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喜怒不定的少年

1

康熙十七年(1678)三月初一,被清军围剿了五年、穷途末路的吴三桂自知年老,决定“过过瘾”,希望靠“回光返照”的称帝行为冲喜,于是宣布在衡州(今湖南省衡阳市)建立周。称帝之后,册封皇后、立太孙;设六部,置百官,封国公;诏颁新历(年号昭武);在云南、贵州、四川、湖南举行乡试。

吴三桂在大清外另起炉灶,弄得有模有样不亦乐乎,甚至荒唐到大殿上的瓦都来不及换,直接用黄漆涂抹,还临时搭建了数百间茅草屋当作朝房。然而就在祭拜天地时,狂风忽起,暴雨骤降,登基闹剧只得草草收场。

同年八月,六十七岁的吴三桂因急性赤痢突然撒手归天。

听闻吴三桂一命呜呼,二十五岁的青年大帝康熙按捺住兴奋,冷静地以最高统帅的身份遥控指挥。

就在康熙誓要将吴三桂集团一网打尽之时,这一年的十月三十日寅时(凌晨三时至凌晨五时),紫禁城传出喜报:又一个儿子降生。

康熙十四岁就有了第一个儿子,之后生的儿子,因各种原因多夭亡。

降生的这个皇子,依顺序本是第十一个皇子,可前面夭折了七个,当前健康存世的仅有康熙十一年(1672)出生的胤禔、康熙十三年(1674)出生的胤礽和康熙十六年(1677)出生的胤祉。按照清朝皇室的规矩,幼殇的皇儿不算序齿。这个新生儿自然就是皇四子,取名胤禛。

去岁刚添皇子,今年又诞子嗣,连添两子,宿敌吴三桂又死,上苍眷顾,康熙感觉红光喜照,国运整体大好,预示大清国蒸蒸日上。

胤禛的母亲,是三年前进宫的乌雅氏,如今才十九岁,这是她生的第一个儿子。

顺治、康熙两朝的皇子,多交给内务府官员抚养,成年之后,将抚养之家的产业赐予该皇子。还有一条路子,就是由皇帝指定的妃嫔代为抚养。

照例,胤禛也应该找人抚养,因为他母亲只是个地位卑微的宫女,没有抚育皇子的权利。

在讲究地位的地方,身份是一根绳索,皇帝也要受约束。

这一次,康熙挑选了皇宫里地位尊崇的贵妃佟佳氏来抚养胤禛。用康熙的话说:“朕之诸子,多令人视养……惟四阿哥朕亲抚育。”这成为胤禛继位后炫耀皇阿玛“早有偏爱”的资本,也是对怀疑其皇位来路不正之人的有力驳斥。

母凭子贵,子首先要贵。胤禛是爱新觉罗的子孙、康熙血胤、皇亲贵胄。交给贵妃抚养,贵上加贵。其生母次年因“诞子有功”被封为德嫔。

一国之君的康熙,并不会将太多的心思放在恩养皇子上。

十六岁拿下权臣鳌拜,年轻气盛的康熙正在全力除三藩。铁腕扭转乾坤、雄霸天下是他的首要政治任务。

幸运的是,胤禛身体健康,少有灾殃。贵妃无子,就把这“霸占”来的养子当成亲儿子疼爱。景仁宫内,母慈子“淘”,胤禛幸福地长到五岁。

2

康熙对待皇子的教育,达到了严父教育的巅峰。胤禛和别的皇子一样,六岁开始进入尚书房读书。

每天凌晨四时,空旷昏暗的紫禁城内,达到读书年龄的皇子们已经点着白纱灯笼经隆宗门走进尚书房无逸斋内,开始咿咿呀呀地复习前一天的功课。

五时,康熙亲自在帝国精英中挑选的大儒(皇子师傅)来到课堂,先以臣礼给皇子们行跪拜礼,转脸便以严肃师礼检查功课。学生与师傅互相尊重又互相制约,这种怪诞的教育方式却并不影响学业进步。

皇子们必须吐字清晰、背诵内容一字不错,方才过关。然后师傅为他们挑选新功课,让其背诵。

师傅是多学科合成团队。汉族师傅非状元即翰林院学士,有张英、熊赐履、李光地、汤斌等人,主讲经史子集等文化课;满族师傅主要教授满文和蒙古文、弓箭、骑马射箭、游泳等技艺;还请法国传教士白晋等客串算术、几何等课程的讲师。

集语言、体育、历史、理学、科学等多学科为一体的综合素质教育,是为了保证这些“人上人”将来名实相符,不丢皇家脸面。

中午一时,皇子们开始练习书法。读书和练字必须正襟危坐,每个字要写一百遍,不得偷懒。为避免书房内外、宫中上下巴结皇子或者出于真心而叫好,康熙下了一道严厉的谕旨:谁敢赞美,我就治理谁!

