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卷七

英才

虽有良药,苟不当于病①,不逮下品②;虽有贤才,苟不适②用,不逮庸流。梁丽可以冲城③,而不可以窒穴④。犛牛不可以捕鼠⑤,骐骥不可以守闾⑥。千金之剑,以之析薪⑦,则不如斧。三代之鼎,以之垦田,则不如耜⑧。当其时,当其事,则凡材亦奏神奇之效。否则 铻而终无所成⑨。故世不患无才,患用才者不能器使而适用也。魏无知论陈平曰⑩:“今有后生孝己之行,而无益胜负之数,陛下何暇用之乎?”当战争之世,苟无益胜负之数,虽盛德亦无所用之(11)。余生平好用忠实者流,今老矣,始知药之多不当于病也。

注释

①苟:如果,假使。

②不逮:比不上,不及。

③梁丽:房屋的栋梁。《庄子·秋水》:“梁丽可以冲城,而不可以窒穴,言殊器也。

④窒:阻塞不通。

⑤犛(lí)牛:牦牛。《庄子·逍遥游》:“今夫犛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

⑥骐骥:骏马,千里马。闾:泛指门户,人家。

⑦析薪:劈柴。

⑧耜(sÍ):古代农具名,耒下端铲土的部分。

⑨铻(:互相抵触,格格不入。

⑩魏无知:秦末人。楚汉战争时从汉王刘邦。陈平背楚降汉,因其求见刘邦,遂得重用。陈平(?—前178):阳武(今河南原阳)人,西汉王朝的开国功臣之一。在楚汉相争时,曾多次出计策助刘邦。汉文帝时,曾任右丞相,后迁左丞相。曾先后受封户牖侯,曲逆侯(今河北顺平东),死后谥献侯。

(11)盛德:崇高的品德。

译文

尽管有良药,如果不对病症,那效果还不如一般的药物;虽然有贤才,但所干之事不合于他的专长,那么还不如去找平凡人来干。质地坚韧的木梁可以撞开牢固的城门,却不能用来堵住老鼠洞。强壮的水牛不会捕捉老鼠,日行千里的骏马也不能守住家门。价值千金的宝剑用来砍柴,还不如斧头好用。传世数代的宝鼎,用来开垦荒田,还不如普通的木犁。只要是应和当时的情况,普通的事物也会产生神奇的效验。否则认不清锄头、宝剑的特性,干什么都会弄糟。所以世人不忧虑没有人才,而忧虑使用人才的人不知量才适用。魏无知在议论陈平的时候说:“现在有个年轻人,很有孝德之行,却不懂战争胜负的谋略,您该如何用他呢?”当国家处于战争时期,如果一个人不懂战争胜负谋略,即使有高深的德行也没地方应用。我生平喜欢用忠实可靠的人,如今衰老了,才知道药物虽然很多,却也有治不了的病。

点评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知人之明,是领导者必备的素质之一。曾国藩认为,世界上不是没有人才,而是要知人善任,用人如器,将人才用到最合适的位置,发挥他的长处。如果任用得当,即使普通人,也能担当大任,即使鸡鸣狗盗之徒,也能解人危难。

量材而用,扬长避短,这是曾国藩的一贯做法。他说:“凡教人,当引其所长,策其所短。”也就是说,既要知道人的优点,也要知道人的缺点,这样才能尽展其才。曾国藩评价郭松林说:“郭公治事气足,而才不长,颇欠条理,难将多人,仍恐不克独当一面。”他评价陈国瑞,说他“气矜太甚,又其部下诸将不乐为用,终难独当一面”。他评价刘铭传,说他“所长在果而侠,其所短在欠谋蓄”,因此“教之以坚忍,正所以勉其海量,进之于蓄也”。他评价李昭庆:“未尝多历艰苦,恐其视事太易。”他说鲍超贪利,贪名,有勇无谋,“善于战守而不善于料理外事,惯于平原而不惯于深山穷谷,宜于坐营而不宜于屡次移动”。因此,他只让鲍超冲锋陷阵,而不让其兼管地方政务。

