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名人辞典》说:尧帝“为舜所囚,被迫让位。”但对于尧舜两帝的美谈,却又不绝于耳。说起来,尧帝还是舜帝的岳父,而作为女婿的舜帝,又怎么会做出这种不忠不孝的事情呢?况且,舜帝在未成为接班人之前,他可是位大忠大孝的人物。
虞舜帝姓姚,名重华,冀州(今河北省一带)人。
传说中的虞舜是有虞氏部落长,他的老爸是个瞎子,老妈早去世了。瞎老爸又娶了一个妻子,也就是虞舜的后母。后母生了个儿子,取名叫象。象是个好吃懒做而又非常傲慢的二流子,经常在父母面前撒娇,说异母哥哥虞舜的坏话。瞎老爸很宠爱小儿子象,不喜欢前妻生的大儿子虞舜。老夫妻俩和象常在一块儿密谋,要找机会害死虞舜,好让象一个人继承父母的全部财产。虞舜并不介意,他十分孝顺自己的瞎老爸,对待后母和异母弟弟象也很好。当时炎黄的联盟首脑叫尧帝,名放勋,史称唐尧,为黄帝的嫡裔。他听了人们的介绍,决定先考验考验虞舜,看舜够不够得上做他的继承人。于是尧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都嫁给了虞舜,派虞舜到各地去同群众一起干活。
虞舜结婚以后,带着两个妻子一起去种地干活,仍旧孝顺父母,关心弟弟。虞舜的名气就更大了,大家都说他是个好儿子,好丈夫,好哥哥。
虞舜到历山脚下去种地。本来那里的农民经常为了争夺土地而闹得不可开交,虞舜一去,农民们就互相谦让,你帮我,我帮你,把生产搞得很好。虞舜到雷泽地方去捕鱼。本来那里的渔民经常为了争夺房屋而打得头破血流,虞舜一去,渔民们就互相让房屋,和睦得像一家人。虞舜到河滨去烧制陶器。本来那时的陶工干活粗制滥造,陶器的质地粗劣,虞舜一去,陶工们就认真工作,制作出来的陶器十分精美。虞舜每到一个地方,人们都紧紧跟随着他。一年,那里就形成一个村落;两年,就形成一个乡镇;三年,就形成一个城市。
楚辞《九歌》中的《湘夫人》即女英。
虞舜的瞎老爸和弟弟象听说虞舜得到这么多东西,又起了坏心。瞎老爸叫虞舜到粮仓顶上去抹顶篷,他在粮仓下面放火,想要烧死虞舜。幸亏这个阴谋早被娥皇和女英识破了,她们叫虞舜带两顶斗笠上仓顶去工作。虞舜看到下面火起,赶快一只乎举一顶斗笠,好像张开一对翅膀一样跳了下来,脱离了危险。瞎老爸和象一计不成,又施一计。过了几天,瞎老爸叫虞舜去挖井,估计着井挖得很深了,就把泥土石块倒进井里,想活埋虞舜。
他们没想到虞舜在底下开了一条斜巷,蹲在里面休息。井填死了。他从斜巷里挖开一个出口,爬出来的。二流子象以为虞舜准死在井底下了,就对老爸老妈说:
“主意是我出的,两个嫂嫂和舜的琴都要分给我,他的牛羊谷仓就给二老吧。”象说完立刻跑到舜的家里,拿起舜的琴来弹。弹到一半,舜突然出现在屋门口,象惊愕万分,只好解释说:“我正在怀念哥哥,所以弹琴以寄托思念之情。”舜没有揭他的老底,反而笑着说:“这样就好,这样才是弟弟该有的样子。”从此对父亲和兄弟更为爱护。
《列女传》中还记载有瞽叟与象第三次谋害舜的情况:他们见前二次谋害不成,又定下一个计谋,想借请他喝酒的机会,将他灌醉后杀害。娥皇、女英便给了他一包药末,让他溶在浴盆里,然后用这药水洗澡。洗过药水澡的舜喝了一天酒竟毫无醉意,倒是瞽叟与象醉得东歪西倒了。
