尚书》上所描述的那样,“流血漂杵,赤地千里”,但是后世史书上却说什么奴隶临阵倒戈,周武王兵不血刃赢得胜利。

纣王临死不肯投降,他选择有尊严地死去,所以自杀了。后来,商朝的遗民很不服气,在纣王的儿子武庚的带领下起来造反。周人用了3年的时间,才把这场暴乱镇压下去,由此可见商朝遗民的团结与纣王的威望。对于纣王的死,孔子有一句发人深省的评价:“不闻王死,只闻一莽夫死矣!”大概也是感叹他太过尚武,忽略以德服人的重要性了吧。对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好评判。但有一点很明确,那就是不能总“以成败论君王”。

也就是说,他绝不是无道之君,可他为什么还是失败呢?根据史料分析,除却诸多不确定因素外,最大的可能就是周武王发动的政变成功有很大的偶然性和投机性。当初纣王杀比干、囚箕子,可能只是政见不同罢了,但对微子(他的亲哥哥)却没有防备。后来微子竟背叛了他的兄弟和国家,引狼人室,难怪毛泽东都骂他是个汉(商)奸,感叹“微子最坏!”政治联姻也是靠不住的。

商王文丁杀了周族首领季历之后,商、周关系恶化。季历之子姬昌即位后,积极积蓄兵力,准备为父报仇。这时,商王朝东南的方国也先后同孟方、林方等部落联合发动叛乱。帝乙为了避免东西方同时受敌,决定将胞妹嫁给姬昌,采用和亲的办法来缓和商、周矛盾,稳定全局。姬昌审时度势,认为灭商时机尚未成熟,为了稳住商王,同时争取充足的时间,也同意与商联姻。帝乙亲自择定婚期,主持婚礼,算侖姬昌继其父之位为西伯。成婚之日,西伯姬昌亲自去滑水相迎,郑重其事。周人自称“小邦周”,而今能够与商王之妹联姻,觉得是莫大的荣耀,商、周双方皆大欢喜。可惜这只是表面上重归于好。

一天,商朝诸侯崇侯虎在自己的封地(陕西户县)得到报告,说西面岐山下的周文王在大行仁义之道,势力扩张极快。崇侯虎不敢怠慢,急急忙忙赶到朝歌向纣王汇报情况,借此表功。

见了新任的国家元首纣王,“大王,西伯昌暗地里笼络人心,不仅贤德之人多去投奔,还有几个地方诸侯也归顺于他,将对大王您不利啊!”

纣王听后,觉得有些道理,便命令西伯昌来朝歌觐见,随后“囚西伯于美里(今河南汤阴北部)”,也就是说将西伯投入了监牢,这一关,就是七年。周文王被囚,每日闭门待罪无事可作,便将伏羲所创八卦演变为八八六十四卦,代表万事万物,无穷无尽,内藏阴阳消启之机,后来则衍生为《周易》一书。

因为周文王是当时公认的“圣人”,因此纣王虽将他拘押起来,还是担心他会找机会兴风作浪,威胁自己的统治。这时,有一位大臣献上一计说:“大王不必过于担心,我想出一条妙计,不妨一试。西伯昌有一子,名叫伯邑考。大王把伯邑考捉来杀了,一来可以警告姬昌,二来再将伯邑考之肉剁成肉酱,做熟了给姬昌吃。假如他分辨不出是自己儿子伯邑考的肉,一定会吃下去。那就证明姬昌不过也是肉眼凡胎,肯定不是圣人,大王也就不必太担忧了。”

纣王听罢,连连称善,说:“这个主意好,就照你说的办!”于是就派人去抓伯邑考。

伯邑考是文王的长子,当他得知父亲被囚菱里时,就决定去朝歌觐见纣王,希望能救出父亲。大臣散宜生听说此事后极力反对,他认为纣王昏庸无道,身边老臣之言尚不在意,以伯邑考的资历,前往朝歌,无异于飞蛾扑火,自寻死路。

但伯邑考去意已决,他进宫向母亲太姬辞别,禀明自己的打算。太姬听后略加思索,对伯邑考说:“儿啊,你父亲被羁押在牢,如今你想要去朝歌,而西岐这里内外事务繁巨,一刻也耽误不得,该交给谁办理?”伯邑考回答说:“内务都由兄弟姬发担当处理,外务就由散宜生负责吧,军务则由南宫括管理。孩儿必须亲自去朝歌,以进贡为名,代父赎罪。”太姬见伯邑考执意前去,不好强加拦阻,只得应允,并嘱咐伯邑考一路小心,遇事三思而行。

伯邑考辞别母亲,又去找弟弟姬发,叮嘱他安心在西岐等待消息,与其他兄弟及大臣共同治理好国家。姬发——答应下来。伯邑考便收拾行装,第二天即启程出发。

但伯邑考一行队伍还没有抵达朝歌,就被商纣王派来的军队团团围住。伯邑考被五花大绑,一路押解到朝歌,惨死在商纣王的屠刀之下。

伯邑考死后,尸体被剁成了肉酱。纣王命宫廷御厨用这些肉酱为材料做成肉饼,送去给周文王吃。

一天,文王无事,抚琴解闷,猛然从琴中听出杀气,不禁大惊,忙占卜一卦。得知何事将要发生,文王不禁泪流满面:“儿啊,你不听众人劝说,竟横遭此祸!今日如果为父不食你肉,亦难逃杀身之灾;如食子肉,为父又于心何忍啊!”想着想着,泪如泉涌,哀恸不止。

这时纣王的使者已经赶到,将一个精致的膳盒摆在文王面前,说:“大王命小人传话,他昨日外出打猎,捉到一鹿,命下人做成肉饼,特赐给贤侯,以表思念之情,请大人品尝。”

文王再三跪拜,说:“犯臣在下,承蒙大王惦念,诚惶诚恐,感激涕零。犯臣不能亲自拜见大王,只好祈求上天,愿大王万岁!”谢恩完毕,文王连吃3个肉饼,表情还非常欢喜。

使者见文王吃了自己儿子的肉,不禁暗自叹息,心想都传闻文王能掐会算,善晓吉凶,是天下少有的圣贤之人,今日却大嚼亲生儿子之肉,感觉还很香甜,看来一切传闻,都是假的啊!