曾国藩不仅对部下了如指掌,对敌人也知之分明。他的日记中记载了大量太平军、捻军将领名单,并搜集相关情报,以实现“欲办贼,必先知贼”的目的。他说陈玉成最为凶悍,惯用回马枪,防不胜防,但其为人严酷,性情轻躁,部将多不亲附,不能耐久,可以用“坚忍胜之”。他说李秀成智谋最深,但不凶狠,部下虽多,战斗力却不强。他说杨辅清“最擅长者,在不先扑人,上半日不交仗,直至日暮人倦之际,该逆率悍贼二千余人,多摇龙旗,始出酣战”,因此遍告营哨,晚上收兵之时,要格外小心。他说林绍璋“资格老而好摆架子,不足畏也”。

曾国藩说:“居高位者,以知人晓事二者为职。”如果不知人,不晓事,则不能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以致措置乖方,贻误大局。这正如韩愈所说的那样:“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无兵不足深虑①,无饷不足痛哭②,独举目斯世,求一攘利不先、赴义恐后、忠愤耿耿者,不可亟得③;或仅得之,而又屈居卑下,往往抑郁不伸,以挫、以去、以死。而贪饕退缩者④,果骧首而上腾⑤,而富贵、而名誉、而老健不死,此其可为浩叹者也。默观天下大局,万难挽回,侍与公之力所能勉者,引用一班正人,培养几个好官,以为种子。

注释

①兵:军队。

②饷:粮饷。

③亟:急切,迅速。

④贪饕(tāo):贪得无厌。退缩:犹伸缩。

⑤骧(xiāng)首:抬头,比喻意气轩昂。

译文

没有军队,尚不足焦虑,没有粮饷,也不足以痛哭,只有放眼当世,想求得一个见利不争、义字当头、真挚耿直的人才,不能够立即找到;或者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却又因为地位卑下,往往因此抑郁不舒,受尽挫折,终至罢官或者死亡。而那些暴虐贪婪、善于钻营的人,却因占据高位而享尽富贵,受人尊重,健康长寿,直到衰老,这是真正令我慨叹无奈的事啊!静观天下大局,这种不平的事情实在是难以挽回,而我们能够勉力去做的,就是尽量重用一些正人君子,培养几个好官,作为变革时事的种子力量。

点评

曾国藩十分重视人才问题。他说:“国家之强,以得人为强。”又说:“观贤者在位,则卜其将兴;见冗员浮杂,则知其将替。”他把选拔人员、培养人才提高到关系国家盛衰的高度,作为挽救晚清王朝政治危机的重要措施。针对咸丰十年(1860)的迁都之论,曾国藩说:“中兴在乎得人,不在乎得地。汉迁都许而亡,晋迁都金陵而存。拓跋迁云中而兴,迁洛阳而衰。唐明皇、德宗再迁而皆振,僖宗、昭宗再迁而遂灭。宋迁临安而昌盛,金迁蔡州而沦胥。”他从历史兴衰的深刻教训中觉察到,只有广罗贤才,知人善用,才能扭转国势衰微的命运。

善于识人用人,群策群力,是曾国藩成功的根本要诀。他说:“为政之要,首在得人。”他不仅提出从考言、志趣、意志、态度、品行和思想等方面考察和选拔人才,甚至还总结了相人之术,从神骨、刚柔、容貌、情态、须眉、声音、气色等方面来识别和鉴别人才。曾国藩对于寻求人才向来不遗余力,集中体现在他的幕府规模宏大,济济多士:“幕府人士,一时称盛,于军旅吏治之外,别有二派:曰道学,曰名士……时文正幕中,有三圣七贤之目,皆一时宋学宿儒。文正震其名,悉罗致之。”容闳评述曾国藩幕僚时也说:“当时各处军官,聚于曾文正之大营中者,不下二百人,大半皆怀其目的而来。总督幕府中,亦有百人左右。幕府外更有候补之官员、怀才之士子,凡法律、算学、天文、机器等等专门家,无不毕集,几于举全国人才之精华,汇集于此。是皆曾文正一人之声望、道德,及其所成就之功业,足以吸引罗致之也。文正对于博学多才之士,尤加敬礼,乐与交游。”曾国藩的幕府不愧是一个巨大的人才库,几乎囊括了当时各个方面的杰出人才。这些幕僚们为曾国藩出谋划策、办理文案、筹办粮饷、处理军务,尤其是引进西方科学技术、举办军事工业等,不仅成就了曾国藩削平大难、蔚成中兴之业的功劳,而且使曾国藩在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等各方面都对时代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天下无现成之人才,亦无生知之卓识①,大抵皆由勉强磨炼而出耳。《淮南子》曰:“功可强成,名可强立。”董子曰②:“强勉学问,则闻见博;强勉行道,则德日进。”《中庸》所谓“人一己百,人十己千”③,即强勉功夫也。今世人皆思见用于世,而乏才用之具。诚能考信②载籍④,问途②已经⑤,苦思以求其通,躬行以试其效⑥,勉之又勉,则识可渐通,才亦渐立。才识足以济世,何患世莫己知哉?

