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章
抢得先机

伍旭刚虽然是市委常委,但主要精力还是在公安这一块,在市里并没有分管其他工作,跟基层接触也很少。本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这一方面与基层各县市区接触比较多,但是,这一块主要由市政法委在抓。政法委书记也是市委常委,所以,跑下面的工作伍旭刚反而不多。

伍旭刚跟段世明只有少数的几次接触,一般只有开会才能碰到。平时,两个人难得有机会接触,加上向树春前些时候一直力荐段世明担任市委常委、公安局长这个职务,两个人都心知肚明,虽然表面上没有什么,每次见面,段世明总感觉到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味道。有时,在段世明看来这简直是一种尴尬。

段世明出身于农家,父母亲都是种地的,没有什么背景,师专毕业后被分配到学校教书。后来,通过岳父范景明的关系进人政界,从基层干起,一直干到县长、县委书记。向树春来了之后,又把他调整到平安区任区委书记。段世明对自己能做到区委书记颇为自得,他常常在会上说:“我干到现在这个位置,全部靠的是自己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干出来的。”

话虽这么说,段世明私下里却常常抱怨自己没有关系,没有可以抱的粗腿,没有可以傍的大树。“我不是吹牛,凭我的能力,要是有关系,肯定不止现在这个位置。”他多次在朋友面前慨叹。

前任市委书记张泽伟到省人大担任副主任之后,贺东市曾在短时间内没有市委书记。这时,段世明决定要抢得先机,在别人前面跟新来的书记打上交道,取得联系。

段世明有一个同学叫吕立新,毕业后就被分配到省委组织部工作,并且眼下就在干部处,信息比较灵通。

“立新,我们新的市委书记人选出来了没有?”

“还没有,世明,你这么急干吗?又不是你当,我看你比当事人还要急,吕立新笑笑。

“立新,你在干部处的人难道还会不懂得?虽然不是我当,但是却与我紧密相关,你说我能不着急吗?”

吕立新点点头,说:“你心里的那些小九九,我怎么会不懂?这个当然了,新来的市委书记与你这个县委书记联系密切啊,要不然,你这书记就做到头了。”段世明天天打电话,弄得吕立新都有点不耐烦了。“世明,别这么天天问好不好,有消息我自会主动告诉你的。”

“不是说河阳市委书记来我们这边吗?”

“没有这回事,你听哪个说的。”吕立新肯定地说。

隔了一天,段世明又问:“立新,听说是省农业厅的周厅长下来任书记是吧?”

“没有吧,世明,你哪来的消息啊,起码我这边还没有这个迹象。”

“立新,你可别忘了通知我,要不然误了大事。”

“不会,哪能误了你的事呢。”

终于有一天,吕立新给段世明打来了电话,“世明,告诉你一个消息,佟阳市的向树春市长到你们贺东任市委书记。明天开始考察、公示,估计不久就要到任了。”

“立新,你跟他熟悉么?”段世明问。

“我跟他也仅仅是认识,不是很熟悉。”

“啊,是这样,你能不能帮我想办法找个人在中间牵牵线?”段世明有些失望。

吕立新大概听出了段世明的失望,又补充道:“世明,这还不简单,他在佟阳担任了四年多的市长,佟阳的人肯定很熟悉,你找个佟阳的朋友问问不就什么都清楚了。”

一句话点醒了段世明。“谢谢!立新,你这句话倒真的提醒了我,我这就找那边的朋友问问看。”

“还用找吗?我们的同学当中就有一个,佟阳的财政局长周良不就是我们一届的同学吗?二班的,跟我是老乡。财政局长跟市长是打交道最多的人了,也是很了解市长的人之一。”

“可是,我跟他不熟悉,找他也不一定有用。”

电话里,吕立新呵呵一笑,“就是那个经常到我们寝室来的,小个子的那个。你应该有点印象,没印象也不打紧,我跟他经常见面,你哪天过去的话,提前打个电话,到时我跟他说一声。”

“好,立新,谢谢你!”

“瞧你,这点小事谢什么?同学之间,用不着这么客气。”

考察组在佟阳对向树春考察结束的当天下午,段世明就带了一大堆贺东的土特产前往佟阳拜见市财政局长周良。

为了稳妥起见,段世明不是让吕立新打电话,而是反复要求吕立新跟他去一趟。考虑到吕立新没有车,段世明绕了一大段路,去天宇接了吕立新再往侈阳。

在车上,吕立新笑段世明,“世明,想不到,你真是个有心人!”

