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卷四

明强

三达德之首曰智①。智即明也。古来豪杰,动称英雄②。英即明也。明有二端:人见其近,吾见其远,曰高明;人见其粗,吾见其细,曰精明。高明者,譬如室中所见有限,登楼则所见远矣,登山则所见更远矣。精明者,譬如至微之物,以显微镜照之,则加大一倍、十倍、百倍矣。又如粗糙之米,再舂则粗糠全去③,三舂、四舂,则精白绝伦矣。

高明由于天分④,精明由于学问。吾兄弟忝居大家⑤,天分均不甚高明,专赖学问以求精明。好问若买显微之镜,好学若舂上熟之米。总须心中极明,而后口中可断。能明而断谓之英断,不明而断谓之武断。武断自己之事,为害犹浅;武断他人之事,招怨实深。惟谦退而不肯轻断,最足养福。

注释

①三达德:指智、仁、勇。达德,通行不变的道德。《礼记·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②动:动不动,常常。

③舂: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皮壳或捣碎。粗糠:即糠。稻、麦、谷子等农作物子实的皮或壳。

④天分:天资,天赋。

⑤大家:巨室,世家望族。古指卿大夫之家。

译文

“智、仁、勇”这三个通行不变的德行中,排在首位的是“智”。智

就是明的意思。古往今来,豪杰志士、才能特出的人都被称为英雄。英也就是明的意思。明有两个方面:一般人只看到近前的事物,我则可以看见更加深远的事物,这叫高明;一般人只看到粗大显眼的东西或者事物明显的方面,我则可以看见更加细微的东西或者事物细微的方面,这叫精明。这里所说的高明,好比身处一室之中,人们只能看到近处的景物,如果登上高楼就看得远了,如果登上高山就看得更远了。而精明,就如极为细微之物,用显微镜照它,会放大一倍、十倍、百倍。又如满是粗糠的糙米,捣两遍就可以除去粗糠,捣上三遍四遍,就精细白净到极点了。

人是否高明,取决于天赋资质,而精明全赖于后天钻研学问的程度。我们兄弟如今侥幸身居高位,我们天赋资质都不算很高明,全靠勤学好问来求得精明。好问如同购买显微镜,可深知极细微的方面;好学如同将米捣舂了好几遍,可去粗取精。总之,必须心中了如指掌,而后口中说出自己的决断。对事物能了解明白后再做决断,就叫英断。不明所以,糊里糊涂就做决断,这就叫武断。武断自己的事情,产生的危害还不大;武断他人的事情,招致的怨恨就很深了。只有谦虚退让而不轻易下决断,才足以保住福分。

点评

曾国藩一生以“倔强”而出名,晚年时还说:“至于倔强二字,却不可少。功业文章,皆须有此二字贯注其中,否则柔靡不能成一事。孟子所谓至刚,孔子所谓贞固,皆从倔强二字做出。”龙梦荪在《曾文正公学案序》中说:“虽极人世艰苦之境,而不曾少易其心;虽遇千挫百折之阻,亦不足以夺其志。”

但是,曾国藩的“倔强”,并非一味莽撞前行,也非一味刚愎自用。他一再强调,“强”自“明”出。他认为,“明”有两种,一是高明,二是精明。“明”的获得,除了天赋的资质外,全靠后天的勤学好问。曾国藩的“明强”思想,正是在宦海浮沉的惊风骇浪中总结出来的。曾国藩告诫弟弟,处处显露精明,其实处处不精明,很可能带来灾难,实非载福之道,因此要学会可行可藏,不怨不尤。他说:“兄自问近年得力,惟有一悔字诀。兄昔年自负本领甚大,可屈可伸,可行可藏,又每见得人家不是。自从丁巳、戊午大悔大悟之后,乃知自己全无本领,凡事都见得人家有几分是处。故自戊午至今九载,与四十岁以前迥不相同,大约以能立能达为体,以不怨不尤为用。立者,发奋自强,站得住也;达者,办事圆融,行得通也。”“悔”字,就是悔过自新之谓。曾国藩悟出一个道理,即自己并非本领甚大,成功也非一味硬干,还需要智慧的明灯照亮前路。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曾国藩的明强并用,意味着他的思想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担当大事,全在明强二字。《中庸》学、问、思、辨、行五者①,其要归②⑥必明于,柔必强。凡事非气不举③,非刚不济④,即修身齐家,亦须以明强为本。难禁风浪四字譬还,甚好甚慰。古来豪杰皆以此四字为大忌。吾家祖父教人,亦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⑤。惟数万人困②坚城之下,最易暗销锐气。弟能养数万人之刚气而久不销损⑥,此是过人之处,更宜从此加功。