舜的父母、弟弟这样几次三番地谋害他,他仍无怨言,而是更加孝敬父母、更加热爱弟弟;娥皇、女英也毫不以自已是尧之女为贵,谦恭谨慎,尽力做到为媳之道。他们的孝悌感动了父母和弟弟,一家人重归于好。关于这也有一个动人的故事。舜因父母、弟弟常欲害己,就同娥皇、女英专心在历山耕种,很少过父母家来,但心中没有一刻不在思念。这年,舜见米价很贵,就挑米去市上卖,发现后母也常来市上买他的米。可能时间隔久了,舜的装束变了,后母也是人老跟花,竟没有认出舜来。但舜每次都把钱和米悄悄放到她的米袋子里,后母到家,把这事说给瞽叟听,瞽叟疑是舜,令妻引手往市都。高声唤叫:“是我儿子你就做个声,看看是不是我的舜儿。”
舜知是老爸,便拨人向父亲抱头而哭,以舌舐他老爸的眼,希望使老爸的眼睛复明。
唐尧听说虞舜这样宽宏大量,对他更加放心了。就把治理天下的大权交给了他。
虞舜担任领袖的第八年,尧去世了。他更加勤辱奋发地工作,把天下治理得比尧的时候更好。
舜在晚年时,南方的苗人反叛,他率军征讨,娥皇、女英随行。古时没有通衢大道,行路艰难。行至洞庭湖、湘江一带,娥皇、女英累极了,又见这儿风景奇美:云飘雾绕,波光粼粼,湖面如镜,山如青螺,白沙如霜雪,赤壁若朝霞。于是便滞留下来。舜因军务紧急,不顾年老力衰,继续前行。抵达九嶷山时,他已筋疲力尽了,但望见那雄峻的山峰,他又平添了豪情。上得主峰环顾四周,只见山峰簇拥,众星拱月,九峰耸立,拔地摩天,林海,郁郁葱葱,谷中,流水淙淙。他觉得,这是自己的最后归宿,而且,他已耗尽了心血。就这样,他倒在了九嶷山上。还在湘江边的娥皇、女英得知噩耗,恸哭不止,“泪下沾竹,竹上文为之斑斑然”。两人悲不自胜,觉得活下去已无什么意思,便双双投湘水而死。据说,她们成了湘水之神。人们称她们为湘君、湘夫人,称斑竹为湘妃竹。楚国诗人屈原写的《九歌》中就有一章是歌咏湘君、湘夫人的,那缠绵哀怨的词句现在读来仍催人泪下:“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虽然有些学者从为湘君、湘夫人是同河伯、山鬼一样的湘水神,说是娥皇、女英是后人将舜妃和湘君、湘夫人传说结合起来了,但这起码说明了人们对这种夫妻恩爱之情的赞同,对这对殉情姐妹的怀念。正如唐代诗人所咏:“帝舜南巡竟不还,二妃幽怨水云间。当时珠泪知多少?直到如今竹尚斑。”
不少史书都认为,尧帝认为只有帝舜这种大贤大德,才肯接受禅让。然而有人认为,禅让之说是虚构的。《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中提到,帝尧想把君主之位让给帝舜,重臣鲧和共工反对说:“怎能把天下传给一介平民?”帝尧不但不听从他们的意见,还发兵将鲧杀死在羽山,把共工流放到幽州之都。《韩非子·忠孝》中又说,舜因为父母和弟弟象不肯悔改,最终流放了父母,杀死了象。《竹书纪年》中说,因为帝尧年老德衰,舜就将他囚禁在平阳,还派人拦阻其子丹朱,不使父子相见,最终篡夺了帝尧的君主之位。
如果按照这种说法,尧舜之间的继承关系就不是禅让,而是篡位。类似的说法也对应在帝舜和大禹身上。传统说法认为,帝舜因为儿子商均不贤,就向上天推荐大禹作为他的继承人。十七年后,他巡游到南方的苍梧之野时突然去世,安葬在九嶷山上。大禹坚持守丧三年,然后想请商均继位,但遭到诸侯和百姓们的一致反对,这才勉强做了君主。但还有相反的说法,是说帝舜非巡游南方,而是被大禹流放到那里去的,大禹趁机篡夺了他的君主宝座。
何况,舜南巡,死于苍梧之野,葬于九嶷山。听到死讯以后,娥皇、女英跟到湖南,抱竹大哭,双双投水自尽。
几千年前的苍梧之地,人烟极稀,既非政治经济中心,又非边关防敌,舜干嘛去南巡?他当时已百岁高龄,到苍梧数千里之遥能走得动么?这么大年龄出远门,为何没有家人照应?既然不带家眷,为什么后来两个妃子又为他投水而死?据此,台湾的柏杨先生得出结论:要不是武装押解,不得不往;要不,是追兵在后,盲目逃生。二者必居其一,是耶?非也?