段世明叹了口气,笑了声,“立新,怎么说呢,这也正常嘛。不是说上帝总是青睐那些有准备的人吗?”

吕立新点点头,两个人一路有说有笑。

周良知道吕立新要来,自然是在办公室等候着。俗话说,一起扛过枪,一起同过窗,这两种人关系最铁。既是老乡又是同学,这份感情就更加不一般,因此,说话也比较随便。

“立新,有一段时间没看到你了,还以为你到哪里当大官了呢。”周良一见面就大声笑了起来,亲热地拍拍吕立新的肩膀。

吕立新马上叫屈,“周良,你们当财神爷的,哪里知道我们在机关的苦,天天按时上下班,苦行僧一样。还能到哪儿去当什么官,你别看我们都是处级干部,我这个处级比你这个处级可就差远了。”

“立新,你就不要骗我了,每次你们下来考察干部,什么时候不是把你们奉为上宾,敬若神明呢?那个待遇,哪是我们这些人能享受到的。”

吕立新看了看段世明,“周良,来,我给你介绍一下,这是我们同届的同学,跟我同班,段世明,现在在贺东市南兴县任县委书记。世明,这就是周良,那时候常来我们寝室玩的,

段世明赶紧伸出手去,握住周良的手,微微躬下身子,“周局长,幸会,幸会!”

周良握着段世明的手,转过头对吕立新说:“怪不得,刚才看着面熟,原来是同学,真是难得一见,难得一见。”

酒酣耳热之际,吕立新向周良说明了来意。“周良,这次我跟世明过来,是有个事情想请你帮忙。”

周良何等精明,吕立新刚开口,马上明白了他的意思。“你的意思是不是向市长那边的事情?”

吕立新伸手在周良背上一拍,“周良,到底是个人精,什么事也瞒不过你。既然你知道了,我也就直说,向树春马上要到贺东任书记了。世明想在他到任之前见见他,熟悉一下,这样对将来也有好处。”

“你怎么那么肯定,不是同时考察的有三个人吗?他一定会到贺东去?”周良问道。

“刚说你精,怎么现在就变傻了,”吕立新把胸脯一拍,“我是干什么的。”喝了点酒,他的话也说得更满了。

周良马上笑眯眯地说:“对,对,醉了,真是喝多了,你就是干这个的。”

吕立新说话就像是下任务,“那你安排个时间,让世明见一见向市长吧。”

周良犹豫了一下,“立新,向市长这个人不是那么好见的,他这人的脾气我知道,弄不好我要受批评。”

吕立新用手推了他一下,“周良,你在我面前还卖什么关子,你一个财政局长,难道还请不来市长吃顿饭,也太没面子了吧!”

段世明在一旁虚情假意地说:“立新,要是周局长为难,我看就算了吧。”吕立新看了段世明一眼,“世明,你不知道,什么为难,他这是有意在卖关子。今天我们来了,不要说不为难,就是为难也得想办法。”

眼看吕立新把话说到这个份上,周良知道推是推不掉了,索性来个顺水人情好吧,既然这样,我就试试看吧,大不了被领导批评几句。谁叫我们是同学呢,没办法。”

当段世明把车上的土特产拿下来给周良的时候,周良无论如何也不肯接受,“段书记,你要这样的话,我可真的不敢安排了,我们是同学,帮你就是帮我自己。将来你发达了,我不也多了一个发达的朋友嘛!这些东西请你无论如何拿回去,心意我领了。”

“周局长,其实这些东西也值不了几个钱,一点土特产,你们这边没有的,也不算什么,你收下,算是我的一点心意。”

两人推来推去,吕立新见了,赶紧过来,“周良,你也真是,这么迂腐干啥,人家送你点土特产,你收下就是了。用得着在这儿推来推去的吗?”

吕立新办事干脆出了名,众多的同学中,周良最拿吕立新没办法,只好收下。

几天后,周良打电话给段世明,“世明,今天晚上我约了向市长吃饭,你有没有空过来?”周良这话还是有点官场味道,明明就是替段世明约的向树春,也知道段世明一定会过来,却还是要问一句有没有空过来。

段世明听了,哪有不过去的道理,欣喜地说道:“谢谢!谢谢!我一定赶到,一定赶到。”

“那行,我订好包房等你。”

段世明连忙说:“周良,你情况熟悉,麻烦你帮我订好包房,看看向书记喜欢吃什么,帮我点好,到时我买单就是。”

周良说:“买单无所谓了,你买我买还不是一样。在佟阳,还是我来买单,你是客人。”

