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地中海地区复杂的地质条件

时至今日,地质学家们也没能完全理解塑造地中海地区地形的各种混乱的地质作用。这片古代希腊人、罗马人曾经生活过的土地是板块碰撞、大地震、地壳上升运动和火山活动的“动态交叉地带”。土耳其地质学家奥古兹·埃罗尔(Oguz Erol)表示,塑造了地中海地区东部的地质物理学历史和该地区正持续经历的变化都“极度复杂”。地质学家德里克·阿格(Derek Ager)将亚欧大陆和非洲大陆比作“两个即将撞上的橄榄球”,他认为这导致了地中海地区的许多“未解难题”。古人也曾对这些地质剧变发表过精妙的见解。

古代地质学知识

由于小亚细亚板块不断向西推进,加之河流淤塞严重,土耳其海岸线自公元前4世纪起已向西推进了约20英里(约32.2千米)。因此,不少古典时代的希腊海港已经退至内陆,另有一些城镇被毁或被淹。古人心知肚明,希腊及其附近陆地的海岸线和大陆块都在不断变化。例如,希罗多德曾记录尼罗河河道数千年来的淤塞,并表示如果尼罗河几千年来流入的是波斯湾,整个海湾都将被泥沙填满。古希腊历史学家波利比乌斯(Polybius,出生于公元前204年)预言,很久以后,黑海将成为陆地。

特洛伊的天然港,也就是特洛伊战争(大约发生在公元前1250年)的战场,至地理学家斯特拉波(Strabo)生活的年代(公元前1世纪)已经变成了内陆平原。即便罗马时代的人们辛苦地进行清淤工作,以弗所深港在几个世纪之后也已难觅踪影。老普林尼写道:曾经,大海环绕着狄安娜神庙,现在早已沧海桑田。伊兹密尔周围的城镇见证了岬角变作岛屿、岛屿变作岬角,海岸线推进,海水侵入陆地,港口逐渐消亡。建于公元前1000年的普南城 不得不在公元前350年放弃淤塞严重的港口。萨迪斯(Sardis)古城 如今被埋在深达33英尺(约10米)的沉积物中。米利都和赫拉克利亚(Herakleia)曾是繁荣的古代港口城市,如今已被田野和湖泊环绕。 [5]

除了上述缓慢的变化,古籍中还记载了一些突发的灾难。公元1世纪,克里特发生了一场地震。菲洛斯特拉托斯写道:“莱贝那(Lebena)地区南部岬角7斯塔德(stade,1斯塔德约为183米)的海岸线突然坍塌到了海里;同一天,克里特北部出现了一座岛屿。”帕萨尼亚斯详细记述了公元前373年那场彻底摧毁了位于科林斯海湾的赫里克城(Helike)的地震和海啸。作为小亚细亚的马格尼西亚当地人,他还记录了西皮洛斯山(Mount Sipylos)附近的一座城市毁于突发的海水倒灌。考古学家已经找到了帕萨尼亚斯和其他人曾经提及的一些被淹没的城市。我们还可以沿土耳其海岸、黑海沿岸和爱琴海沿岸看到其他被淹没的城市的遗迹。 [6]

地图2.2 古代希腊—罗马世界。地图由米歇尔·梅厄·安杰尔绘制

许多古代作家对火山、地震、造陆运动和冲积层的洞见都是惊人的。比如,生活于公元前5世纪的诗人品达(Pindar)就已经知道罗得岛出现的时间远远晚于其他岛屿出现的时间。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记录,提洛岛和罗得岛一样,晚于其他岛屿出现。亚里士多德还提出,难以被人察觉的海侵和造陆运动是一种持续的周期性运动。老普林尼列出了在人类的见证下诞生的10座岛屿。而且他还知道,一些地区曾是连接在一起的,例如:西西里岛与意大利、埃维亚岛(Euboea)与希腊、塞浦路斯岛与小亚细亚等。

