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卷十二

廪实

勤俭自持①,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②,此君子也。⑧服官二十年③,不敢稍染官宦气习,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④,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也。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⑤,不可惯习懒惰。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⑥,骄奢倦怠,未有不败。

大抵军政吏治⑦,非财用充足,竟无从下手处。自王介甫以言利为正人所诟病⑧,后之君子例避理财之名,以不言有无,不言多寡为高。实则补救时艰⑨,断非贫穷坐困所能为力。叶水心尝谓⑩,仁人君子不应置理财②不讲,良为通论(11)。

注释

①自持:自己维持,自己坚持。

②处约:生活在穷困之中。《论语·里仁》:“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爷”

③服官:为官,做官。

④寒素:家世清贫低微。

⑤奢华:奢侈浮华。

⑥兴:蓬勃发展,兴旺。

⑦军政:军中政教,军中政事。

⑧王介甫: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抚州临川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诟病:指出他人过失而加非议、辱骂。

⑨时艰:时局的艰难困苦。

⑩叶水心:叶适(1150—1223),字正则,号水心,世称水心先生。

永嘉(今温州市鹿城区)人。南宋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论家,永嘉学派代表人物。他所代表的永嘉事功学派,与当时朱熹的道学派、陆九渊的心学派并列为南宋三大学派,对后世影响深远。

(11)通论:通达的议论。

译文

勤俭自立,习惯劳苦,能够置身于优裕的环境中,也能够置身②节俭的环境中,这才是知书达理的君子。我做官二十年,一丝一毫不敢沾染官宦的奢侈习气,日常的饮食起居,还谨守着贫寒朴素的家风,极为俭朴也可以,略微丰裕也可以,但是太丰裕就不敢领受了。凡是做官的人家,由俭朴到奢侈很容易,可是由奢侈恢复到俭朴可就难了,你年纪还小,千万不敢贪恋奢侈浮华,不可养成懒惰习气。无论是资财丰厚的大家族还是勤劳俭朴的小家庭,无论是士子、农民还是雇工、商人,只要是勤俭节约的,没有不兴旺的;只要是骄奢倦怠的,没有不破败的。

大抵治军、治国方面,没有充足的财力物资,就无从下手。自从王安石因谈论财利而被那些所谓的正人君子评论批驳后,后世的君子们就都避开理财的问题,以从不说有无钱财和财力多寡为清高。实际上到了补救国力、扭转时势的时候,断断不是贫穷困苦就能解决问题的。叶适曾经说过,仁人君子不应当不讲理财问题,这真是个很通达的说法。

点评

古有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但是,“廪实”不是天生的衣食无忧,而是靠勤俭节约来慢慢经营。勤俭二字是“廪实”中最重要的秘诀。

勤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自古就有以勤俭作为修身齐家治国的良策,《尚书》曰:“惟日孜孜,无敢逸豫”,“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左传》引云:“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周易》有“君子以俭德辟难”之说,《墨子》亦有“俭节则昌,淫佚则亡”之论,李商隐《咏史》有“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之叹,《新五代史》亦有“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之鉴。《宋史》云:“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俭还可养廉,俭可成德,勤俭是为了戒骄戒奢,还可培养我们坚强不息、独立自主、克制物欲、勤俭持家的精神品质。

曾国藩熟读儒家经典,深谙此道。正如曾国藩所言:“即今世运艰屯,而一家之中,勤则兴,懒则败。”同治七年(1868)曾国藩作《妇幼功课学》教导家人居勤居俭,黎明即起,洒扫庭除,下厨烧灶,纺纱织布,事事躬亲。并添四语云:“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家境渐丰后,曾家不如往日节俭,骄奢之气渐长。一次在与万箎轩谈论家事时,曾国藩对万家依旧的俭朴习惯赞叹不已,同时还为自己不够省俭的行为惭愧不已,“自省有俭之名而无俭之实”。他认为子孙后代若精神懈怠,不勤不俭,挥霍无度,万千家业,也会朝夕间倾覆。他还引司马光《训俭示康》中“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警语来告诫子孙后代“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的道理。

同时,身为封疆大吏的曾国藩,也常以“勤俭”秘诀来教诲幕僚及地方官员。明、清两朝徽州出大商大贾,他经常给幕僚讲述徽商理财致富之道,他认为徽商致富的原因就是“勤俭”二字:徽州以勤俭甲于天下,所以其富庶也甲于天下。同样,他也多次给为官的弟弟们讲述节俭的道理,如《书赠仲弟六则》等。