“那不同,今天是为我的事,应该我买,应该我买。”

两人客气了几句。

周良是何等聪明之人,他没叫别人,就他与向树春、段世明三个人。既不显得张扬,也方便说话。其实这也是向树春希望的,当领导的,天天在场面上戴着面具,在热热闹闹中过日子,吃顿饭也不得安宁,有时很想两三个人静静地吃顿饭。

那一顿饭,段世明吃得分外小心,生怕有什么不当的表现给向树春留下不好的印象。而向树春一听说是贺东来的县委书记,随即也就明白了段世明的良苦用心,心里格外高兴。人虽还未到任,就有人先行前来接风,这是一个好兆头。

周良见两个人聊到起兴的时候,找个借口出去了一下,给他们两个人一个独处的机会。这时段世明取出一枚印章,送到向树春的面前,“向书记,初次见面,没有什么礼物,我请了一位名家刻了一枚印章,祝您事业前程一帆风顺。

向树春早年曾对篆刻有过浓厚的兴趣,学着治过两年印。因此,现在也常常把自己当作行家。他一看这枚印章质地半透明,微微有光泽,像是翠玉,就知道这是寿山石中的极品——艾绿冻。印章刻的是“向树春印”四个字,刀功十分精到,无论是巧拙粗细、挪让呼应还是离合变形、留红空白都处理得恰到好处。侧向一面薄意一艘小船,在江面上正扬帆远行;一行小字,是唐代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诗中的句子“风正一帆悬。”

向树春把玩着手中的印章,说了句,“好印,好印!”

段世明一看向树春的表情就知道他对这方印十分中意。“向书记,刻这方印的人姓黄,名叫黄中平,是一位篆刻名家,曾经应邀给省领导治过印。”

一听黄中平治的印,向树春更高兴了。“好,好,段书记,谢谢你!这个黄中平,又叫黄三怪,我也曾经听说过他的一些故事。”

黄中平是一位篆刻名家,以“篆刻”和“三怪”两样东西著称,因为有“三怪”,所以有人称他为“黄三怪”。黄中平的“三怪”,一是“酒怪”。他喝酒,每顿只喝二两,多了不行,少了也不行,没有更不行,不喝酒不治印。用他的话说,二两正好,似醉非醉,似醒非醒,正是一个艺术家进入创作的最佳状态。借着酒力,思想如脱缰野马,可以凭虚凌风,任意驰骋。趁着清醒,运刀出力,恰到好处,险处则险,劲处则劲。这样刻出来的印章才会成为世间绝品。

二是“脾气怪”。有一回,几位朋友在一起,大家知道他喝酒只喝二两。想让他破个例,多喝一点,于是,在他喝完后,继续给他加酒。揪着他非让他喝不可,想不到,这一下惹恼了他。他随手把杯子一扔,“有你们这样强人所难的吗?我不吃这饭了。”满脸怒容,扬长而去。酒多了不行,少了也不行。还有一回文联请客,当时市里规定中午用餐不准用酒,文联的领导谨守规定,中饭时没上酒水。黄中平到桌面一看没酒,问了句,“怎么没酒?”旁边有人说:“市里规定不准用酒,黄中平起身就走,一会儿就提回来一瓶茅台,自己倒了二两,放到桌上,“这酒尽管喝,不是公款。”平时跟人说话,稍有不慎,脸上就添怒色。然而,过后又没事一般。

三是“印怪”。他的印是限量版。每年二十四枚,每月两枚,多一枚也不刻,

弄得很多人排着队等,每字收费两万元。那年春节,一位大领导回家过年,听说这位领导喜欢篆刻。地方领导就想让黄中平治一枚印章送给这位领导。可是黄中平不干,地方领导以为钱少了,不断加价,加到四万元一个字。黄中平说:“十万块一个字也不行,艺术是无价的。”无奈之下,领导派文联主席前来,把这事当作一项政治任务来安排。谁知黄中平还是不干,对文联主席说:“任务是你接受的,与我何干?你自个儿去完成吧。”弄得地方领导讨了个没趣。

有人笑黄中平傻,“这么来钱的东西,为什么不多弄一些,一天刻一枚也不为多。”黄中平说:“世间比钱重要的东西多得是,怎么能光以钱来看这东西。”

也有人说这正是黄中平精明的一面,物以稀为贵,每年只有二十四枚,就算他能刻一百年,也只有两千四百枚。若干年后,他的印就会不断升值。

向树春哈哈笑道:“听说这个黄三怪可不好对付。段书记,每年只刻二十四枚,你能弄到一枚,说明你面子很大啊!”

