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卷十一

久战

久战之道,最忌势穷力竭四字。力则指将士精力言之,势则指大局大计及粮饷之接续①。贼以坚忍死拒,我亦当以坚忍胜之。惟有休养士气,观衅而动②,不必过求速效,徒伤精锐,迨瓜熟蒂落③,自可应手奏功也④。

注释

①大局:整个局势,整个局面。大计:重大的谋略或计划。

②观衅:窥伺敌人的间隙。《左传·宣公十二年》:“会闻用师,观衅而动。

③迨:等到,达到。瓜熟蒂落:瓜成熟后瓜蒂自然脱落,后多比喻条件具备、时机成熟,事情自然成功。

④应手:随手,顺手。奏功:奏效,取得功效。

译文

打持久战,最忌讳“势穷力竭”这四个字。力,就是指将士的精力而言;势,就是指战局大略,全盘作战计划及粮饷的补充供应。敌人以坚忍的决心拼命抵抗,我也要以坚忍的精神抗衡,直到最后胜利。这时只有在休养士气时,相机而动,不必急于追求胜利而白白消耗精锐的士气。等到时机成熟,就如瓜熟蒂落一样,自然可以一出击便歼灭敌人。

点评

曾国藩曾说,要取得持久战的胜利,最忌势穷力竭。“力”是指士兵们的精力,“势”是指大局大计及粮饷之接续。天京之战是曾国藩最典型的“持久”之战,太平军的失败就是势穷力竭所致。

清同治元年(1862)春至同治三年(1864)正月期间,曾国藩曾调动湘、淮两军多次合围天京,然而太平军坚壁固守,曾国藩虽已有大军几十余万,将近三年,仍无从破城而入。经仔细商议后,曾国藩认为必须对天京实施持久战,首先切断天京粮道,待其弹尽粮绝时,进行最后的攻坚。天京城内大宗粮食主要靠水上运输线,因此,攻击的重点就是控制水、陆运输线。湘军先后切断内河和长江两条运粮路线,然后高价买下外商所偷运的粮食,并且通过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照会各国驻华公使,要求在攻克天京以前,严禁外国轮船停泊在天京城外,以彻底杜绝天京的一切粮源。天京城内的太平军粮食日渐告罄,太平军筋疲力尽,最终天京城陷落。

在这场战争里,太平军“力”、“势”竭尽,没有挺下来。湘军靠坚韧挺下来了,取得胜利。打持久战,关键要坚韧,且挺且韧,敌必克之。曾国藩曾列举历史上九次战事来说明“胜败无常法,坚韧意志决定尔”的道理。在曾国藩看来,持久战考验的不仅是战术,更重要的是比敌人更坚忍的意志,因此他也说:“贼以坚忍死拒,我亦当以坚忍胜之。


凡与贼相持日久,最戒浪战①。兵勇以浪战而玩②,玩则疲;贼匪以浪战而猾③,猾则巧。以我之疲战贼之巧,终不免有受害之一日。故⑧昔在营中诫诸将曰④:“宁可数月不开一仗,不可开仗而毫无安排算计⑤。”

注释

①浪战:轻率作战。

②兵勇:清代称临时招募的兵卒为勇,因以“兵勇”泛指兵卒。

玩:轻视,忽视。

③猾:奸诈,狡猾。

④诫:告诫,训诫。

⑤算计:计划,考虑,打算。

译文

凡和敌人长期相持不下,最要戒备的是散漫地打仗。士兵们会因散漫作战而不在意,不在意就会懈怠不认真;敌人因为散漫作战而更狡猾,狡猾就会变得机巧。用我军的疲累懈怠去和敌人的诡诈机巧对阵,最终不免会有失败受害的一天。因此我曾经在军营中训诫各位将士说:“宁可数月不开一仗,不可开仗而毫无计划安排。”

点评

曾国藩在作战上,以打硬仗、持久战著称。在与敌人处于相持阶段时,他极力反对浪战,这里“浪战”是指没有准备、散漫轻率的打仗。他说:“未经战阵之勇,每好言战。带兵者亦然。若稍有阅历,但觉我军处处瑕隙,无一可恃,不轻言战矣。”这里不轻言战,也就是指不打没有准备之仗。浪战不仅使士兵疲惫,而且很难取胜,与其如此,不如坚而守之。实在要打,要做周密安排。因此他曾经在军营中训诫各位将士曰:“宁可数月不开一仗,不可开仗而毫无安排算计。”曾国荃在金陵前线时,他也嘱咐说:“总以‘不出壕浪战爷五字为主。”