另外,也有人认为,不是“禅让”,而是“拥戴”。孟子、荀子等人就认为,天子职位最高,权势最大,不可能把天下给人。那么,他们是怎样得到天下的呢?《孟子·万章篇》记载:尧死之后,舜避尧之子丹朱于南河之南,天下的诸侯,都跑来朝见舜,打官司的也来找舜,歌谣也是歌颂舜。于是舜就接受了大家的好意,登了帝位。也就是说,不管尧禅让不禅让,诸侯和民众一致“拥戴”,天下就是舜的了。到了禹的时候,也照此办理。这种“拥戴”,与几千年后宋太祖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毫无两样。
根据古籍记载,尧把天下“禅让”给舜,舜又将天下“禅让”给禹。三代禅让,舜是“两全”人物。他既不像尧,天下哪里来的史无明文;又不像禹,把天下让给益却没有成功。舜无论受禅与让国,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可见是个干才。
舜与禹得的是天下(至少是中原一带),说只凭禅让,能这么容易吗?
李白《远别离》云:“雷凭凭兮欲吼怒,尧舜当之亦禅禹。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或云尧幽囚,舜野死,九嶷联绵皆相似,重瞳孤坟竟何是?”他“明日张胆”地对三代禅让之说提出了质疑,他用“或云”的口气,把尧舜不得善终的史实写了出来,以不确定的辞句表达了确定的内容。更关键的是。他点出了这种政治行为的本质。君失臣,权归臣,臣也就变成了君,此之谓禅让!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从刘汉正统观念出发,大写曹丕篡位。篡汉之前,刘家的权早已变成曹家的权。篡汉之时,曹丕还搞了个汉帝三掸他三不受的仪式,最后才“恭敬不如从命”,把天下“勉为其难”地接受过来。接过来后,他还“谓群臣曰:‘舜禹之事,朕知之矣!’”
其实,当时的实际情形是:
帝尧很早以前就在寻找合适的继承人,他听说有个名叫许由的人品德高尚,就想把王位传给许由。然而许由不愿意接受,连夜跑到箕山脚下的颍水去隐居。帝尧追到颍水,说:“好吧,既然您暂时不愿意接受王位,那就先来当我的辅佐官吧。”清高的许由听了更是厌恶,冲出屋子,到颍水边捧水来洗耳朵,以表示不愿再听。
许由有个朋友名叫巢父,正好牵着一头小牛来岸边喝水。得知许由洗耳的原因后,他不屑地说道:“你如果一直隐居在深山密林之中,谁又会想到把治理天下的重担往你肩上放呢?你自己沽名钓誉,现在惹祸上身,又跑来洗耳朵,把水弄脏,使我的小牛也遭到污染!”说罢,牵着小牛到上游去喝水了。
后人对此事评价说,当时的所谓天子,并不是真正钟鸣鼎食的君王,他们不过是原始社会的部族联盟长而已。毫无特权的帝尧生活极其清苦。因此,人们不想担当这份辛苦的职务罢了。
《庄子》说,尧想把天下给许由,许由不受。又要给州支父子,州支父子也找借口不受。他们到底为什么不愿意就帝位?韩非子已经说得很清楚,尧在位的时候,屋顶的茅草不整齐,房子的椽梁不雕饰,吃的粗粮,咽的野菜,冬天裹兽皮,夏天披葛布,现在,即使一个守城门的人,也比他收人高。谁愿意自己辛劳一生,还把这份辛劳留给自己的子孙后代,也遭这份罪呢?
然而,有个人却接受了。
他就是口碑很好的舜帝。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历史上最先成功地和平移交政权的时代,无论尧帝,还是舜帝,都尽心尽力地做到了。如此看来,中国在尧舜禹三代的确存在,但在禅让的背后,也的确存在逼宫和被迫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