夷务本难措置①,然根本不外孔子忠、信、笃、敬四字。笃者,厚也。敬者,慎也。信,只不说假话耳。然却极难。吾辈当从此字下手,今日说定之话,明日勿因小利害而变。如必推敝处主持②,亦不敢辞。祸福置之度外,但以不知夷情为大虑③。沪上若有深悉洋情而又不过软媚者④,请邀之来皖一行⑤。

以正理言之,即孔子忠敬以行蛮貊之道⑥。以阴机言之⑦,即句践卑辱以骄吴人之法⑧。闻前此沪上兵勇多为洋人所侮慢⑨,自阁下带湘淮各勇到防,从无受侮之事。孔子曰能治其国家,谁敢侮之。我苟整齐严肃,百度修明⑩,渠亦自不至无端欺凌(11)。既不被欺凌,则处处谦逊,自无后患。柔远之道在是(12),自强之道亦在是。

注释

①夷务:清代后期指与外国有关系的各种事务。措置:安排,料理。

②推:推荐,推举。

③大虑:指需要反复考虑的重大问题。

④沪上:上海的别称。深悉:指了解得比较透彻。软媚:阿谀奉承。

⑤皖:安徽省的别称。

⑥蛮貊:泛指四方落后国家。

⑦阴机:机巧,机谋。

⑧句践:勾践(约前520—前465),春秋末越国国君(前496—前465)在位。姓姒,名勾践,又名菼执。曾败②吴,屈服求和。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终成强国。前473年灭吴。

⑨侮慢:对人轻忽,态度傲慢,乃至冒犯无礼。

⑩百度:百事,各种制度。修明:整饬昭明。

(11)渠:方言,他。

(12)柔远:安抚远人或远方邦国。

译文

洋务问题本来很难处置,但根本问题,也不外乎孔子所说的“忠、信、笃、敬”四个字。笃,就是质厚敦实。敬,就是谦虚谨慎。信,就是诚实无华。然而,这几个字说起来容易,真正做到是极难的。我们应当从这几个字下手,今天说定的话,明天不能因为小的利害关系就改变。如果一定要推举我主持洋务,我也不敢推辞。我可以将祸福置之度外,但是因为不了解外国的情形而深感忧虑。上海那里如果有很懂洋务、了解洋情而又淳厚正直的人,可以请他到安徽来一趟。

从正理上说,我们以孔子的忠敬来与洋人打交道。从权谋机变上说,我们可以采用勾践自辱其身以使洋人骄傲的方式来对付洋人。听说前些日子,上海的兵勇大多都被洋人侮辱轻慢,而自从你带湘淮各处兵勇防卫以来,还从没有发生过受辱的事情。孔子说:“能够自治的国家,没有人敢侮辱。”如果我们整齐队伍严肃法纪,各种事宜都处理得妥当,自然不会无端受侮。既然不被欺凌,就要处处谦逊,这样自然就没有后患了。以柔远之道谋发展是这样,自强之道也是这样。

点评

“忠、信、笃、敬”是曾国藩从中国儒家伦理中发掘出的为人处世原则,也是他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忠”指忠于土地和人民,“信”指诚实守信,“笃”指敦厚朴实,“敬”指慎重庄敬。

李鸿章得恩师曾国藩的真传,他曾这样说道:“与洋人交际,以吾师(曾国藩)忠、信、笃、敬四字为把握,乃洋人因其忠信,日与缠绕,时来亲近,非鸿章先亲之也。委屈周旋,但求外敦和好。”

他还特别提到恩师曾国藩赠送给他的“诚字锦囊”,诚者,信也。曾国藩认为,诚实是守信的表现,对于外交,双方首先彼此诚信,遵守和约。李鸿章认为这个诚字锦囊“实在有理”,是“颠扑不破”的。并说,后来“办理交涉不论英俄德法,我只捧着这个锦囊,用一个诚字,同他相对,果然没有差错,且有很大收效的时候。古人谓一言可以终身行,真有此理”。当然,这个诚字锦囊也要视情况来灵活运用,若对方不讲诚信,我们要谨慎行事;若对方狡猾诡辩,我们要坚持原则,不能答应其贪得无厌的要求。所以,曾国藩说:“显违条约,轻弃诺言,而后为失信也。即纤悉之事,闼笑之间,亦须有真意。”