段世明谦恭地说:“哪里,哪里,不是我面子大。我听说这东西也是要讲求一点缘分的,这正说明向书记您跟他有缘。今后世明还少不了要向书记多多教诲啊!”

向树春哈哈一笑,“教诲就谈不上了,如果有缘分的话,今后我们就是一个地方的同事,我还要请你大力支持。”

收好印章后,向树春又给段世明讲了治印的石材,“名贵的印石石材主要来自四个地方……”

向树春滔滔不绝地讲着,段世明听得似懂非懂,连连点头,“今天跟着向书记,还学到了不少关于石材的知识,您这一席话,真是让我大开眼界!”

向树春拿起印章,“段书记,你别看这一块小小的石头,当中的学问可不少呢。”言词之间颇为自得。

段世明连忙说道:“那是,那是,想不到向书记对玉石艺术了解得也如此精到啊!”

为选这份礼物,段世明可谓费尽脑筋。第一次见面,如果就给钱,人家向树春肯定不会要,显得太俗气。如果送点土特产,显得太没有档次。送相机之类的高档日用品,又不知道他喜不喜欢,原来有没有。只有找他爱好的东西送。那天他问周良,向树春有什么爱好时,周良告诉他,向树春喜欢篆刻。

段世明当时就想不透,怎么会喜欢那东西,老半天让人认不出一个字来,有啥好看的。心说这东西比较费劲,如果说送点钱或者金钱物件的东西还好找,这种东西还真的是稀罕物。当天晚上回去之后,就到处打听。当他听说黄中平给某位省领导治过印时,段世明拐弯抹角找到一位跟黄中平很投缘的亲戚上门,第二天早上就赶了过去,请他无论如何帮他赶一枚出来。段世明为了这枚印,把家里藏了几十年的两瓶好酒都拿出来送给了黄中平。到了黄中平家里,黄中平一看酒的包装,就说:“这酒有些年头了,好酒。”等段世明的亲戚把来意说明之后,黄中平又说:“今天一是老友上门,二是好酒上门,破个例,让你们插队一回。”

刻好之后,段世明拿在手里,感觉不到这东西好在哪里。石头就花了十万,刻字花了八万,总共花了十八万在这块小小的石头上。段世明心里还把握不准,花这么大价钱弄这个东西,到底向树春会不会喜欢。

出乎段世明意料,向树春不仅对这方印的材质、工艺非常满意,还对“风正一帆悬”这几个字暗含的韵味也特别中意。他知道上句是“潮平两岸阔”。这似乎正预示着自己今后前景广阔,顺风顺水。

向树春把印章收好,放进了包里。周良进来的时候,看到向树春与段世明两人谈笑风生,知道事情已经差不多了。

不久,向树春果然到贺东担任市委书记。

按照惯例,向树春要到各个县市区走走看看:一为熟悉了解当地风土人情;二是跟当地干部见见面,对各个县市有个大概的了解。向树春把第一站就放在了段世明所在的南兴县。这使得当地官员们都有点不解,按理,到县市走访一般会从近处开始,也有从最边远县市一路往回走的。安排好路线,一路走访下去。但南兴地处贺东的中段,既不最边,也不最近。

在南兴,向树春听取段世明汇报的时候,几次中途插话,充分肯定段世明的做法。在实地考察的时候,他又多次对南兴的工作加以肯定。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向树春对段世明关爱有加。事后,在随行人员记录中发现,向树春对十三个县市区的考察过程中,在南兴时间最长,表扬的话最多。

俗话说,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于是人们纷纷猜测个中缘故,一些人以为段世明跟向树春有什么关系,比如战友、同学之类的,但了解段世明的人都知道,向树春与段世明都没有当过兵,因此,两个人不会是战友关系。段世明几次到中央和省委党校进修学习,贺东也有同伴,他们俩也根本不是同学关系。又有人怀疑他们是亲戚关系,但对段世明知根知底的人马上就否定了,“不可能,段世明根本没有什么做官的亲戚。”

段世明常常出现在市委办公大楼,夹个包到向树春办公室汇报工作。开始的一段时间,向树春的家属没有过来,他就暂住在宾馆。段世明就经常晚上回到市区,到宾馆陪向树春吃饭、喝茶聊天,两个人的关系迅速升温。

