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卷六

刚柔

从古帝王将相,无人不由自立自强做出,即为圣贤者,亦各有自立自强之道,故能独立不惧,确乎不拔①。昔⑧往年在京,好与诸有大名大位者为仇②,亦未始无挺然特立不畏强御之意③。近来见得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则靡,太刚则折。刚非暴虐之谓也,强矫而已;柔非卑弱之谓也,谦退而已。趋事赴公④,则当强矫,争名逐利,则当谦退;开创家业,则当强矫,守成安乐,则当谦退;出与人物应接⑤,则当强矫,入与妻孥享受⑥,则当谦退。若一面建功立业,外享大名,一面求田问舍⑦,内图厚实,二者皆有盈满之象,全无谦退之意,则断不能久。

注释

①确乎不拔:刚强坚决,不可动摇。《周易·乾》:“确乎其不可拔。”

②大名:显赫的名气,大名望。大位:显贵的官位。

③挺然:挺拔特立貌。强御:豪强,有权势的人。

④趋事:办事,立业。

⑤应接:应酬,接待。

⑥妻孥(nú):妻子和儿女。

⑦求田问舍:指专营家产。

译文

自古以来的帝王将相,没有一个不是从自强自立做起的,即使是圣贤之人,也各有自强自立的方法,所以才能独立不惧,坚定不移。过去我在京城的时候,好与名声高远、身居要职的人闹意见,也未尝不是一开始就具有挺然独立、不畏强暴的气概。近年来我体会到天地之道,是要刚柔并济,不可偏废,太柔容易萎靡,太刚容易折断。这里所说的“刚”不是暴虐的意思,而是要使弱变强;这里所说的“柔”也不是卑弱的意思,而是在强的方面要谦退而已。做事为公,应当勉力争取;争名逐利,则应当谦让退却。开创家业,应当奋发进取;守业享成,则应当谦逊平和。出外与人结交应对,应当努力表现;回家与妻儿守成享受,则应当谦恭淡然。如果一方面建功立业,外面享有崇高的威望声名,另一方面求田问舍,内在图谋奢侈的待遇享受,这两者都有盈满的征兆,全无一丝谦虚退让的表示,那么这一切必定不会长久。

点评

在曾国藩看来,君子应该自强自立,既要有道德为体的内圣功夫,又要有仁政为用的外王功业。曾国藩自己就是按照内圣外王之道,即《大学》上格、致、诚、正、修、齐、治、平八个步骤要求自己。他认为,人不可无刚,无刚则不能自立,不能自立则不能自强,不能自强则无法成就功业。《周易·乾》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刚就是秉天地阳刚之气的进取精神和拼搏精神,刚就是独立不惧、确乎不拔的一种自信,一种力量,一种威仪,一种凛然不可侵犯的气概。

有刚就有柔。柔就是秉天地阴柔之气的谦退、随和、怡养、顺适,柔就是德量涵养、如沐春风的一种吸引力,一种亲和力,一种温文尔雅的风度和魅力。《周易·乾》也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就是说,君子处世要效法“坤”的精神,克制自私之欲,培养仁爱之心,求同存异,包容共济,化解人际交往中的紧张与冲突,以正直和与人为善的态度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是,柔并非意味着卑弱。以柔克刚,就是以柔为挺,以柔为进,柔是刚的手段,这就是柔的实质。

然而,太刚易折,太柔则靡。只有刚柔相济,刚柔并用,刚中有柔,柔中寓刚,才能成就事业。对于何时何处可刚,何时何处可柔,曾国藩也有自己的心得。做事为公,应当强矫;争名逐利,应当谦退。开创家业,应当强矫;守成享受,应当谦退。在外待人接物,应当强矫;居家享乐消福,应当谦退。曾国藩探求天地至理,深谙刚柔之道,能刚能柔,能弱能强。所以,当他应对清廷统治集团时,则以柔为刚;当他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时,则刚强之至。

曾国藩特别强调“谦退”之德。他说:“日中则昃,月亏则盈,天有孤虚,地阙东南,未有常全不缺者。”他在观察自然现象时看到,缺是常态,不全是常态。人们都喜欢吉利,回避凶难。实际上,“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事物就是彼消此长,祸福相依,大吉之后必是大凶,盈满之后必是亏缺。因此,要想长久,必须“守其缺而不敢求全也”。一般人不明白这个道理,既建功立业,追求声望,又求田问舍,贪图享受;一旦名利双收,内外俱实,那灾祸和凶险也就随之降临了。因此,曾国藩谦恭反省,谨言慎行,不敢有丝毫松懈,以求长久之道。