注释

①生知:谓不待学而知之。卓识:高超的见识。

②董子:董仲舒(前179—前104),西汉思想家,儒学家。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他把儒家的伦理思想概括为“三纲五常”,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从此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并延续至今。其教育思想和“大一统”、“天人感应”理论,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提供了统治的理论基础。著有《春秋繁露》。

③“《中庸》”二句:《礼记·中庸》:“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④考信:谓查考其真实。载籍:书籍,典籍。

⑤已经:业已经过,业已经历。

⑥躬行:亲身实行。

译文

天下没有现成的人才,也没有生来就具有远见卓识的人,人才大多都是努力磨炼出来的。《淮南子》说:“功劳可强迫威逼而使之成就,声名也可在强迫威逼的环境中立起来。”董仲舒说:“努力做学问,那么所见所闻就会广博;顽强地寻求真理,那么道德修养就会日益进步。”《中庸》里所说的“别人一次能学好的,我就学一百次;别人十次能学好的,我就学他一千次”,就是要勉励自己多付出工夫。现在人们都期盼能够为世所用,但自身却缺乏社会需要的才能谋略。如果真正能从古代典籍中得到验证,再向那些事业有成就的人学习,苦苦思索通用于当世的途径方法,并亲身去实践,检验它的成效。努力又努力,那么就可以通达识见,才能也就逐渐培养起来了。才能见识足以有益社会,还用得着担心世上不知道自己吗?

点评

曾国藩认为,才能都是经过磨炼造就出来的,即使是上好的玉石,也需要切磋雕琢才能成器。很多人都希望能够经世致用,建功立业,但是自身却缺乏相应的见识和才能。因此,曾国藩提出“强勉”工夫,也就是《中庸》说的:“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只要下了这样的工夫,自然德日新而业日进。孔子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也就是说,不怕没有地位,不怕不为人知。如果能够讲学修德,成为仁人君子,自然可以立足社会,为人所知。

曾国藩不仅有知人之明,用人之智,而且还有树人之道。对于发现人才、造就人才的方法,曾国藩概括为八个字:“得人不外四事,曰广收、慎用、勤教、严绳。”广收,就是广泛访求、网罗人才;慎用,就是分辨良莠、知人善任;勤教,就是善于磨砺、促其成才;严绳,就是严加督责、清慎诚戒。曾国藩认为,领导者对于下属,除了识别人才、知人善任外,还肩负着师长的职责,需要因材施教,助人成长。

曾国藩的幕府就是一个造就人才的移动学校:“盖其耳目闻见较亲于人,而所至山川地理之形胜,馈诨之难易,军情之离合,寇形之盛衰变幻,与凡大帅所措施,莫不熟察之。而存于心久,及其措之裕如,固不啻取怀而予。故造就人才,莫速于此。”李鸿章回忆说:“在营中时,我老师总要和我辈同时吃饭;饭罢后,即围坐谈论,证经论史,娓娓不倦。都是于学问经济有益实用的话。吃一顿饭,胜过上一堂课。”曾国藩对身边的幕僚既有指点劝诫,又有鞭策鼓励,既有师长课督之风,又有父兄期望之意。正是因为有“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大境界,曾国藩不仅赢得了幕僚的敬重与爱戴,而且还吸引了大量人才前来投靠和依附。 yyBG6JH7rGHoUdzcWZnYKqJm2uR/zfQj6ubwQEnOZi1ZYm7XCcInunuI8WXfUPc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