一天晚上,两个人正喝荼,向树春说:“世明,你帮我找一套房子,不要太大,三室一厅就行了。我爱人过段时间可能过来这边工作,住在宾馆里毕竟不像个家。前几天办公室帮我找了一套,我去看了一下,觉得不太合适。”

段世明马上说:“好的,我这两天就去办好。”

第二天,段世明就四处物色房子,最后,在他的同学市邮政局局长那儿找到一套宿舍。三室两厅,大门进去有一个小院子,有花,有草,有树,不临街,安静。

院子里人也不多,不杂,全是邮政系统的领导干部和职工住在这里。

向树春去看了看,觉得非常满意,“好,世明,我就住这里。”

段世明请了人,准备对房子重新进行装修。在装修设计上,他还特意请了一位书画艺术家协助设计,以求达到向树春的艺术要求。看了图纸,向树春很满意,连声说:“好,好,世明,我就喜欢这种风格。”

所有的装修材料,段世明都让县建设局检测站的人员进行了检测,确保环保迖标。为了让向树春知道他做了这些事情,段世明特意做了一份检测报告书,送到向树春手上。

向树春看了报告之后,十分高兴,“世明,谢谢你!你考虑事情真是很周到,想得太周到了!”

装修之后,所有的家具一应俱全,在向树春的书房里,段世明还买了几套线装书摆放在那里,古色古香,显得书香味特浓。

住进来的那天晚上,向树春说:“世明,你要是到市委当个秘书长什么的,可比什么都称职啊!”

段世明心里一动,市委秘书长,能进市委常委班子的,就等于是提拔重用。“全靠向书记栽培。”

向树春拍拍段世明的肩膀说:“世明,好好干,机会总会有的。”

半年后,段世明就到平安区担任区委书记。可别看这只是平职调动,但无异于也是重用。平安区是贺东重镇,贺东市委市政府所在地,财政税收占整个贺东市的四分之一强。而原来的南平县,财政税收还不到贺东的十分之一。人们都说,段世明离向树春越来越近了。

段世明在县市区委书记中的位置越发显得重要起来。在年度考核中,市委把段世明作为后备干部向省委推荐了。在民主测评大会之前,向树春提前半个小时到场,先开了个预备会,强调了干部工作中的民主和集中。

“民主推荐,本身是要充分发扬民主,把最好的干部推荐给省委。这一点,我们毫无疑问是要坚持的。但是,凡事总有个先后,每一次提拔的人数相当有限,这就需要我们一些同志暂时作出让步,让有的同志先上。如果我们大家一窝蜂,都各行其是,各推荐各的,那么,我们贺东的推荐票就会分散,就会比别的地方更低。说得不好听一点,就会落后于人家,到时人们就会说我们贺东的干部不行,说我们贺东的干部不团结。因此,我认为我们要按照市委的组织意图来进行推荐,这一点请大家放心,市委一定分期分批解决好干部的推荐问题。

只要大家把工作做好,把我们贺东的经济发展好,就什么都好办了。说白一点,工作做好了,经济社会发展好了,我们在省委才有位子,说话才有分量。有为才能有位,有位子才能出干部。希望大家等会儿在推荐干部的时候,慎重投好这一票,不要浪费了。”

果然,段世明在推荐中得到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票。

如果按水平论能力,按过去的成绩,段世明根本排不上位置。这一点段世明心里十分清楚,因此,更加感激向树春。

“世明,这次推荐还不错,你的得票率达到了百分之九十三点多,说明你在群众中还是很有威信的嘛。”

段世明心情十分激动,几乎要哽咽了,“向书记,如果没有您的安排,我是得不到这么多票的。这是您的威信在产生作用,我真不知道该如何感谢您。”

向树春满意地看着段世明,“世明,说什么呢?我们之间还用得着什么感激不感激的。你努力做好工作,把平安区的工作做好,就是对我最大的支持。作为贺东最大的县市区,你们在招商引资上要做表率,一定要有大项目,要把平安工业园做成我们贺东县市区工业园中的示范园区。”

工业园区建设是段世明最头疼的问题,一直没有什么大的项目进来。“向书记,我一定尽力,争取这一两年引进几个大的项目来。”

“是啊,招商引资是最能出成绩,也是最能看到效果的工作,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又十分有利,因此,一定要抓紧落实。现在,全国各地都在招商引资,竞争十分激烈,对好的项目一定要盯紧不放。”