肝气发时,不惟不和平,并不恐惧,确有此境。不特弟之盛年为然①,即⑧渐衰老,亦常有勃不可遏之候。但强自禁制②,降伏此心,释氏所谓降龙伏虎③。龙即相火也,虎即肝气也。多少英雄豪杰打此两关不过,亦不仅⑧与弟为然。要在稍稍遏抑④,不令过炽。降龙以养水,伏虎以养火。古圣所谓窒欲⑤,即降龙也;所谓惩忿⑥,即伏虎也。儒释之道不同,而其节制血气,未尝不同,总不使吾之嗜欲戕害吾之躯命而已⑦。

至于倔强二字,却不可少。功业文章,皆须有此二字贯注其中,否则柔靡不能成一事⑧。孟子所谓至刚,孔子所谓贞固,皆从倔强二字做出。吾兄弟皆禀母德居多,其好处亦正在倔强。若能去忿欲以养体,存倔强以励志,则日进无疆矣⑨。

注释

①不特:不仅,不但。

②禁制:控制,约束。

③释氏:佛姓释迦的略称,亦指佛或佛教。

④遏抑:抑制,压制。

⑤窒欲:抑制欲望。

⑥惩忿:克制忿怒。《周易·损》:“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

⑦戕害:残害,伤害。

⑧柔靡:柔弱委靡。

⑨无疆:没有穷尽,无限。

译文

肝火发作的时候,不但心境不平和,而且也不感到恐惧,确实有这样的感觉。不只是弟年轻气盛时是这样,即使我现在逐渐衰老,也经常有怒不可遏的时候。但是要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压制自己的怒火,这就是佛教所谓的降龙伏虎。龙就是相火,虎就是肝气。多少英雄豪杰都过不了这两关,也不仅是我与弟是这样。关键在于稍稍控制自己,不要让肝火过分炽烈。降龙用来养水,伏虎用来养火。古代圣人所说的遏制欲望,就是降龙;所说的警戒愤怒,就是伏虎。儒家与佛家的说法不一样,但节制血气,却没有什么不同,总之不要让自己的欲望残害自己的身体。

至于“倔强”这两个字,却不能缺少。无论是功业还是文章,都需要有这两个字的精神贯穿于其中,不然便会软弱无力,一事无成。孟子所说的至刚,孔子所说的贞固,就是从这两个字上下工夫。我们兄弟都继承了母亲的许多品德,它的好处也正是倔强。如果能除去愤怒和欲望而休养身体,保持倔强的气息来激励志气,那么就可以不断进步了。

点评

曾国藩认真研究过《周易》盈虚消长之理,在其所著《冰鉴》一书中就有《刚柔篇》,下分“总论刚柔”、“论外刚柔”和“论内刚柔”三节。这里继续发挥“太柔则靡,太刚则折”的道理及其对治方法。

曾国藩认为,太刚则容易为肝火所动,为嗜欲所困。因此,需要建立“惩忿窒欲”的克己之学。他写给弟弟的诫语中说:“今日我处顺境,预想他日也有处逆境之时;今日我以盛气凌人,预想他日人亦以盛气凌我之身,或凌我之子孙。常以恕字自惕,常留⑧地处人,则荆棘少矣。”曾国藩所说的“恕”,就是孔子讲的两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对此,曾国藩解释说:“我要步步站得稳,须知他人也要站得稳,所谓立也。我要处处行得通,须知他人也要行得通,所谓达也。”只有深刻领会这种人情世故的人,才会推己及人,将心比心,与他人同爱恶,共进退。曾国藩认为,“恕”即是“立德之基”,又是“临时应事之道”。因此,他要求“吾兄弟须从恕字痛下工夫”。

同样的,太柔则靡,驯顺无骨,人则不立,难以成事。曾国藩一生功名“毁②津门”,他自己反省说,就是“失之太柔”。他致信儿子曾纪泽说:“尔禀气太清。清则易柔,惟志趣高坚,则可变柔为刚;清则易刻,惟襟怀闲远,则可化刻为厚。”曾国藩认为,清气之可贵在于赋人以“和”德,但其缺失却在于易柔易刻,柔则矜而难刚,刻则薄而难厚。因此,他教导子女变柔为刚,化刻为厚,避清气之短,扬清气之长,以成大器,受用终身。在曾国藩看来,只有刚柔相济,亦刚亦柔,方是立身处世之基,也是成就功业之道。