注释

①此指《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之。”

②要:要点,纲要。

③举:兴起,发动。

④济:成就。

⑤倔强:刚强,不屈服。

⑥销损:消耗减损。

译文

想要担当大事,全要在明强这两个字上下工夫。《中庸》中的学、问、思、辨、行这五个方面,其要旨归结起来就是使糊涂的变得聪明,使柔弱的变得刚强。天下的事,没有志气就不能去做,做事不坚定就不能成功,即使是修身养家,也必须以明强为根本。以“难禁风浪”四个字做譬喻,说得很好,大慰我心。自古以来豪杰之士都以这四个字作为大忌。我祖父教导别人,也是以“懦弱无刚”四字作为大耻。所以男儿自立于世,一定要有刚强不屈的气概。只是数万人被困在坚固的城池之下,最容易暗中消磨锐气。老弟能够保养数万人的刚猛士气,长时间不至于消靡折损,这是你的过人之处,以后更应在这方面下工夫。

点评

曾国藩认为,不论是修身养家,还是担当大事,都要以明强为本。所谓英雄豪杰,都是时代的弄潮儿,能够在风浪的冲击中挺然特立,作第一等人物,所谓“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曾国藩的“倔强”渊源有自,一方面是祖父的教导,“吾家祖父教人,也以‘懦弱无刚爷四字为大耻”;另一方面是母教的熏陶,“吾兄弟皆受母德居多,其好处亦正在倔强”。这让他养成了一种咬牙立志、不肯认输的脾气。他自己将之称为“打脱牙,和血吞”的“挺”字功夫。

需要注意的是,曾国藩所说的倔强,绝非刚愎自用。他说:“至于强毅之气,决不可无,然强毅与刚愎有别。古语云自胜之谓强。曰强制,曰强恕,曰强为善,皆自胜之义也。如不惯早起,而强之未明即起;不惯庄敬,而强之坐尸立斋;不惯劳苦,而强之与士卒同甘苦,强之勤劳不倦。是即强也。不惯有恒,而强之贞恒,即毅也。舍此而求以客气胜人,是刚愎而已矣。二者相似,而其流相去霄壤,不可不察,不可不谨。”也就是说,一般人对于“倔强”的理解,容易流为固执己见,不合时宜。因此,曾国藩特意拈出“明”字。所谓“明”,就是要明于事,明于理,明于人,明于我,审时度势,深谋远虑,认准目标,把“强”字用在刀刃上,使“强”字有英雄用武之地。也就是说,有了“明”的引导,才可以期待“强”的圆满结果。


凡国之强,必须多得贤臣工①;家之强,必须多出贤子弟②。此亦关乎天命,不尽由于人谋。至一身之强,则不外乎北宫黝、孟施舍、曾子三种③。孟子之集义而慊④,即曾子之自反而缩也⑤。惟曾、孟与孔子告仲由之强⑥,略为可久可常。此外斗智斗力之强,则有因强而大兴,亦有因强而大败。古来如李斯、曹操、董卓、杨素⑦,其智力皆横绝一世,而其祸败亦迥异寻常。近世如陆、何、肃、陈亦皆予知自雄⑧,而俱不保其终。故吾辈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福益外家,若专在胜人处求强,其能强到底与否尚未可知。即使终身强横安稳,亦君子所不屑道也。

注释

①臣工:群臣百官。

②子弟:泛指年轻的后辈。

③北宫黝:姓北宫,名黝,战国时齐国人。孟施舍:生平不详。曾子:曾参,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人,孔子的学生。

④孟子:孟轲(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集义:犹积善,谓行事合乎道义。《孟子·公孙丑上》:“其为气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慊(qiè):满足,满意。

⑤自反:反躬自问,自己反省。

⑥仲由(前542—前480):字子路,又字季路,春秋末鲁国卞邑(今山东平邑县仲村镇)人,孔子的学生。

⑦李斯(约前280—前208):秦朝丞相,河南驻马店上蔡县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李斯协助秦始皇统一天下;秦统一之后,李斯参与制定了秦朝的法律制度,力排众议主张实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提出并且主持了文字、车轨、货币、度量衡的统一。李斯政治主张的实施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曹操(155—220):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