公元前4世纪,柏拉图对曾经覆盖希腊地区的海洋及阿提卡(Attica)的地形变迁进行过探讨。斯特拉波关于火山岛的产生和地壳运动的文章十分精妙,他还通过观察小型地壳运动,对地层的大规模隆起和凹陷现象进行了推测。罗马诗人奥维德认为,高崖上搁浅的海贝说明此地曾是海洋。此外,他还解释了几座岛屿与大陆之间分合的过程。公元前1世纪,犹太哲学家斐洛(Philo)提出,如果能够测量出侵蚀率,那么就能测算出土地的年龄。 [7] 总而言之,古希腊人、古罗马人生活在一片地质运动频繁而剧烈的地区,而他们对此早已知晓。

特提斯海和爱琴海陆桥

亚欧大陆和非洲大陆独特的古生物学现象决定了地中海地区能够保留下来的史前动物遗迹的类型。中亚地区的游牧民族所观察到的是中生代晚期白垩纪恐龙的化石骨架。与之不同的是,地中海地区的化石骨架属于生活在第三纪晚期和第四纪(见地质时间表)的生物。让古希腊人、古罗马人震惊不已的史前骨骼大多属于生活在中新世、上新世(二者合称新近纪,约2300万—200万年前)和更新世(约200万—1万年前)的巨大、奇特的哺乳动物。在戈壁沙漠发现的生活于6500万年前的恐龙化石是保存得最完好的史前物种化石之一,而地中海地区的动物骨骼化石常年经受激烈的地质运动和严重的侵蚀,因此尽管这些骨骼化石所属动物生存的年代要比恐龙晚上几百万年,其保存状态却与中亚的恐龙化石截然不同。 [8]

约1.9亿年前,特提斯海(Sea of Tethys)面积广阔,覆盖着现今属于亚欧大陆的土地。特提斯海在地球上大约存在了1.5亿年。在此期间,海床上栖息着大量海贝和其他海洋生物,为日后构成大陆的石灰岩奠定了基础。当中亚的原角龙经历繁荣与消亡时,地壳上升运动使特提斯海床抬升为山脉。形成于白垩纪和始新世的石灰岩(有些厚度达1万英尺,约3000米)向上抬升,令许多海洋生物搁浅,最后成为化石被留在山峰之上。位于山区和沙漠的海贝及鱼类的化石很早就引起了古希腊人的注意,他们正确地将这些化石认定为此地曾经是海洋的证据(详见本书第5章)。在古代,海贝石灰岩是一种随处可见的建筑材料。帕萨尼亚斯这样描述海贝石灰岩:“柔软、极白,内里全是海贝。”特提斯海域的大型海洋生物骨架,比如长约70英尺(约21.3米)的始新世鲸鱼(龙王鲸,又名械齿鲸),在从北非到巴基斯坦的特提斯海海岸旧址均有出现(本书下一章将论述,古人记载的某些极长的骨架很可能就是鲸鱼骨架)。

大约1500万年前,特提斯海开始消退,互相靠拢的大陆板块将今天的欧洲、亚洲和非洲连接在一起。在新近纪,许多大型哺乳动物都曾沿着这一陆地走廊迁徙。这些动物包括了从萨摩斯岛和地中海其他一些地区出土的巨型骨骼的主人——巨型长颈鹿萨摩麟以及种类繁多的史前象和犀牛。同时,地震运动持续造陆、造岛,并使海平面频繁波动。非洲大陆和西班牙紧密相连,导致早期地中海在600万年前几近干涸。剧烈的地质变迁使大西洋的海水在约500万年前涌入了今天的地中海和黑海。 [9]