至于强毅之气①,决不可无,然强毅与刚愎有别②。古语云自胜之谓强③。曰强制,曰强恕④,曰强为善,皆自胜之义也。如不惯早起,而强之未明即起;不惯庄敬⑤,而强之坐尸立斋⑥;不惯劳苦,而强之与士卒同甘苦,强之勤劳不倦,是即强也。不惯有恒,而强之贞恒,即毅也。舍此而求以客气胜人⑦,是刚愎而已矣。二者相似,而其流相去霄壤⑧,不可不察,不可不谨。

注释

①强毅:刚强坚定,有毅力。

②刚愎:倔强执拗,固执己见。

③自胜:克制自己。《老子》:“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④强恕:勉力于恕道。《孟子·尽心上》:“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⑤庄敬:庄严恭敬。

⑥坐尸:古代祭祀时以臣下或晚辈象征死者神灵,代死者受祭,

称为“尸”。殷代之尸坐②堂上受祭,称为“坐尸”。

⑦客气:一时的意气,偏激的情绪。

⑧霄壤:天和地,比喻相去极远,差别很大。

译文

至于强毅之气,绝对不能没有,然而强毅与刚愎的区别很大。古语说:“自己战胜自己称为强。”强制、强恕、强为善,这都是自己战胜自己的意思。如果不习惯于早起,就强迫自己天未亮就起来;如果不习惯于庄重恭敬,就强迫自己如同参加祭祀斋戒那样端庄;如果不习惯劳苦,就强迫自己与士卒同甘共苦,强迫自己辛苦劳作,这就是强。不习惯坚持,却能强迫坚定地持之以恒,这就是毅。除此之外,力求以气势战胜别人,这就是刚愎了。强毅与刚愎这两者看起来很相似,但事实上却有天壤之别,不可不察觉,不可不谨慎。

点评

曾国藩特别强调“强毅之气”的重要性。所谓强毅,强指自胜之道,毅指持之以恒。这也是发挥《周易》“自强不息”的道理。培养强毅之气,一要不怕苦,二要不自足。

先说不怕苦。曾国藩要求湘军将士要“不怕死”、要“耐受辛苦”,这来自于他的经验之谈:“吾生平长进,皆在危难之际。”曾国藩出身儒生,带兵打仗,失败一个接着一个。尤其是四次自杀未遂,其所遭受的挫折和失败,实非一般人所能想象。但他终于还是蓄气长志,屡败屡战,以坚忍自强之道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这正应了孟子那段脍炙人口的名言:“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因此,曾国藩说:“故男儿自立,必有倔强之气。

再说不自足。曾国藩批评世家子弟多为膏粱之徒,胸无点墨,只知声色犬马之娱,丝毫没有进取之心。他说:“盖达官之子弟,听惯高议论,见惯大排场,往往轻慢师长,讥谈人短,所谓骄也。由骄字而奢、而淫、而佚,以至于无恶不作,皆从骄字生出之弊。而子弟之骄,又多由于父兄达官者,得运乘时,幸致显宦,遂自忘其本领之低,学识之陋,自骄自满,以致子弟效其骄而不觉。”骄傲者容易自满自足,盲目自大,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和短处,以致沾染各种恶习,最终导致覆辙。而想要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德日新而业日进,就必须戒除骄气,将养谦德,学习孔子的“不耻下问”精神,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所以,曾国藩总结出一句话:“天下无穷进境,多从‘不自足爷三字做起。

曾国藩还分析了“强毅”和“刚愎”的区别,前者是自胜,后者是胜人。自胜就是用强毅之气、倔强之气战胜人性的弱点,战胜自身的缺点;而胜人就是以忿激之气、刚愎之气逞一时之能,泄一时之愤,图一时之快,全然不计后果。这两者表面上看起来相似,实质上却判若云泥,在生活中不可不谨慎对待。 9EGfMdwtuFNqZvGR+aiOOlDevr7U2fh6fUeMz4ys5RavU01ENfhABCqwAoPoWXe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