文王忍住内心哀恸,强作欢颜吃掉儿子之肉,骗过了商纣王的耳目,一心等待逃返故国,灭掉殷商,为子报仇。而得到奏报的纣王,则如释重负,得意地大笑,说:“看来姬昌根本就不是什么圣人,还怕他做甚?”便继续饮酒作乐,把朝政彻底扔在了脑后。

远在西岐的大臣闳夭等人都为文王的安危担心,并努力设法营救。他们四处派人找来有莘氏的美女,骊戎地区出产的红鬃白身、目如闪电的良驹,有熊国出产的骏马,还有其他一些珍奇宝物,通过纣王的宠臣费仲献给纣王。纣王见了这些东西非常高兴。《史记》中记载说,“纣大悦,曰:‘此一物足以释西伯,况其多乎!’”于是赦免了文王,后又赐给他弓箭斧钺,让他负责征讨叛国事宜。

周文王忍辱负重,保住了自己的生命,赢得了被释放回国的机会,以图来日向强本的商王朝复仇。他回国后,立伯邑考的弟弟姬发为太子。

自从文王姬昌摆脱厄运,回到周国后,便暗自发誓与商纣王誓不两立,不断扩大疆土,招贤纳士。相传,一天晚上,文王突然梦到天帝穿着一身黑衣带着太公前来,推荐太公作为自己的老师,而太公同时也做了这个梦。文王醒后大惊,心中念念不望此梦。随后借打猎之名,率众外出寻访贤才。文王一行人行至渭水之滨,听到当地人当作乐事口耳相传的怪老头姜子牙钓鱼的事情。文王心中暗自惊奇,于是决定前去拜访。

不料,文王来到河边,却只见一块孤零零的大石和一根鱼杆,一直等到天黑也没见人来,便郁郁而返。在路上,文王望着漫天星斗,忽然醒悟,一定是自己冒昧前来,打扰了贤人。回到都城,文王宣布要斋戒3天,之后再去拜访姜子牙。到了第四天,文王亲自率领百官,携带礼品,再次前往渭水河边。

到了河边,文王下令其他人一律在远处等待,自己孤身一人前往河边拜会姜太公。姜太公为文王的诚意所感动,忙邀请文王到自己的茅屋小坐,俩人手拉手热情攀谈起来。如何兴邦治国,如何对抗商纣,如何招揽天下人才,谈得越来越投机,大有相见恨晚之感。

姜子牙见文王确实见识过人,且有求贤之诚心,便答应文王与之同归,辅助其治理国家,平定天下。当时,姜子牙已经进入古稀之年,文王尊子牙为师,称其为“太公望”,这就是姜太公之名的由来。

之后,姜太公辅助文、武二王,在伐商灭纣的过程中建立了不朽功勋,受封齐地,成为齐国始祖,名垂于青史。

后来,文王为了报仇雪恨,亲征那个向纣王打小报告的崇侯虎。在攻伐崇侯虎取得胜利之后,伐纣的准备工作又向前进了一步。但这个时候,文王年事已高,身体状况一天不如一天。他心知自己已经去日不远了,眼看着商朝已是穷途末路,只差最后的狠狠一击,可自己却已经等不到那一天了。

于是,他把儿子姬发叫到身边,语重心长地叮嘱他为君之道,要勤政爱民,团结兄弟。想到自己未竟的事业,文王含泪拉着儿子的手,说道:“灭商大计,是从我的祖父大王直到我自己,几代人都为之倾注一生心血的目标,我是等不到那一天了。这个目标大概要在你的手里实现,什么时候灭商成功了,再到我的墓上祭告吧!”

不久,鞍马劳顿一生的文王就去世了,谥号“文”,后世称为文王。太子姬发继位,就是周武王。

约前1046年的一天,武王派使者遍告各路诸侯,共举大业;正式打出了讨伐商纣王的旗帜。

这次出征,周共出动了战车三百,虎贲勇士三千,轻甲步兵四万五千。武王亲自领军,仍将文王灵位供在战车上。大军浩浩荡荡渡过了黄河,盟津之誓的诸侯纷纷前来会师。

然后向朝歌进发,黎明时分,双方决战于牧野(今河南淇县以南)。

到当日黄昏,攻克商都朝歌。据说武王在灰烬中找到自杀身亡的纣王户体后,竟将纣王的头颅砍下,挂于鹿台示众3日。

文王是纣王的姑丈,这是帝乙摆布下的君臣间的政治联姻。人死如灯灭。文王和纣王都不感情用事,到了周武王身上,那他们就都不认这门亲戚了。但是,人们不禁要问,帝乙的妹妹在周史书里,始终没有记载,那位周夫人太姬根本不会是《易经》上所记载那个“归妹”。春秋时期,有不少学者询问过孔子、孟子二大圣,但孔孟二先生不置可否。

难道是虚构的政治联姻?否则为何后来纣王竟对文王的儿子下毒手呢?

其实,政治联姻于争王称帝的人来说,往往是靠不住的。 170qJtR+w04suB/O81gdtS4IL9CtpuHQItE1kWCMSZRpr9GdnTgnKKgnmczJmsg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