向树春要求,市委市政府的班子成员都要带头招商,分头带着县市区的书记、县长到广东、浙江等发达地区进行招商引资。他在一次讲话中强调,“对内,除了硬件上我们要大力改善交通、通讯等硬环境之外,还要积极营造亲商安商的优良软环境,客商来了,要留得住。对外,大家要多出去走,当然,不是让大家出去游山玩水,而是让大家走出去接近客商,宣传我们贺东,展示我们贺东,让大家了解我们贺东。时间长了,即使暂时没有客商到我们贺东投资,但我们贺东的名声出去了,影响出去了。”

在说到项目上,向树春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大家在项目上不要只唯大,只唯强。出去招商引资中发现有项目,如果在市里看来觉得小了,可以介绍给县市区,县市区如果觉得小了,还可以放到乡镇嘛。我们还有一些乡镇一年的财政税收才两百多万元。如果能够有一个几十万元的项目给他们,不也是解决了一个大问题吗?对他们来说,这就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这一点上,我们市里几套班子的领导要做好表率,向县乡大力推荐项目,引进客商。”

段世明第三次跟着向树春到广东出席一个招商洽谈会的时候,认识了港商叶茂旺。那天叶茂旺带着段世明等人参观了他们的东虹铝业公司。“向书记,段书记,东虹铝业公司目前在国内铝行业排名第五,拥有员工五万多人。”叶茂旺带着他们参观了生产车间以及公司总部办公楼。

回去的路上,向树春说:“世明,叶茂旺想到我们贺东发展,初期准备进军房地产开发,然后带动其他产业,到时成立一个集团公司。你考虑一下,行不行?

如果觉得可以,你可以找机会跟他聊聊。”

“好,我找个机会跟他仔细谈谈,如果真的能成立一个集团公司,不仅可以解决一大批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一年的税收最起码也就上亿了。”

段世明与叶茂旺渐渐熟悉起来,两人的交往也日趋频繁。通过几次深层次的接触,段世明发觉叶茂旺似乎并不像他自己说的那样具备强大的经济实力。段世明找到当地一家商务调查公司一个名叫陈景良的朋友,请他们对叶茂旺的情况进行了一番调查。

“景良,麻烦你帮我调查一下这个人的家庭和经济实力方面的情况,现在我们有一个项目要与他合作,我怕到时出什么麻烦,想先摸摸他的底细。”

“这个没问题,我一个星期之内就可以帮你搞清楚。”

果然,五天之后,陈景良就把有关情况反馈给了段世明。叶茂旺并不是东虹铝业的董事,甚至其在东虹铝业并没有多少股份。只是东虹旗下一个分公司的一个股东下面的小股东,并不是他自己所吹嘘的那样,是东虹的几大股东之一。

回到贺东,段世明赶紧跟向树春汇报了此事,“向书记,我对叶茂旺的投资实力有点怀疑。通过几次接触,我怀疑他并不具备这么强大的投资实力。”

对于段世明谈到的问题,向树春似乎很意外,“怎么会这样?他不是东虹铝业的董事之一吗?”

“向书记,通过几次接触和了解,我发现他根本不是东虹的董事,而是这里面的某股东下面的一个小股东而已。说白了,他是把钱投到别的股东那里,其实并不具备上亿投资的能力,就是融资,他恐怕也难以办得到。”

“既然这样,那我们一定要慎重,千万不能盲目上马,否则,后续资金跟不上,到时工程进行不下去不说,还会惹个大麻烦。这样吧,世明,你再想想,我也再考虑一下,看看有什么解决的办法没有。”

“好的,我再看看叶茂旺实力到底有多大,看看还有没有办法。”

段世明再次南下来到广东,找到叶茂旺,希望能看看他到底一次性可以在贺东投人多少资金。但是,叶茂旺却表示,资金不是问题,到时他肯定能想到办法,让段世明无论如何也不要担心。

叶茂旺还拍着胸脯说:“段书记,我把钱放在你那里尚且不怕,你还怕什么?要真的亏了,土地总还在你们那里吧,我的钱却扔到你那里了,你说谁更吃亏?”段世明想想,叶茂旺的话也有一定道理,“话虽这样说,但这样岂不我们双方都吃亏了吗?现在我们要讲的是双羸,而不是双亏。”

“哈哈!”叶茂旺说,“对,是双赢,双赢。”

段世明回到贺东后,就把叶茂旺到贺东投资的事情暂时放到一边,他对这个项目也渐渐失去了兴趣。 kvcHhE9aWDBwxiEG7INZkX1bQVt5Nxz6U5etAVbLeFCqkTarYMaIY/6be9NcrUI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