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董卓(?—192):字仲颖,陇西临洮(今甘肃岷县)人。东汉末年少帝、献帝时权臣,凉州军阀。官至太师,封郿侯。后被其亲信吕布所杀,余部由李傕等人率领。杨素(544—606):字处道,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隋朝权臣、诗人,杰出的军事家、统帅。北周时任车骑将军;灭陈后,进爵为越国公,任内史令;杨广即位,拜司徒,改封楚国公。去世后谥曰景武。

余陆、何、肃、陈:指陆建瀛、何桂清、肃顺和陈孚恩。陆建瀛(1792—1853),字立夫,湖北沔阳(今仙桃市)人。道光二年进士,官至两江总督。咸丰三年,江宁城破时死于太平军手中。何桂清(1816—1862),字丛山,号根云,云南昆明人。道光十五年进士,官至两江总督。咸丰十年,在太平军的打击下弃城逃命,后被朝廷斩首。肃顺(1816—1861),清末重臣,满洲镶蓝旗人,出身宗室贵族,爱新觉罗氏,字雨亭。历任御前大臣、总管内务府大臣、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等职,是咸丰帝顾命八大臣之一。“辛酉政变”中被斩首②菜市口。陈孚恩(1802—1866),字少默,号子鹤,别号紫藿,江西新城县(今黎川县)人。道光五年拔贡,仕至吏部尚书、军机大臣,为肃顺党羽,后被抄家,发配新疆。这四人的共同特点是为人强梁而下场都惨。自雄:自豪,自以为了不起。

译文

凡是国家强盛的,一定是得到众多贤臣良相的辅佐;凡是家族兴旺的,一定是出了许多贤良忠孝的子孙。这也是关系到天道运命,不全是出于个人的谋划。至于一个人的强胜,则不外乎北宫黝、孟施舍、曾子三种情形。孟子能够积集仁义,使自己慨然自得,等同于曾子的无愧于心而理直气壮。只有实践曾子、孟子和孔子告诉仲由强胜的道理,自身的强胜才可以保持长久。此外斗智斗力的强胜,有因为强胜而迅速兴旺的,也有因为强胜而彻底惨败的。古时人如李斯、曹操、董卓、杨素等人,他们的智力都卓绝一世,而他们的灾祸与失败也超乎寻常。近世人像陆、何、肃、陈也都知道自己胆力超群,却都不能保持强盛到最后。所以我们在自己弱的地方,需要自修的地方,求得强胜就好;而在比别人强的地方,谋求更大的强胜就不好了。福气和利益都是身外之物,一个人如果专门在胜人处逞强,那么是否真能强到底,却都不能预料。即使是终身强横乡里安稳度日,这也是有道德的君子所不屑提起的。

点评

老子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曾国藩也认为,强有两种。一种是不可久长的斗智斗力之强,“古来如李斯、曹操、董卓、杨素,其智力皆横绝一世,而其祸败亦迥异寻常。近世如陆、何、肃、陈亦皆予知自雄,而俱不保其终”;另一种是可久可长的“曾、孟与孔子告仲由之强”。《孟子·公孙丑》载:“昔者曾子谓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曾国藩所追求的,正是这种“自反而缩”的强。因此,曾国藩说:“故吾辈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

曾国藩不仅自己实践明强的心法,而且也时常教导弟侄们遵循明强的原则行事。他说:“强字原是美德,⑧前寄信亦谓明强二字断不可少。第强字须从明字做出,然后始终不可屈挠。若全不明白,一味横蛮,待他人折之以至理,证之以后效,又复俯首输服,则前强而后弱,京师所谓瞎闹者也。⑧亦并非不要强之人,特以耳目太短,见事不能明透,故不肯轻于一发耳。又吾辈方鼎盛之时,委员在外,气焰薰灼,言语放肆,往往令人难近。吾辈若专尚强劲,不少敛抑,则委员仆从等不闹大祸不止。”因此,曾国藩的“明强”之法值得称道。 ttLU86UuRveTdWIivRXVK1N3+BS/8JmSILJXctcYhhdf6FpUtPlgDfNd/eBW3PS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