更新世时期,地质作用的力量依旧强烈,大陆破碎,海平面升高,由此产生了更多的岛屿。2万年前,萨摩斯岛和利姆诺斯岛等爱琴海诸岛还属于小亚细亚半岛。大冰期(Great Ice Ages),海岸线和气温变化剧烈。更新世时期,巨型原始大象和猛犸象开始出现,一些哺乳动物游过水域到达海岛,有的被隔离在岛上,并在当地进化成了新的物种。意大利、希腊和一些爱琴海岛屿、小亚细亚地区的化石床中常常出现更新世哺乳动物的遗骸。

火山遍布爱琴海沿岸,其喷发制造出更多岛屿。1800万年前,火山灰覆盖了莱斯沃斯岛上整片中新世红杉和棕榈树森林。2.5万年前,锡拉岛(又名圣托里尼岛)的诸火山开始活动。公元前1638年,剧烈的火山喷发在烟幕中将整座岛的地层(1000米高)击碎,摧毁了克里特岛的米诺斯文明。

如今,希腊和意大利还有6座活火山。非洲大陆仍然不断向北推进,小亚细亚则向西南方向推移。山体崩塌、抬升、日常的震动和大地震使地中海地区的陆地变得破碎不堪。在希腊,仅仅由于山体崩塌,自20世纪60年代起就已有约500个村庄不得不迁离原址。克里特岛的某些地方自罗马时代起已经抬升了近30英尺(约9.1米)。1970年,意大利那不勒斯湾的坎皮佛莱格瑞火山区(Phlegraean Fields)在半年间就抬升了超过2.5英尺(约76厘米)。

数百万年来,此类剧烈的地质运动使成岩于较早地质时期的化石岩层露出地表。随着地层因断层作用而不断地弯曲、变形,地层中的骨架也变得松散而混乱。暴雨、洪水和海岸悬崖的坍塌使骨架化石暴露并散落在地表。较脆弱的骨骼,例如长鼻目动物(如大象和猛犸象)头骨,经常在此过程中碎裂,遗留下来的都是最坚硬的部分,例如股骨(大腿骨)、髌骨(膝盖骨)、肩胛骨和牙齿。图2.3、图2.4和图2.5展示了史前大象的巨型骨骼在希腊露出地表的常见形式。在地中海地区,完整的骨架十分罕见,即便是完整骨架,骨骼也极易破碎——20世纪80年代在意大利中部被同时发现的15具完整猛犸象骨骼化石就是如此。如果说古生物学本身已经是“处理一条复杂到无从想象的事件链的历史类学科”,那么地中海地区剧烈的地质运动则使破译古人关于化石的记录难上加难。

图2.3 更新世古菱齿象的大型骨骼化石,古菱齿象骨骼可见于南欧和亚欧大陆。1992—1994年,希腊马其顿地区出土的古菱齿象骨骼分布杂乱,其中肩胛骨、肋骨和椎骨尚可辨认。图中出现的米尺用来展示骨架规模。本组照片由伊万洁利亚·楚卡拉提供,亚里士多德大学,塞萨洛尼基

图2.4 更新世古菱齿象的大型骨骼化石,古菱齿象骨骼可见于南欧和亚欧大陆。1992—1994年,希腊马其顿地区出土的古菱齿象骨骼分布杂乱,其中肩胛骨、肋骨和椎骨尚可辨认。图中出现的米尺用来展示骨架规模。本组照片由伊万洁利亚·楚卡拉提供,亚里士多德大学,塞萨洛尼基

图2.5 更新世古菱齿象的大型骨骼化石,古菱齿象骨骼可见于南欧和亚欧大陆。1992—1994年,希腊马其顿地区出土的古菱齿象骨骼分布杂乱,其中肩胛骨、肋骨和椎骨尚可辨认。图中出现的米尺用来展示骨架规模。本组照片由伊万洁利亚·楚卡拉提供,亚里士多德大学,塞萨洛尼基 hDlDGQ5i1f0CGQLWCBfOOhmoGOcWtKp2Vr7gAPTHdXg+NwfAh4cMn3EgQfDwiFM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