吃饭也不能打乱学习的节奏。侍卫们送来饭,老师跪着接过去吃。皇子在旁边吃,午饭后不能休息,继续埋头功课。

畅春园内的尚书房,俨然就是皇子和老师们的“学业监狱”。任何人不得违反规矩,且整个帝国皆以此为荣,尤其是师傅们心里最为骄傲,这些学生既有将来的亲王,又有储君,这不仅仅是当朝受益,很可能会成为下一朝最辉煌的资历,是要载入史册、光宗耀祖以至不朽的荣誉。

老师也是不断更换的。胤禛跟随汉族师傅张英学习“四书”“五经”,向徐元梦学习满文。与胤禛感情最深厚的老师是顾八代,他是满族镶黄旗人,康熙二十三年(1684)以侍讲学士入值尚书房,后升为礼部尚书。顾八代品行端方,学术醇正,但非常清贫,死后连办丧事的钱都没有。胤禛亲自给他料理了丧事,出资安葬。顾八代勤俭、端正的作风,给少年胤禛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以至于胤禛登基后曾无数次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他奉劝臣子们递送奏折要节省,要爱惜绫子,除了封面用,折子本身还是用黄色纸即可。亲信张廷玉曾目睹胤禛吃饭时,连掉在桌上的饭粒、饼屑都要吃干净。

康熙看似是正位继统的安稳皇帝,可他接手帝国时,正是满族政权由顾命大臣辅政向皇家独裁过渡的时期,他的父皇顺治帝并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八岁登基的爱新觉罗·玄烨(康熙)不是要安稳地接管清廷,他受强势且颇具手段的祖母影响,誓要做一代雄主,让大清帝国在他手中成为超级强国!他要做千古帝王!

既然要让大清国强盛,就不能让皇家后继无人或有人无才。他见很多贵胄之家,对子孙过于娇纵,在锦衣玉食的喂养下,这些子孙成年后不是痴呆无知就是任性狂恶,照此下去,不是败家就是亡国。

康熙紧急踩下刹车,刹住这股歪风邪气。他从自己做起,对皇子教育不容有丝毫微小的错误,一经发现,当即严饬!严父训导下,确实无犬子。后来的诸多皇子,在争夺皇位中展示出的百般智慧和过人手段,着实非凡。

3

胤禛和诸皇子接受的不仅仅是师傅们严格的教育,还有幸随皇阿玛康熙一同到野外实战。

从皇子们懂事起,康熙就训练他们骑马、射箭和使用各种火器。可也并非全部皇子都精通这些武艺,胤禛就没有锻炼成武林高手。他更热衷于吟诗作赋,还善于在适当的时候,用诗才代替口才。

康熙二十九年(1690),大漠西部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野心勃勃,攻占了漠北喀尔喀蒙古。康熙震怒并发出谕旨,令其收兵。噶尔丹不但不听劝告,直接出兵蒙古,还口出狂言,要夺取黄河,当作饮马的马槽!

小小噶尔丹,好大口气,真是人心不足蛇吞象!