曾国藩还强调在打持久战时,不要盲目追求速度、效果,特别要伺机而动。等到时机成熟,弁勇身心强健,斗志昂扬,一战可胜,就如瓜熟蒂落一样,取得成功是水到渠成之事。

反对浪战,或坚守不战,似乎胜之甚慢。实际上,养足精力,看准时机,战而必胜,虽慢实快。否则,欲速则不达。这也正如赵烈文《能静居日记》中所说:“为将者设谋定策,攻则必取,不然毋宁弗攻。守则必固,不然毋宁弗守。攻之而为人所逐,守之而为人所破,虽全军不遗一镞,其所伤实多。”


夫战,勇气也,再而衰①,三而竭。国藩于此数语,常常体念②。大约用兵无他巧妙,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孙仲谋之攻合肥,受创②张辽;诸葛武侯之攻陈仓,受创②郝昭。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惟荀罃之拔逼阳,气已竭而复振;陆抗之拔西陵,预料城之不能遽下,而蓄养锐气,先备外援,以待内之自毙③。此善于用气者也。

注释

①再:表示又一次,第二次。衰:减弱。

②体念:假设处于别人的位置考虑。

③自毙:自行倒仆,喻自遭失败或自受其害。

译文

打仗,靠的就是勇气。第一次进攻,士气最旺盛;第二次进攻,士气就开始减弱;等到第三次进攻,士气几乎就完全衰竭了。这是古人的用兵经验,我对这几句话经常思索琢磨。大概用兵并无其他奥妙,经常保持锐气不使其用尽就可以了。孙权攻打合肥,受挫于张辽;诸葛亮攻打陈仓,败在郝昭手中。这都是因为起初锐气太盛,久攻不下士气逐渐衰竭的缘故。而荀罃能攻克逼阳,是因为本来已衰竭的士气,后来又重新振作起来;陆抗能够攻克西陵,是因为他预料到不能很快攻下这座城池,所以养精蓄锐,保持士气,先准备好外援坚守城外,等待城内无法困守而自动投降。这就叫做善于运用士气。

点评

“夫战,勇气也。”古人用兵的奥妙就是经常保持锐气不使其用尽。曾国藩也认为,用兵最重要的是气势两字,因此他说:“凡打仗,一鼓再鼓而人不动者则气必衰减。凡攻垒,一扑再扑而人不动者则气必衰减。”要保持锐气,关键在于善于养吾气。曾国藩认为,养锐气包含四点:一是养正气、防邪气。让士兵深信其是“正义”之战;二是善和气、防离气;三是练胆气、防怒气;四是严刚气、防骄气。“气不自壮,励之乃刚。”这里曾国藩重点提到两点,即善和气和练胆气。

善和气,防离气。治军之道在人和,团结就是力量。北宋刘书《刘子兵法》中言“万人离心,不如百人同心”。曾国藩最痛恨“败不相救”四字,他立誓要建立一支“诸将一心,万众一气”的队伍,并创制了《要齐心》的歌谣。在他努力下,湘军果然成为“齐心相顾,不肯轻弃伴侣”的部队。

练胆气,防怒气。好的军队必须要培养士兵的胆气,晚清中兴名臣胡林翼说:“胆量人人都小,英雄只不过是平日胆小,临时胆大而已。”湘军是一支由文人组建起来的军队,文人特点是思虑过度,贪生怕死。曾国藩想唤醒将士们的豪气与英姿,在挑选将官时,除考察其是否具备用兵之道、忠义之气外,还看他是否血气方刚,是否有不怕死的胆量。

此外,要保持锐气,还在于巧妙挫败敌气。曾国藩认为,挫敌气也有四点:一是用义夺心。宣传对方残暴无道,我方出师为了禁残止暴,救民于水火;二是用威夺气。宣传我师强大团结精良英勇,瓦解敌方士气;三是先声夺人。四是挫其锐气。首战以精兵胜之,挫其锐气。

用兵重气是曾国藩一直强调的观点,他说:“军中能成大事者,气之为也,人之为也。”留出余力,保持锐气,就会取胜,否则,必败无疑。正如他所说:“凡行兵须积蓄不竭之气,留有余之力,《左传》所称再衰三竭,必败之道也。 reqKUhry95End4PIUpvi2BdgqozyDpFKvjUUUCprp11R/zuajIUI47Gcss7KbuY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