“敬”是曾国藩为人处世以及对外关系的另一重要原则。曾国藩说:“主敬则身强。……内而专静统一,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工夫也;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敬之气象也。”曾国藩认为,待人接物,须“常存敬畏之心”,敬是一种礼节,也是一种尊重,更是对百姓对国家的一种负责。具体到对外关系而言,曾国藩认为“信”是交往的基础,“敬”则是交往的策略。由“信”、“敬”发展而来的主和外交政策,目的是为国家的自强谋求长期的和平环境。

也有人认为,“忠”、“信”、“笃”、“敬”不过是曾国藩在外交上忍辱退让的遁词,甚至是以牺牲国家主权、民族利益为巨大代价的。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曾国藩处理外事关系的柔和之道,也是“隐忍徐图”的自强之道。


第就各省海口论之①,则外洋之通商,正与内地之盐务相同于。通商系以海外之土产③,行销②中华④。盐务亦以海滨之场产,行销②口岸⑤。通商始②广东,由闽、浙而江苏、而山东,以达于天津。盐务亦起于广东,由闽、浙而江苏、而山东,以达于天津。吾以“耕战”二字为国,泰西诸洋以“商战”二字为国⑥。用兵之时,则重敛众商之费;无事之时,则曲顺众商之情。众商之所请,其国主无不应允。其公使代请②中国,必允而后已。众商请开三子口,不特便于洋商,并取其便于华商者。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⑦。

注释

①第:连词,但。海口:通海的出口。

②盐务:指经管有关食盐的事务。

③土产:某地出产的具有地方色彩的农副业产品和手工业产品。

④行销:谓销售货物。

⑤口岸:港口。

⑥泰西:旧泛指西方国家,一般指欧美各国。

⑦名正言顺:泛指做事理由正当而充分。

译文

就各省的出海口来说,我认为和外洋通商,正和内地的盐务相同。通商就是以海外的土特产,在中华大地上售卖。盐务也是以各海滨的特产,行销到各个口岸。和国外通商,由广东开始,由福建、浙江到江苏,再到山东,最后到天津。盐务也是兴起于广东,由福建、浙江到江苏,再到山东,最后到天津。我们国家以“耕战”两个字为立国之本,西方各国则以“商战”两个字为立国之本。需要动用军队时,就狠狠地收取商人的税收;和平无事时,就照顾随顺商人的要求。只要是商人们所请求的,国王没有不应允的。他们的公使代表商人向中国提出的事务,一定要听到应允方才罢休。商人们请求开放三个港口,不但便利洋商,也便利华商。中国和外国商贸交易,就是要互通有无,所以购买实用的外洋器物,更是名正言顺。

点评

及至鸦片战争,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叩开国门时,清王朝已呈摇摇欲坠之形势。面对内外交困之境,曾国藩等人率先提出以洋务运动来拯救清王朝的统治。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曾国藩逐渐认识到引进西方文明有个过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网。由最开始引进军火、轮船,进而为机械工业、造船工业,再进而为翻译、算学以及声光化电类科技知识,进而再派出第一批留洋学生。一步步见证了曾国藩引进西学的道路,也见证了他努力实践“师夷长技以制夷”决心,更见证了他披荆斩棘、为国奉献的开拓精神。

开拓的路上自然困难重重,甚至障碍种种,当时人痛斥他对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经济侵略采取妥协态度、所收关税过少时,他说:“欲制夷人,不宜在关税之多寡、礼节之恭倨上着眼。即内地人民处处媚夷、艳夷而鄙华,借夷而压华,虽极可恨、可恶,而远视者不宜在此着眼。”当同僚上书弹劾他对外商走私活动采取姑息宽纵时,他说:“凡小事苟无大悻,且以宽缓处之。

“借商以强国,借兵以卫商”,这是中国古代开明官员所提倡的。“无商不活”是说商业是财力的来源,商业为各行各业提供物质基础,大力发展商业是工农业生产的需要,更是国家财政建设的需要。当时清王朝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况下,迫切需要坚船利炮来迅速剿灭太平天国,但苦于财政紧张,此经费一直没有来源。在与外商打交道的过程中,曾国藩已痛切地感到中国与外国列强在这方面的巨大差距,也重新认识到“国”与“商”的关系———重视工商业是富国,保护工商业是富国,为工商业主兴兵办外交也是富国。曾国藩主张开放市场,而且主张先沿海后内地开放通商,“通商始于广东,由闽、浙而江苏、而山东,以达到天津”。其目的也是希望清朝政府重视工商业,取法西方,使工商业成为国家财富的主要来源。这既是富民之道,更是富国之道。 /bDtuNYv7+mX1rkUvqToNbf4JN5uQMDmrtxtrqwxAIbjkD790BRHNGPgbn6vZEe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