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化石化和埋藏学

化石

在地中海沿岸,神秘的巨型骨骼激发了古代人的想象。但在我们阅读古代文献,找出引发古人兴趣的化石遗迹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化石”(英文为fossil,拉丁文为fossilis)一词的定义。在古代,化石指的是任何露出地表的或是能被挖掘出来的有趣或珍贵的物件,比如水晶和宝石。“被挖出来的物件”(希腊语为ta orukta)的具体内涵十分模糊。虽然这一概念在过去并不包括大型化石化动物骨骼,但却包括了小型化石,比如石块中的鱼类化石和埋在土里的史前象牙。

在希腊人听说大象以前,外来象牙、当地化石以及“被埋在地里”的象牙都是珍贵商品。古人把埋在地里的大型史前象牙称作沼泽象牙(图2.6是一对发现于希腊的乳齿象象牙化石)。生活于公元4世纪的作家泰奥弗拉斯托斯准确地将化石或沼泽象牙描述为“棕白相间”的。泰耶阿的阿波罗尼奥斯(生活于公元1世纪)对史前象牙化石的描述详尽得无可挑剔。阿波罗尼奥斯发现,这些象牙比普通的象牙大很多,但是“色深,多孔,有斑,非常难以雕刻”。老普林尼认为是大象故意把自己的象牙埋在了土里。这是目前已知仅有的对于“象牙化石”为何能够从地里被发掘出来的古代解释。 [10]

图2.6 希腊马其顿地区出土的乳齿象象牙化石。照片由伊万洁利亚·楚卡拉提供,亚里士多德大学,塞萨洛尼基

如今,“化石”一词指的是过去的地质时代中的生命形式的遗骸、印记或足迹。化石化过程需由含有矿物质的地下水逐渐分解骨骼、牙齿和贝壳上附着的有机结构。结晶方解石、石膏或二氧化硅逐渐代替这些有机结构,慢慢将其转化成石头。矿物构成决定了化石的重量、密度和颜色。例如,埋在褐煤(软煤或泥炭)中的骨骼就会染上棕色或黑色,而其他化石骨骼则呈现粉笔那样的白色(例如在萨摩斯岛和戈壁沙漠中发现的骨骼)或灰色(例如在科斯岛发现的化石)。

生物的化石化过程同时引发了古代人在神话和科学两个领域的探索,本书第5章将对此展开讨论。根据生活在公元1世纪的老普林尼的记录,在塞哥布里加(Segobriga,今西班牙托莱多附近),透明石膏矿中的透明石膏晶体(selenite,曾被洒在大竞技场舞台上,用来为地面营造一种闪亮发光的效果)逐渐代替化石化动物骨骼中的骨髓。老普林尼认为,这种矿化骨骼属于不久前摔进矿井的野兽。不过,由于矿区临近西班牙化石床,矿工们在矿井中看到的也可能是一些看起来与那些动物相似的更新世啮齿动物和食肉动物的遗骸化石。 [11]

这些遗骸的巨大体形恰好符合古代希腊人和罗马人对于深埋于地下的史前巨人和怪物的想象。当然,现在我们已经知道,这些骨骼属于巨型长颈鹿、乳齿象、猛犸象和其他已灭绝的动物。可以想见,已灭绝的一些鹿、鼬类、啮齿动物等普通大小的动物的骨骼和牙齿,因与人们熟悉的现存动物的骨骼相似而可能被忽略。但是一些其他类别的小型化石却引起了人们的兴趣,比如陆生植物、鱼类和其他海洋生物、陆生动物足迹的化石等。它们因形状奇特、与周遭环境不相称或化石化成因难以解释等而得到了关注。

例如,有几位古代作家曾经提及意大利西西里地区和摩尔达维亚地区的德涅斯特河(Dniester River)沿岸基岩上的脚印和蹄印。人们曾经认为,这些印记是希腊英雄赫拉克勒斯和神话巨人革律翁(Geryon)的巨型牛群留下的。我认为,这些基岩中的神秘蹄印可被解释为巨型甲壳类动物(双壳纲)的化石印记。这些蹄状化石位于南欧和黑海地区的三叠纪晚期石灰岩岩层中,至今仍在关于神牛和神马的民俗传说中占有一席之地。 [12]

古人对化石化的菊石(cephalopod mollusks)、琥珀、箭石(乌贼化石)、贝壳、棘皮动物(海胆)、海百合茎(化石化海百合)、鲨鱼牙和其他植物也充满了兴趣。不少古代文献都曾提及它们(见附录),人们在考古发掘点也发现过这些化石(详见第4章)。早在公元前4世纪,人们就意识到琥珀是化石化的树脂。然而,人们对一些化石也产生过误解,而且这些误解一直持续到了中世纪。例如,斯特拉波记录了这样一种流行观念:埃及金字塔周围鹅卵石形的货币虫化石是古埃及金字塔建筑工人遗留的扁豆。 [13]

埋藏学

埋藏学(Taphonomy,源自希腊语,原意为“坟冢的原理”)是一门研究动物遗迹(自动物死亡时起,至遗迹出土时止)如何受到地质变化和生物分解过程影响的学科。埋藏学可以解释原角龙头部颈盾在土地中分解后,遗留下类似格里芬翅膀和耳朵的结构的过程。埋藏学还能解释为何大象头骨容易破碎:这是因为大象头骨中有容纳气囊的空腔结构。埋藏学包括以下内容:骨骼的矿化,地震和侵蚀造成的骨骼分解与破损,以及至今为止受到的来自动物和人类的影响。埋藏学界内把人类活动称为“刨地”(grubbing)。(当然,没有古生物学家会把自己的工作称为刨地,这个词是用来形容业余爱好者和过去的科学家的,今人认为这些过去的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已经不够科学。)化石化过程和地中海地区复杂的埋藏学条件决定了史前动物遗迹被古代观察者看到时的状态。

公元前5世纪,希腊剧作家埃斯库罗斯以神话为背景写下了著名剧作《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埃斯库罗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埋藏学过程的生动图景。为惩罚泰坦普罗米修斯将火种带给人类的举动,众神将普罗米修斯锁在亚洲一片沙漠边缘的山崖之上,沙漠中栖息着很多不会叫的格里芬。埃斯库罗斯想象,猛烈的滑坡和暴雨会把普罗米修斯埋在峡谷底部,他将被“长期困在石块下面,历经漫长岁月后才能重见天日,被鹰啃食”。尽管对地质事件的真实时间维度并不了解,埃斯库罗斯仍诗意地描绘了一幅掩埋和暴露史前巨型生物的生动画面。 [14]

出于对地质学和地理学的兴趣,几乎每一位描述了巨型骨骼的作家都同时记录了这些骨骼是因何而暴露在地表的,比如地震、滑坡、海洋或河流侵蚀、暴雨、动物活动或人为挖掘等。有些人甚至提到在巨型骨骼周围发现过古老的手工艺品,这表明,在更早以前人类就曾对这些化石进行过干预和重新掩埋。这些写实的细节大大提升了古代文献的真实性。 03CXGJc8ZK/0H9dR2eRn+FhZSFPJzAW7iO3WROsSWV3lhlyUZf4nkahRTUKLfp8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