正值盛年的康熙,已做了三件大事:制服鳌拜、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听到嚣张的噶尔丹如此不听话,是定要教训的。

于是,康熙三十五年(1696),四十三岁的康熙亲征噶尔丹,命皇子随行参与军事。时年十九岁的胤禛奉命掌管正红旗大营。胤禛与掌管镶黄旗的五阿哥胤祺、掌管正黄旗的七阿哥胤祐、掌管镶红旗的八阿哥胤禩,煞有介事地参与讨论进兵策略。这一次,胤禛是参战皇子中年龄最大的一个。第二年,康熙再次出征,彻底击败噶尔丹,这回没有带胤禛,或许上一次讨论不符合康熙意图,或许康熙觉得二十岁的胤禛不需要再加入这种“参谋团”。胤禛对没有参加出征并非毫不在意,他作了首《狼居胥山大阅》的诗:“帝为生民计,狼胥阅大兵。穷荒金鼓震,朔漠旆旌明。令出山川动,威扬神鬼惊。技娴百战勇,恩重一身轻……”言辞夸张,对康熙在狼居胥山大阅兵极尽赞美。他知道,皇阿玛正需要听到这样的赞美之词。

这还不算够,胤禛又作了《功成回銮恭颂二首》诗:“庙算无遗策,神功迈昔踪。凯旋旌耀日,光景霁天容。”将康熙的功劳与上天相比。同时,“共仰神机邃,深维圣体劳”,也表现出对父亲辛苦的关切。

胤禛用笔墨促使父子关系升温。选择用诗词的方式“说话”,是因为他性子急,说话快,怕一激动说错话,所以采用这种自己擅长的手段来讨好父亲,既展示了文采,又歌颂了父皇,一举两得。

胤禛还有一手绝技,就是模仿康熙的字迹。康熙四十一年(1702),康熙南巡,来到德州,太子胤礽病了,只好住下。但皇子们依照宫中尚书房的规矩,照常练习写字。康熙有一天召见翰林院侍读学士陈元龙讨论书法,谈到兴奋时,和一帮大臣来到尚书房,见胤禛和众兄弟正在书写对联,他端详胤禛的字体,很得“康熙体”神韵,就大为嘉奖。

尽管胤禛用心良苦,也多次得康熙赞扬,但他性子急的毛病一直少有改变。而且说话声音洪亮,即使是温和地办事,也常让人感觉是“急躁发脾气”。

这大概是因为抚育他的贵妃佟佳氏,在其十二岁那年逝世。从此,胤禛的性格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此前,他是母亲德嫔生育的第一个皇子,又得准皇后佟佳氏的抚养,内心充满了骄傲。可就在康熙十九年(1680),母亲又生了一个皇子胤祚(六岁夭亡),对他自然就不再牵挂。再过八年的康熙二十七年(1688),母亲再生育十四阿哥胤禵。

巧的是,胤禵出生一年后,胤禛的嫡母孝懿仁皇后 去世,亲生母亲又忙于抚育幼小的儿子,胤禛一时成为断线的风筝。这对十二岁的孩子来说,颇难接受,胤禛性格开始变得喜怒不定,有些叛逆。可这种心里的苦痛又无法说给旁人听,渐渐地胤禛变得有些孤僻。以致康熙三十七年(1698),大阿哥胤禔被封直郡王,三阿哥胤祉被封诚郡王,可胤禛却和五阿哥胤祺、七阿哥胤祐、八阿哥胤禩一样,均被封为贝勒。要知道,三阿哥胤祉仅比胤禛大一岁。不但二十一岁的胤禛感觉面子上挂不住,就连大学士伊尔根觉罗·伊桑阿等也请求将这六个皇子都封为郡王。康熙却说:“朕于阿哥等留心视之已久,四阿哥为人轻率,七阿哥赋性鲁钝,朕意已决,尔等勿得再请,异日视伊等奋勉再为加恩,未始不可。”

一句话给胤禛定了性:为人轻率!

这对于一直自诩才能出众的胤禛来说,无疑是个不小的打击。他开始变得沉默寡言,过起了书斋生活,较少独立活动。在随父亲游历五台山时,他朝拜佛寺有感,作诗云:“隔断红尘另一天,慈云常护此山巅。雄关不阻骖鸾客,胜地偏多应迹贤。兵象销时崇佛像,烽烟靖始飏炉烟。治平功效无生力,赢得村翁自在眠。”开始露出潜心向佛的倾向。他期望让内心的不羁通过朝佛的清净有所改观,于禅音中将自己修炼得让父皇满意。

有一个自然规律,人往往越标榜什么其实是越缺什么。胤禛虽信佛,却难掩内心的浮躁。 F3KP9sCwzrKK/gjqUQ41UdMdu5k8n7PoWRI4p8Beq1nxxtVBCABUkP+nqHccGuJ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